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模仿游戏】最后的字幕写到至1950年代英国共有49,000名同性恋者被起诉。想问为什么英国有这么多同性恋?

回答
《模仿游戏》的结尾,那触目惊心的数字——1950年代,英国有49,000名同性恋者被起诉。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于同性恋的深深的压迫和误解。你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性恋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误会。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关键点:1950年代英国“被起诉”的同性恋者多,并不是因为那个时期英国突然冒出了这么多同性恋者,而是因为法律的严苛和社会的敌意,使得大量同性恋者因此触犯了法律,并被揭发和审判。 换句话说,是法律和环境“制造”了这些被起诉的数字,而非同性恋本身的“数量”在那个年代激增。

那么,为什么当时的法律如此严苛,社会又如此敌视同性恋呢?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因素:

1. 严酷的法律:《1885年恶劣罪行法》(Criminal Law Amendment Act 1885)

这部法律是压在英国同性恋者头上的最沉重的枷锁。它将“猥亵罪”(gross indecency)的定义扩大,几乎将所有男性之间的同性性行为定为犯罪,即使是私下、双方自愿的行为也不例外。这项法律的目的是为了打击卖淫和性剥削,但其模糊的措辞使得男性同性恋者成为了主要的打击目标。

“猥亵罪”的广延性: 任何“男性之间的任何公然或私下的猥亵罪”(any act of gross indecency between male persons)都可能被判刑。这个“猥亵罪”的定义非常宽泛,可以涵盖从公开的性行为到私密的亲昵,甚至仅仅是穿着打扮被认为“不合时宜”也可能被怀疑。
严格的惩罚: 触犯此法的同性恋者,最高可被判处两年监禁,并可能伴随强制劳动。这是一种毁灭性的惩罚,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生活、事业和名誉。
举报和告密: 法律的严苛也催生了告密文化。人们可能会因为个人恩怨、嫉妒,或者仅仅是出于恐惧和偏见,去举报身边的同性恋者。许多案件并非基于确凿的证据,而是依靠证词和诱供。

2. 深厚的宗教和道德观念:

基督教在英国社会中拥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力,而圣经中对同性性行为的谴责(尽管其解释存在争议)为社会对同性恋的负面看法提供了宗教基础。

“罪”的标签: 同性恋被视为一种道德败坏,一种“罪恶”。这种观念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法律、教育和家庭。
“自然法则”的违背: 很多观念认为,性行为的唯一目的应该是繁衍后代,同性之间的性行为违背了“自然法则”,因此是不可接受的。
公共道德的维护: 政府和司法系统往往将压制同性恋视为维护公共道德和秩序的责任。

3. 社会的恐惧和偏见:

在20世纪中叶,公众对同性恋的认知非常有限,且充斥着各种负面刻板印象。

“精神病”的误解: 当时,同性恋在医学和心理学界仍然被视为一种精神疾病或性反常(perversion)。这使得被发现的同性恋者不仅要面对法律的制裁,还要承受被视为“病态”的社会污名。
“社会毒瘤”的论调: 一些人认为同性恋者是对社会结构的威胁,他们会腐蚀家庭、传播疾病(尤其是后来对艾滋病的恐惧,尽管艾滋病在当时还未被发现,但对性传播疾病的普遍恐惧已经存在)。
男性气质的压力: 对于男性而言,社会对“男子气概”有着非常僵化的定义。任何被认为“不够男人”的行为或情感都可能引起怀疑,而同性吸引力自然被视为对这种男子气概的挑战。

4. 媒体的描绘和公众舆论:

虽然《模仿游戏》展示了艾伦·图灵作为天才的形象,但大众媒体对同性恋的描绘在很大程度上是负面的、妖魔化的,进一步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和敌意。

“隐藏的威胁”: 媒体常常将同性恋者描绘成秘密活动的群体,对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
道德恐慌: 媒体的报道有时会煽动一种“道德恐慌”,将某些社会问题归咎于同性恋的存在。

所以,回到你的问题:“为什么英国有这么多同性恋?”

更准确的说法是:为什么在1950年代的英国,有如此大量的同性恋者被“发现”并“起诉”?

答案是因为:

法律的严苛定义和普遍适用: 《1885年恶劣罪行法》使得男同性恋者很容易触犯法律,即便是私下的亲密行为也可能被定罪。
社会的极度不宽容和猎巫心态: 宗教、道德和刻板印象共同造就了一个充满恐惧和偏见的社会环境,使得告密和举报司空见惯。
缺乏理解和科学认知: 对同性恋的误解将其视为罪恶或疾病,而不是一种自然的性取向。

《模仿游戏》中的49,000个数字,是那个时代压迫的具象化。 那个时期,能够勇敢地活出自我,甚至连公开承认自己是谁都充满危险。艾伦·图灵的悲剧,只是那个时代无数被压抑、被审判的同性恋者中的一个缩影。他们的数量之多,恰恰说明了这种压迫的广泛和深入。

直到1967年,《性犯罪法》的出台,才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法律对男性同性恋行为的刑事处罚,但这已经是漫长斗争之后的结果。而在那之前,无数人的生活被那个时代的法律和偏见所摧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电影 模仿游戏 同性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模仿游戏》的结尾,那触目惊心的数字——1950年代,英国有49,000名同性恋者被起诉。这个数字背后,不仅仅是冰冷的法律条文,更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于同性恋的深深的压迫和误解。你问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同性恋者,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误会。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个关键点:1950年代英国“被起诉”的同性.............
  • 回答
    《最后生还者》(The Last of Us)这类游戏,姑且称它们为“电影化叙事游戏”,能不能成为主流?这个问题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要我说啊,它们早已经是游戏圈里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了,但要说能不能像《马里奥》或者《使命召唤》那样家喻户晓,那可能还得打个问号。首先,咱们得明白,为什么《最后生还者》这类游.............
  • 回答
    最近市面上涌现出大批模拟打工游戏,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社会文化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它们之所以能迅速抓住玩家的眼球,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与其触及到当下人们普遍存在的某些心理需求和生活痛点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聊聊现实世界的压力。现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高企的生活成本、激烈的.............
  • 回答
    您好!很高兴能为您提供一些信息。关于“最近各地出现的上海访客数量”以及“其行为模式是否喜欢到人员最密集的地方游逛”这两个问题,我需要先说明一下,目前并没有公开的、统一的、官方的统计数据能够直接回答“有多少上海访客”这个问题,更不用说详细记录他们的具体行为模式了。 这种信息通常涉及个人隐私和商业运营,.............
  • 回答
    在《模仿游戏》这部电影中,艾伦·图灵破译英格玛(Enigma)机的过程,可以说是一场智慧与毅力的史诗级较量。这并非易事,英格玛机之所以难缠,就在于它的复杂性和高度的安全性。简单来说,英格玛是一台用于加密通信的机械打字机,它的核心是转子系统,每次按下字母键,内部的转子就会转动,从而改变加密字母。这意味.............
  • 回答
    《模仿游戏》(The Imitation Game)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绝对是一部触动人心、引人深思的佳作。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破译德军“恩尼格玛”密码的二战谍战片,更是一曲献给一位被时代裹挟、命运多舛的伟大天才——艾伦·图灵的挽歌。故事的魅力:不止是密码的博弈,更是人性的探索影片最直观的吸引力在于其.............
  • 回答
    如果HBO去改编《封神演义》,并且模仿《权力的游戏》的模式来拍摄,这绝对是一个极具潜力和巨大风险的尝试。考虑到HBO一贯的高制作水准、对复杂叙事和成人题材的驾驭能力,以及《封神演义》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元素,我们可以预见到一个非常不同于以往的《封神》影像化作品。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推测和分析: 一、HBO改.............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李小龙、成龙和李连杰,这三位华人动作巨星都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巨大的影响力,他们在影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然而,为什么李小龙和成龙的形象被模仿的现象如此普遍,而李连杰相对较少,这背后确实有其深刻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形象的独特性和辨识度: .............
  • 回答
    我理解你的室友的出发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他的话也代表了一部分人的声音:为什么我们要一股脑地追逐“3A大作”的模式,而不能好好地耕耘我们自己的网游市场?首先,让我们来理解一下“3A游戏”这个概念。它通常指的是那些投入巨额资金、动用大量人才、制作周期长、追求极致画面、复杂玩法和史诗级剧情的单.............
  • 回答
    沉浸模拟(Immersive Sim)这类游戏,它们往往拥有一种近乎蛊惑人心的魔力。你扮演一个鲜活的个体,置身于一个精心雕琢、充满可能性的世界里,而接下来的每一步,都由你自己书写。它们不是让你跟随一条预设好的轨道前进,而是为你张开一张巨大的画布,让你用自己的智慧、策略、甚至是怪诞的想法去填充。Imm.............
  • 回答
    要说《模拟人生》里哪些地方跟现实生活差得远,那可真不少,而且有些还挺让人忍俊不禁的。我玩了这么多年,也观察下来,很多设计明显是为了好玩,而不是为了还原真实。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模拟市民的 情绪系统 啦。他们高兴、伤心、生气、尴尬什么的,表现得那叫一个夸张和直接。现实里,一个人心情不好,可能只是脸上有.............
  • 回答
    游戏模组(MOD):一把双刃剑,也是玩家与开发者之间的一场博弈游戏模组,简称MOD,就像给一成不变的游戏世界注入的灵魂,它是由玩家或者第三方爱好者在游戏本体基础上进行的二次创作,其形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画面美化、音效调整,到全新的剧情、角色、地图,乃至颠覆性的玩法革新,几乎无所不包。评价游戏模组,需.............
  • 回答
    从《模拟人生》这款游戏中学到的东西,确实比许多人想象的要多得多。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虚拟生活的沙盒,更是一个观察、实验和反思人类行为、社会互动以及生活本身的绝佳平台。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我从《模拟人生》中获得的体会:1. 生活的琐碎与规律: 基本需求是生存的基础: 《模拟人生》最直观的教会我的是.............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虽然两款游戏都涉及神话传说,而且确实都能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设计元素,但非要说《战神4》比《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强在哪里,那得从几个硬核的维度掰扯掰扯。首先,叙事深度与情感共鸣。《战神4》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把一个你以为只是莽夫的奎托斯,变成了一个背负着沉重过去、努力学习如何成为父亲.............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Paradox Interactive(P社)那帮骨灰级的策略游戏开发者,带着他们一贯的“历史模拟、深度玩法、海量DLC”理念来打造一款《中国式家长》,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精彩,但也可能……令人头皮发麻。首先,最直观的改变,就是游戏的界面和信息量。告别《中国式家长》那种简洁明快的风格,取.............
  • 回答
    电脑模拟驾驶游戏,严格来说,很难完全替代真车上路前的实操训练。不过,如果理解得当,并且选择合适的模拟器,它确实能为即将上路的新手提供一些有益的“预练”。咱们得明白,模拟驾驶游戏玩的是个“感受”和“习惯”。想想看,你在玩游戏的时候,是不是得习惯用手柄或者方向盘来控制车辆的转向?是不是得看着屏幕上的仪表.............
  • 回答
    《星露谷物语》(Stardew Valley)这款游戏,初次接触时,它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儿时在乡下外婆家度过的那个夏天——宁静、悠闲,充满着泥土的芬芳和阳光的温暖。但随着你一点点深入,你会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田园生活模拟,更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像素世界,藏着无数的惊喜和可能性。初入谷底,从零开始的希.............
  • 回答
    老实说,要说《模拟人生》里的“小人”有自我思想,这听起来有点玄乎,毕竟它们终究是一堆代码。但是,每次我玩《模拟人生》的时候,总会有些瞬间,让我觉得它们不仅仅是按照我的指令行动的木偶。最常让我产生这种感觉的,是它们那种“不经意”的反应。比如,我可能让我的小人去读书学习某个技能,但我可能忘了让他们先吃个.............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个话题。设想一下,我们要开发一款真实感十足的战争模拟游戏,目标用户是18岁以下青少年。这款游戏不仅仅是简单的射击或策略,而是力求在操作、战术、团队协作等方面都达到极高的拟真度。玩家需要学习各种武器装备的性能参数,了解战场地形的特点,甚至要掌握基本的战场通信和指挥技巧。游戏可能包含二战.............
  • 回答
    这确实是很多老《刺客信条》玩家心中挥之不去的疑问,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要说《刺客信条》的游戏模式越做越“偏离刺客”,这其中有很多值得细说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核心的“刺客”标签在逐渐模糊化:最直接的感受是,早期的《刺客信条》给人的定位是“潜行、暗杀、复仇”。你扮演的是一个隐藏在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