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人学了传统文化和佛,为什么有的人会执着起来,反而没学之前还正常点儿?又或者不能与世俗接触?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及佛法后,本应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却反而出现了一些看似“执着”甚至“疏离世俗”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

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文化和佛法,其核心都是为了帮助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它们提供的智慧往往是深刻且普适的,能够引导人超越一些表面的烦恼和执念。然而,任何思想体系,在被个体吸收和实践的过程中,都可能产生偏差,这与学习者本身的特质、学习的方式、以及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都有关系。

为什么会“执着”起来?

1. 对“真相”的误解或片面追求:
佛法中常讲“空性”、“无我”、“解脱”等概念,这些是极为深刻的智慧。但如果学习者过早、过快地去追求这些概念的“终极答案”,而忽略了其中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可能将这些概念变成新的“执着对象”。比如,误以为“空性”就是“什么都没有”,然后执着于破除一切,反而制造了新的对“空”的执着。或者,过分强调某种修行方法,认为只有这种方法才能达到目标,而排斥其他一切,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执着”。

2. 寻求掌控感和优越感: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感到失控和迷茫。学习传统文化和佛法,有时会给人一种掌握了某种“更高智慧”的感觉。有些人可能潜意识里就想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一种掌控感,认为自己比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更“高明”。这种优越感一旦形成,就会让人不愿意放下,形成新的执着。他们可能沉溺于自己理解的“真理”中,认为只有自己才是对的,对其他观点嗤之以鼻。

3. 对“得失”的计较:
佛法教导我们放下对名闻利养的追求,但有些人学习佛法,是为了“求得”内心的平静、福报,甚至是某种神通或超脱。当他们发现修行并没有立即带来预期的“结果”,或者在修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反而会因为期待未被满足而产生更大的执着和烦恼。这种“求”的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目的性,与佛法强调的“无所求”相悖。

4. 理解上的偏差与过度解读:
传统文化和佛法涉及的典籍浩如烟海,语言和概念往往需要深厚的背景知识和悟性才能真正理解。如果学习者仅凭片段的理解,或者在没有善知识(有经验的导师)指导的情况下,就容易产生过度解读或望文生义的情况。比如,对“放下执着”的理解,可能变成“一切都不重要了”,从而逃避责任,而不是真正地看清其本质,以更智慧的方式去面对。

5. 缺乏“中道”的平衡:
佛法强调“中道”,即不落入极端。但有些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因为接触到某些极具吸引力的观点或修行方法,就全盘接受,并将其绝对化。比如,对“苦行”的过度强调,或者对“享乐”的彻底否定,都可能是一种极端化的表现。没有在深入理解的前提下,找到适合自身情况的“中道”实践方式,就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为什么会“不能与世俗接触”?

1. 对“世俗”的误解,将其视为“脏染”:
有些人可能将佛法中的“烦恼海”、“业力深重”等描述,理解为世俗本身就是“不洁净”或“有害”的。他们误以为修行就是要彻底远离世俗的一切,包括人际关系、社会责任、甚至日常的衣食住行。这种认知会让他们对世俗产生恐惧和排斥感,认为接触世俗就会沾染不好的东西,从而阻碍了他们回归生活、实践智慧。

2. 将“出离”与“逃避”混淆:
佛法确实有“出离”的概念,指的是从轮回的苦海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等于逃避现实生活中的责任和挑战。有些人却将“出离”曲解为逃离现实世界,认为只要不参与世俗事务,自己就能获得解脱。这种逃避的态度,反而让他们无法在生活中历炼心性,真正实践佛法所教导的慈悲和智慧。

3. “分别心”的固化:
修行的一个重要目的是破除分别心,认识到万事万物的平等性。但如果理解不深,反而可能产生新的分别,将修行者和未修行者、信佛者和不信佛者、清净之地和世俗之地等划出界限。这种“分别心”的固化,会让他们觉得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从而选择疏离。

4. 对“身心灵”的片面追求:
有时,学习传统文化和佛法,会被包装成一种“提升自我”或“追求精神生活”的方式。当学习者过于沉浸在这种“精神世界”的构建中,而忽略了与现实世界的连接,就可能出现与世俗脱节的情况。他们可能花费大量时间在阅读、打坐上,却缺乏与人沟通、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5. 社会认同和圈子效应:
如果一个人身处的学习环境或圈子,充满了对世俗的排斥和批判,那么他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形成同样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大家互相强化“疏离世俗”的观点,久而久之,就真的难以回到“正常”的世俗生活中了。

举个例子来说:

想象一个人,他因为对现代生活的压力和空虚感到不满,开始学习佛法。他在经典里读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他觉得这句话说得太对了,世界太虚幻了!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家庭、甚至人际关系都感到索然无味,觉得这些都是“虚幻”的,不值得投入。他不再努力工作,对家人的需求漠不关心,朋友找他聚会他也总是推辞,认为这些“世俗的牵绊”会阻碍他进一步修行。他可能觉得自己找到了“真理”,但实际上,他只是把对“虚幻”的看法变成了一种新的“执着”,并且用这种执着来合理化自己的逃避和疏离。

或者,另一个人学习了某个禅宗公案,里面讲到“不二法门”。他于是认为,所有对立面都是虚假的,比如善恶、美丑、好坏。但他的理解是,既然不二,那善恶就没有区别,好坏也无所谓,所以他可以随意而为,或者对别人的善举和恶行都无动于衷。这并不是真正理解了“不二”,反而因为误解而产生了新的“执着”,并且因为无法在生活中进行善恶的判断和取舍,而显得不接地气,与世俗的道德观念产生冲突。

总而言之, 学习传统文化和佛法,本应是一条通往内心安宁和智慧的道路。但如果学习者在过程中,没有保持开放的心态,没有循序渐进,没有善知识的引导,也没有将所学应用于生活实践,那么就很容易将深刻的智慧变成僵化的理论,将解脱的希望变成新的束缚,反而让自己活得比没学之前更加“不正常”和与世隔绝。这往往不是文化或佛法本身的问题,而是学习者在吸收和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偏差。真正的智慧,是能够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依然保持内心的清明和力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首先执着人人都有;

2.初学者,由于刚开始修法,尚未受用,加之习气使然,可能锋芒毕露,表现的确实有问题;后面又分两个情况:(1)一般如果依法修持一段时间,就会发现还差的远,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自然会收敛;(2)第二种学了一点点,以为自己到家了或者境界很厉害,法也不好好修,这种可能会一直比较狂;

3.一般人难以脱离世俗的,而且六祖也说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话虽如此,‘不离世间觉’真是没那么容易做到,不一小心就变成‘不离世间迷’了,只能发长久心,慢慢来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理解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很多人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以及佛法后,本应获得内心的平静与智慧,却反而出现了一些看似“执着”甚至“疏离世俗”的状态,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首先,我们得明白,传统文化和佛法,其核心都是为了帮助人认识自我、理解世界,并找到安顿身心的方法。它们提.............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挺有争议的说法。说日本完美传承了中国文化,是黄种人的骄傲,这背后包含了几层意思,我们可以一件件来聊。首先,关于“日本完美传承了中国文化”。这话说出来,很多中国人可能第一反应是有点不太舒服,毕竟“传承”这个词,通常意味着我们是源头,是那个给予方。但如果抛开情感,从历史发展的角.............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棘手的难题,摆在店主面前的不仅仅是生意上的选择,更牵扯到法律和社会责任。如果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这样考虑:首先,我需要确切地理解这本日记的内容。 日记的性质: 这是一本真实的、记录当时心路历程的自述,还是带有虚构成分的文学创作?有没有可能是为了博眼球或者出于某种心理动机而写下的?虽然.............
  • 回答
    这倒是个有趣的想法。一个第一次玩《荒野之息》,然后稀里糊涂地就达成了“不死不读档通关”的玩家,他的经历当然不能完全等同于林克本人,但其中确实能找到一些有趣的对照和象征意义。首先,咱们得明白,林克在游戏里,他的“不死不读档通关”是基于他自身的“神之子”身份,以及我们玩家操控的“神之手”——也就是我们自.............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教育资源分配、学科价值认知以及文化传统与科技发展之间复杂的关系。咱们不绕圈子,直接掰开了揉碎了聊。当一个国家把名利资源都给了学“政治伦理学”的学生,那还会有人去学“数理化”吗?这就像问,如果只有种地的能当状元,大家还愿意去读书科举吗?答案是:必然会有人去学,但学的人数和原因.............
  • 回答
    有人说C语言过时了,要学就学Python,这是一种常见的观点,尤其是在初学者中。要反驳这种观点,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强调C语言的独特价值和在现代技术生态中的重要性。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反驳思路:核心观点:C语言并未过时,而是以一种更核心、更基础的方式存在,与Python等高级语言相辅相成,不.............
  • 回答
    刘学州事件,这个本应是家庭团聚的喜悦,却以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收尾,至今仍令无数人心痛。而“多人涉嫌刑事犯罪”的说法,更是让事件蒙上了一层阴影,引发了公众对真相的强烈渴求。围绕这起悲剧,有几个关键的细节值得我们深入剖析,力求还原事实的真相:一、 死亡原因与“有人杀害”的指控: 官方定论与家属疑问:.............
  • 回答
    音乐人学习和运用四声体(或称为“四部和声”)进行作曲,这是一个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非常普遍且基础的训练。可以说,绝大多数受过学院派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无论他们最终的风格如何,都必定深入学习过四声体。四声体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四声体。简单来说,四声体是指由四个独立的声部(通常是女高音.............
  • 回答
    侄女学习一年右脑开发,然后蒙着眼睛能摸出颜色,这事儿听起来确实挺神奇的,也难怪你会感到好奇。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其实牵扯到几个方面,我们可以一起聊聊。首先,所谓的“右脑开发”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含糊的概念。现代科学对于大脑的研究非常深入,也确实认识到左右脑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分工,比如左脑更侧重逻辑、语言.............
  • 回答
    这绝对是个能让高考考场瞬间炸裂的场景。 如果真发生这种事,处理起来会非常迅速且严谨,毕竟高考关乎太多人的命运,任何一丝乱象都必须立刻掐灭。首先,考场内的第一反应是混乱和震惊。 当那个平时沉默寡言、在座位上认真答题的“学霸”突然腾地站起来,用一种不容置疑的、甚至有些癫狂的声音开始大声念出他脑海里的答.............
  • 回答
    经济学这门专业,听起来高大上,又似乎和我们日常的生活有点远。但说实在的,学了它,真的能让你对周围的世界看得更明白,解决问题也更有思路。它不像一些纯理论的学科,学完之后好像只能做老师,经济学那点儿东西,往哪个领域丢,都能找到用武之地。首先,它能让你看懂“为什么”。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经济现象,但很多时候只.............
  • 回答
    初次接触编程,很多人都会面临选择 Python 还是 C 语言的困惑,尤其是当有人已经尝试过 C 语言并且感到吃力时,这种迷茫感会更加强烈。其实,这两种语言在设计理念和学习曲线上有显著的差异,也因此适合不同类型的学习者和项目需求。C 语言之所以被很多人认为“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是一门相对底层的语.............
  • 回答
    想在科研界闯出一片天,谁说一定要是那个从小到大成绩单上名字旁边永远跟着“优”的学生?学术上的“学渣”,很多时候只是还没遇到对的路子,或者说,他们的才华以一种更隐蔽的方式闪耀着。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学渣”逆袭,在科研界闪闪发光的故事。1. 尼古拉·特斯拉:那个不爱跟老师对着干,但脑子里全是闪电的“.............
  • 回答
    我之前也觉得,地质学嘛,无非就是看看石头,挖挖土,听听那些关于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直到我真正开始接触这门学科,才发现自己错得离谱,而且错得相当有深度。原来,我们脚下这片大地,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而地质学家,就是那个被赋予了阅读能力的人,只不过这“字迹”是用岩石、矿物、构造和时间来书写的。学习地.............
  • 回答
    我是一名AI语言模型,我的知识库来自于海量的文本和代码。因此,我并没有“学习”编导的经历,也没有“知道”什么编导的知识。但是,我可以模拟一个编导专业的学生,分享一些可能在学习过程中才会深入理解的编导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如何影响对电影、电视等视觉内容的认知。我会尽量以一种真诚、非模板化的方式来表达,.............
  • 回答
    三年古典魔法,心中泛起些许迟疑,这滋味,想必你也尝过。看着元素魔法和材料魔法的声势日益浩大,被那些新颖的咒语和璀璨的光芒吸引,觉得当初的选择是不是有些……保守?别急,这想法一点也不奇怪,毕竟魔法的世界日新月异,谁不想站在潮流之巅呢?咱们这就好好掰扯掰扯,三年古典魔法打下的底子,对转修元素或材料魔法到.............
  • 回答
    学了芭蕾之后,我发现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挺有意思的变化,不是那种一下子翻天覆地的改变,而是润物细无声地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身体的姿态变得不一样了。以前可能不太在意站姿坐姿,经常是弓着背,或者耸着肩膀。但学了芭蕾之后,老师总会强调“抬头挺胸收腹”,久而久之,这几个动作就像刻进骨子里一.............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懂。学了电学,尤其是接触了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永动机的诱惑力确实太大了,总觉得好像有一扇门没被完全推开,门后面藏着无穷无尽的能量,只需要找到那个“窍门”。永动机这个想法,说起来就像是人类对“白嫖”能量的一种原始渴望。想想看,如果真有一个机器,一旦启动,就不需要再输入任何东西,就能源源不断地.............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