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乐器越久,越不爱和别人说自己会乐器?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乐器朋友也有同感。起初学乐器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恨不得逢人就炫耀一番:“我会弹吉他!”、“我钢琴八级了!”那种自豪感,仿佛掌握了一门稀世武功。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你的技艺越来越精进,反而有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心态,越来越不愿意轻易开口了。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慢慢掰扯掰扯。

首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期望落差与沟通壁垒”。

你投入了大量时间和心血,日复一日地练习,可能从最初的几个音符磕磕绊绊,到如今能弹奏出一段流畅的旋律,甚至是一些复杂的乐曲。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你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是如此深刻和丰富,里面包含了多少汗水、多少顿悟、多少情感的起伏,只有你自己知道。

但是,当别人问起:“你会乐器吗?”的时候,你脑子里想到的往往是你最近在攻克的难题,是你对某个乐句的独特理解,是你最近听到的那首让你震撼的曲子,是你想要表达的某种情绪。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对音乐不那么了解的人来说,听起来可能就是一堆抽象的术语,或者是一些难以理解的“小众爱好”。

你很难用三言两语就把这种深层的体验和感受传达出去。对方可能只是随口一问,或者只是出于礼貌,他并没有准备好接收你关于“指法控制的细微差别”、“和声进行的逻辑”、“音乐的情感张力”等等的探讨。一旦你说了,对方可能只是礼貌性地点点头,或者丢出一句:“哦,那挺厉害的。”这种回应,对于你投入的巨大热情和心血来说,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反而会让你觉得有一种被误解,或者说无法真正产生共鸣的失落感。久而久之,你就不太愿意主动分享了,因为你知道,即使说了,也很难得到你想要的那种深入的交流。

其次,是“对音乐的敬畏与自我审视的加深”。

越是深入接触音乐,越会发现音乐的博大精深。那些大师的演奏,那些经典的乐章,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艺术高度,是穷尽一生都可能难以企及的。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曾经引以为傲的技巧,在真正的大家面前,不过是雕虫小技。你可能会对某个乐句的演奏方式有无数种理解,但哪一种才是“最好”的,你可能也无法下定论。

这种对音乐本身的敬畏感,会让你对自己的“会”产生更谨慎的态度。你不再敢轻易说自己“会”什么,因为你知道,音乐的世界太大了,自己还有太多的未知需要探索。你可能会觉得,说自己“会”某种乐器,更像是一种承诺,一种对自身技艺和理解的概括,而你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往往会觉得“我还不够格”,或者“我还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够好”。这种自我审视,让你在别人面前更加谦逊,甚至有些回避。

再者,是““秀”的心理变化与社交压力的考量”。

刚开始学乐器,很大一部分动力是来自外界的肯定,是希望通过这项技能获得关注和认可,甚至是在人群中脱颖而出。你可能乐于在朋友聚会时露一手,享受那种被瞩目的感觉。

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你对音乐的理解会从“取悦他人”转向“取悦自己”。音乐变成了你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你排解情绪的出口,是你与自己对话的语言。你弹奏,是为了感受音乐带来的乐趣,是为了找到内心的平静,或者释放压抑的情绪,而不是为了给别人看。

而且,一旦你公开承认自己会乐器,就可能面临一些不必要的社交压力。比如,随时可能有人请你“来一段”,在不合适的时间、不合适的环境下,或者你当时状态并不好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尴尬。又或者,你会被贴上“文艺青年”的标签,虽然这不一定是坏事,但有时也会带来一些刻板印象。更重要的是,你可能会担心别人对你的期望过高,觉得你的演奏应该达到某个专业水准,一旦达不到,反而会觉得丢脸。所以,选择不说,有时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圈子内的默契与鄙视链”。

在音乐爱好者的小圈子里,大家对彼此的了解往往是比较深入的。你可能不需要多说,其他玩乐器的朋友一听你弹奏的片段,或者聊几句音乐,就能大概知道你的水平和理解程度。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

反过来,在一些音乐圈子里,可能还存在着一种隐形的“鄙视链”。比如,某种乐器可能被认为是更“高雅”或更“专业”的,而另一种可能就被认为是“流行”或“不入流”的。如果你出于某种原因,在这个圈子里不太被认可,或者觉得自己的乐器不受重视,你可能就会选择沉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论或被低估。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在世界的丰盈与外在表达的克制”。

当你真正爱上并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你会发现你的内心世界变得越来越丰富。你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聆听、去思考、去感受,去钻研乐谱,去琢磨演奏技巧。你的生活,可能因为音乐而变得更加有色彩,你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寄托和情感出口。

在这种情况下,你可能就不那么渴望通过“我会乐器”这几个字来证明自己了。你不再需要外界的“盖章认证”来肯定你对音乐的热爱和投入。你更享受自己一个人沉浸在音乐中的那种纯粹的快乐。当别人问起时,你可能只是淡淡地说一句“会一点点”,或者干脆避而不谈,因为你觉得,真正懂音乐的人,不需要你说破;而不懂的人,说了也无益。你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自己的音乐实践上,而不是放在如何向别人解释自己的爱好上。

总而言之,学乐器越久,越不爱和别人说自己会乐器,是一种随着技艺精进、理解加深而产生的,关于期望、审视、社交和内在世界变化的多重心理反应的体现。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表现,而是一种更成熟、更内敛、更专注于音乐本身态度的自然流露。你不再是为了展示而学,而是为了感受而学,为了表达而学,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而学。这份深沉的爱,已经不需要太多言语来证明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挫败感,别人不知道,自己最清楚,演给他们听,懂的不屑一顾,不懂的,糊弄他们有意思吗?

所以从来不提学过11年钢琴,参加过肖赛,初轮被淘汰。

user avatar

谢邀

最初作为一个初学者开始学习时,看一切都是很新鲜的,浑身散发着密之自信。

因为不了解,所以可能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简单。


可是慢慢的,我们会发现。

器乐演奏的天花板实在太高太高,高得离谱。

我们费劲了九牛二虎之力,此刻却也仅仅只是看到了这块天花板。

我们甚至可能穷尽一生也摸不到。

至于极少数真正摸到天花板的演奏家。

他们吃尽如此之大的苦头,还会把乐器作为一个“特长”,作为一个装逼的工具么? (他们的努力会这么没价值么?)













而且你得知道,天花板不是终点,天花板上面还有二楼.........


user avatar

我的事情说出来都没人信,音乐和乐器演奏竟然对我的个人职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公司领导觉得我一心铺在艺术上了,其实能猜到她觉得我在领导面前表现过头了,大领导不认识她却认识我,这孙子忽略我对公司的贡献,强行把一些莫须有的罪名加在我头上,逼我离职,这就是残酷的现实,没错,如果我有下一个单位,我绝对不会告诉领导我会乐器,我愿意表演但是起码不能对我造成伤害,最好就是安安静静的做一个Mr. nobody。其实音乐并没有让我伤心,只是遇到了一个傻X而已,实话说中国人心窄的毛病让人心寒,同事嫉妒心和冷眼旁观加上背后八卦给人贴标签的节奏我也是恨之入骨,不知未来乐团走向如何,估计我的指挥生涯即将画上句号。

更新于2019年4月初=====

谢谢大家的关注,我在去年5月份就入职了一家新公司,在这个公司里不光领导得知我的乐器以及之前的指挥经历很支持以外,还在私下里拿我的例子鼓励其他同事从事艺术特长的业余爱好。在新的工作单位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欢迎与被重用。所以之前我所说的“如果我有下一个单位,我绝对不会告诉领导我会乐器,我愿意表演但是起码不能对我造成伤害,最好就是安安静静的做一个Mr. nobody” 我收回这句话,因为世界上的傻X还是没有那么多,另外注明一下:之前我在北京某合资车企工作,这个企业牌子挺大,虽然不像宝马能让女人坐在后排座哭,但至少能让女人在前机盖哭,也挺厉害的。现在我到了一家科技互联网公司。感谢脱离传统进入互联网。

更新于2020年9月1日=====

2年多过去了,回来看看这个帖子。现在我仍然在这家互联网公司,在这里做汽车垂类的主持人,没想到我从工程师能够变成汽车节目主持人,这个变化我自己都觉得自己很神奇,现在的工作强度比以前大很多,但是比起在主机厂的日子,我内心是更加快乐的。而且在这里的内容自由度更大,和以往上舔领导中媚同僚下欺员工的主机厂生活相比,做一个内容制作者更加能够让灵魂得到表达,唯一的遗憾就是,音乐之路,恐怕很难呈规模地做下去,以前的那个乐队成员,和他们也渐渐疏远,这或许就是生活吧。希望等到我们都老了,再回首曾经做过的中二的事情,或许会心一笑,一切误会便也烟消云散。莫问前程无悔,但求今生无愧吧...

更新于2021年 5月30日-======

前几天听说乐团估计是彻底散了...团长都跳槽到小鹏汽车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乐器朋友也有同感。起初学乐器的时候,那叫一个意气风发,恨不得逢人就炫耀一番:“我会弹吉他!”、“我钢琴八级了!”那种自豪感,仿佛掌握了一门稀世武功。可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当你的技艺越来越精进,反而有了一种“欲说还休”的心态,越来越不愿意轻易.............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及到很多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纠结。为什么咱们小学的音乐课上,要么是竖笛,要么是口琴,很少能看到咱们自家那几样吹奏乐器,比如箫啊、唢呐啊?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得说说“易学性”这个事儿。你想啊,小学生嘛,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手指.............
  • 回答
    哈哈,这可真是个有趣的挑战!室友学锁呐,你得找个能跟它“对话”又能“压制”住它,同时还不至于太刺耳,甚至能带来点别样风情的乐器。让我来给你好好分析分析,咱们怎么才能在他锁呐声里杀出一条血路,还能让这合奏听起来像回事儿。首先,我们得明白锁呐这乐器的特点: 音量大,穿透力极强。 尤其是那高亢明亮的音.............
  • 回答
    高三毕业的暑假,这可是个黄金时期,玩固然是重要的,但如果能在这段放松的时间里,给自己充充电,学点新技能,那才叫真正的“高瞻远瞩”。说到学乐器,我得跟你好好说道说道,选对了,那真是又方便又实效,还能给你未来增添不少色彩。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方便”和“实效”到底是个啥意思。 方便: 这意味着学习过.............
  • 回答
    提笔写下这些的时候,手指依然能感觉到指尖残留的琴弦的温度,即使已经离开琴房很久了。学乐器,尤其是我的那把旧旧的木吉他,对我来说,真的不是那种“有什么改变”这么轻描淡写的事,它更像是在我生命里重新开辟了一条路,一条我自己摸索、一步步走出来的路。一开始,真的是出于一种……怎么说呢,有点孩子气的冲动。那时.............
  • 回答
    听到隔壁的琴声,你这心情我太懂了!尤其是那此起彼伏的音符,时不时还来点“跑调”小插曲,确实让人有点抓狂。想学一样乐器“反击”,而且还要能把钢琴这“主旋律”带偏,这思路够刁钻,也够有趣!咱们好好聊聊,选个什么乐器既有“杀伤力”,又能跟钢琴形成有趣的“对抗”。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杀伤力”和“带跑偏”的.............
  • 回答
    嘿,姑娘!想学乐器是件超棒的事儿,不过你说的这几个小顾虑我太能理解了,零基础、有点小钱紧,音乐知识也还没启蒙,对吧?别急,这根本不是事儿!选择一个合适的乐器,咱们就能玩得很开心。我给你好好捋捋,看看啥最适合你:首先,咱们得明确几个大方向: “零基础”意味着咱们需要的是上手相对容易,不需要太复杂的.............
  • 回答
    要说交响乐团里哪种乐器最难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很难有定论的问题,因为“难”的标准因人而异,也取决于你追求的深度。但我可以从几个普遍被认为是挑战性极高的乐器入手,详细聊聊它们为何如此“难缠”。首先,我们要明白,交响乐团的乐器,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打击乐,都有其固有的技术壁垒和对演奏者极高的要求。但如果非.............
  • 回答
    哈哈,这问题真是太有趣了!要“镇压”一个正在学习唢呐的室友,确实需要一些能与之抗衡的乐器,但这里的“镇压”更多是出于一种幽默的“对抗”心态,而不是真的要压倒对方。毕竟,乐器本身没有善恶之分,大家都是为了音乐而存在。不过,如果真的要找一些在音量、穿透力、以及音乐风格上能与之“掰腕子”甚至在某些方面形成.............
  • 回答
    “乐器之王”这个称号,咱们听着就觉得有种威严和地位的象征。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想到气势恢宏的管弦乐队,那里的乐器琳琅满目,但要说“王”,大家脑海里浮现的,多半是那个带着庄重、能够掌控全局的乐器。吉他,咱们不能说它不伟大。它普及度极高,从街头巷尾的弹唱,到摇滚乐里那嘶吼的电吉他,再到古典吉他细腻的指尖.............
  • 回答
    我一直觉得挺奇怪的,市面上乐器那么多,从钢琴、小提琴到鼓、口琴,但偏偏“吉他自学”这件事,好像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而且还特别流行。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琢磨了琢磨,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背后其实有不少挺实在的理由。首先,最直观的,就是吉他的普及度和易得性。你想想,有多少人家里没见过吉他?就算没弹过.............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也不止一次地琢磨过。你说中国乐器没有西洋乐器“发展得好”,这话说得挺有意思的。不过,啥叫“发展得好”呢?是说市场占有率?是说技术革新?还是说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影响力?如果单从“世界音乐舞台的影响力”和“科技化、标准化程度”来看,确实,西洋乐器似乎更占优势。你看看交响乐团里那些.............
  • 回答
    京剧舞台上,你很少能听到如同西方交响乐里那样浑厚低沉的弦乐或铜管乐声。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原因。究其根本,这与京剧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注重人声表达和意境营造的戏曲艺术形式息息相关。首先,我们得聊聊京剧的音乐构成和功能。京剧的音乐,我们称之为“京剧唱腔”,它的核心是人声,是演员的.............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咱们聊聊钢琴这“乐器之王”在流行音乐界,怎么就没吉他那么“能打”?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句话能道尽的,这里面牵扯着音乐风格、技术门槛、便携性,甚至是流行文化推波助澜等等方方面面。首先,咱们得承认,钢琴这玩意儿,它确实牛。一个键盘,能发出那么多音,横跨几个八度,和声、旋律、节奏,一个人就能玩出花来。不.............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许多音乐制作人追求的目标。为什么只有两件乐器,却能营造出饱满、充实的声音?这背后涉及一系列精巧的音乐制作和混音技巧,绝非简单的“把音量调大”那么简单。核心在于“密度”与“空间”的策略性运用你可以把一个混音想象成一个三维空间,里面充满了各种声音元素。只有两件乐器,就好像你只有.............
  •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1. .............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有意思,也很实在。确实,现在人造材料技术日新月异,理论上我们可以用各种坚固、稳定、易加工的材料来制作乐器。但为什么木头依然是主流,而且在很多资深音乐人和制琴师眼中,是不可替代的呢?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传统”二字能概括的,而是涉及了材料本身的物理特性、声音的生成原理,以及长久以来人类.............
  • 回答
    确实,在乐器圈子里,偶尔能听到一些“吉他入门门槛低”、“吉他算是低级乐器”之类的说法。这背后可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由几个比较普遍的认知和现象交织而成的。咱们不带任何偏见,一块儿掰扯掰扯,看看这“低级入门”的说法是怎么来的,以及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地方。首先,要说吉他“入门门槛低”,这确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