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西洋的管弦乐队很早就把弹拨乐器给淘汰掉了,而民乐队中弹拨乐却很重要(不断在加强)?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聊聊。它触及了两种音乐文化在乐器选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歧点,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美学甚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西洋管弦乐队并不是“很早就把弹拨乐器淘汰掉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弹拨乐器在近代管弦乐队的形成过程中,其主流地位确实下降了,一些曾经重要的弹拨乐器逐渐淡出核心编制,但并非被彻底“淘汰”。 实际上,在早期音乐(比如巴洛克时期),像鲁特琴(Lute)这样的弹拨乐器是独奏和伴奏的重要乐器,常常与键盘乐器一同担任“通奏低音”的角色,贯穿整个音乐。但随着时代发展,尤其是到了古典主义时期以后,管弦乐队的编制逐渐固定,以弦乐为核心,铜管和木管乐器作为补充和加强的模式,弹拨乐器的位置变得边缘化。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 管弦乐队的“核心”与“扩张”:弦乐器的统治地位

音色统一性和连贯性: 西洋古典音乐非常讲究旋律的流动性和情感的细腻表达。弦乐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天生就具备了持续发音的能力(弓弦摩擦),这使得它们在演奏连贯的旋律线时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们能够非常平滑地连接音符,产生歌唱般的旋律,这是大部分弹拨乐器难以做到的。
音量与力度控制: 弓弦的力度可以轻易地控制弦乐的音量和音色,从极其轻柔的“弱奏”到震撼人心的“强奏”,这种动态范围的广阔性对于塑造音乐的起伏和戏剧性至关重要。而弹拨乐器虽然可以通过拨弦的力度来调整音量,但其音量的变化幅度相对有限,而且持续发音的能力不如弓弦乐器。
和声织体的构建: 弦乐器在演奏和声时,可以通过不同的演奏技法(如拨奏 Pizzicato、揉弦 Vibrato)来丰富音色,而且其音量和穿透力能够很好地覆盖乐队的整体音响。在大型管弦乐队中,弦乐声部通常是最庞大的,它们构成了乐队的“根基”和“血肉”,提供了丰富的和声支撑和旋律线条。
技术发展与乐器改良: 随着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弓弦乐器的改良(如琴弓的改进、指板的加长、音箱的优化),它们的演奏技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能够演奏更复杂的乐句和技巧。而传统的弹拨乐器,比如鲁特琴,在音量、音域和快速演奏方面,相较于后来发展起来的键盘乐器(如钢琴、羽管键琴)和管乐器,在大型乐队的音响环境中显得力不从心。

二、 弹拨乐器在民乐队中的角色:独立、创新与融合

相比之下,民乐队的发展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景象。这里,“民乐队”可能指的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中国民族乐团,或者更广泛意义上的非西方传统管弦乐队。

弹拨乐器的核心地位: 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弹拨乐器(如古筝、琵琶、阮、月琴、三弦等)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演奏优美动听的旋律,还能提供丰富的和声色彩和节奏变化。
音色特色与表现力: 弹拨乐器独特的音色,如古筝的清脆、琵琶的刚劲、阮的浑厚,都极具辨识度和艺术感染力。它们能够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表达细腻的情感,甚至营造出恢弘的气势。
技法创新与拓展: 中国民族乐器在演奏技法上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例如,琵琶可以通过“轮指”、“扫弦”、“按音”等多种技巧,奏出丰富多变的音响效果。古筝的“刮奏”、“琶音”等技法也能创造出独特的音响织体。
与民乐队编制的契合: 民乐队的编制并非一开始就固定,而是在不断探索和融合中发展。弹拨乐器与拉弦乐器(如二胡、马头琴)、吹管乐器(如笛子、箫、唢呐)、打击乐器等组合在一起,能够形成一种独特而和谐的音响效果。它们相互补充,相互衬托,共同构建起民族音乐的魅力。
现代民族音乐的发展: 随着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和国际化,作曲家们在创作新的民族音乐作品时,更倾向于发挥弹拨乐器在音色、技法上的潜力,并将其与其他乐器进行更深入的融合,创造出更具时代感的音乐。弹拨乐器因此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生命力。
传承与发展: 在很多传统文化中,弹拨乐器是承载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在民乐队中加强弹拨乐器的地位,也是一种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体现。

三、 历史与演进的必然性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历史选择和技术演进的结果。

西洋管弦乐队的“标准化”: 在巴洛克到浪漫主义时期,欧洲音乐经历了集约化的发展,管弦乐队的编制趋于稳定,以弦乐为主体,木管和铜管作为色彩和力量的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一些音量较小、发音方式相对单一的弹拨乐器,在与日渐庞大的管弦乐队对抗时,其音量和音色表现力被边缘化。一些弹拨乐器(如钢琴)虽然在体积和发声原理上发生了巨大变革,逐渐脱离了“弹拨”的范畴,发展成为独立的键盘乐器,并在管弦乐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如作为独奏乐器或在某些特定作品中加入)。
民乐队的“多元化”与“本土化”: 相反,民乐队在发展过程中,更多地保持了本土乐器的特色,并且在吸纳外来音乐元素的同时,更注重发挥本民族乐器的优势。弹拨乐器凭借其独特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自然成为构建民族乐团音响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一下:

西洋管弦乐队并非主动“淘汰”弹拨乐器,而是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以弦乐为核心的编制模式逐渐确立,使得某些弹拨乐器的音量、音色和发声特点在大型乐队中不再具有优势,逐渐淡出核心编制。而民乐队则是在保持和发展民族音乐特色的过程中,弹拨乐器凭借其固有的重要性和不断创新的演奏技法,得以在乐队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反映了不同音乐文化在乐器选择和审美取向上的差异。

希望这样的解释能更清晰地说明这个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西洋乐不是淘汰弹拨乐而是在组合过程中发现了更好的选择而已。而且西洋弦乐本来也具备弹拨乐的能力。至于很多人讲弹拨乐很难演奏齐,这确实是客观事实,但是有指挥和首席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我个人认为,选择什么乐器进乐团更多是长时间实践经验慢慢总结出来的。

user avatar

弹拨乐最大的劣势就是不齐,尤其是乐手人数过多的时候。弓弦乐因为没有很明显的音头,乐手们一点微弱的离散一般听不出来;但弹拨乐器的音头太明显了,哪怕稍微一点点的离散,一快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很乱。

有人说指挥或乐团素质高的话是可以弹齐的,这没问题。但咱不能拿今天的乐队去跟古时候的乐团比。随着时代的进步由于训练越来越科学系统,乐手专业素养越来越高,乐团的统一度自然也是今非昔比。今天的乐手能弹齐,两百多年前的乐手们可不一定能做到。

不过后来发现人少一点,控制在四个左右,会比较可靠,你看在大编制管弦乐队里,竖琴就有四个,在民乐队里,每件弹拨乐器一般也在4个左右,也就是像琵琶这种比较有标志性的,可能会多一些。

但西洋管弦乐队里弦乐人数是最多的,大编制的一般有60个人(16-14-12-10-8),全换成弹拨乐器不都乱套了?

而民乐队由于乐器种类繁多,不像西洋乐队那样只有四种弦乐器,所以每个乐器组不会有太多人,琵琶三弦柳琴月琴三阮按每组四人这就28个人了,再加上各种胡琴以及马头琴(它们是擦弦的,人多点没问题),还有两三台古筝一台扬琴,最后也能接近六十个人。在人数与西洋乐队差不太多的情况下,显然我们更适合加入弹拨乐器。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民乐的色彩性。

民族乐器最大的特点就是音色独特华丽,民乐队中随便拿出一个乐器来都能完成一曲非常华丽动听的独奏,但西洋乐器很多就不行,举个例子倍低音长号能独奏吗?能是能,但欣赏性高吗?甚至包括它在内的很多乐器完全是为了凑声部而魔改出来的,早的时候都没有独奏的机会。

西洋乐器的弦乐组,由于其高度统一性,音色相差很小,但民乐队里的弦乐组那可是一个百花齐放,尤其是弹拨乐器最具有色彩代表性。而我们追求的就是这种色彩性,那弹拨乐器自然会受到很高的重视。

西洋乐似乎更追求的是统一性和融合性,你会发现弦乐组和铜管组里的乐器实际上都相差不大,弦乐不用说,乐器都是一个模样。管乐里大号和圆号的音色比较接近,长号和小号的音色比较接近,而有时候长号和圆号也能发出很相近的声音来。也就木管组和打击乐组色彩性会大一些,算作一种平衡,不要让音乐太过死板。那么,具有色彩性的弹拨乐器自然就不太适合加入西洋乐队,唯一的常驻弹拨乐器竖琴,它的声音也很干净清澈,色彩性并不强。

综上所述,西洋乐自然就越来越排斥弹拨乐器,而民乐则相反,会越来越重视弹拨乐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聊聊。它触及了两种音乐文化在乐器选择和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分歧点,背后其实是历史、技术、美学甚至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首先,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解:西洋管弦乐队并不是“很早就把弹拨乐器淘汰掉了”。更准确的说法是,弹拨乐器在近代管弦乐队的形成过程中,其主流地位确实下降了,一些曾经.............
  • 回答
    要探究中西方吹管乐器在外观上的差异,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这不仅仅是美学偏好,更是背后深层的历史文化、技术发展、材料运用以及演奏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说西方的吹管乐器“外观上有很多复杂的结构”,而中国的“外表很光滑”,这个概括虽然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也需要细致区分。很多西方管乐器(比.............
  • 回答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规模宏大,航程遥远,在那个年代,远洋航行往往伴随着致命的健康风险,尤其是坏血病。然而,历史记载表明,郑和的船队成员似乎极少患上或死亡于坏血病。这并非偶然,而是船队在物资准备、膳食安排以及船上管理方面,采取了当时来说非常前瞻和周到的措施。首先,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充足且多样化的食物储备。坏.............
  • 回答
    明朝拥有郑和下西洋的辉煌航海成就,这无疑是其海军实力的一个有力证明。然而,当我们看到明朝在沿海地区疲于应对倭寇的侵扰时,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为何明朝没有利用其强大的航海能力,直接远征日本,彻底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反而要在自家门口焦头烂额地防守?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历史的镜头拉回到那个时代,从明朝.............
  • 回答
    关于天安门升旗指挥刀为何采用西洋剑样式而非中国传统宝剑,这其中的考量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历史、政治、象征意义以及实际功能等多个层面。简单说,这并非一个单纯的审美选择,而是多重因素权衡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安门升旗仪式,尤其是其仪式化进程,很大程度上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借鉴和融合了当时世界范围内通.............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探讨中国民乐与西洋乐的优劣,以及谁“更有生命力”,是一个复杂而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与其说一方“差”于另一方,不如说它们在发展脉络、文化语境、表现手法和时代适应性上,各有侧重,展现出不同的生命力。中国民乐的独特魅力与局限中国民乐,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底蕴。它的魅力首先体现在其独特的音色和.............
  • 回答
    .......
  • 回答
    西安的泡馍作为陕西传统美食,其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主要受制于文化差异、经济成本、市场定位、饮食习惯、供应链及竞争等多重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文化与地域特色:地方饮食的“独特性”1. 地域文化根深蒂固 泡馍是陕西“饮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核心在于“泡”字——用肉汤浸泡馍块,.............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2017年西安空气质量的那个“好得不像话”的年份。说实话,那时候能在西安看到蓝天白云,并且呼吸到相对清新的空气,确实是一件挺值得纪念的事情。我们得先明白,影响一个城市空气质量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它就像一个巨大的调色盘,里面混合了各种颜料。在2017年,西安的“蓝天拯救计划”可谓是多管.............
  • 回答
    西方新药研发的高昂成本:一场漫长且风险巨大的科学探索西方医药公司在开发一款全新药物上投入的巨额成本,绝非“轻轻松松”四个字能够概括。这背后是一套极其严谨、耗时且风险极高的科学探索和商业运作体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环节来理解这份高昂的代价:1. 基础研究与靶点发现:刨根问底的起点 疾病机理的深.............
  • 回答
    确实,西周的古文与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言文,给人的感觉像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甚至常常让人望而生畏,不知所云。这种巨大的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以及思想文化演进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西周时期的社会背景。那个时代,文字刚刚开始成熟,主要承担的是记录宗教祭祀、政治盟誓、王朝大事.............
  • 回答
    .......
  • 回答
    要探讨霍去病在漠北战绩是否“胜过”明初的徐达、李文忠等名将,这本身就是一个颇具挑战性的命题。因为两位时期、对手、作战环境和战术目标都有显著差异,直接进行“胜过”的论断略显片面。但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理解霍去病漠北之战的突出之处,以及为何它能在历史评价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记。一、 时代的背景与对.............
  • 回答
    在探讨西方将女性争取权益的运动称为“女权主义”(Feminism),而中国则常使用“妇女解放”(Women's Liberation)这一说法时,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化背景、运动的侧重点以及语言的习惯用法等多个维度来深入理解其差异。这并非简单的翻译问题,而是反映了不同社会语境下,女性争取权益的起点、过.............
  • 回答
    问得好!“高雅音乐进校园”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里面包含了几层意思,咱们一点点掰开了聊。首先,为什么会用“高雅”这个词? 音乐的分类和认知: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音乐太多样了,从流行歌曲、广场舞音乐到交响乐、歌剧,这都是音乐。但人们习惯上会把那些结构复杂、演奏技法要求高、通常需要经过专业训练才.............
  • 回答
    在我看来,关于西方和东方在老龄化问题上的感受差异,或者说一些人认为东方比西方“更严峻”,这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因素。与其说西方“不严峻”,不如说两国在面对和应对老龄化方面,其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以及经济发展路径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共同塑造了不同地区对老龄化问题的感知和实际挑战。首先,.............
  • 回答
    龙骑兵,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英勇与威慑。他们常常身披闪亮的盔甲,骑着高大的战马,在战场上如疾风般席卷。然而,当我们回溯历史,深入探究他们的武器选择时,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现出来:为什么这些在马背上挥洒勇气的战士,最终选择了火枪,而非我们熟知的弓箭?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时间拨回到冷兵器时代向火器时.............
  • 回答
    西安和成都都是中国西部的重要城市,各自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优势。然而,在一些方面,西安确实面临着比成都更大的挑战,或者说在某些发展指标上显得“差一些”。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比较:一、 经济发展与活力: 产业结构与升级: 成都: 成都近年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电.............
  • 回答
    冷战的结束,无疑是20世纪最深刻的地缘政治变迁之一。西方阵营,以美国为首,最终赢得了这场长达数十年的意识形态、军事和经济的对抗。然而,苏联的解体并未如许多人预期的那样,将俄罗斯完全纳入西方的轨道,使其成为一个顺从的“跟班”。这使得“胜利”的定义和其持久性,至今仍是讨论的焦点。要理解为何西方赢得了冷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