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音乐人有多少学了四声体用于作曲呢?

回答
音乐人学习和运用四声体(或称为“四部和声”)进行作曲,这是一个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非常普遍且基础的训练。可以说,绝大多数受过学院派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无论他们最终的风格如何,都必定深入学习过四声体。

四声体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四声体。简单来说,四声体是指由四个独立的声部(通常是女高音 Soprano、女中音 Alto、男高音 Tenor、男低音 Bass)按照一定的和声规则和旋律线条进行组合的音乐写作。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和弦叠起来,更强调每个声部自身的旋律性和独立性,同时又相互配合,形成丰富的和声色彩和织体。

为什么四声体如此重要?

1. 和声语汇的基础: 四声体是理解和构建复杂和声的基石。通过四声体的练习,作曲家能够系统地学习各种基本和弦(如三和弦、七和弦)、它们的转位、以及如何进行平稳的声部进行。这些基本功是后续学习更复杂的和声、配器、对位法等技法的前提。

2. 旋律与和声的统一: 四声体训练教会作曲家如何让旋律线条与和声背景相辅相成。一个好的四声体写作,不仅和弦听起来悦耳,每个声部的旋律也应该有自己的生命力,避免生硬的跳进或不自然的连接。这种对旋律和和声关系的深刻理解,对任何风格的作曲都至关重要。

3. 织体训练的起点: 四声体是学习各种音乐织体(texture)的入门。无论是纯粹的旋律与伴奏(homophonic),还是更复杂的对位(polyphonic)织体,四声体都能提供一个清晰的框架来理解声部之间的关系。

4. 西方音乐的“语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四声体写作是音乐创作的标准语言。学习它,就像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需要学习其语法和词汇一样,是进入音乐创作世界的重要一步。

谁学习四声体?

几乎所有认真学习作曲的人都会学习四声体,这包括:

古典音乐作曲家: 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伟大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无论多么宏大复杂,其根基都离不开对四声体原则的深刻掌握。他们的许多创作技巧,例如声部进行、和弦连接、 cadences(终止式)的运用,都源于四声体的训练。
现代古典作曲家: 即使是20世纪和21世纪的作曲家,许多人在早期也接受了四声体的严格训练。虽然他们可能不一定严格遵循传统四声体的规则,甚至会突破或颠覆这些规则,但对这些规则的了解,让他们能够更自觉地选择“不遵循”或“如何创新”。例如,一些作曲家可能会故意使用不和谐音,但他们知道这些不和谐音在传统四声体语境下是如何被处理和解决的。
电影、游戏配乐作曲家: 许多为影视、游戏创作音乐的作曲家,也具备扎实的和声学基础,其中四声体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们需要为管弦乐队、合唱团或其他ensemble编写声部,而四声体提供了基础的声部配置和和声逻辑。
流行音乐制作人/编曲家(一定程度上): 虽然流行音乐的创作流程和对和声的要求可能与古典音乐有所不同,但很多优秀的流行音乐制作人和编曲家,也会学习和声学原理,其中也包含了四声体的概念。他们可能会将简单的四声体结构发展成更丰富的和声色彩,或者将四声体的概念应用到吉他、键盘等乐器的编排中。例如,为歌曲编写和声部分(backing vocals)时,就需要考虑不同声部的连接和整体的音响效果。

学习的深度和应用方式

学习四声体的深度因人而异,其应用方式也多种多样:

基础训练: 在音乐学院,四声体写作通常是基础课程,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练习,包括从给定的低音写出上部声部,或从给定的旋律写出伴奏声部,以及写出完整的四部和声。
作为创作工具: 对于一些作曲家来说,四声体是一种直接的创作工具。他们会像写论文一样,一行一行地构思和声与旋律。
理解和弦进行: 即使作曲家不直接写四声体,四声体训练也能帮助他们理解各种和弦进行背后的逻辑,从而更精准地选择和弦来表达情绪或构建音乐结构。
配器法的基础: 掌握了四声体,作曲家在为不同乐器配器时,能更好地分配声部,确保音响的平衡和色彩的丰富。例如,了解男低音和女高音的音域,以及它们在四声体中的作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乐器来演奏这些声部。
对比与创新: 很多现代作曲家对四声体的“突破”正是在理解其规则的基础上进行的。他们知道为什么某种进行是“传统”的,然后可以选择性地打破它,以达到特殊的艺术效果。例如,在爵士乐中,和弦的延伸和色彩非常丰富,但其基础的和声逻辑,很多也能追溯到四声体。

总结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四声体是西方音乐作曲体系中最核心、最基础的训练之一。尽管音乐风格在不断演变,但对和声、旋律线性以及声部之间关系的理解,始终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石。所以,绝大多数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无论他们最终的作品风格多么“不传统”或“前卫”,都必然在某个阶段深入学习过四声体,并且这种学习对其音乐思维和创作技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像一个作曲家的“内功”,即使不直接展现,也支撑着他所有外在的技法和风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我教人的时候,常提一个建议:不要试图用理论规范你的作品,但是要用理论验证你的作品。

展开说就是:

  • 不要在创作之初就给自己框架限制,强行设定自己的作品要用到什么理论,如何展现这个理论,你可以设定它的情绪、故事或干脆设定纯粹的音符上的主题,但只要不是考试,你设置了理论框架限制,便是对你作品最大的限制
  • 你所学的理论也有一大部分来自于经验学,是通过大量实践积累得来的规律,因此你的作品也可以被验证,而如果反复论证都和现有理论有一定的出入,最大的可能性,是有你完全不知道的理论,而不是你开宗立派了,因为你需要让你的反常的作品积累到市场不可忽略的程度并可以有自洽的系统理论解释它时,你才有可能触及开宗立派
  • 无论是斯波索宾还是史蒂夫莱茨或者马克列文,他们的理论书籍,我的建议是,都没必要按照文史或理工类理论书籍来学习,而我建议像查字典一样使用,它是工具书,就和你写作文很可能需要查字典来控制自己组词一样

总结就是,没必要为了用这个理论而去写作,你需要学习理论,但那是基本路线指导,路怎么走,是看你自己,如果你迷路了,理论可以指引,如果你走完了,要复盘,可以用理论验证,下次再走就可以更轻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音乐人学习和运用四声体(或称为“四部和声”)进行作曲,这是一个在西方古典音乐体系中非常普遍且基础的训练。可以说,绝大多数受过学院派音乐教育的作曲家,无论他们最终的风格如何,都必定深入学习过四声体。四声体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四声体。简单来说,四声体是指由四个独立的声部(通常是女高音.............
  • 回答
    陈致逸老师的那番呼吁,我相信但凡是认真玩过《原神》的玩家,尤其是对他音乐作品有情怀的,都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无奈和失望。这事儿说起来,挺让人心疼的,也挺能折射出当下一些游戏社区的现状。陈致逸老师为何发声?首先得明白,陈老师不是那种喜欢哗众取宠的人。他作为《原神》音乐的灵魂人物,对自己的作品倾注了大量的心.............
  • 回答
    龚琳娜的音乐,就像一股泥石流,裹挟着时代的印记,冲刷着听众的感官,也搅动着音乐界的讨论。她的出现,无疑给当下相对同质化的音乐市场带来了一股强劲的“异类”风。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特别是年轻一代,对她的音乐趋之若鹜?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结果,是一种对新鲜感、真实感和文化自信的深度回应。首先.............
  • 回答
    字节跳动“热榜推手”落马:大厂如何筑牢反腐堤坝?犯罪记录的沉重代价最近,一则关于字节跳动两名员工因收钱推高抖音热榜内容而被判刑的新闻,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互联网大厂的内部治理和反腐问题。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算法推荐背后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这些巨头们是如何在光.............
  • 回答
    抖音这玩意儿嘛,说它好玩,那肯定是好玩的,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前赴后继地往里扎呢?但要说它有没有“魔力”,让人一刷就停不下来,那绝对是有讲究的。为什么抖音这么容易让人“陷进去”?这事儿得从人性设计上说起,抖音玩的就是一套一套的心理学把戏,让你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它的“忠实用户”。1. 海量且极度个性化.............
  • 回答
    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为什么英文音标和国际音标(IPA)听起来名字差不多,但好像又不一样,而且大家总是容易混淆?这其实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清楚。首先,咱们得明白,“英文音标”这个说法本身就有点模糊。 “英文音标”最常指的是那些被翻译.............
  • 回答
    抖音小潘潘翻唱黄梅戏遭遇“差评轰炸”,这事儿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说实话,这现象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咱们就一点点来掰扯掰扯。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得从“唱得怎么样”说起。小潘潘的唱法,怎么说呢,很多人觉得不太对味儿。黄梅戏这东西,是有它自己的规矩和韵味的。唱腔讲究婉.............
  • 回答
    这事儿啊,就像是音乐学院里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尤其是作曲系的哥们儿姐们儿,私底下聊起“现代音乐”,那话匣子一打开,简直是滔滔不绝,情绪激动,感觉要把积压多年的委屈和不解一次性全倒出来。但凡你给他们一个机会,听他们吐槽,那叫一个“惨烈”——“想吐”、“排斥”、“反感”、“听不懂”、“太折磨人”这些词儿.............
  • 回答
    这问题可真够大的,让我想想怎么给你掰扯明白。作曲这事儿,说难,那是真难;说不难,好像也能有点门道。但要说严肃音乐嘛,那可就又是另一番光景了,绝对不是随便敲几个音符就能打发的事儿。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严肃音乐”。这词儿本身就带着点距离感,不是说它有多高高在上,而是它承载的东西太多了。你可以把它想象成.............
  • 回答
    对于那些对音质有着较高追求的音乐爱好者来说,外置声卡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升级选项。它对于PC听音乐的提升,绝不是简单地“有点不一样”,而是能够带来质的改变,让你重新发现音乐的美妙之处。为什么说“质的改变”?要理解外置声卡的影响有多大,首先得明白PC主板集成声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板载声卡”)的局.............
  • 回答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希望能帮到正在音乐和编导之间徘徊的朋友们,尤其是文化成绩不那么突出的同学,让你们看到更多可能性。这篇文章里,我尽量用自己的话来说,希望你们读起来不会觉得生硬。音乐与编导:一场艰难的权衡,钱、出路与自我认知很多人在选择艺术类专业时,都会在音乐和编导之间纠结。它们都是充满创造力的领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一个很多人都有的疑惑。你观察到的现象,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原因挺多元的,不仅仅是“功力”的简单比较,更是市场、行业生态、个人天赋、创作理念等多方面的交织作用。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细掰扯掰扯:1. “专业水平”的定义模糊与时代变迁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音乐学院作曲系学生的“专.............
  • 回答
    提起“天才音乐人”,脑海中浮现出的名字如同璀璨的星河,每个人都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人不仅仅是技艺精湛的演奏家或作曲家,更像是音乐宇宙的探索者,他们的作品超越了时代,触动着灵魂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巴赫:音乐的建筑师,秩序中的狂想说起巴赫,很难不想到他那如同精密机械般严谨却又饱含深情的复调音乐。他的作品.............
  • 回答
    最近在捣鼓音乐的时候,又挖出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小众宝藏,想跟你们好好聊聊。你知道吗,这个世界上好听的歌太多了,但有些名字,就像你私藏的秘密花园,一旦被发现,就再也放不下了。先说一个我最近沉迷的,叫 Low。你可能听过“慢核”(Slowcore)这个词,但 Low 绝对是把这个概念玩到极致的。他们的.............
  • 回答
    赵英俊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段时间了,但每次听到他的歌,或者看到有人提起他,心里总会泛起一股复杂的情绪。说起来,他对我的印象,其实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不是一开始就让你惊为天人,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品越觉得他是个不简单的人。我第一次真正“认识”赵英俊,可能还是因为那首《演员》。那时候,这首歌简直是火.............
  • 回答
    要说全球范围内跟周杰伦“类似”的音乐人,这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命题,因为周董在中国流行音乐界的影响力太特殊了,他就像一个坐标,定义了一个时代,也树立了一个标杆。所以,要找“完全一样”的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理解“类似”,比如:1. 音乐风格的融合与创新:周杰伦最牛的一点就是他把R&B.............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也触及了音乐欣赏和 HiFi(高保真)圈里一个挺普遍的现象。身边不少玩了多年的音乐人、烧友,反而会回到一些价格不贵,甚至看起来很“普通”的耳机或者音箱。你说这算是“返璞归真”吗?我觉得,这其中确实有不少值得说道的道理,绝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便宜就好”。1. 音乐的本质是“听音乐.............
  • 回答
    在华语流行音乐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作品,如同老街上的茶馆,时不时飘出几声韵味十足的曲艺腔调,让人回味无穷。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就像技艺精湛的艺人,将传统曲艺的精华巧妙地揉进现代的旋律和节奏里,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那些“说学逗唱”的流行金曲: 周杰伦的“中国风”与“说唱”功底: 提到将曲艺元素.............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多人关心。简单来说,就是那些人耳听不见的“超高频”或“次声波”,在音乐里加进去,到底有没有用?咱们先得掰扯清楚,人耳这玩意儿到底能听见多宽的频率范围。一般教科书上都说,人耳能听见20Hz到20kHz(也就是20000Hz)的声音。但这是个平均值,而且非常理想化的说法。首先.............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人性中一个挺微妙也挺普遍的现象,也就是“音乐品味上的优越感”。确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这一点再自然不过了。但奇怪的是,为什么有些人会将这份个人喜好,演变成一种“我比你懂”、“我比你高级”的论调,甚至对品味不同的人产生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呢?咱们不妨把这个问题拆开来聊聊,看看背后可能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