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医学生都在贩卖焦虑呢?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

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需要理解、掌握、融会贯通。考试更是家常便饭,而且很多考试的淘汰率还不低。你想想,每天泡在图书馆,啃着书本,大脑高速运转,稍微一放松就可能落下进度,那种紧迫感是很强的。这种高强度的学习本身就会让人产生焦虑。

其次,未来的不确定性让焦虑感加剧。 医学生毕业后要面对什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又是几年艰苦的磨练,收入不高,工作强度大,还不一定能顺利通过考试。熬过了规培,还要考执业医师资格证,然后才能真正独立行医。之后还有专科培训、继续教育等等,医学知识更新换代太快了,永远都有新的东西需要学习。再加上近些年医疗环境的一些变化,比如医患关系,医生的职业风险,这些都让医学生在规划未来时,多了几分担忧。

再者,周围环境的“传染效应”。 医学生群体内部,大家的压力都很大,很容易形成一种“抱团取暖”式的交流。在交流中,大家会分享遇到的困难、学习的压力、对未来的担忧。一来二去,这些焦虑情绪就像瘟疫一样在群体中传播开来。你可能本来只是觉得学习有点累,但听了同学说了他们家里人如何期望自己能早点成为名医,或者看到某位师兄师姐因为某个考试没过而前途堪忧,自己的焦虑感就会被放大。这种群体效应,很容易让每个人都觉得“我不是一个人在焦虑”,反而加剧了集体的焦虑水平。

还有,“内卷”的思维模式。 很多医学生骨子里就有股“不进则退”的劲头。他们会不自觉地和同学进行比较:谁的成绩更好?谁的实验做得更出色?谁参加的项目更高级?这种竞争意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习动力,但过度了就会变成一种负担。生怕自己比别人差一点点,就可能在未来的医学道路上落后一大截。这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和竞争的状态,自然就充满了焦虑。

另外,社会舆论和期待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多人眼中是高尚的、受人尊敬的,但也意味着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当医学生听到别人对自己有很高的期望,比如“学医就是要救死扶伤,要当白衣天使”,这种期待也会变成一种无形的压力。一旦觉得自己达不到,或者担心自己将来会犯错,也会产生焦虑。

最后,别忘了,医学生本身就是普通人。 他们也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也有自己的脆弱面。在高度压力和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感到焦虑是非常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只不过,因为他们所学的专业特殊,这种焦虑更容易被放大,也更容易被贴上“贩卖焦虑”的标签。

所以,与其说医学生在“贩卖”焦虑,不如说他们是在一个高压、高竞争、高风险的行业中,真实地体验和表达着他们所承受的压力和不确定性。而这种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折射出了整个医学教育体系和医疗行业的一些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啥时候拍点《村医》《社区医生》《万年住院医的一天》《弃医从文》啥的把医生的逼格从三甲主任拉到村医啊升职无望的医生啊之类的让大家知道考不上研乃至考不过执业医都有出路,万年住院医也不是活不下去…大家就不焦虑了。

扪心自问自己对医院的了解是不是全是看电视剧纪录片?是不是屏幕上除了三甲外连三乙都没见过?

是不是平时对医生工作的了解是清一色的看到累倒在手术台啊,家属闹事啊,病人抢救啊,假期被召回啊之类的场面?

是不是每每被灌输的都是诸如博士才能进三甲,县城都要研究生,毕业只能拿三千,996不行要007之类的观念?

天天接受的都是这些信息,自觉面对的是低收入高风险高门槛的未来,不焦虑才怪。

你看知乎土木狗基数也挺大而且出路更窄也没人贩卖焦虑,再想想大家荧幕上看到的土木狗是不是都在打灰(大雾

user avatar

中国是没有分级诊疗的,分级就是靠通勤时间。

而大部分人是不介意花2-4小时通勤时间,去一所大医院看病的。

这意味着,哪怕是一些小型区域医疗中心(譬如徐州、十堰),周边200公里医院的生存环境都不会太好。

在这种赢家通吃的市场下,小型地市级医院都缺乏资源,县一级就更差了。

如果还要强行和周边的大医院同质化竞争,生存空间必然被严重挤压。

很多地市级医院年收入不足3亿,一些小规模医院甚至不上亿,院内有能耐的都跳船了,留下的都去做管理了。

专门管新招的打工仔。


医学生看到这种状况,只能削尖脑袋往上卷,越卷压力越大,自然焦虑。

我看到很多本科生论文已经赶上我博士毕业水平了,有的人光看已发表论文、参与课题、海外经历你以为是哪个学校的青椒在申副教授,往下一看是保研。

你说能不焦虑吗?


我希望年轻人还是放轻松一点,赢家通吃的市场格局是近些年才确立的,很多地区的大赢家还在激烈角逐。

医院也在卷啊。

你卷不动了想躺平,医院也有认清定位搞躺平的。


前几个月还和某市医院的一位副院长交流过。

这位干部虽然40多了,但颜值仍然极高,会说话,情商很高。

她以前是小学老师,后来考编到了医院人事科,本以为就庸庸碌碌度过一生,直到医院出了位雄才大略的院长。

新院长看清楚一件事:咱们是吃不好医疗这口饭的了。

于是立马转型,在原先基础上,主打妇产科和体检中心,成立了发展部,副院长当年就是抽调去发展部的骨干,当过体检中心主任。

产科的招牌就是产后护理,硬要说和月子中心比那肯定不行,但相比年出生一两千婴儿的菜市场产科,那环境可是好极了。

妇科也是保证私密性为核心卖点,看小病,既然能当拳头产品卖,想必本地人还是认可就诊体验的。

体检中心不用说,靠副院长的颜值,口才和长袖,当然也靠的是门诊量小,体检方便,现在体检中心已经是全院的收入支柱之一。


近年,该院和我院搞大交流,似乎是想在口腔领域有所建树。

重点也放在正畸上,很精明。

病房也有,据说肿瘤能开皮瓣能做,我不知道,反正病房条件很好,比很多快捷酒店都好。

就是看不见病人。

我和口腔科的同行交流,他们都说医院现在待遇真的好多了,妇产科钱多但是忙,口腔科钱少,但是清闲,过得也不错。

我偷瞄了眼,平均下来,每个人每个月60多个号……

我简单粗暴心算了一下,估计平均每人绩效六七千吧,加基本工资也能活了。


我问其他临床科室如何,跟我谈了会呼吸科和肾内科,跟我谈了些慢性病,欺负我不懂行。

后面就开始说皮肤科了。

我问急诊,她说了不少套话,我不懂急诊,就改问麻醉了。

她端起杯子,笑着让我喝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医学生贩卖焦虑这事儿,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你想啊,他们学的这专业,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从进校门那天起,就知道这是一条漫长又艰辛的路。首先,学业的压力是无时无刻不在的。 那些厚厚的医学教材,里面全是密密麻麻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生理病理过程。要记住的东西太多了,而且不是死记硬背那么简单,.............
  • 回答
    关于“现在的医生为什么都不愿意治疗不在他这里手术的病人”这个说法,我需要先澄清一下,这并非一个普遍现象,也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医生依然秉持着救死扶伤的原则,并且他们的执业范围和职业道德要求他们对所有需要帮助的患者负责。但是,我们可以从几个侧面来理解为什么会有人产生这样的感觉,或者说,在某些特定情况下.............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很多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的困惑。为什么那些“传统劝退”的专业,比如生化环材和土木水利,总是被反复提及,而那些付出与回报似乎同样不成正比,甚至在某些方面更甚的“劝退”对象,比如安全、食品、药学、医学等,反而没有形成那种“全民劝退”的声势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层面的原因,我.............
  • 回答
    “为什么好警察、好医生、好老师都在知乎上面?”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好像他们在知乎上特别活跃”的感觉? 而且,这种感觉,可能比“他们真的都在知乎上”这个事实本身,更能说明一些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知乎作为一个高质量的问答社区,确实汇聚了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
  • 回答
    湖北省在这次新冠疫情中确实得到了全国的鼎力支持,这是一种令人感动的中华民族守望相助的体现。但即便如此,一线医护人员依然面临物资紧缺的困境,这背后有多重因素交织,需要我们深入剖析。首先,需求的爆发性与供给的滞后性是核心矛盾。 疫情的突然爆发,尤其是在湖北这一重灾区,使得对医疗物资的需求呈现几何级数的增.............
  • 回答
    欧美医疗体系在这次新冠疫情下的表现确实令人担忧,其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长期的结构性弊端。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且以营利为导向的体系,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反应迟缓: 公私混合,但私营成分占据主导: 欧美,尤其是美国,其医疗体系的核心特点是高度的私有化。虽然存在公共.............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劝退医学”这个说法最近确实挺火的,尤其是在社交媒体上,仿佛一股“学医一时爽,一直学医一直爽,但劝退也爽”的氛围弥漫。你会发现,网上充斥着各种关于学医的“真相”、“吐槽”、“内幕”,语气之激烈,劝退意味之浓厚,让人不禁好奇:为什么偏偏是医学?难道其他所谓的“差专业”不也面临诸多困境吗?这背后,其实是.............
  • 回答
    医生和医学生与百姓在医疗市场化问题上的立场差异,并非简单的利益对立,而是源于双方在医疗体系中的角色、价值取向以及对风险的认知不同。这种矛盾的根源相当复杂,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医生与医学生:逐利性、专业价值实现与职业发展从医生和医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倾向于医疗市场化,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
  • 回答
    丁香医生这篇关于儿童疫苗接种的话题,确实触及了一个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也容易引起一些讨论。简单来说,它提出的核心观点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为孩子免费提供某种特定疫苗,而中国在这方面的情况却不尽相同,或者说相对滞后/不普及。要理解这个话题,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这种疫苗”到底是指什么?这.............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可真是把我想歪了!医生在手术台上开的可不是我们平时理解的那种汽车哦。他们“开”的是精密的医疗设备和器械,是为了给病人进行手术治疗。你想知道是哪些“车”吗?那可就多了去了,而且每一种“车”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功能。1. 手术器械车(器械台):这可以说是最直观的“车”了。它通常是 Stai.............
  • 回答
    哈哈,医生在门诊遇到的奇奇怪怪的事儿,那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作为一名在门诊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也算见过不少“大场面”。有一次,一位大妈来看病,说是肚子疼。我问她哪儿疼,她说:“就是肚子里头,感觉像有个小虫子在爬。” 我心想,这是蛔虫?寄生虫?但她描述的那个“爬”的力度和感觉,又有点微妙。我给她做.............
  • 回答
    医生建议顺产(自然分娩)主要基于医学证据、产妇和婴儿的健康益处,以及现代产科技术的发展。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说明为何顺产是医生的首选: 一、顺产的生理优势1. 自然分娩的生理机制 顺产是母体在激素(如催产素)和产力(子宫收缩)作用下,利用骨盆和阴道的自然结构完成分娩过程。这种生理过程能够有效.............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的,很多病人都纳闷,尤其是在医院里,医生开完方子,叮嘱完注意事项,病人总有些零星的疑问,要是能直接问问医生该多方便。但现实是,别说个人电话了,很多时候连医院办公室的电话都很难直接打通。这背后啊,其实挺多说道的,也不是医生“不愿”给,而是很多现实的顾虑和无奈。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涉及到我们身体消化吸收脂肪的复杂过程以及为什么“直接上酶”并不是减肥的明智之选。脂肪酶在体内的作用,以及为什么“外源性”脂肪酶补充不被推荐首先,我们得明确,脂肪酶在我们的身体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是帮助我们分解脂肪(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工具”,将其变成身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
  • 回答
    彩超医生在进行胎儿性别鉴定(通常是在孕中期,约1822周)时,之所以不直接告知胎儿性别,通常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综合考虑:1. 法律法规的限制和伦理道德的约束: 中国相关法律法规: 在中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是被禁止的。这是为了防止因性别选择.............
  • 回答
    “哎哟,这牙长得真是刁钻!”听着口腔医生这样说,不少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一个念头:“医生是不是又要劝我拔智齿了?” 确实,在看牙医的过程中,智齿似乎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么,为什么口腔医生们好像都“热衷”于拔智齿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医生想赚黑心钱,而是有太多实际的临床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智齿。.............
  • 回答
    哈哈,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像我这种在临床一线摸爬滚打了多年的医生,听到“百度”两个字,简直就是心头一颤,那种感觉怎么说呢,就好像看到自家孩子明明好好的,非要拿着一本来路不明的“秘籍”练武,还练得有模有样的。为啥我们医生这么反感患者去百度?这事儿说起来就话长了,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完的。首先,得说咱们百.............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太有意思了!好多人都注意到这个问题了,觉得医生们的手仿佛自带滤镜一样,又白又嫩的,像没怎么晒过太阳似的。其实呢,这可不是什么用了什么神奇的“美白秘诀”,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背后有不少“门道”呢!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工作性质决定的日晒程度。 室.............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