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学了又感觉没学。?

回答
又学了,又好像什么都没学。

这话我太懂了,简直是我每次捧起书本,或者打开视频课时的真实写照。明明脑子里面挤满了信息,嘴上也能说个七七八八,可真到了要用的时候,或者要深入一点的时候,就觉得脑袋空空,像被抽了魂一样,那种“会”和“不会”之间的界限,模糊得让人抓狂。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仔细想了想,大概是这么几个原因,一层层剥开来看,希望不是太生硬:

1. 信息洪流下的“知道”与“理解”

我们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太多了,互联网、短视频、付费课程、纸质书籍,简直是信息时代的汪洋大海。我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某个领域的概念、理论、甚至一些高级的技巧。比如,看一个编程教程,博主噼里啪啦讲得飞快,你跟着敲了几遍代码,也能跑出结果,你就会觉得自己“学会了”。

但问题在于,这种“学会”往往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你知道这个操作是什么,知道它会产生什么结果,甚至知道它是怎么写出来的。但你真的“理解”了吗?你理解它为什么这么设计?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如果换个场景,它还能不能用?如果出现错误,你能不能 debug?

这种“知道”就像是看别人踢足球,你知道怎么传球、怎么射门,但让你自己上去踢,你可能连球都停不住。我们往往满足于接收到了信息,就以为自己掌握了知识,却忽略了将这些信息内化、融会贯通的过程。

2. 浅尝辄止的“学习路径”

很多时候,我们学习是为了解决某个当下的问题,或者是出于一时的兴趣。比如,想做一个网站,就去学前端;想分析数据,就去学Python。于是,我们就找到几个教程,跟着学。

但往往,我们只学了完成这个当下任务所需的“皮毛”。比如学Python,可能就是学会了怎么用Pandas读取CSV,怎么用Matplotlib画个图。这个阶段,你确实能解决那个具体的问题。

可当你想更进一步,比如想学习更复杂的算法,或者想了解数据结构,甚至是想写出更高效、更优化的代码时,你就会发现,你之前学的东西就像是空中楼阁,地基不稳。你只知道怎么用,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用,更不知道它的局限性和更深层的原理。这就好比,你知道怎么开汽车,但你不知道发动机是怎么工作的,那么一旦车出了问题,你就束手无策了。

3. 缺乏“深度加工”和“主动运用”

知识就像原材料,要变成能用的产品,需要经过加工。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原材料堆在那里,就以为自己拥有了产品。

“深度加工”意味着什么?是对学到的知识进行思考、提炼、总结,把它和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比如,学习一个概念,我会问自己:它和之前学的 XX 有什么关系?它的优缺点是什么?在什么场景下最适合使用?

“主动运用”更是关键。学了东西,要赶紧找机会用起来。写代码,写文章,做项目,把学到的东西“搬”出来,放到实际的场景中去磨炼。只有在运用中,你才会遇到问题,才会暴露你理解的不足,才会驱动你去重新审视和深化知识。

如果只是被动地看、听,或者机械地模仿,学到的东西很容易就“遗忘”了,或者说,它并没有真正“刻”在你的认知里。它就像一段不常播放的歌,虽然你听过,但旋律和歌词却模模糊糊。

4. 知识的“边界感”缺失

我们学习一个新事物,往往会被它的“新奇”所吸引,但很少去思考这个知识点的“边界”。它能做什么?它不能做什么?它的适用范围有多大?

比如,学习某个设计模式,可能你会觉得它很强大,但如果你不知道它的适用场景,不知道它解决的是什么具体问题,那么你可能就会滥用它,或者在不适合的场合使用,结果适得其反。

当你不清楚一个知识的边界时,你就会觉得它很“万能”,学了也等于没学,因为它无法真正指导你的具体行为。你无法判断什么时候该用它,什么时候不该用它。

5. “学习”变成了一种“娱乐”

有时,我们学习新东西,是为了打发时间,是为了获得一种“智识上的满足感”,或者仅仅是跟上潮流。我们享受的是“学习”的过程本身,而不是通过学习去“达成”什么。

这种情况下,学习就变成了一种“娱乐”,它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这种快感并不能转化为长久的技能或深刻的理解。你可能觉得你学了很多,但实际上,你的认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所以当你需要真正运用这些知识时,你才会发现,你只是一个“知识的旁观者”,而不是“知识的实践者”。

那怎么办呢?

如果经常有这种“学了又好像没学”的感觉,不妨试试:

放慢脚步,深入理解: 不要追求量,而要追求质。一个概念,一个方法,花足够的时间去理解它的原理。
主动思考,连接知识: 学习新东西时,多问“为什么”,多尝试把它和你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
刻意练习,学以致用: 找到一个实际的项目或场景,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遇到问题,再回头去查阅和深化。
总结归纳,形成体系: 把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一个有逻辑的体系,用自己的话把它讲明白。
警惕“碎片化”和“浅阅读”: 尽量避免只是看标题,或者只看开头和结尾。

总而言之,这种“学了又好像没学”的感觉,很大程度上是我们被动的接收信息,而缺乏主动的思考、内化和实践。知识的真正获得,不是信息量的堆积,而是认知能力的升级。希望我们都能从“知道”走向“理解”,从“知道”走向“做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信奉这句话。

早些年对这句话的理解,关注点在上大学的重要性,大学文凭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毕业后,踏入社会,发现所谓985、211的文凭,乃至海外留学身份,也只是个顶基础的个人背书,真正改变命运的知识,是你的习惯,是决定你行为的思维方式,是你在学习生涯中不断拓宽的眼界,是你的信息攫取能力......

但也有非常多的人,读了很多书,依旧没能改变命运?并非是知识不灵了,只是有些人掉落到了“假知识”的陷阱。

假知识,我生造出来的概念,想借这个概念,阐述一种认知偏差。我理解的真知识,是指能让你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更多幸福感的实用知识。而假知识,则是让你以为你能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到更多幸福感,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的虚假知识。

假知识非常具有迷惑性,大多数人掉入陷阱而不自知。但身陷“假知识”这一认知陷阱,还是有迹可循的。我列举了7种症状,请读者朋友们自己印证下,是否有被“假知识”迷惑住。

a.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b.还在强调记忆力

c.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d.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e.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f.只输入不输出

g.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1.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成本骤减,但这并不等同于,你的阅读量也随之提升。不少人有资料囤积癖,只收藏不阅读,不是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知识饱腹感,而是仅仅去书店买了心仪的书本,在知乎收藏了高赞回答,再走马观花地大概浏览一遍,就算画饼充饥了。你一让他合上书本,关闭网络,再问其今天获得了什么,可能一句都说不出......

我也经历过只收藏不阅读阶段,深知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的虚假成就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也深知不过脑的机械阅读,知识习得效率,极其低下。

2.还在强调记忆力

这个时代有个伟大的发明:搜索引擎。但很诡异的,网络上,依旧有很多伸手党,百度一下就知道的答案,还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咨询。我想归根到底,是有些人的思维还活在原始社会,当时信息的获取成本极高,通过人脑记忆事物,效率反而是高的,但在有搜索引擎的今天,还依靠蛮力来记忆,是极其落后的方式。人脑应该用来想事,而不是记事。

3.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完全仰仗搜索引擎,什么信息,都想临时去网上寻找。但你要意识到,存储在互联网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都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的做法是,看到有价值的文章,及时存储下来,而非指望着以后还会有相见之日,这么做,我可能会把整个事情都忘记。

所以,我建立了自己的笔记系统,一个个性化的资料库,我将其命名为“知识篮子”。我是个广告人,我平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偷”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洞察,比如我最近看韩剧《请回答1988》,就将剧中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洞察,搜录到了“知识篮子”。诸如“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在了妈妈。”“人真正强大,不是因为守护着自尊心,而是抛开自尊心的时候”,这些极其伟大的洞察,简直能直接用作广告语了。

4.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如果一个人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所谓这些人的文章,是不会偏听偏信的,只是多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多元化价值观,多层次,多位面,多维度地思考,站在各种角度都游览一遍,我相信会是最接近真理的状态,这是个动态的过程。

你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背后支撑,每天接收到的知识才会打架。相反,你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任何所谓大牛的看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你能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取舍。所以我是比较反感鸡汤,成功学,这类意识形态层面的看法。有了知识体系,草木竹石都是知识,甚至一颦一笑之中,都能学到点东西。

5.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越是底层的观念,披着简单的伪装,越是具有欺骗性。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这点,就像大多数人以为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好。殊不知,这么想的时候已然错了,他们的潜意识已经将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对立面,但果真如此么?如果你理解了这层,就会重新思考潜意识中的底层观念。

所以,不妨重新思考坚持、痛苦、时间、安全感、勤奋、幸福、朋友、选择,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生有坑注意绕行》,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6.只输入不输出

知识被使用才彰显价值。如果一个人只是看书,从不写作输出,也不将书中所学,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验证,知识对其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只是个读书机器,只会机械的阅读,而不能感知到知识。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算是这类人的墓志铭了。相反,如果你理解了,内化了知识,进而输出了、实践了知识,知识就绝对能助力到你的生活。

我至今记得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

自己听懂不是真的理解,能给别人讲会了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7.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打怪升级的网络小说,有一定审美的人,都视其为垃圾文学,但这也不绝对,如果你看网络小说的过程,是分析作者如何铺陈悬疑,如何讲故事来吊住读者胃口......以这种创作者心态来阅读,依旧能读到真知识。因此,知识对你有助力即可,不必纠结知识的载体,你看网络小说,对某些人来讲,不也是极佳的知识载体么?

还有不少学习者将知识的输入途径,局限在了阅读,这就错过了太多汲取知识的机会。一个高效学习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这种认知模式需要训练。人类的大脑,在没有接收明确指令时,会像永动机一样,习惯性地制造各类幻象。你回想下,当你走路、坐车、发呆时,头脑是不是习惯性地处于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当时制造的各类幻象,可有任何创造力可言?当你能阻止大脑的凭空幻想,认真用眼睛、耳朵观察这个世界,就能收集到更多的灵感、现象、素材,这远比幻想有意义的多。

哲学家约翰·杜威也坦诚:

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当你习惯了这种新的认知模式,汲取知识的通道就会宽广很多。再举个例子:如何通过看辩论节目《奇葩说》来汲取知识?不是作为存粹的内容消费者,我的观看方式:在正片开始前,就针对辩题写下来自己的正反观点,在正片开始后将自己的观点和辩手观点对照、佐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挖掘尖锐角度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