问题

为什么当代中国年轻人普遍认为父母的财产就是子女的财产?

回答
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确实抱持着一个观点:父母的财产,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己的财产。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啃老”或贪婪,而是深刻的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变迁以及代际观念交织的复杂体现。

首先,我们要从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孝道的重视 说起。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几千年来,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延续被看得极其重要。父母养育子女,为的是家族的繁衍和兴旺,而子女孝顺父母,回报养育之恩,也是一种天然的责任。这种“一体化”的家庭观念,使得父母的财富,自然而然地被看作是整个家庭的共有资源,也为子女的未来奠定基础。从这个角度看,父母辛劳一生积攒的财产,并非仅仅属于父母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福祉,自然也包括了子女。

其次,社会经济发展和“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群体心理 也推波助澜。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飞速发展,不少父母辈抓住了时代机遇,积累了可观的财富。在许多普通家庭,父母的财富往往是子女能够跨越阶层、获得更好教育、拥有更体面生活的重要资本。当一些年轻人看到父母通过辛勤劳动和一定运气获得了物质上的成功,而自己又面临着高房价、高教育成本等现实压力时,他们自然会将父母的财富视为一种“社会保障”或者“起点优势”,认为这是自己能够参与社会竞争的重要筹码。这种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对过往社会结构和发展模式的延续理解。

再者,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的演变 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我们常常强调独立自主,但不少中国父母在教育子女时,也希望他们能够“少走弯路”,物质上的富足常常被视为减轻子女生活压力、让他们能更专注于学业或个人发展的一种方式。因此,父母在消费和投资上,有时也会考虑到子女的未来,比如为子女准备婚房、教育基金等。这种情况下,子女自然会觉得父母的财产与自己息息相关,是自己未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 代际沟通中的某些“惯性”和“默认”。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很少会明确地将财产与子女“切割”开来,他们会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钱去支持子女,满足子女的需求,甚至将子女的愿望放在自己的前面。在这种“付出”和“接纳”的互动模式中,子女也渐渐形成了一种“这是我们的钱”的认知。这种认知并非一开始就带着功利心,更多的是一种情感和习惯的自然延伸。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看法也 伴随着一些社会现实的挑战和对未来的焦虑。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即使努力,也很难达到父母那个年代的物质水平,尤其是在房价高企的背景下。 父母的财产,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意味着一套房,意味着不用背负巨额房贷的可能,意味着更轻松的创业启动资金,甚至是更体面的婚姻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将父母的财产视为自己的“助力”,也反映了一种对现实压力的应对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

最后,对“财产”概念的理解可能也存在一些模糊地带。 在一些家庭,父母的财产可能不仅仅是银行里的存款,也包含着房产、家族生意,甚至是一种社会资源和人脉。 对于年轻人来说,这些“隐形”的财富,同样对他们的未来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因此,他们认为父母的财产与自己相关,也包含了对这些更广泛意义上“财富”的认知。

总而言之,当代中国年轻人普遍认为父母的财产就是子女的财产,这并非是单一因素造成的。它是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延续,是时代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代际教育和沟通方式形成的某种结果,更包含了年轻人面对现实挑战的一种认知和应对。这种看法,反映了一种对家庭整体利益的考量,也折射出当下社会中青年群体面临的机遇与压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也是一种内卷啊。

首先有一个大前提,父母的社会阶层对孩子客观上是存在影响的,这个就不必多分析。

因而,父母有经济/社会优势的小孩自然也会在后代的竞争中获得优势。那对于父母没有优势的小孩包括父母呢,最优的策略就是更大程度集中家庭资源。然后内卷之下就走向了博弈的平衡点,那就是每个家庭都把自己所能积累的经济和社会资源交给孩子,甚至不惜牺牲父母自身的消费。而承载这种期望的孩子,自然会理直气壮要求继承父母所有经济和社会资源。

目前的社会背景下,社会资源,尤其是其最高表现形式——权力,是不被允许合法继承的。而目前财产的继承绝大多数时候是合法的,因而上述问题的集中表现就是孩子会理所当然认为父母的经济资源,也就是财产、资产、经济合作关系是自己可以支配的。

要消除这种情况,两条路。一是彻底实现XX主义,参考恩格斯有关著作。而是彻底阶级固化,大家都放弃挣扎,也就都及时行乐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不少年轻人确实抱持着一个观点:父母的财产,某种程度上也是他们自己的财产。这个现象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啃老”或贪婪,而是深刻的文化传承、社会经济变迁以及代际观念交织的复杂体现。首先,我们要从 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和孝道的重视 说起。在中国文化里,“家”是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几千年来,血缘关系和家.............
  • 回答
    说当代中国年轻作家文学方面“作为不大”,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武断,也容易引起争论。毕竟,“作为”这个词太空泛了,评价标准是什么?是销量?是获奖?还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且,文学领域本就是一个不断变化、新旧交替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地定义“成功”或“失败”。不过,如果我们抛开绝对化的论断,去审视一下当下年.............
  • 回答
    中国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度不高,这是一个复杂的现象,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要想改变现状,也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多管齐下,细致地去推进。为什么传统文艺在年轻人中不够流行?1. “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根深蒂固: 很多年轻人对传统文艺的认知,停留在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老一辈人吟诵的诗词、或是戏曲舞.............
  • 回答
    1968年,这一年仿佛被一股躁动不安的暗流席卷,从法国的街头到美国的校园,从日本的大学到捷克斯洛伐克的广场,一股蓬勃的、带着些许狂热和叛逆的青年浪潮席卷了全球。各国年轻人的集体“失控”,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必然结果。时代背景的共振:战后繁荣下的不满与期望首先,要理解这一现象,得把目.............
  • 回答
    1991年的海湾战争,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确实带来了多方面的震惊和深刻的思考。这场战争的规模、技术展示、地缘政治影响以及它所折射出的国际格局变化,都让中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下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军事技术上的巨大鸿沟,展示了“高科技战争”的威力: 压倒性的技术优势: 以美国为首.............
  • 回答
    当年中国与苏联的决裂,以及由此带来的全国性的饥荒和还债,是一个极其复杂且痛苦的历史事件,其原因错综复杂,绝非一言两语能够道尽。这场“三年困难时期”(更广为人知的说法是“三年自然灾害”,但实际上人为因素影响巨大)的惨痛教训,至今仍是讨论中国历史绕不开的沉重话题。要理解这场决裂,我们得从建国初期中苏两国.............
  • 回答
    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代年轻人肩负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不仅仅意味着国家实力的提升,更意味着中国文化、价值观、科技创新等方方面面将更深刻地影响世界。作为这一历史进程中的亲历者和塑造者,这代年轻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一、 筑牢自身根基:成为有影响力的中国.............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出的“2021年9月当下,中国外贸行业的出口为什么不涨价”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涉及到全球经济环境、国内生产成本、国际市场需求、汇率、贸易政策以及行业自身竞争等多种因素。在2021年9月这个时间点,中国出口确实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导致整体出口价格并未出现普遍、大幅度的.............
  • 回答
    2010年中美“共治”概念的争议与回响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中美共治”(G2)概念,在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也为中美关系增添了一层复杂的色彩。中国最终公开拒绝了这一提议,而如今看来,这场“拒绝”的合理性,以及它对当前中美关系的影响,依然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奥巴马的“G2”设想:时代背景与.............
  • 回答
    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为何选择深圳东门? 1990年的东门又是什么模样?1990年10月8日,随着一声熟悉的“欢迎光临”,中国大陆第一家麦当劳餐厅在深圳罗湖区东门町(即今天的东门步行街)正式开业。这个在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不仅标志着国际快餐巨头正式登陆中国,更成为深圳乃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重要.............
  • 回答
    蒙古和清朝入主中原,虽然都是由游牧民族建立的王朝,但它们统一中国的时间长度差异,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要说清朝的游牧民族比成吉思汗时期的蒙古更强,可能过于简单化了。这背后牵涉到更复杂的历史背景、战略考量以及中国自身的状况。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蒙古统一中国的时间概念。成吉思汗本人并没有完成统一.............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非常值得深思的现象:一种在评价中国当下与过去时,常常出现的“割裂感”与“矛盾感”。 很多人在谈论当下时,会批评科技的不足、社会的腐败,但一旦话锋一转,谈及前三十年(通常指改革开放前的时期),又会坚信如今的成就是巨大的、翻天覆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中国当前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以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区是否为中国“挡枪”吸引美国注意力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涉及多方面因素的议题。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展开分析:一、 中国是否处于国运上升期?“国运上升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呈现出持续且显著的增长态势,.............
  • 回答
    1950年,朝鲜半岛爆发的战争并非美国“想打中国”的直接结果,其根源在于冷战背景下,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围绕朝鲜半岛的战略博弈。美国决定出兵朝鲜,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考量:1. 冷战背景下的全球战略考量: 遏制共产主义扩张(Domino Theory):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朝鲜半岛南北分.............
  • 回答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一场牵动全局的重要军事行动。虽然战事主要发生在南方边境,但我国北方,特别是中苏边界附近的军队状态,以及相关的预案,确实是很多人关注的焦点,也涉及到一些敏感的历史信息。北方军队的状态:高度戒备,严阵以待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就在解放军.............
  • 回答
    关于当代中国人阅读率低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多面向的议题,不能简单归结为单一原因。深入探究,会发现它 interwoven 着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变迁、技术迭代以及个体生活方式的重重因素。首先,时代发展的节奏和生活压力的增加是绕不开的一个重要考量。当下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经济的高速增长带.............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武术爱好者心中的疑惑。当我们在谈论“帅气的强身健体武术”时,脑海里浮现的可能往往是那些在影视作品里刀光剑影、身法飘逸、力量感十足的功夫。为什么这样吸引人的武术在当代中国没有像广场舞那样普及,甚至不如一些健身房里的器械训练受欢迎呢?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现实层面的因素,不.............
  • 回答
    “文科无用论”在当代中国之所以拥有相当大的市场,是一个复杂现象,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历史、社会、经济以及教育体制等多个层面。要详细阐述,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经济导向的社会价值观:以“钱”为核心的评价体系 经济效益至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重心明显转向经济建设。在追.............
  • 回答
    中国当代战争电影在描绘战场时,确实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对中国军队惨烈伤亡场景的呈现往往比较克制,甚至可以说是刻意回避。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电影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创作和传播受到多种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在当代中国,战争电影承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