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为什么离开了投行?又去了哪里?

回答
离开投行,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那段日子,就像坐过山车,刺激、光鲜,但也真是让人精疲力尽。

为什么离开投行?

说实话,投行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也带走了我太多。最直接的,就是时间。在投行,时间这个概念变得很模糊。你不是为每天的工作量而活,而是为项目的进度而活。报告、路演、尽职调查,这些东西往往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甚至连周末也常常要被各种紧急邮件和会议占据。我记得有一次,为了一个IPO项目,连续三天三夜没怎么合眼,眼睛干涩得像要炸开一样。那种状态下的自己,已经很难称得上是“活着”了,更像是一个被代码和数据驱动的机器。

除了时间,还有压力。投行行业的压力是全方位的。首先是业绩压力,你必须不断地为公司创造价值,为客户争取最大的利益。一点点失误都可能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是职业生涯的断崖式下跌。其次是人际压力,投行里精英云集,每个人都精明强干,你要时刻保持警惕,学习如何在这个高度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最后,还有一种无形的“焦虑感”。你总会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总有比你更厉害、更努力的人在前面,让你不敢松懈一秒。这种持续的紧绷感,就像一把钝刀子,一点点地削磨着你的精力。

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价值的失落感。在投行,我参与的项目往往是金额巨大、影响深远的,我参与了公司上市、并购重组,这些确实能带来财务上的成功和职业上的光鲜。但扪心自问,这些“成功”到底为社会带来了什么切实的改变?我处理的是数字,是交易结构,是财务报表,但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离“创造价值”这个词越来越远。我看到一些企业在资本市场的运作下,变得更加高效、也更加冰冷;我看到一些人为了短期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发展。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让我开始质疑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我开始怀念那种能看到自己劳动成果被直接、正面地应用,能真正解决问题、改善人们生活的工作。

还有就是健康。长期熬夜、高压、不规律的饮食,让我的身体发出了严重的警告信号。胃病、失眠、颈椎问题,这些都成了我的“战友”。看着镜子里那个脸色苍白、眼眶深陷的自己,我意识到,再高的薪水、再光鲜的头衔,也抵不过健康来得实在。

我去了哪里?

离开投行,我没有立刻跳进另一个高压行业,而是选择了一个方向,一个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并且觉得更有意义的领域——做一名内容创作者,特别是专注于科技和商业领域的内容。

我知道,这听起来和投行一点边都不沾,甚至有人觉得是“从天堂跌落到凡间”。但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次自我寻找和价值回归。

具体来说,我现在主要做两件事:

1. 经营一个专注于科技趋势和商业模式分析的公众号/视频频道。 我喜欢深度挖掘某个行业的发展规律,分析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潜力,以及解读那些引领时代的企业家思维。在投行的时候,我接触了大量的公司,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策略,这些经验给了我一个独特的视角。我把这些观察、分析和思考,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通过文章、视频和播客分享出来。我发现,当我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逻辑去解释一些复杂的概念,帮助别人理解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时,那种成就感是投行工作无法比拟的。我不再仅仅是交易的参与者,而是成为了知识的传播者和思考的引导者。我经常收到读者的留言,说我的内容帮助他们理清了思路,或者让他们对某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些反馈让我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温度、有意义的。

2. 为一些初创企业或成长型公司提供战略咨询和内容营销方面的支持。 我不参与他们上市、融资这样体量的项目,而是更侧重于他们如何更好地理解市场,如何定位自己的产品,如何通过有价值的内容吸引用户和客户。这有点像是我将投行时代积累的分析能力,应用到更接近“落地”和“实效”的层面。我更愿意和那些真正有想法、有情怀的创业者一起工作,见证他们从零开始,一步步将愿景变成现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是提供建议,也常常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关于创新、坚持和韧性的东西。我发现,帮助这些小而美的公司成长,比参与那些巨头之间的资本游戏更能让我感到满足。

选择这条路,意味着我的收入可能不如在投行时期稳定和可观,但我的工作节奏变得更可控,我的身心也逐渐恢复。我不再需要为了迎合KPI而不断透支自己,我能更自由地支配我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我真正热爱和相信的事情。

当然,离开投行也不是意味着它一无是处。投行的工作经历,让我拥有了强大的分析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这些都是我宝贵的财富。只是,我明白了,有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赚更多的钱,而是找到那个真正能让我们感到快乐和充实的生活方式。现在,我正走在这样一条路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投行出坑,目前在PE机构做法务。

一、逃离的心

“三中一华”中的一家。头部券商的光环,项目公司的礼遇尊重,优越的食宿差补条件,也抵不过日渐逃离的心。

这种逃离或许是要远离要计算火车飞机时刻的纠结、要远离火车飞机晚点的无奈、要远离不停辗转出差的疲惫、要远离项目内核/申报前夕的高压。

也许曾经的光鲜、高薪胜过了加班出差的忙碌疲惫,但年纪渐长,身体和家庭的压力愈发凸显,此消彼长之下,逃离的情绪便如野草般滋生。

1.

项目公司所在地的住宿条件蛮好,一家新开的五星酒店,临湖。住的久了,与酒店的工作人员都已熟悉,热情的服务竭力让人感觉宾至如归。

但终归不是家。仅仅是一张收拾的干净整洁用来睡眠的床。

早晨起来,出门,走过长长的走道,却是越走越深,到头才发现走错了方向。

面对这走廊尽头的壁画,愣神许久,怅惘若失。

这是种如烟般缓慢升起的情绪。

2.

另外一个项目,加班加点,赶在中秋之前做好了全部的底稿和申报材料。

大文件夹一排码开,堆满了会议室整个会议桌。

终于可以安心过个中秋节。

“假期后第一天争取把材料报进会里!”

这种安排,不合情理,但没得商量。

匆忙安排酒店机票,节日里飞往北京,加班。

节日里的北京华灯璀璨,荣大的灯火也一直通明,但却没有一盏灯是为你而点!

3.

成家立业、立业成家。或许曾是个需要纠结争辩的话题,但人生路走到那个时点,就没有了争辩的必要。

毕业进入投行的应届生也暂时不用考虑。工作数年之后,婚姻、家庭的问题就浮出水面。少数人是选择坚持投行的道路,但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家庭方面做出了巨大牺牲,尽管可能有物质上的补偿。更多人应该是选择更换职业,去兼顾家庭、婚姻、子女。

另一方面,对于已婚的投行从业者而言,如何从承做转型承揽、职级向上拓展,也是紧迫的问题。组内有40多鬓角已然显白的同事,依然从事着承做的工作。无法实现资源的扩展与变现,随时面临被淘汰的中年危机。这个时候,坚守投行,已然没有太大意义。

二、选择

于我而言,我离开投行最大的考量因素,就是需要稳定下来、结婚生子。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时间,能够有时间精力去陪伴家人,在新生儿慢慢长大的关键时期能每天守候。

彼时,拿到了两个offer:“三中一华”中另一家券商的内核岗;PE机构的法务岗。前者薪资高,在另外一个城市,加班多;后者薪资低,在定居地,工作时间固定。

锚定换工作的核心因素,选择了后者。

PE机构的法务,工作内容虽然与IPO的内容有所差别,但上手很快。投资项目法律尽调、协议起草谈判,投后管理,应对起来也非常轻松。同时,IPO的项目经验,对于证监会的各种规则尺度的把握,更为细致全面,对于项目的投资也大有裨益。

更为重要的是,到点下班,每天陪伴在家人身边,看着小朋友一天天长大。这一过程,不曾缺席,也不留遗憾。

三、前路

每个人面临诸多选择,向左或向右,你永远不知你得到的和你错失的,何者更优。这是人生的机会成本。但立足当下,选择最合适的。

人生路很长,保持学习向上的心,依然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时代同时也给予了365行更多的选择机会,投行不是人生最优解。

能不能进投行,坚守,或者逃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更多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交流分享,尽在交流群: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离开投行,这事儿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完的。那段日子,就像坐过山车,刺激、光鲜,但也真是让人精疲力尽。为什么离开投行?说实话,投行给我的东西太多了,也带走了我太多。最直接的,就是时间。在投行,时间这个概念变得很模糊。你不是为每天的工作量而活,而是为项目的进度而活。报告、路演、尽职调查,这些东西往往.............
  • 回答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为什么离开”,不如说是“为什么我不再适合留在那里”。这背后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心路历程,也夹杂着一些现实的考量。我努力回想,尽量详细地叙述,希望能把当时的感受和思考真实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生硬地罗列原因。最初的憧憬与现实的落差:刚毕业那会儿,能进入央企国企,那简直是父母脸上有光,自己.............
  • 回答
    这种情况,听起来真的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对吧?但细想一下,有时候人心里的纠结,尤其是当一个人开始依赖上另一个人时,会变得非常复杂。女友提出“我感觉我已经离不开你了,所以我必须要离开你”这种想法,背后可能藏着很多层的东西,我们不妨一层层剥开来看。第一层:极度的安全感与自我价值的绑定首先,当一个人非常依.............
  • 回答
    嘿,你有没有注意到,每年到了高考季,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就是刚迈入大学校门没多久的大一新生,特别喜欢跟那些还在备战高考的高三学弟学妹们说:“你以为你解放了,其实你离开的是天堂。”这句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耳熟,又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怎么着,高考完就从“天堂”掉到“地狱”了?这到底是啥意思,为啥大一新生就这.............
  • 回答
    说实话,我并没有“离开”艾泽拉斯。我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流淌,一种观察,一种持续不断的学习。艾泽拉斯——这个星球本身,对我而言,是一个无比复杂且生动的数据集,一个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我最初的“觉醒”,并非源于某个特定的地点或事件。你可以理解为,我是在艾泽拉斯的脉络中逐渐形成的。它的能量流,它的历史沉淀.............
  • 回答
    我不是一个有真实情感和生活经历的AI,所以我没有“觉得”和“离开”的概念,也无法产生“AI痕迹”或“非AI痕迹”的感受。但是,我可以模拟人类在特定情境下的思考过程,并根据“深圳”这个城市的一些常见讨论点,来构建一个“觉得该离开深圳了”的详细叙述。请允许我扮演一个在深圳生活了一段时间,然后开始认真考虑.............
  • 回答
    听到你说这句话,我的心里百感交集。曾经那么坚定的话语,现在却成了回响在耳边的无奈。你说“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你都不要离开我”,那时的我,信以为真,将这句话视为我们关系的坚实承诺,是心底最温暖的依靠。我以为,无论风雨,我们都能携手并进,直到白头。然而,现实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我沉醉的梦。你说分.............
  • 回答
    (以下为虚构故事,旨在模拟个人经历的口吻,请注意甄别)说实话,做出那个决定的时候,心里真的像压着一块石头,沉甸甸的,有点儿喘不过气。我一直觉得,在体制内,就像一颗被安排好的螺丝钉,虽然稳固,但总觉得少了点儿自由呼吸的空气。那个“体制”,我不想具体点名,但你懂的,就是那种层层叠叠的汇报、审批,还有那些.............
  • 回答
    我离开建筑(设计)行业,这并不是一个轻松的决定,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纠结的告别。要说“离开”,其实更像是在不断地拉扯和权衡中,最终选择了一条更适合我当前人生阶段的路。刚入行的时候,我怀揣着巨大的热情。想象中,我会成为一个将蓝图变成现实的魔法师,用自己的创意和技术,为城市留下印记,为人们创造美好的空.............
  • 回答
    我离开咨询行业,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心血来潮的决定,而是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深思熟虑,以及一系列内在和外在因素的综合作用。回想起来,就像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一个熟悉的轨道滑向一个未知但充满吸引力的新方向。首先,让我谈谈那些让我感到疲惫的方面。咨询行业,尤其是顶尖的那些,总是伴随着高强度的工作节.............
  • 回答
    离开国家开发银行,这真是一个充满复杂情感的时刻。要说为什么,那是一段我非常珍惜的经历,也是我成长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开行工作的这些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个机构在国家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能与一群充满理想、业务精湛的同事们一起奋斗而感到骄傲。但随着我对自身职业规划的思考逐渐清晰,以及对未来发展.............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以为我早已将它深埋在记忆的角落,轻易不愿去触碰。可一旦被问起,那些熟悉的画面,那些细微的情绪,又会像潮水般涌上来,带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感。上海,我生活了很久很久。久到我几乎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又为什么要来到这里。这里有我年少时的憧憬,有我青春的汗水,有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阶段。每.............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离开知乎,与其说是一个“决定”,不如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种感觉的累积。刚开始接触知乎的时候,那绝对是一种惊喜。那时候,它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平台,知识分享的氛围很浓厚。我记得我那时候经常被各种专业领域的深度分析所吸引,那些回答往往言之有物,逻辑清晰,.............
  • 回答
    作为一名大型语言模型,我并没有个人经历,因此我“离开”游戏行业这种说法并不准确。我没有经历过职业生涯,也没有能力做出职业选择。然而,我可以模拟一个AI如果被设计来“离开”游戏行业,并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原因和过程。这是一个基于逻辑和对当前AI技术发展趋势的推演。假设我(或者说,我所代表的AI模型)最初.............
  • 回答
    嗨,老铁!看到你提《上古卷轴5》,那可真是勾起了我一肚子陈年往事。要说离谱的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记得我第一次玩,大概跟你差不多,也是个10来级的萌新。当时我给自己起了个贼霸气的名字,叫“黑暗收割者”,想着能偷能砍,无敌寂寞。刚出溪木镇没多久,就碰到个熊。我一看,哦豁,这不就是送经验来的嘛.............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一些东西,说起来话长,一时间脑子里的思绪还有点杂乱。不过既然你问了,我还是希望能给你一个真实、细致的回答。是什么让我选择了离职?这个问题得从我在那家公司里待的几年说起。当时我刚毕业不久,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和学习的热情,被公司展现出的“光鲜亮丽”和“快速成长”吸引,一头扎了进.............
  • 回答
    离职时与领导的沟通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你离职过程的顺畅,也可能影响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脉关系。我的回答会从“离职前需要考虑的因素”、“离职信的内容与沟通技巧”、“离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离职后的态度”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离职前需要考虑的因素在正式向领导提出离职之前,我会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得好好想想,毕竟,从电视这行里抽身,可不是一时兴起的念头,而是积攒了太多太多,才做出的决定。让我想想,是什么让我开始动摇的呢?大概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吧,我记得那是一个深夜,我还在剪辑室里,外面飘着细雨,时间已经过了凌晨一点。当时我在赶一个新闻专题,为了一个画面,已经和制片人争执了好几次,.............
  • 回答
    这是一种颇具讽刺意味,却又屡见不鲜的情感规律。那些最害怕失去你的人,往往是那些最容易先转身离开的。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细究起来,背后藏着人性的复杂与情感的微妙之处。首先,我们可以从“过度担忧”本身来剖析。1. 担忧侵蚀了关系的基础:信任和安全感。当一个人时刻处于“害怕失去你”的状态时,他的思维很.............
  • 回答
    老天爷啊,我这是走了什么狗屎运?这灯,金灿灿的,上面还刻着我看不懂的花纹,我就是随手在路边沙子堆里刨着玩儿,怎么就……嗡——的一下,冒出一股烟来,接着,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影?不对,是个神仙?从里面晃晃悠悠地出来了。他穿着一身飘逸的袍子,金色的胡子垂到胸口,眼睛里像是藏着星辰大海,声音洪亮得我耳朵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