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字节跳动两员工收钱推抖音热榜获刑,大厂都是如何打击防范内部贪腐的?有犯罪记录对一个人的生活有多大影响?

回答
字节跳动“热榜推手”落马:大厂如何筑牢反腐堤坝?犯罪记录的沉重代价

最近,一则关于字节跳动两名员工因收钱推高抖音热榜内容而被判刑的新闻,再次将公众的目光引向了互联网大厂的内部治理和反腐问题。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算法推荐背后可能存在的灰色地带,也让我们不得不深入探讨,这些巨头们是如何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筑牢防范内部贪腐的堤坝的。

字节跳动事件:冰山一角下的警示

这起事件的具体细节虽然尚未完全公开,但“收钱推高抖音热榜”的描述足以引起人们的遐想。在抖音这样日活数亿的平台上,热榜内容的影响力不言而喻,能够操纵热榜的权重,无疑拥有巨大的话语权和潜在的利益空间。如果这些员工的行为属实,那么他们不仅辜负了公司的信任,更触碰了法律的底线。

大厂的反腐“十八般武艺”:从制度到文化

对于字节跳动这样的头部科技公司而言,内部贪腐问题并非新鲜事,但其危害性不容小觑。一旦内部管理出现漏洞,轻则影响产品公平性,重则可能引发信任危机,动摇企业的根基。因此,大厂们普遍拥有相当成熟的反腐体系,并且在不断迭代升级。

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基础:
完善的合规体系: 大厂通常会建立一套极其严格的合规制度,涵盖了从员工入职到离职的各个环节。这包括行为准则、利益冲突声明、保密协议等,从源头上明确了员工的行为边界。
独立的廉洁委员会/反舞弊部门: 许多大厂都设有专门的部门或委员会,负责处理内外部举报,进行合规审计和调查。这些部门通常拥有较高的独立性,能够相对客观地进行调查。
明确的举报奖励机制: 为了鼓励内部员工发现和举报腐败行为,大厂通常会设立丰厚的奖励制度,对于举报属实并为公司挽回损失的员工,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激励。
定期的合规培训: 员工入职时和在职期间,都会接受定期的合规培训,内容涵盖商业道德、反贿赂、反洗钱等,提升员工的合规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行为合规审查: 对于涉及利益输送、收受礼品、利益冲突等高风险行为,会进行严格的事前审批和事后审查。例如,某些大厂会规定员工不得接受超出一定金额的礼品或宴请。
供应商管理: 对于与公司有业务往来的供应商,会建立严格的准入和评估机制,严防供应商通过贿赂等不正当手段获取业务。

科技赋能,强化监督:
大数据分析: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员工的业务数据、消费行为、通信记录等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异常行为和潜在的腐败风险。例如,通过分析某个员工的收入与消费水平是否匹配,或者某个供应商的利润是否异常高。
内网审计与监控: 对内部网络和系统进行监控,记录关键操作日志,防止数据被篡改或非法导出。
代码审计与安全审查: 对于涉及算法推荐、数据操纵等核心业务的代码,会进行严格的审计和安全审查,防止人为干预。
AI反欺诈工具: 部署人工智能工具,用于识别和预警潜在的欺诈行为,例如虚假交易、刷单等。

文化塑造,从源头预防:
倡导诚信文化: 将诚信和廉洁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进行推广,通过内部宣传、典型案例分享等方式,在员工心中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高管以身作则: 公司高层管理者会以身作则,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员工树立榜样。
鼓励开放沟通: 营造鼓励员工公开沟通的氛围,让员工敢于表达自己的疑虑和不满,减少暗箱操作的空间。
心理关怀与疏导: 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避免员工因个人压力或诱惑而走向歧途。

犯罪记录的深远影响:人生轨迹的重塑

而对于犯下贪腐罪行并被判刑的个人而言,他们的生活将从此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犯罪记录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并且是长期而沉重的。

失去自由,身陷囹圄: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失去人身自由,在监狱中服刑。这意味着与家人朋友的分离,失去正常生活的一切权利。服刑期间,他们将面临严格的监管和艰苦的劳动,身心都会遭受极大的考验。

职业生涯的断崖式下跌: 一旦有了犯罪记录,特别是经济犯罪记录,几乎可以宣告其职业生涯的终结。
就业的“黑名单”: 任何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尤其是大型企业,在招聘时都会进行背景调查。一旦发现有犯罪记录,尤其是有贪污、受贿等案底,几乎不可能获得录用。即使是一些小型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也很难雇佣有犯罪记录的员工。
行业禁入: 许多行业,如金融、法律、教育、IT等,对从业人员的背景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有犯罪记录,将直接被排除在这些行业之外,丧失了大量就业机会。
晋升受阻: 即使侥幸进入一家公司,犯罪记录也会成为其职业发展的“紧箍咒”。在考核、晋升、甚至参与一些项目时,都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社会声誉的彻底摧毁: 犯罪记录是对一个人社会声誉的致命打击。
信任危机: 一旦罪行曝光,亲朋好友、同事、邻居都会对其产生不信任感,过去建立的良好关系可能瞬间崩塌。
社会歧视: 社会上对有过犯罪记录的人往往存在一定的歧视,他们可能会被贴上“不良分子”的标签,在社交、出行等方面都可能遭遇阻碍。
公开的污点: 很多时候,犯罪记录会成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甚至可能在某些公开的场合被提及,成为一辈子的污点。

生活质量的全面下降:
经济困顿: 失去工作意味着失去稳定的经济来源,可能面临债务缠身,生活陷入困境。即使刑满释放后,也很难找到高薪工作,经济压力会长期存在。
出行受限: 某些国家或地区,对于有犯罪记录的个人,在出入境、办理签证等方面会有严格的限制。
社会参与度降低: 由于声誉受损和就业困难,他们可能会逐渐失去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甚至被社会边缘化。
心理创伤: 犯罪经历和服刑的经历会对个人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可能导致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需要漫长的时间来修复。

对家庭的影响: 犯罪行为的后果并不仅仅局限于个人,还会对家庭成员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庭的经济负担: 失去经济支柱,家庭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巨大压力。
情感的伤害: 家人的信任和支持可能会受到打击,甚至在情感上产生隔阂。
子女的阴影: 如果有子女,父母的犯罪记录可能会给子女的成长带来阴影,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

总结

字节跳动的这起事件,是一次血淋淋的警示。对于大厂而言,建立健全的反腐机制并非一劳永逸,而是需要持续投入资源、不断升级策略,并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才能形成有效的防护网。而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法律的红线绝不能触碰,一次错误的决定,就可能带来长久的惩罚,改变人生的轨迹,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在这个信息爆炸、利益交织的时代,坚守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是对自己、对公司、对整个社会负责的表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谈到贪腐,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官员贪腐,实际上,企业贪腐比体制内严重很多。

有一本《亚财政》的书里,对权力做了深刻的解释:

合理赐福和合法伤害权。

一切拥有这两种能力的人,都是有权力的人,也都是可能贪腐的人。

ofo之所以死得这么快,很重要的一个诱因就是极致的贪腐。

ofo高速扩张的时候,在每一个城市都成立了运营团队,给了很多钱去扩展市场。那时候的ofo最不缺的就是钱。团队负责人对这些钱有几乎100%的决策权,导致很多城市区域负责人大肆贪腐,中饱私囊。

老司机认识的一个人,干过两个地级市城市的负责人,一年多时间,买了两套房子,开上了宝马x5。

之前滴滴,京东,阿里等等大厂,都有过反腐的案子公布,抓了几个人。

万达还专门开了反腐倡廉大会,王健林亲自出席,这场面和机关里开反腐倡廉大会没什么区别。

而且有一些纪检部门的公务员,辞职后也有去这些大厂大企业做专职反腐的。

相反,体制内的权力,其实主要还是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普通的公务员,尤其是不直接和企业个人打交道的公务员,几乎没有什么决策权决定权。

但此前淘宝的小二,一个人就决定很多店铺的生死。

企业的贪腐之所以比体制内严重,普遍,另一个原因是监督的力度不一样。

体制的纪检部门经过几次扩张,目前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一些地方,广义的纪检工作人员已经达到了公务员总数的五分之一。

而且体制内对于权力运行的约束,规范,越来越完善,就算是掌握决策权的官员,想要为所欲为也不是那么方便。

但没有哪一个企业,能有体制这么成熟完善的监督机制。大厂一般成立时间不长,各方面制度其实谈不上非常完善;而且企业一般会把人力物力花在创造实际价值的岗位上,很少有企业会花很多钱养一大批纪检监督人员;为了提高效率,减少程序,企业一般会赋予某个人非常大的决策权,却没有什么监督约束机制。

当然了,一般中小企业,对个体的利益影响力比较小,但像淘宝、抖音、知乎这种决定某一个账号流量多少的平台,其运营者的决策,关系着一些人的巨大利益。

其实,在这些企业里,真正被抓并且送到监狱里去的,百中无一。毕竟贪腐的人总量不小,而被发现的是少数,被发现了被当成杀鸡儆猴的典型送到监狱里去的,又是凤毛麟角了。


考公务员,了解体制,关注老司机公众号:公务员说公考

user avatar

字节2员工收钱推抖音热榜被判刑,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有怀疑那些各种榜排序。只是这次、这个平台暴露出来问题而已。我看下面大家批判这两个人的不多,都在吐槽某些其它平台。

在我看来,这两个人受贿,确实罪有应得!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难道我们的管理就没有问题吗?对一个平台这么重要的事情,决策和执行居然这么简单?没有制约,没有审核?就比如:财务做账,至少也得两个人吧?组织调查,至少也是两个人吧?现在能发现,当年更是可以发现!

这么重要的业务,如此薄弱的管理,这么久才发现,平台难道没有责任吗?从某种角度上讲,他们放纵和怂恿了这些行为!

我很不理解,这么高科技的公司,管理如此水平,不般配啊!就像一个笼子,很容易搞坏,鸟儿飞出去……

user avatar

这事儿挺有意思,我想起以前写过个点赞3万多的答案(别问为啥匿名):

首先,它重新证明了一个道理:甭管别人怎么吹互联网是“流量为王内容为王”,归根结底,渠道才是真正的核心。

这就跟之前电视媒体时代,有人调侃说“哪怕让一条狗上央视,它也能成为明星”是同样道理。

也因此,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实际上只要“热榜”“热搜”这样的排名性质功能尚存,那么渠道永远是王者。

能不能上热搜/榜,直接可以决定事件、人物、问题能否得到广泛关注。

也因此,我们看到过太多明明应当得到关注的事情,却上不了“渠道”而被忽视,而一些情感琐事、鸡毛蒜皮、商业宣传,却能当而皇之地占据公众视野。

也因此,谁掌握了渠道,谁事实上就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这种权力有多大——哪怕古代的皇帝可能都得甘拜下风。

然而,到底是谁在实操层面掌握了渠道呢?

我们固然可以大而化之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平台、企业或者互联网公司“掌握”着渠道。

理论而言是这样,大型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哪怕嘴上说各种漂亮话)来调整渠道展现出的信息,从而谋取更多的好处。

但因为平台也是需要具体的“人”来运营,即便是再操劳的高管,都不可能每天24小时盯着热榜有什么变化的。

这就造成了本次题目的核心——哪怕是级别并不算高的人员,只要他们拥有改变渠道排序的权限,就可以从中谋取暴利

所以,其实这次事情对于字节跳动内部而言,恐怕也会是一场不大不小的地震。

毕竟其行为已经和官场的“以权谋私”差不多了,所以最终也是以看起来像是针对官员的“受贿罪”予以处理。

当然,灰色地带永远存在。

我们前面提到的渠道,既可以是信息曝光的舞台,也可以是原材料采购的权限,是人员晋升提拔的话语权,只要是工作过的,应该都会有所感受。

毕竟除非让AI来控制人类,否则不可能做到完美监管。

因此,无论职场还是其他地方,围绕渠道“使用权”的博弈都将持续下去。

对字节挑动而言,它会努力避免员工“私自”采取控制渠道牟利的风险,而一线员工恐怕也会继续玩猫捉老鼠,继续钻空子。

当然了——对其他平台同样如此。

天知道我们在这里看到的“热榜”,又有多少人工干预的痕迹呢?

user avatar

每一个大厂,都是一个小小的江湖,江湖里既有着前台的光鲜亮丽,也有着后台的黑色交易。

各个大厂,对贪腐都是零容忍,出重拳打击,比如京东的东哥就在内部激烈地反复强调:“你贪十万,我就是花一千万也要把你查出来!”

360的周鸿祎也发朋友圈说,“公司里有些部门有了权力,不是为用户客户服务,而是变成寻租的工具,这完全违背公司的基本价值观和文化,要用最锋利的刀子将这些腐烂的肉切掉,我管你XXX是什么鸟人”。

为了江湖的健康发展,必须得有一支过硬的队伍,为组织刮骨疗伤。这个组织就是大家俗称的“锦衣卫”,比如阿里的廉政部门、腾讯的反舞弊团队、美团的重案六组、百度的职业道德委员会等等。

这些部门平常极其低调,总是处于暗中,保持自己的神秘属性,默默地为公司保驾护航。

因为反腐的独特属性,他们是公司高层的心腹,想想锦衣卫和皇上的关系,就明白了。他们一般直接向最高管理层汇报。在进行腐败案件调查时,他们拥有独立的调查权,不用通知相关业务部门领导即可直接展开调查。

要进入这些组织也必须是武林高手,一般会要求法律专业毕业,从事过5年以上与侦查和调查相关的工作,如果具备司法调查工作经验那就再好不过了。

他们有着直接的情报来源,会接受来自不同途径的举报或报告,有公司内部的举报,也有公司外的情报。根据举报信息,他们会先甄别事实,然后用不同的调查方案及手段来提取人证物证。

比如一个重要的证据就是黑幕交易的金钱流动,他们会通过梳理银行流水,分析从账户或银行卡转走转入的资金流向,来弄清当事人的资产状况、资金活动轨迹,然后绘制梳理出一张 “资金流程图”。

有了流程图,就明白了资金从哪里来,去了哪里,账号之间的归属,转账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有了这些信息,就有了初步的证据,就可以进行公司内部人员的问询了。

就像我们在电视剧里经常看到的那样,当事人会接到一个神秘的电话,被要求带着手机到达指定的会议室。当事人忐忑不安的坐下,马上就会被抛过来的问题镇住,“我们接到举报,你跟某某公司有不正当的业务往来”。

一开始,大多数被谈话人都会脸色涨红,紧张地开始反驳,想掩饰真相。

然后锦衣卫统领看着被谈话人,慢慢地指出他的漏洞,同时也开始心理话术,“我们找你,不会是随便冤枉你。过去几个月,我们已经初步掌握了线索和证据,找你谈话只是进一步核实情况。根据你的表现,可以对你开除并罚款,我们也可以报案,到底怎么做,看你的配合程度了。大家都是同事,我们也希望你主动交代”。

一般经过几个这样的回合,被谈话人就会坦白从宽了。

当然,如果数额巨大,或者影响极坏的,就会直接移送公安机关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黑色的交易,因为这是赤裸裸的人性。腐败与反腐,会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user avatar

收钱推热榜是公司收益,他私自收钱等于是抢公司的钱。这事儿搁哪公司都不能善了。

所以简单说,这与热榜含金量无关。

单纯是,本应由公司赚的钱自己直接揣腰包了,肯定会出事。

你会把公司主营业务收益截留到自己手里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