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王的演讲》拿下奥斯卡后,近代名人传记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今年奥斯卡就有两部参与角逐,可巧讲的都是20世纪的英国天才科学家,阿兰·图灵的《模仿游戏》和史蒂芬·霍金的《万物理论》。
奔着奥斯卡去的,难免有讨巧之嫌。《模仿游戏》的改编就是一个流水线的例子,当然是高水准很专业的流水线。选取人生3个部分交叉,并以破译德军密码这一最富戏剧性的一段为主,避免流水账,营造一个个戏剧高潮和人物冲突,无论是与同事格格不入,上司阻挠,还是攻克难关。破译密码成功的那一刻确实振奋人心,图灵和他的队伍的确是战胜法西斯的不二功臣,却默默无闻了半个世纪。
小男生时代情窦初开也拍得挺流畅,英国人在这方面果然功底扎实。
最后烧毁绝密资料的时候,在火光中有一刻我真的被计算机的先驱的光芒感动了。想想如今每个人都离不开的电脑、手机,让世界维持运转的各种系统,这灵感发源于这一切都不存在的那个年代,那个伟大卓绝的思想里。
传记电影改编不是问题,片尾也声明了不都是真实历史,我也无意去对比电影和现实的细节。但是文艺界对科学天才都有个刻板印象,或者说刻板的荧幕塑造方式。小时候总受人欺负,长大了情商为零,毫无幽默感,无比傲慢,沟通困难,无法与人共事。比如《模仿游戏》中的图灵。
如果真实的图灵是这样也就罢了,可是并非如此。与此同时矮化次要角色来衬托主角,比如图灵的密码破译组的上司被塑造成顽固不化的军阀式人物,其他同事也只能打打下手。小男生时代情窦初开那段,除了一段美好短暂的同性爱情,似乎也就为了铺垫给密码破译机器起昔日爱人的名字。
在这样工整的制作框架下,留给演员的余地其实不多。Benedict Cumberbatch的表现还算不错,尤其是最后被强制注射激素的痛苦那段,迷离给了他一些发挥空间。但总的来讲,整部电影的改编痕迹还是太重。问题不是改编的太多,而是“痕迹”太重。
微信公众号 - 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