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为什么国内成品油价这么贵,又是垄断企业的中石油会亏?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

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格居高不下,为何作为垄断企业的“两桶油”(中石油和中石化)反而会陷入如此巨亏的境地?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逻辑和现实?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深入剖析中石油的巨亏与国内成品油价高企之间的复杂联系,以及垄断企业运营模式的内在矛盾。

一、 巨亏的直接“罪魁祸首”:国际油价“跳水”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石油作为一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油气勘探、开发、炼制和销售的企业,其盈利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国际原油价格波动的影响。2014年底至2016年初,全球原油市场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价格战”,国际油价从每桶100美元以上一路狂泻至30美元左右的低位。

对于中石油而言,这意味着:

上游勘探开发成本“虚高”: 虽然油价下跌,但中石油在过去油价高企时投入巨资进行的海外勘探开发项目,其成本是固定的。当油价跌破其成本线时,这些项目的产出不仅无法产生利润,反而会成为沉重的负担,导致巨大的亏损。
库存资产减值: 中石油在全球范围内持有大量的原油和成品油库存。当国际油价快速下跌时,这些库存的市场价值随之大幅缩水,导致资产减值损失。
下游炼化业务承压: 虽然成品油在国内价格相对稳定,但炼油厂的原料成本(即原油)大幅下降。在正常的市场逻辑下,原料成本下降应该带来利润率的提升。然而,中石油的巨亏表明,其炼化业务也未能有效对冲上游的损失。

简单来说,就像一个企业在低谷时期大量囤积了高价原材料,然后商品价格却大幅下跌,虽然销售价格可能没跌得那么厉害,但整体上还是亏损的。

二、 高油价的“保护伞”与成本传导的“滞后性”

那么,既然国际油价跌了这么多,为什么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却依然坚挺,甚至显得“贵得离谱”呢?这就要谈到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和中石油等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了。

1. 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并非完全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是遵循一个“十个工作日一调整”的原则,并受到“地板价”和“封顶价”的保护。
地板价(或称“保护价”): 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一定水平(例如40美元/桶)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将不再下调,而是保持不变。这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油企的生产和投资,避免因油价过低而导致企业生存困难。
封顶价: 国际油价过高时,也可能采取“不涨”或“少涨”的策略。
国内消费税和增值税: 国内成品油价格中包含了较高的消费税和增值税,这在很大程度上推高了最终售价。
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成: 税收是成品油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反映了国家财政收入的考量。

2. 垄断企业与成本传导:
中石油作为拥有强大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其定价并非完全由市场供需决定,而是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即使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往往会滞后,并且考虑到维持企业生存和国家能源战略的需求。这意味着,国际油价的下跌,其对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利好”传导是不完全、不及时的。

“不漏斗”效应: 即使国际油价下跌,国内成品油价格的调整幅度也受到诸多因素制约。当国际油价上涨时,国内油价会较快跟随;而当国际油价下跌时,由于有“地板价”的保护以及税收等因素,国内油价下降的速度和幅度就远不及国际市场。这种不对称性,使得国内消费者在油价上涨时承受“痛感”更强,而在油价下跌时获得的“实惠”较少。
成本“粘性”: 即使原油成本下降,企业的其他运营成本(如人工、管理、环保投入等)可能并不容易随之降低。
利润再投资与战略发展: 作为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支撑,中石油的利润除了用于分红,也需要投入到勘探开发、技术升级、新项目建设等长远发展中,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其价格策略。

三、 为何会巨亏?垄断下的低效与风险

那么,既然有价格保护机制,为何中石油还会出现如此巨大的亏损?这背后暴露了垄断企业在市场竞争缺失下的低效运营、管理风险以及成本控制的不足:

1. 效率低下与成本虚高:
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缺乏市场竞争的压力,容易导致企业内部的效率低下、成本控制不力。例如:
冗余的组织架构和人员: 相比于灵活的市场化企业,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往往存在庞大的管理层级和冗余人员,导致人力成本高企。
投资的盲目性与“大项目病”: 缺乏市场信号的精准引导,容易导致在一些投资项目上出现决策失误或过度投资,尤其是在市场周期顶峰时期的扩张,在周期低谷时便会显现出巨大的风险。
供应链效率问题: 庞大的运营体系,内部协调和供应链管理可能存在效率瓶颈,增加运营成本。

2. 管理风险与腐败:
在巨额资产和权力集中的国有企业中,管理风险和腐败问题是难以回避的。虽然不能一概而论,但过去的案例也表明,一些管理上的漏洞和不当行为,也会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

3. 对外投资的风险:
中石油在海外进行了大量的勘探开发投资。这些投资本身就伴随着地质风险、政治风险、汇率风险等,一旦国际油价下跌,这些高风险的对外投资更容易成为亏损的“黑洞”。例如,在油价高企时签订的长期高价原油采购合同,在油价低迷时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

4. 技术研发与转型压力:
虽然是大型能源企业,但在面对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新能源发展的挑战时,如何在传统油气业务的巨额投入和新技术研发之间找到平衡,并保证传统业务的盈利能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四、 高油价下的“双重困境”

总而言之,2016年一季度中石油的巨亏,是国际油价暴跌这一外部环境剧烈变化,与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的滞后性及保护性叠加作用下的结果。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长期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能源企业,在市场竞争缺失的情况下,更容易暴露运营效率低下、成本控制不力、管理风险累积等内在问题。

国内成品油价格的居高不下,一方面是国家税收和能源战略的考量,另一方面也是在保护国内能源企业,使其不至于因国际油价剧烈波动而“休克”。然而,当这种保护机制与企业本身的低效运营相遇时,结果便是消费者感受到的“高油价”与企业本身的巨亏同时存在,形成了一种“高油价下的双重困境”——消费者承担了相对较高的价格,而企业却依然亏损,这无疑反映了当前油气行业在市场化改革和效率提升方面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起巨亏事件,无疑是给作为中国经济支柱的国有大型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它们必须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不断提升自身运营效率,强化成本控制,并在风险管理上做得更加精细,才能真正应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16年第一季度的平均油价是近年来最低的,布伦特和WTI原油均价分别为35.21美元/桶和33.55美元/桶,同比分别下降19.92美元/桶(降幅36.13%)和15.08美元/桶(降幅31.01%),环比分别下降9.48美元/桶(降幅21.21%)和8.61美元/桶(降幅20.42%)。布伦特油价波动区间为27~45美元/桶,WTI油价波动区间为25~43美元/桶。

在这样的油价下,不光是中石油,以原油开采为主的油公司普遍亏损,比如BP一季度亏损5.83亿美元;而以炼化为主的油公司则普遍盈利,比如道达尔(Total)净利润16.4亿美元;油服也普遍亏损(道理很简单,油公司不赚钱,肯定要拼命压低服务公司的价格),比如贝克休斯(Baker Hughes)亏损9.81亿美元。

中石油核心业务在原油开采领域,中石化核心业务在石油炼化领域。因此油价高时中石油盈利,中石化哭穷,油价低时中石化盈利,中石油哭穷。

油价包含有以下几个主要的部分:

原油开采成本

原油炼化成本

税费

税费大家都清楚,这块国家直接拿走了,三桶油是拿不到的。

题主问中石油为什么会亏损,那主要是亏损在了原油开采成本这块。其中包含着勘探成本,钻井成本和采油成本。

90年代看到有资料介绍我国东部油田石油开采成本基本都低于10美元/桶,甚至有的油田可以低到3美元/桶,但是现在无论是国内资料还是国际资料显示,中国的原油成本都超过60美元了。

2015年中石油在国内产油8.063亿桶,今年一季度产量应该在2亿桶左右。以60美元的成本减去35美元的一季度平均油价,不难算出中石油一季度在国内原油生产板块亏损大约50亿美元左右。报告中提到的亏损额138亿人民币,靠的是炼油板块和海外原油生产来弥补的,所以说138亿这个数字应该没有夸大成本,并不是中石油扯淡,是真的亏损。

成本提升数倍首先是因为20多年来,人力成本大幅提高。90年代我国东部油田一线工人月薪很低,有的油田甚至低于1000元/月,而现在一线工人有不少年薪达到6位数了(含年终奖情况下)。

其次,勘探成本也大幅提高了。国内每年勘探发现的新油田已经越来越少了,很多油田每年勘探出的新增可采储量还不到目前的年产量,正在进行的松科2井肩负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大庆油田的下面再发现一个大庆油田。曾经一度占据中石油产量一半左右的大庆油田是罕有的整装油田,你打下去就有油,所以其勘探成本很低,经常有照片显示大庆油田的钻机就像在棋盘上一样整齐。而作为中石化最大的胜利油田则完全不同,油田分布就像一个盘子摔碎了一样没有规律。

石油是国家战略资源,三桶油是有很大的勘探压力的。探井是开销最大的,一口探井的投资往往可以打数口开发井甚至几十口开发井,因为探井最重要的使命是取得资料看有没有油气,因此需要使用各种昂贵的仪器设备。声光电放射性地震核磁等等各种手段,而最终很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一地层低产不适合开发甚至根本没有油气。目前业内的有专家认为国内最后的大油田可能只能在青藏高原发现了。

成本提高的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开发井钻井成本的提高。

现在钻井成本高,还因为使用了很多新技术。原来国内的原油生产成本很低,因为很多区块油层很厚,地层情况摸的也比较透彻,因此只要打一口直井,做一个常规电缆测井,然后下套管固井射孔采油就可以了。

现在东部各个油田基本都处于开发后期,厚的油层开发的差不多了,原来觉得没有价值的薄油层就变成香饽饽了,开始大量布局定向井水平井。10年多前塔里木油田5000多米的井就在开发2米左右甚至只有1米厚的油层了, 不使用点高科技绝对办不到。

这个图有点老。这是中石油每年的水平井钻井数,包括在国外钻的水平井。2012年的1701口水平井包括国外的350口,国内1351口。现在很多油田一年打的水平井就比十年前全国打的水平井还多。

打定向井/水平井,就要用到随钻测井/随钻测量(LWD/MWD)仪器,水平井使用常规测井就无能为力了,需要使用专用工具测井。而油和地层水经常在同一地层中出现,油公司又要求井眼轨迹要避开水(因为水的粘度小,一旦水出来就会源源不断,油就出不来了),就要使用更高端的设备来实现精确制导。

20年前,很多钻井公司为节约成本在钻井液上做文章,经常能够“节约”出相当大一块成本,但是这种“节约”极易导致钻井事故的发生。现在钻井液高成本已经成为业内共识。很多平台钻井液成本每天高达几万美金。

当年缺少技术设备时,钻井为保障安全就提高钻井液密度,使井筒压力大于地层压力来防止井喷,但是结果会污染油层,严重的甚至压的打完井不出油了。现在技术发达了,开始进行控压钻井,使井筒压力总是小于地层压力,钻井液无法侵蚀地层,但是这需要强大的欠平衡设备,一旦有闪失就会发生井喷事故。

此外,现在的井普遍比几十年前的井深要深,因为浅油层开发完了,原来觉得高成本的不愿开发的深地层的油现在不得不开发了。我国东部老油田普遍是浅层油田,很多井甚至只有几百米,3000米以内的井占绝大多数。现在不得不向深层发展了。而钻井速度随着井深的增加几乎呈指数式下降。3000米的井可能只要一个月,6000米的井就很可能要打一年!

另一个提高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国内对安全领域的投入(HSE)大大增加了。几十年前,国内曾经一度对井喷评价非常正面,觉得井喷了就是发现大油田了,重庆1223井喷事故后,石油领域对安全的投入提高了很多(其实90年代开始就逐步提高,但是和BP的管理层一样,安全排在生产后面。现在安全已经和生产同等重要了,现在口号上安全在生产之前,但是没有落到实处)。原来很多油田钻井时防喷器都是装装样子甚至根本不装(私营钻井公司当时基本不装防喷器,他们觉得成熟区块对地层掌握的比较熟悉了不会出事,而且占用成本),现在去任何井场防喷器绝对可以运行起来。

环保也是提高成本的一大因素。原来国内基本不重视环保,现在也不一样了,井场的废钻井液池原来就是挖土机挖了坑就完事,现在都有“镶嵌膜”来把化学原料调配的泥浆与大地隔离开,钻井结束后用车运走废泥浆。

我国东部的油田普遍单井产量低,在钻井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低产就使得原油成本提高。90年代我国东部油田很多井单井日产低至2-3吨,而同期中东很多井甚至单井日产在万吨以上。1991年海湾战争中,科威特的油田被伊拉克破坏,732口井着火。中国灭火队扑灭了其中10口井的大火,这10口井全是万吨级的特高产井。其中,第二口井日喷油量在 2万吨左右;第五口井,即8号集油站地区的BG—42号井,用7英寸(l英寸=2.54厘米)油管畅喷,油柱高达50多米,日喷出量在2.5万吨左右;另 外,168号油井、176号油井也是日喷2.5万吨左右的特高产井。

当然,华北油田当年发现古潜山油田,也是打了不少创国内纪录的井的,任-4井单井日产1014吨(2014年资料显示目前该井仍能日产约2吨),标志着华北油田的发现,之后的任-9井经酸化后放喷,获日初产工业油流5400吨以上的高产,迄今仍位居我国单井日产油量冠军。依靠古潜山油田的发现,仅仅三年就将华北油田建成全国第三大油田。

2011年沙特动用100部钻机,日产原油950万桶,同期中国日产原油410万桶,动用钻机数我没有检索到,但是中石油和中石化仅海外的作业钻机数就不止100部,而能出国作业的钻机在各油田占的比重肯定不到1/4,仅此就可以看出国内的原油成本要比中东高出多少倍。

中东很多井可以自喷,而我国的自喷井少的可怜。如果原油不能自喷出来,就需要采用各种手段让它出来,就需要成本,显然,中东的原油开采成本要比国内成本低很多倍,这也是即便油价跌至30美元以下中东各国仍旧不肯减产的原因之一。

那么为什么国内很多油田单井日产低呢?这与很多因素有关,天然因素很重要的是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比如同在松辽盆地的大庆油田和吉林油田,吉林油田位于松辽盆地南端,但是相比大庆油田,吉林油田储层物性差,普遍孔隙度和渗透率都低,导致两个油田原油产量相差十倍。

原油的粘度也是影响产出的一大因素。轻质原油一般易于流动,因此更易开采,而重质油,稠油则更愿意黏在岩石孔隙里,需要各种激励才会出来。

而在开采领域成本也比当年有很大的提高。原来油层厚,好开发,甚至能自喷,随着地层中石油变少,地层压力开始下降,石油就不是那么容易出来了,就得用各种办法了。·目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打注水井,向地层注入水提高地层压力把油挤出来,这算是二次采油。二次采油后继续以聚合物驱、三元复合驱、泡沫驱、二氧化碳驱、微生物驱甚至火烧油层等方式进行采油,这是三次采油。很多老油田采油的含水率在85%以上,完全是水中捞油,无论老油层的二次开发还是新的薄油层开采都要使用大量高科技才能把油弄上来。

此外还有一个让人头疼的提高成本因素,就是周边百姓的影响。现在的百姓遇到钻井来征地,和遇到拆迁一样兴高采烈,同样存在很多钉子户。为降低成本,现在很多井采用丛式井布局,即一个平台通过打定向井,水平井,可以打数口井甚至几十口井,以降低征地费用。

而百姓偷油也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但是耸人听闻的是有些地方钻井结束后如果不出油,甚至不让井队搬家!你折腾了这么久,最后什么都没弄出来就想拍拍屁股走人了,我偷什么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中石油2016年一季度巨亏138亿:成品油价高企下的迷思2016年一季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油”)交出了一份令人瞠目结舌的财报——巨亏138亿元。这个数字对于一个在中国经济版图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掌握着国内成品油定价权的巨头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冲击。更令人费解的是,国内成品油价.............
  • 回答
    中石油因倒卖进口原油近 1.8 亿吨被调查,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新闻,其中包含着极其值得关注的信息点。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事件的严重性、影响以及潜在的深层原因。一、 事件本身的关键信息与严重性:1. 涉案量巨大:近 1.8 亿吨。 量级分析: 1.8 亿吨是什么概念?这.............
  • 回答
    这年头,中石油的正式工,年薪十五万,听着就让人羡慕。稳定、福利好,这可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饭碗。不过,你心里那颗不安分的心,我懂。有了这份家底,还想着自己干点啥,说明你不是个甘于平淡的人。挺好,这日子,还得你自己折腾才更精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你手里这副牌怎么打,才能打出个花样来。首先,咱们得弄明白.............
  • 回答
    中石油因倒卖进口原油近 1.8 亿吨被调查,这件事在国内能源市场和国际贸易领域都引起了相当大的震动。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合规性问题,更牵扯到国家能源安全、市场秩序、企业责任以及国际贸易规则的方方面面。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这次事件可能带来的影响,希望能尽量说得详细些。一、对国内石油市场和中石油.............
  • 回答
    克拉玛依,这个名字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承载着新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和辉煌。最近,中石油在这里宣布发现了一个十亿吨级的新的大油田,这消息一出,无疑又为这个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让整个国家为之振奋。那么,这个“十亿吨级新油田”到底意味着什么?让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一、.............
  • 回答
    鄂尔多斯盆地再添巨擘:中石油10亿吨级油田新发现的深远意义近期,关于中石油在鄂尔多斯盆地重大油气勘探成果的消息,无疑为中国能源市场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这次在鄂尔多斯盆地发现的10亿吨级大油田,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储量数字的增长,它触及到的战略意义、经济影响以及对行业发展的驱动作用,都值得我们深入剖析。一.............
  • 回答
    大家聊起中石油的事儿,总会提到“非法倒卖进口石油”,很多人听着就犯迷糊了:这倒卖石油怎么还非法了?不是说市场经济自由买卖吗?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这个“非法倒卖进口石油”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大前提:石油,尤其是原油,在中国是一种受到国家严格管制的商品。 简单来说.............
  • 回答
    中石油在京系统全面进入应急状态,已有 4 名员工核酸检测结果呈阳性,这无疑是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下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事件。这不仅仅关系到中石油这家巨型企业的内部稳定,也可能对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为什么这件事值得高度关注?1. 中石油的体量和影响力: 作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石油.............
  • 回答
    要探讨“中石油进入世界 500 强却没有成为中国人的骄傲”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排名的问题,更是牵扯到国家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社会公平以及民众认知等一系列复杂议题。首先,我们必须承认,中石油作为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其进入世界 500 强本身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这标志着中国.............
  • 回答
    石油价格飙升到130美元/桶,这确实让很多人关注着中石油(或任何大型石油公司)的盈亏状况。那么,油价涨到130,中石油是不是又要亏钱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比看上去要复杂一些,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要明白,石油公司的利润,尤其是像中石油这样集油气勘探、开发、炼.............
  • 回答
    你看,国际油价低迷这事儿,对老百姓来说是好事,开车加油都便宜了。但对于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大型石油公司来说,那可就真是头疼了。你说中石油为啥油价这么低还亏那么多?这事儿啊,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这得说到“成本”这个词。石油这东西,可不是在地底下捡的。从找油藏、钻井、开采,到运输、炼油,再到.............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新闻!中石油在渤海湾发现亿吨油田,这绝对不是小事,对我们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知道,渤海湾这次发现的“亿吨油田”,这个“亿吨”可不是咱们平常说的“一亿斤”的概念。在油气行业里,“亿吨”通常指的是亿吨标准油当量(million.............
  • 回答
    “进了中石油,日子就稳当了”——这句在很多人印象里根深蒂固的话,放在当下,真的还能百分之百成立吗?这得好好掰扯掰扯。说实话,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能够敲开中石油这扇大门,无疑是获得了一份很多人羡慕的“铁饭碗”。毕竟,这可是中央直属的大型国有企业,有着国家做后盾,行业地位稳固,福利待遇那是杠杠的。你看看那.............
  • 回答
    新能源的崛起,这股浪潮确实是势不可挡。看着满大街跑的新能源汽车,听着那些关于太阳能、风能突破性的新闻,很多人脑子里自然会冒出这么一个疑问:作为传统能源巨头,中石油、中石化这些“老大哥”会就这么被时代抛弃,然后倒闭吗?要说直接倒闭,这事儿啊,恐怕没那么简单。咱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分析分析这背后的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准备报考经济学专业的同学会纠结的。陕师大和中石油(华东)在经济学领域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一点”,其实取决于你更看重哪些方面,以及你的个人职业规划。下面我来详细聊聊,尽量从一个普通考生的视角出发,给你一些参考信息。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中石油(华东)”一般指的是中国石.............
  • 回答
    这事儿啊,其实很多车主都纠结过,毕竟加油站遍地都是,中石油和中石化更是咱们国内的两大巨头,有时候为了图方便,或者就是一时脑抽,就想着能不能直接混着加。答案是:可以,但能不混最好,或者至少别太过频繁。这话听起来有点模棱两可,我给你掰扯掰扯为啥。首先,为什么理论上可以混着加?原因很简单:这两家公司出品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把充值卡换成充值油量,这可不是个小改动,影响可大着呢。我琢磨着,这跟办ETC的人数,恐怕是两码事,能比得上吗?我个人觉得,差距会挺大的。首先,咱们得明白,为啥大家愿意办ETC。ETC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为了“省事儿”、“省钱”和“方便”。 省事儿/方便: 最直观的,就是开车上高.............
  • 回答
    在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这三大石油巨头里工作,经历过的人,回想起来,总带着一种特别的烙印。这不是一份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普通工作,它更像是一场投入了青春和汗水的长期战役,有辉煌的时刻,也有不为人知的艰辛。初入职场:集体主义的洗礼刚毕业那会儿,能进这几家公司,大家普遍都觉得挺有面子,家里也高兴。入职培.............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安全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你选择毕业后在中海油、中石油这样的能源巨头从事安全工作,这个方向非常明确且很有前景。这两家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成熟的体系,所以你需要做一些有针对性的准备。下面我为你详细梳理一下,尽量让你感觉更像是我这个过来人或者前辈在和你聊:一、 学术和专业知识.............
  • 回答
    这两家公司的情况,一个“私油”老板,一个中石油,一个生意红火,一个亏损连连,这差距也太大了,确实让人好奇其中的门道。咱们来掰扯掰扯,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私油”老板的生意经:这位“私油”老板,能喊出“4.2元/升送货上门,加一箱送两升,还有赚”,这几点是成功的关键:1. 成本控制到极致: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