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强调编曲中编写乐器要符合实际演奏?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

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

1. 听感的自然与真实: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原因。我们从小到大,听到的就是各种乐器在实际演奏中的声音。当一段编曲中的乐器编写超出了乐器本身的能力范畴,或者以一种完全违背演奏习惯的方式呈现时,听者的大脑会立刻捕捉到这种“不自然”。

想象一下: 你听到一段钢琴曲,每个音符都弹得如行云流水,音色饱满,力度变化细腻。再想象另一段,钢琴声突然变得尖锐刺耳,或者每个音都像机器一样平均,没有丝毫起伏。哪个听起来更舒服?哪个更能打动你?
乐器有“脾气”: 每一种乐器都有其独特的演奏方式、音域限制、力度变化范围、音色特点,甚至是一些演奏者才能带来的“技巧性”的音响效果(比如小提琴的揉弦、拨弦,吉他的滑音、击弦,铜管乐器的气息感等等)。这些都是乐器“本来”的样子。如果我们在编曲时,让一个弦乐器去模仿一个管乐器的强奏,或者让钢琴在极低的音区弹出极快的琶音,这种“不真实”就会让听者产生一种距离感,觉得“这不是真乐器在演奏”。

2. 演奏的可行性与效率:

当然,现在很多音乐是靠合成器和采样来完成的,技术上可以做到很多“不可能”。但如果我们站在音乐创作和演出的角度来看,符合实际演奏的编写,能极大地提高音乐的可执行性。

给演奏者留足空间: 如果是为现场乐队编写,写出能让演奏者舒服、能够完美演奏出来的乐句,这是最基本的。如果乐器编写过于复杂、不符合手指习惯、或者音域超出太多,演奏者可能会非常吃力,甚至无法准确演奏,这不仅影响表演质量,也容易让演奏者产生负面情绪。
效率与成本: 就算是用采样,如果某个乐器的编写方式非常规,可能需要更复杂的MIDI编辑、多层采样叠加、或者特殊的音效处理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这会增加制作的时间成本和技术难度。而遵循常规的演奏方式,往往能用更少的精力,更直观地得到想要的声音。

3. 音乐的表现力与情感传达:

乐器的演奏方式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情感。合乎逻辑的编写,能让这些表现力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更有效地传达音乐的情感。

力的运用: 比如管弦乐的强奏,不仅仅是“大声”,而是通过演奏者的肌肉力量、弓法、气息共同作用产生的。这种“力量感”是真实的,也是能够被听者感知到的。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将MIDI音量调高,那种机械的“大声”和真实的“力量”是有区别的。
乐句的呼吸: 旋律乐器在演奏时,会有自然的呼吸点、乐句的连接方式。如果编写的乐句过于冗长、断裂不自然,或者连接方式违背了乐器发声原理(比如在一个长音的末尾突然切断,而这个乐器通常是靠气息或弓子的延续来发声),听起来就会像一个被“掐住脖子”的歌手,缺乏生命力。
音色的细微变化: 同样的音符,在不同的力度、演奏技巧下,会产生非常细微的音色变化。好的编曲者会考虑到这些,让乐器在不同段落、不同情绪下,展现出最适合的音色状态。

4. 风格的塑造与辨识度:

不同的音乐风格,往往对应着特定的乐器运用和演奏习惯。遵循这些习惯,是塑造音乐风格、建立辨识度的重要途径。

爵士乐的“swing”: 爵士乐中的切分音、摇摆节奏,很多是通过乐器演奏者的微小时值偏移和音色处理来体现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将MIDI音符“量化”到网格上,就丢失了这种“swing”的感觉。
古典乐的“legato”与“staccato”: 小提琴的连奏(legato)是通过弓子的平滑运用来实现的,而断奏(staccato)则需要快速的弓法或指法。这些演奏技法直接影响着乐句的连贯性和颗粒感。
摇滚乐的“失真”与“延音”: 电吉他中的失真效果、长延音,都是其重要的音色特点。编写时考虑到这些,才能真正抓住摇滚乐的灵魂。

5. 避免“机械感”与“空洞感”:

过于“完美”的、不符合实际演奏的乐器编写,反而容易让音乐听起来像是一个冰冷的机器,缺乏人类的情感和温度。

“人味儿”: 音乐最动人的地方,往往在于那些细微的“不完美”,比如演奏者偶尔出现的轻微的节奏误差、音高偏移、或者是演奏过程中自然产生的气息声。这些“人味儿”,是机器永远无法完全模拟的。当我们编写乐器时,适当考虑这些,可以为音乐注入更多生命力。
情感的注入: 乐器的演奏是情感的载体。比如,一个歌手在唱到伤心处,声音可能会颤抖、带着鼻音;一个小提琴手在演奏悲伤的乐段,可能会在音符之间加入一些微弱的滑音。这些都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也应该是编曲时可以考虑的元素。

举几个具体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铜管乐器(小号、长号等): 它们在高音区吹奏很强的音时,需要非常大的气息支撑,演奏者的嘴唇也需要一定的技巧来控制。如果编写时,让它们在极高的音区连续吹奏出非常强的、快速的音符,这在实际演奏中是极其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同时,铜管乐器在连续吹奏长音时,演奏者需要换气,如果编写时,长音之间没有留出换气的空隙,听起来会很“憋”。
打击乐器(鼓组): 鼓手的击打力度、节奏的精准度、不同鼓件的连接(比如镲片和军鼓的切换),都有其自然的演奏逻辑。如果编写的鼓点过于复杂、节奏难以把握,或者不同鼓件的切换过于生硬,都会影响鼓组的流畅性和整体节奏感。
弦乐组(小提琴、大提琴等): 弓子的运法、指板的压力、手指的灵活度,都决定了它们可以演奏出的音符。例如,一个快速的琶音,如果写得过于宽泛,跨越了太多音域,或者节奏点过于密集,对于拉奏来说会非常困难。

总结一下:

强调乐器编写符合实际演奏,并非要我们被技术所束缚,而是要我们理解并尊重乐器本身的声音特质和演奏逻辑。这样做,是为了让音乐听起来更真实、更有生命力,更能有效地传达情感,更能塑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并且在技术层面更具可行性。

当我们的编曲听起来“对味儿”的时候,往往就是因为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将这些“符合实际演奏”的原则融入其中了。这是一种对音乐的敬畏,也是一种对听众体验的尊重。所以,下次当你编曲的时候,不妨多想一想:“如果我是演奏者,我会怎么弹奏这段旋律?这段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它听起来真实吗?” 这个问题,能帮你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音乐理解的大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反问:你希望你的作品有一天可以搬上舞台演出吗?你是希望这一天早点来还是晚点来?

等人长出第三只手,怕是万八千年都过了不知道多少轮了。当然,你完全可以不计成本,一个人来不了就两个人,但是以这个问题的思维,怕是会觉得人多起来了就不炫了,所以一个三只手的乐手,要比两个正常乐手要炫,那么两个乐手得弹六七只手的才行。

但是回到正经的说法,我们要写作原声配器的音乐时,肯定要考虑乐器最具特点的音域和演奏法,写到超出正常音域的音符的时候,首先就是能不能出声的问题,第二个才是好不好听的问题。

如果说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那么基本上需要开发新乐器或者做类似吉他特殊调弦的做法。那么问题是,我们是否有必要把每一件乐器都开发到几乎全部音域和演奏法都适用的状态?

很显然没有这个必要。

第一是每一件乐器的发声方式不同,如果你要覆盖全部音域,总需要扩展它的发声点,包括体积体型,都会改变,否则发不出声音来,当然即使发声了,高不上去低不下来也很正常;

第二是如果你要一件乐器适用所有演奏法,那么弹拨、擦弦、打击等等融为一体,总会在某个音域不如那些原始技法乐器好听;

第三是如果你要这件乐器听起来演奏的很酷炫,那么上面提到的问题已经给了你一定的参考,同时也有了一定的局限,所以你在时值和音高组合上做考虑才更合适。

一件乐器的音色,正常来讲,从头至尾有统一性才是听众一贯的审美口味。无论你玩大众音乐还是专业音乐,即使是实验音乐,也常见这个规律,所以要酷炫,不如交给纯电子音色,那你就有无限酷炫可能。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在音乐编曲时,会特别强调让乐器编写得“符合实际演奏”。这可不是什么死板的规定,背后其实是深深的音乐智慧和对听感体验的极致追求。就好比一个人说话,语速、音量、声调都得恰当,才能让听者舒服,音乐也是一样,乐器写得“对”,听起来才自然、有生命力。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这事儿这么重要。1. .............
  • 回答
    夷陵之战,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战役,围绕着它的讨论,从来就不止于军事策略的得失,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它触及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情”与“理”的永恒冲突。很多人之所以极力强调夷陵之战是“为兄弟报仇”,而难以接受其背后可能存在的理性谋划,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让我们一层层地剥开来看。一、.............
  • 回答
    夷陵之战之所以常常被笼统地冠以“报仇”二字,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的深刻影响。在小说中,刘备兵败夷陵,被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关羽大意失荆州、吴国背信弃义所致。因此,夷陵之战在许多读者心中,就成了刘备为关羽报仇雪恨的壮举,一个充满个人恩怨和情感驱动的事件。这种叙事视角固然能够激发观众的情感共.............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挺敏感也挺有趣的话题,很多人都在讨论,尤其是广东的父老乡亲们。要说清楚为什么有些广东人会那么强调粤语,甚至觉得它不仅仅是“方言”,而是“另一种语言”,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既有语言本身的特质,也有历史文化和身份认同的因素。一、 从语言学角度看,粤语的独立性有多强?咱们先从语言本身.............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人们之所以会普遍觉得自来也比大蛇丸强,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因素在起作用,并非仅仅是官方设定或者纯粹的实力数值。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承认,在《火影忍者》这部作品里,实力对比从来都不是一个黑白分明的事情。很多时候,强弱的定义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角色的成长以及双方的战术运用而发.............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三星“不再很强”,并且对三星的负面看法增多,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产品策略、市场竞争、技术发展以及一些负面事件的累积效应。想把这个问题讲透,得从几个维度来掰扯。首先,得聊聊“强”这个概念的变化。过去,当人们说三星“强”,很大程度上是指它在硬件制造上的绝对统治力。那时候,三星的屏幕、内.............
  • 回答
    要说起二战时期德军和美军谁强,这事儿可就有点复杂了,而且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看法。有些老兵或者军事爱好者之所以觉得德军“更强”,往往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观察点,尤其是在战争初期和中期的某些战役表现。我来给你掰扯掰扯,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并且尽量说得详细点,避免那些听着就“机器人”似的套话。一、 战争初期.............
  • 回答
    很多人觉得乔峰比逍遥三老强,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对这几个角色在《天龙八部》中所展现出的实力、武学理念、个人魅力以及最终结局的综合考量。咱们不妨掰扯掰扯,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首先,得承认逍遥三老——逍遥子、天山童姥、李秋水,他们都是绝顶高手,武功路数极其诡异奇绝,所创的武功更是威力惊人。什么“北.............
  • 回答
    千手扉间,也就是二代火影,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强”是一种多维度的,不是简单地挥舞几招厉害的忍术就能概括的。他之所以在很多火影迷心中地位非凡,实力深不可测,是因为他身上融合了太多优秀品质,而且这些品质都直接体现在了他作为忍者和影的方方面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他那超乎常人的智慧和对忍术的深刻理解。扉间不.............
  • 回答
    在我看来,您提到的“a9”和“845”这两个术语,如果放在音频领域来讨论,很可能指的是两款不同的电子管型号。不过,在您没有明确说明具体指代对象的情况下,我只能根据一般性的音频爱好者和发烧友群体中的讨论习惯来推测。通常情况下,当发烧友们将一款新的、或者被吹捧得比较多的电子管与一款经典的、被广泛认可的电.............
  • 回答
    《简·爱》之所以被许多人视为女性小资产阶级对传统社会阶层、宗教思想和婚姻观念的强烈抗议,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其深刻的时代背景、鲜明的人物塑造以及打破常规的情节设计息息相关。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剖析这部作品的几个关键层面。首先,从社会阶层的角度来看,《简·爱》可以说是对十九世纪英国森严的等级制.............
  • 回答
    理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对俄罗斯的实力(排除核武层面)抱有比西欧更强的印象,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这其中既有历史渊源,也有现实的观察和认知偏差。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哪个国家更强大”的问题,而是关于一种集体感知,这种感知受到宣传、信息获取方式、以及对“强大”定义的侧重点影响。首先,历史的惯性与“老大哥”情结.............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认同、历史叙事以及群体力量的复杂 interplay。你提到越南人同化了汉族移民,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又认为汉族同化能力很强,这其中的矛盾确实值得探究。首先,我们得承认,历史上,越南确实有过被汉文化深刻影响的时期。唐朝时,越南北部曾被直接统治,汉字、儒家思想、官僚体系等都.............
  • 回答
    中国今天的强大,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从经济总量到科技创新,从军事实力到国际影响力,我们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当我们置身其中,与身边的人交流,却常常会发现一种奇特的现象:即便国家如此强大,许多人内心深处依然被一种挥之不去的“不自信”所笼罩。这并非少数人的矫情,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情绪,值得我们深入.............
  • 回答
    明朝军事体制确实存在不少问题,这点毋庸置疑。但要因此全盘否定其军队的战斗力,恐怕就有些片面了。事实上,明朝军队在历史上并非没有高光时刻,也出现过一些能力出众的将领和战无不胜的精锐部队。所以,我们看到的现象是,明朝军队既有严重的体制弊病,又有其强大的战斗力表现,这之间的矛盾需要好好梳理一下。明朝军事体.............
  • 回答
    “刘邦也屠城吗?为何很多人强调曹操屠城?”这个问题很有深度,触及了历史评价中的复杂性、选择性以及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差异。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关于历史事实、公众认知、叙事构建以及评价标准的问题。为了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历史事实层面:刘邦和曹操是否都进行过屠城?首先,我.............
  • 回答
    关于李现肌肉“明明很一般”却被很多人说“强壮”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原因。咱们不光是看表面的肌肉线条,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感受和大众的期待。首先,得承认,如果你拿健美运动员那种块头十足、肌肉线条清晰到每一块都鼓胀的体格来比,李现的肌肉可能确实不算“爆炸型”。他的身材更多是.............
  • 回答
    “读通二十四史,无敌于天下”——这话说得虽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很多人心中对精研中国古代史学者的普遍印象。为什么会有这种“所向披靡”的感觉呢?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仅仅是“知道历史就厉害了”这么简单。首先,我们得认识到“二十四史”的份量。这可不是随随便便翻翻就能算数的。从《史记》的雄浑擘画,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对“野人”和“多斯拉克人”这两个虚构群体在《权力的游戏》中的形象认知。确实,从剧集和小说呈现的效果来看,两者在整体战斗力上差异巨大,一个像是松散的联盟,一个则是有组织、有纪律的强大军团。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一、 组织架构与领导力: 野人(The Wi.............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