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学生都在贩卖焦虑呢?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

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需要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考试更是家常便饭,而且很多考试的淘汰率还不低。你想想,每天泡在图书馆,啃着书本,大脑高速运转,稍微一放松就可能落下进度,那种紧迫感是很强的。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本身就会让人产生焦虑。

其次,未来的不确定性让焦虑感加剧。 医学生毕业后要面对什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又是几年艰苦的磨练,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还不一定能顺利通过考试。熬过了规培,还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然后才能真正独立行医。之后还有专科培训、继续教育等等,医学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永远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再加上近些年医疗环境的一些变化,比如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风险,这些都让医学生在规划未来时,多了几分担忧。

再者,周围环境的“传染效应”。 医学生群体内部,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很容易形成一种“抱团取暖”式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会分享遇到的困难、学习的压力、对未来的担忧。一来二去,这些焦虑情绪就像瘟疫一样在群体中传播开来。你可能本来只是觉得学习有点累,但听了同学说了他们家里人如何期望自己能早点成为名医,或者看到某位师兄师姐因为某个考试没过而前途堪忧,自己的焦虑感就会被放大。这种群体效应,很容易让每个人都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焦虑”,反而加剧了集体的焦虑水平。

还有,“内卷”的思维模式。 很多医学生骨子里就有股“不进则退”的劲头。他们会不自觉地和同学进行比较:谁的成绩更好?谁的实验做得更出色?谁参加的项目更高级?这种竞争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习动力,但过度了就会变成一种负担。生怕自己比别人差一点点,就可能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落后一大截。这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竞争的状态,自然就充满了焦虑。

另外,社会舆论和期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中是高尚的、受人尊敬的,但也意味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当医学生听到别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比如“学医就是要救死扶伤,要当白衣天使”,这种期待也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一旦觉得自己达不到,或者担心自己将来会犯错,也会产生焦虑。

最后,别忘了,医学生本身就是普通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脆弱面。在高度压力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只不过,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特殊,这种焦虑更容易被放大,也更容易被贴上“贩卖焦虑”的标签。

所以,与其说医学生在“贩卖”焦虑,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高压、高竞争、高风险的行业中,真实地体验和表达着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而这种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行业的一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啥时候拍点《村医》《社区医生》《万年住院医的一天》《弃医从文》啥的把医生的逼格从三甲主任拉到村医啊升职无望的医生啊之类的让大家知道考不上研乃至考不过执业医都有出路,万年住院医也不是活不下去…大家就不焦虑了。

扪心自问自己对医院的了解是不是全是看电视剧纪录片?是不是屏幕上除了三甲外连三乙都没见过?

是不是平时对医生工作的了解是清一色的看到累倒在手术台啊,家属闹事啊,病人抢救啊,假期被召回啊之类的场面?

是不是每每被灌输的都是诸如博士才能进三甲,县城都要研究生,毕业只能拿三千,996不行要007之类的观念?

天天接受的都是这些信息,自觉面对的是低收入高风险高门槛的未来,不焦虑才怪。

你看知乎土木狗基数也挺大而且出路更窄也没人贩卖焦虑,再想想大家荧幕上看到的土木狗是不是都在打灰(大雾

user avatar

中国是没有分级诊疗的,分级就是靠通勤时间。

而大部分人是不介意花2-4小时通勤时间,去一所大医院看病的。

这意味着,哪怕是一些小型区域医疗中心(譬如徐州、十堰),周边200公里医院的生存环境都不会太好。

在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下,小型地市级医院都缺乏资源,县一级就更差了。

如果还要强行和周边的大医院同质化竞争,生存空间必然被严重挤压。

很多地市级医院年收入不足3亿,一些小规模医院甚至不上亿,院内有能耐的都跳船了,留下的都去做管理了。

专门管新招的打工仔。


医学生看到这种状况,只能削尖脑袋往上卷,越卷压力越大,自然焦虑。

我看到很多本科生论文已经赶上我博士毕业水平了,有的人光看已发表论文、参与课题、海外经历你以为是哪个学校的青椒在申副教授,往下一看是保研。

你说能不焦虑吗?


我希望年轻人还是放轻松一点,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是近些年才确立的,很多地区的大赢家还在激烈角逐。

医院也在卷啊。

你卷不动了想躺平,医院也有认清定位搞躺平的。


前几个月还和某市医院的一位副院长交流过。

这位干部虽然40多了,但颜值仍然极高,会说话,情商很高。

她以前是小学老师,后来考编到了医院人事科,本以为就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直到医院出了位雄才大略的院长。

新院长看清楚一件事:咱们是吃不好医疗这口饭的了。

于是立马转型,在原先基础上,主打妇产科和体检中心,成立了发展部,副院长当年就是抽调去发展部的骨干,当过体检中心主任。

产科的招牌就是产后护理,硬要说和月子中心比那肯定不行,但相比年出生一两千婴儿的菜市场产科,那环境可是好极了。

妇科也是保证私密性为核心卖点,看小病,既然能当拳头产品卖,想必本地人还是认可就诊体验的。

体检中心不用说,靠副院长的颜值,口才和长袖,当然也靠的是门诊量小,体检方便,现在体检中心已经是全院的收入支柱之一。


近年,该院和我院搞大交流,似乎是想在口腔领域有所建树。

重点也放在正畸上,很精明。

病房也有,据说肿瘤能开皮瓣能做,我不知道,反正病房条件很好,比很多快捷酒店都好。

就是看不见病人。

我和口腔科的同行交流,他们都说医院现在待遇真的好多了,妇产科钱多但是忙,口腔科钱少,但是清闲,过得也不错。

我偷瞄了眼,平均下来,每个人每个月60多个号……

我简单粗暴心算了一下,估计平均每人绩效六七千吧,加基本工资也能活了。


我问其他临床科室如何,跟我谈了会呼吸科和肾内科,跟我谈了些慢性病,欺负我不懂行。

后面就开始说皮肤科了。

我问急诊,她说了不少套话,我不懂急诊,就改问麻醉了。

她端起杯子,笑着让我喝酒。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