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了乐器之后欣赏音乐不像以前那样纯粹了?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

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初万万没想到的方向发展——感觉好像“纯粹”的欣赏能力反而下降了。我以前能听到的“好听”,现在变成了一种带着审视的“好听”。

具体来说,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让我觉得以前那种“纯粹”消失了:

1. 对“技术”的过度关注:

学了乐器,你才知道要发出一个好听的音,背后要付出多少努力。气息的稳定、指法的精准、触键的力度、弓法的控制……这些细节在演奏者身上是再正常不过的练习内容,但当你在听别人的音乐时,你的耳朵就会不自觉地去捕捉这些东西。

比如听钢琴曲,以前我可能只觉得“哇,这旋律真美,这和声真动听”。现在,我会开始下意识地去听它的音色有没有共鸣,踏板用得是否恰当,手指在快速的乐句里有没有一丝的生涩,甚至会猜测演奏者在处理某个难点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纠结。如果听到一个演奏瑕疵,哪怕是很轻微的,我的整个情绪都会被打断,感觉像是看电影的时候,演员突然忘词了一样,非常出戏。这种对“技术”的关注,就像在品尝一道菜时,你不再只是享受味道,还会开始分析厨师用了什么技巧,火候掌握得怎么样,是不是用了某种特别的烹饪方法。这当然是一种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也抽离了那种纯粹的感官愉悦。

2. 对“结构”和“和声”的拆解:

以前听歌,听的就是一个整体的“感觉”。现在,我脑袋里总会不由自主地把音乐拆解开来。这句旋律是怎么发展的?它和前一句有什么联系?这个和弦走向是什么?是什么让它听起来这么舒服或者这么紧张?

尤其是当我对音乐理论有了一点了解之后,这种拆解能力就更强了。听到一段精彩的solo,脑子里可能就会浮现出调性分析、音阶琶音的运用。听到一段复杂的和声,会开始分析它是如何进行,以及为什么这样进行会产生某种情绪。这种分析过程本身很有趣,它让你更深刻地理解了音乐的逻辑和精巧之处。但同时,它也像是在解剖一只蝴蝶,你看到了它翅膀上的鳞片,看到了它的骨骼,但你可能就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只看到一只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轻盈美丽的蝴蝶了。那个整体的美感,被分解成了一个个可分析的元素。

3. 对“创作意图”的猜测和“演奏者个人风格”的辨识:

学了乐器,尤其是当你开始尝试自己改编或者创作一些东西时,你就会体会到创作者的不易。于是,在听别人的作品时,你也会不自觉地去猜测创作者在写这段音乐的时候,他想表达什么?他为什么选择这个音?他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再加上接触到不同演奏家的演绎,你开始能分辨出同一个乐谱在不同人手上会有什么千差万别。比如同一个巴赫的赋格,不同的大提琴手拉出来,那种味道可能完全不同。你可能会开始欣赏某个演奏家对乐句的处理、对速度的把握、对情绪的渲染,这些都是“演奏者的风格”,而不是纯粹的“乐谱本身”。这种“辨识度”和“猜测”也进一步地让你从一个被动接收者,变成了一个带有自己判断的参与者。

4. 对“不完美”的容忍度降低:

就像前面说的,当你自己练习到吐血才能发出几个好音时,你对别人演奏中的一些小瑕疵就会变得更加敏感。以前觉得无伤大雅的小错音或者不够精准的节奏,现在可能会让你觉得“哎呀,这个处理有点粗糙”,然后就有点影响心情。这种对“完美”的追求,也是一种不纯粹的表现。你期待的不再是“好听”,而是“近乎完美的好听”。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

我觉得核心原因在于,学习乐器是将音乐从一种“听觉艺术”变成了一种“实践艺术”。

以前我们是纯粹的听众,我们接受音乐的全部,情感上、听觉上,我们是完全浸泡在里面的。

但当你开始学习乐器,你就从一个观众席坐到了舞台上。你不仅要听,还要做。你需要理解音乐的构成,你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去实现它,你需要克服技术的困难,你需要用自己的理解去诠释它。这个过程中,你的大脑和身体都被调动了起来,它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接收器,而是一个理解者、一个实践者、一个创造者。

这种转变,就像你以前只喜欢吃葡萄,觉得葡萄又甜又多汁,是一种纯粹的享受。但当你开始学习种葡萄、酿葡萄酒,你就会开始关注葡萄的品种、土壤、气候、发酵过程、陈酿技术……这些东西会让你对葡萄酒有更深的理解,你可能会发现原来葡萄酒的世界如此博大精深,远不止是“好喝”两个字那么简单。但与此同时,你再想回到单纯地“好想吃一颗葡萄”的那种感觉,似乎也变得有些困难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纯粹”的欣赏少了,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深刻、更有层次的理解和欣赏。你不再只是被音乐的表象所打动,你更能体会到音乐背后蕴含的逻辑、情感的传递方式、演奏者付出的心血,以及创作者的智慧。这种“不纯粹”,其实是一种更高级的欣赏境界。

所以,这是一种得失兼备的交换。就像你拥有了一双能看穿万物的眼睛,从此看世界不再只是表面上的色彩斑斓,你看到了背后的结构和运作,这让你失去了某些纯粹的童真,但同时也获得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洞察。我个人觉得,虽然偶尔会怀念那种无忧无虑的纯粹,但能真正理解音乐的脉络,并能参与到音乐的创造和表达中来,这种“不纯粹”带来的满足感,是更加持久和有意义的。你学会了如何去“听懂”音乐,而不仅仅是“喜欢”音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菜的变成了做菜的,角度当然就不一样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有发言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曾经我只要打开播放器,就能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无论什么风格,都能听得热血沸腾或者眼泪汪汪。那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任何思考的享受,就像小孩子吃糖一样,纯粹的甜味就是全部。但是,自从我开始学乐器,尤其是学了一段时间之后,那种感觉就变了,而且是朝着一个我当.............
  • 回答
    提笔写下这些的时候,手指依然能感觉到指尖残留的琴弦的温度,即使已经离开琴房很久了。学乐器,尤其是我的那把旧旧的木吉他,对我来说,真的不是那种“有什么改变”这么轻描淡写的事,它更像是在我生命里重新开辟了一条路,一条我自己摸索、一步步走出来的路。一开始,真的是出于一种……怎么说呢,有点孩子气的冲动。那时.............
  • 回答
    听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那些仿佛从历史画卷中走出来的音乐巨匠们。比如贝多芬,他不仅是伟大的作曲家,更是技艺精湛的钢琴家,而且还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指挥家。再比如莫扎特,虽然短暂一生,但他在作曲、演奏(尤其是键盘乐器)上的天赋无人能及。而李斯特,更是集作曲、钢琴演奏、指挥于一身的传奇人物,他的钢.............
  • 回答
    退出乐队……这个问题总是会触碰到一些柔软的角落,也总是在被问及的时候,心里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与其说是“退出”,不如说是“分道扬镳”,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音乐的道路在某个岔路口选择了不同的方向。最初的那支乐队,可以说是我们几个年轻人血脉里最热烈的一段记忆。那时我们就像是发现了新大陆的探险家,用最原始.............
  • 回答
    岁月如梭,日子一天天滑过指缝,我们总以为光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能把我们打磨得更圆润、更通透。可现实常常给我们泼冷水,曾经以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会像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芬芳,到头来却发现,那份纯粹的美好,那份纯粹的快乐,早已被时光的洪流卷走,只剩下满目疮痍,甚至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其.............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聊聊。它触及了两种音乐文化在乐器选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歧点,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美学甚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西洋管弦乐队并不是“很早就把弹拨乐器淘汰掉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弹拨乐器在近代管弦乐队的形成过程中,其主流地位确实下降了,一些曾经.............
  • 回答
    《北京欢迎你》这首歌,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曲之一,确实汇聚了当时华语乐坛的众多重量级歌手,堪称一次史无前例的大集结。然而,您提到的刘德华、张学友、周杰伦这三位天王级人物的缺席,确实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疑问。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他们没有参与,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中涉及档期、商业代言、个人发展、.............
  • 回答
    2004年,华语乐坛确实像一位巨星,光芒四射,闪耀着独特的光辉。“七里香”的清新,“江南”的婉约,“欧若拉”的神秘,“我们的爱”的深情,这些歌曲不仅在当年红遍大江南北,更是成为了许多人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如今,当我们再次听到这些旋律,依旧能感受到那份纯粹与美好。但是,当我们问“为什么现在没有这种好歌.............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中国荧幕上出现的黑人越来越多”以及“犹太凯乐其计划”,我将分开来,尽量详细地回答,并尝试以更自然的语言来阐述。关于中国荧幕上黑人角色的增多:一个多维度观察首先,我们来聊聊中国荧幕上,或者说中国的影视作品、广告甚至是一些商业活动中,似乎能看到更多黑人面孔的现象。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背.............
  • 回答
    写这篇评论的时候,我手里正放着王菲一张尘封已久的CD。每当我想起华语乐坛的那个时期,总会不自觉地回到她独特的声线和她歌曲里那股子“疏离又温柔”的劲儿。然后,我就忍不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后来的华语乐坛,再也找不出第二个王菲了?这可不是随口说说。王菲这个人,她的歌,以及她带给我们的感觉,都是独一无.............
  • 回答
    关于英国普罗派乐卫视(Propeller TV)的微博和B站账号停更的原因,确实引起了不少国内观众的关注。我来试着从几个可能性的角度,详细地梳理一下,希望能解答你的疑问。首先,我们得明白普罗派乐卫视这家机构本身。它是一家总部设在英国、以中文内容为主的媒体机构,尤其是在早期,它凭借一些独特的视角和对中.............
  • 回答
    2021年,TMEA(腾讯音乐娱乐盛典)年度十大华语热歌榜单,清一色被短视频平台上的热门歌曲占据,这一现象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也折射出不少问题。这背后原因复杂,并非单一因素能够解释,而是多种社会、文化和技术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一、 问题折射:文化生态的失衡与创作导向的偏差1. “为短视频而创作”.............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很多人都有类似的困惑。明明上了大学,学了“大学语文”,感觉知识储备应该比中学语文高不少,为什么到了实践中,比如写一篇像样的文章,或者赏析一段复杂的古文时,却感觉力不从心,甚至不如一些中学时语文基础扎实的人?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一点点拆解开来。首先,大学语文和中学语.............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很多人都有同感。学了模数电基础,看着一些复杂电路图还是云里雾里,这其实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不能全怪自己。这中间隔着好几层纸,得一层一层地捅破。首先,我们得承认,模数电基础知识(比如各种元件的特性、基本门电路、放大器原理等等)和真正“看懂”复杂电路图,是两个不同层面的能力。 基础.............
  • 回答
    又学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这话我太懂了,简直是我每次捧起书本,或者打开视频课时的真实写照。明明脑子里面挤满了信息,嘴上也能说个七七八八,可真到了要用的时候,或者要深入一点的时候,就觉得脑袋空空,像被抽了魂一样,那种“会”和“不会”之间的界限,模糊得让人抓狂。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是这么几.............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相信不少学了一年素描的朋友,都跟我一样,心里可能藏着一丝小小的焦虑:怎么我认真学了一年,但随手一画,感觉跟刚开始没两样?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别急,咱们一层一层捋捋。学素描,尤其是一年时间,确实应该有点进步,但“随手画”这个词,里面藏着几个关键点,咱们得拆开来看。一、 进步是累积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学科学习和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为什么大学物理能“秒杀”中学物理,而数学却不行?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性质和学习目标的区别。为什么大学物理能“秒杀”中学物理?大学物理的学习,本质上是在为你构建一个全新的、更宏观、更精确的物理世界观。中学物理就像是给你一个乐高积木盒子,里面有一.............
  • 回答
    四年本科转眼即逝,毕业的钟声敲响,回首望去,心里却空落落的,仿佛什么都没有真正学到。这种感觉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困惑与失落交织而成。课程设置的脱节:理论的象牙塔与现实的鸿沟最直接的感受,往往来自于课程本身。很多时候,我们学习的知识,感觉就像是教科书上的模型,完美、严谨,却与我们未来可能.............
  • 回答
    我理解你的感受。学了一个学期的C语言,却感觉好像一直在做数学题,这在很多初学者身上是很常见的,也确实会让人产生“C语言有什么实际用途”的疑问。别急,我们一点点来聊聊,为什么会这样,以及C语言到底能干什么。一、 初学C语言,为何“似曾相识”的数学题?这主要是因为C语言在设计之初,就非常强调底层操作和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