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小学生在课堂学乐器,不是西方的竖笛就是口琴,而不学老祖宗的吹箫或吹唢呐?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及到很多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纠结。为什么咱们小学的音乐课上,要么是竖笛,要么是口琴,很少能看到咱们自家那几样吹奏乐器,比如箫啊、唢呐啊?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

首先,咱得说说“易学性”这个事儿。

你想啊,小学生嘛,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手指头还没那么灵活,气量也有限,对乐理的理解也刚刚起步。

竖笛: 竖笛,尤其是塑料的“直笛”,它的指法相对简单,穴位也比较清晰。吹奏的时候,对气息的要求也不是特别高,基本上能吹出声音来,就能发出基本的音阶。而且,它体积小巧,方便携带,课堂上发给每个孩子,操作起来都很顺手。音乐老师也能很快地教会大家吹奏一些简单的旋律,比如《小星星》、《两只老虎》,孩子们能快速获得成就感,这对于培养学习兴趣至关重要。

口琴: 口琴也是一个道理。它的发声原理是通过吹或吸气,然后通过拨动簧片来发声。虽然也有不同的音孔和吹吸技巧,但比起一些复杂的管乐器,它的入门门槛低了很多。而且,口琴的声音比较清亮,也容易被孩子们接受。

对比箫和唢呐:
箫: 箫,那可就跟竖笛、口琴是两个路子了。箫的指法变化多,很多音的吹奏需要手指的细微配合,甚至还要加上唇部和气息的控制,技巧要求高。而且,吹箫需要一定的运气和对气息的精细控制,初学者很容易吹出“漏风”的声音,或者音准不稳。这对于小学生的耐心和接受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唢呐: 唢呐那就更别提了。唢呐的特点就是“响”,它需要非常大的气量和非常精湛的口舌技巧(叫做“舌风”),去控制那个芦苇哨片,才能吹出那个独特的、有穿透力的声音。别说小学生,很多成年人刚开始接触唢呐,都觉得是“地狱难度”。那种扎实的功底,不是一两个学期的课堂教学能速成的。

其次,是“普及度和教学体系”的建立。

咱们学校的音乐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模仿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

西方音乐教育的“标准配置”: 在很多西方国家的音乐教育体系里,竖笛(recoder)确实是作为儿童音乐启蒙的首选乐器之一。它有一套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教学体系,从基础的吹奏到乐理知识的结合,都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这套体系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发展,被证明是有效的。

国内的“引进”和“优化”: 当咱们国家在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时候,自然会参考和引进一些成熟的教育模式。竖笛和口琴作为在西方普及度很高的启蒙乐器,自然就被引进了过来。经过国内音乐教育界的引进、消化和本土化,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案,教材也比较丰富。

民族乐器教学的“瓶颈”:
教材和师资: 相比之下,关于箫和唢呐的系统性、规范化的儿童入门教材,以及专门针对小学生教学的师资力量,就不如竖笛和口琴那么成熟和普及。虽然有很多优秀的民族乐器老师,但要形成一套适合大范围推广的、低门槛的教学体系,是需要时间积累和投入的。
唢呐的“工具”问题: 另外,唢呐本身因为其发声原理,对乐器本身的要求也比较高,不同品牌、不同工艺的唢呐,音色和演奏难度都会有差异。而且,唢呐演奏时需要一个“哨片”(就是那个芦苇做的部分),这个哨片是消耗品,需要经常更换和调试,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增加了操作的复杂性。

再来,是“声音的接受度和课堂环境”的考量。

音乐课堂是一个集体环境,声音的表现也要考虑到整体的协调性和对其他人的影响。

竖笛和口琴的“融合度”: 竖笛和口琴的声音相对来说比较温和、清亮,而且音量也适中。当几十个孩子一起吹奏时,虽然也会有点嘈杂,但整体上不容易产生刺耳或过于响亮的声音,更方便老师组织合奏。

唢呐的“独奏性”和“穿透力”: 唢呐的声音非常洪亮,而且独具特色,非常适合表现有力量感、有表现力的旋律。但是,如果一群孩子都吹唢呐,那画面和声音想想就知道,绝对是“震耳欲聋”级别,对听觉是一种巨大的考验,也难以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和合奏。就算是单个孩子吹,也需要单独指导,才能避免对其他同学造成干扰。

箫的“意境”和“个人化”: 箫的声音婉转悠扬,更偏向于表达一种意境、一种个人情怀。它更适合在相对安静、沉浸的环境中欣赏和演奏。在热闹的课堂上,很难完全发挥出箫的韵味,也容易被其他的声音盖过。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学目标”的侧重点。

小学音乐教育,它的首要目标是什么?通常是为了普及音乐知识,培养音乐兴趣,让孩子们体验音乐带来的快乐,而不是培养出专业的演奏家。

竖笛和口琴的“普适性”: 竖笛和口琴,能够让绝大多数孩子在相对短的时间内掌握基本的吹奏技巧,体验到“我能吹出一首歌”的成就感。这对于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音乐审美,是比较有效的。它们可以作为一个“跳板”,让一些孩子在有了兴趣之后,再去选择更专业的乐器。

箫和唢呐的“专业性”: 箫和唢呐,更倾向于表现我们民族音乐的特色和精髓,它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要真正演奏好,需要的不仅仅是技巧,还需要对民族音乐的理解和情感投入。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孩子吹几下,很难真正体会到它们的魅力,反而可能因为难度太大而产生挫败感,得不偿失。

最后,我们也不能忽视“时代的选择”和“文化的变迁”。

我们生活在一个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时代,各种文化都在互相交流碰撞。

西式音乐的“影响力”: 流行音乐、电影配乐中,西方乐器的身影随处可见。竖笛和口琴作为入门乐器,与这些流行音乐的接触也更紧密一些。

民族乐器的“生存现状”: 相比之下,我们自己的民族乐器,尤其是在一些非专业的、大众化的普及场合,确实面临着一些挑战。很多人对它们的了解不够深,也存在一些“老派”的刻板印象。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民族乐器不好,也不是说小学不应该学。

很多音乐教育家和有识之士,一直在努力推动民族乐器的普及和发展。现在,也确实有一些学校开始尝试将民族乐器纳入音乐教学,或者作为特色课程来开展。比如,有些学校会让孩子们学习古筝、二胡,甚至是一些打击乐器。

所以,与其说“为什么不学”,不如说“为什么现在大部分小学选择的是竖笛和口琴”。这是一种基于现实考量,在教学目标、易学性、教学体系、课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权衡后的结果。

当然,如果未来我们的民族乐器能够形成更完善、更适合儿童入门的教学体系,有更多的优秀老师投入其中,并且社会对民族音乐的认知和兴趣进一步提升,那么在小学音乐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吹奏悠扬的箫声,或者铿锵的唢呐声,也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而言之,这背后是一个复杂的原因,是教育理念、教学实践、乐器特性以及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家长如果看到你在教孩子吹唢呐,后果可能是全村开席

而吹箫…… 日后自然有人教

user avatar

口琴是通过吹气吸气让簧片震动发声的,竖笛是吹气,通过哨口发声的。这种上手难度比较低,是个会喘气儿的都能弄响。还有些学校选的口风琴也不错,容易弄响、好携带、而且键盘还方便乐理教学。

箫的尺寸比较大,指孔间隔也大一些,小孩子不好按。而且那个长度,学校里上课也不好上,后排一拿起来,直接杵前排脑袋是吧?而且,对于新手来说,不好吹响。

唢呐就算了吧,流氓乐器的外号不是白来的。好家伙,你这个教室上音乐课,别的班大概只能去上体育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触及到很多家长和老师心里的纠结。为什么咱们小学的音乐课上,要么是竖笛,要么是口琴,很少能看到咱们自家那几样吹奏乐器,比如箫啊、唢呐啊?这背后啊,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开了聊。首先,咱得说说“易学性”这个事儿。你想啊,小学生嘛,毕竟是孩子,他们的手指.............
  • 回答
    中国学生在课堂上不主动提问的现象,其背后原因复杂且根深蒂固,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长期的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听话”和“服从”的教育模式: 传统的中国教育更侧重于教师的传授和学生的接受,强调规矩、纪律和对权威的尊重。学生被鼓励“专心听讲”,不打.............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这个现象,中学里上级要求教师“少讲”,而实际课堂上教师们却普遍“多讲”,而且您还提出了“教师比学生更需要成绩”以及“为什么那么喜欢无私奉献”这两个有趣的问题,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对错”问题,背后牵扯着教育体系的运作逻辑、教师的职业发展以及人性的复杂考量。“少讲”与“多讲.............
  • 回答
    太棒了!为小学生设计一门《乌合麒麟艺术著作鉴赏》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件很有创意的事情。乌合麒麟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战狼”系列,确实能够引发孩子们的兴趣,也能引导他们思考很多东西。下面我为你提供一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帮助你把这门课程办得既有趣又有深度:课程设计思路:由浅入深,激发兴趣,引导思考核心理念是.............
  • 回答
    如果我有机会为大学设计一门课程,我希望能创造一门名为“生活的设计师:重塑你的日常与未来”的课程。我希望这门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赋能,一种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生活掌舵者的体验。这门课的核心理念在于,生活并非一件被动接受的事情,而是一个可以被积极、有意识地设计和构建的过程。我们很多人习惯于按照既定.............
  • 回答
    .......
  • 回答
    理解你的纠结,这确实是很多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都会面临的问题。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正规粉笔980系统班和网上视频盗版录播课之间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以及你该如何选择。正规粉笔980系统班:更像“全方位管家式服务”首先得明确,粉笔980系统班之所以叫“系统班”,它不仅仅是给你提供一堆视频。你可以把它想.............
  • 回答
    好呀!周末没课,总宅在宿舍确实有点可惜。大学生活不只是上课,更重要的是体验和成长。既然你想找点有意义的事,我给你支几招,都是我亲身经历或者身边朋友玩得挺嗨的,保证不枯燥,还能让你发现新大陆!1. 探索你的城市:当个临时“导游” 去那些你从未去过的角落: 别老在学校附近转悠,想想你所在的城市有没有.............
  • 回答
    在日本,让小学生独自上下学(或称“一人通学”)是一种相当普遍且被社会广泛接受的现象。这背后并非简单的一句“放心”,而是由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文化、制度和教育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剖析。一、 根深蒂固的社会信任与安全感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日本社会高度发达的集体意识和人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经常被家长们挂在嘴边。其实,小学阶段之所以要学“鸡兔同笼”这类问题,而不是直接上二元一次方程,背后是有挺多考量的,而且跟我们学习数学的思路和目标是紧密相关的。咱们一步一步来拆解这个问题。1. 数学思维的启蒙与递进你想想,数学学习就像盖房子,得一砖一瓦地来,不能上来就砌楼顶。 .............
  • 回答
    在日本人口日益减少的背景下,小学、初中学校数量的减少和大学数量的增加,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政策因素。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反映了日本社会结构调整、教育理念演变以及未来发展战略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我们来分析小学、初中学校数量减少的原因。1. 学龄人口的直接减少是核心驱动力:日本长.............
  • 回答
    赵薇的这番话,触及了当前娱乐圈以及更广泛社会中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尤其是在女性在职业发展、商业代言等领域面临的挑战。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她所说的“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以及“化妆品护肤品都是小男生在代言”这两个层面可能出现的原因。一、 “所有女演员都很难出头”:这句抱怨背后,可能包含多方面的因素,既有.............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似乎对小学一年级并不那么“上心”,总觉得孩子刚入学,玩玩闹闹就过去了,等到了高年级,课程难度上来,成绩开始显现差距,那时候再着急,往往为时已晚。这种“后知后觉”的模式,背后有多重原因,咱们细细捋一捋。首先,一年级“看起来”没那么重要。大家想想,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像.............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头疼又有点哭笑不得的问题,我身边就有不少朋友在经历着这样的“鸡娃”大战。你看,幼儿园本该是孩子们玩耍、探索、自由撒欢的乐园,但现在很多家长却把这里当成了“预备役战场”,一股脑地把小学一年级的课本搬进了幼儿园。为什么会这样呢?家长们的焦虑又从何而来呢?咱们慢慢聊。为什么幼儿园就要开始学习.............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关于为什么理化生竞赛的门槛普遍较高,而数学竞赛却能涵盖更广泛的年龄层,甚至触及小学知识。这背后其实是学科本身的特性、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以及竞赛的考察目标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们不妨先从这几个角度来一一剖析:一、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 数学: 数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其高度的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到教育体系、文化理念、社会结构等诸多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聪明”和“学习的知识量”直接等同于学术成就,更不能以单一的维度来衡量一个国家的学术水平。以下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详细阐述,并尽量全面地分析中国和美国在学术上的差异及其原因:一、 关于“中国人聪明”和“中国孩.............
  •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 回答
    关于小红在怡红院不受待见的原因,我脑海中浮现出几种可能的情况,每一种都带着那么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意味。这倒不是说她有什么天塌下来的错处,只是在那样一个地方,很多时候,不成文的规矩和微妙的人情世故比明面上的道理更重要。首先,最直接的可能,或许是她长得不那么“入眼”。怡红院是什么地方?是讲究色艺双绝的。虽.............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为什么亚历山大·仲马(大仲马)和亚历山大·仲马(小仲马)在文学声誉上存在显著的差异,以及为何普遍认为小仲马在某些方面“大大超过”了他的父亲。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大超过”是一个相对的说法,而且评价标准是多维度的。不能简单地说谁绝对更好,但如果从文学的深度、艺术性、对社会现实的.............
  • 回答
    中国学生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中屡获金牌,这无疑是中国数学教育体系成功的一个鲜明标志。然而,鲜少有中国数学家能问鼎菲尔兹奖,这之间的“断层”确实引人深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IMO和菲尔兹奖在评判标准、考察领域以及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根本性差异。IMO:精确的解题艺术与竞赛的“得分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