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口腔医生都喜欢拔智齿?

回答
“哎哟,这牙长得真是刁钻!”听着口腔医生这样说,不少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一个念头:“医生是不是又要劝我拔智齿了?” 确实,在看牙医的过程中,智齿似乎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么,为什么口腔医生们好像都“热衷”于拔智齿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医生想赚黑心钱,而是有太多实际的临床考量。

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智齿。它指的是人类第三颗磨牙,通常在18岁到25岁之间萌出,这个时期正好是我们成年,或者说“长大了”,所以被称为“智慧牙”。但实际上,这颗牙的名字和它是否带来智慧一点关系都没有,反而经常是带来麻烦的“捣蛋鬼”。

智齿为何频频惹祸?

这就要从它的位置和萌出过程说起。智齿是我们口腔里最靠里的牙齿,它们萌出的位置非常特殊,往往是在其他牙齿的最后方,而且由于人类颌骨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给智齿留下的空间也越来越少。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

1. 阻生(埋伏)是常态: 很多人的智齿由于空间不足,或者有邻近牙齿、骨头、甚至是软组织的阻挡,无法完全或正常地萌出。它们可能斜着长、横着长,甚至完全埋在牙龈或骨头里。这种被“卡住”的牙齿,在医学上称为阻生牙。

2. 清洁的噩梦: 即使智齿勉强长出一点点,因为位置太靠后,我们日常刷牙很难彻底清洁到它。牙刷、牙线都很难到达那个角落,这就给了细菌一个绝佳的繁殖场所。

3. 邻居受威胁: 智齿不正向的生长,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挤压到它前面的第二磨牙。这种挤压可能导致第二磨牙的牙根被吸收,或者引起第二磨牙的牙周问题。而且,不正向生长的智齿也容易和第二磨牙之间产生一个“小缝隙”,这个缝隙也成了食物残渣和细菌的温床,容易引起邻牙的蛀牙。

医生们“看重”智齿的原因:

基于上述原因,口腔医生们之所以会建议拔除智齿,更多的是出于预防和治疗的考虑,目的是为了维护口腔整体的健康:

预防炎症和感染: 那些部分萌出、清洁不到的智齿,周围的牙龈常常会发炎(智齿冠周炎)。一旦发炎,就会出现红肿、疼痛、张口受限,甚至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发烧等全身症状。反复发作的冠周炎不仅痛苦,还会导致周围骨组织的吸收,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蜂窝织炎。医生建议拔除,就是为了从根源上杜绝这些炎症的发生。

避免对邻牙的损害: 如前所述,不正向生长的智齿对前面牙齿的挤压是真实存在的。这种长期的机械性压迫,会慢慢侵蚀第二磨牙的牙槽骨和牙根,最终可能导致第二磨牙松动、脱落。与其等到邻牙受损后再去治疗,不如在智齿还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之前将其拔除,保护好“主力部队”。

预防蛀牙和牙周病: 清洁困难是智齿的通病。一旦清洁不到位,智齿本身很容易发生蛀牙,而且由于其位置隐蔽,蛀牙初期可能不易被发现。同时,智齿周围的牙龈也容易发炎,日积月累形成牙周袋,导致牙周病。拔除智齿可以彻底解决清洁死角的问题,降低患上蛀牙和牙周病的风险。

减少囊肿和肿瘤的潜在风险: 有极少数情况下,埋藏在骨头里的智齿,其牙囊可能发生病变,形成牙源性囊肿。这些囊肿虽然生长缓慢,但会逐渐侵蚀周围的骨组织,甚至引起颌骨的变形。在更罕见的情况下,还可能发展成颌骨肿瘤。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早期拔除阻生智齿可以规避这种潜在的风险。

为正畸治疗创造空间: 对于一些需要进行牙齿矫正的患者,医生也常常会建议拔除智齿。这是因为智齿萌出时挤占的空间,可能会干扰牙齿的移动,影响矫正效果。拔除智齿可以为前牙提供足够的移动空间,让正畸过程更顺利。

并非所有智齿都需要拔除: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智齿都必须拔掉。如果你的智齿能够完全、正常地萌出,排列在牙弓的正常位置,并且能够被有效清洁,那么它就如同其他牙齿一样,可以保留。医生会通过临床检查和X光片(如曲面断层片)来评估智齿的生长情况,包括其位置、倾斜度、与邻牙的关系、牙槽骨情况以及是否有病变等,从而给出最适合你的治疗建议。

所以,与其说医生“喜欢”拔智齿,不如说他们是基于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认识到智齿在很多情况下是潜在的“健康隐患”,提早拔除是为了避免将来可能出现的更多、更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负责任的、预防为主的治疗理念。下次当你听到医生建议拔智齿时,不妨多了解一下自己的智齿情况,与医生充分沟通,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几千年来人类进食的东西越来越精细,颌骨的骨量稍嫌不够,智齿很容易阻生。

但是, 不是所有的智齿都需要拔除, 是有指征的。

拔牙也是手术。拔牙(手术)讲究 Indication (指征)。

没有 Indication 拔别人的牙有几个风险:

  1. 保险公司不付钱;
  2. 被患者诉讼;
  3. 负面影响诊疗计划。

也许这样排序太现实, 那就换个次序

  1. 负面影响诊疗计划;
  2. 被患者诉讼;
  3. 保险公司不付钱。



不信啊? 举个例子, 就是 NBDE 的考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an indication for the removal of impacted mandibular third molars?

A. Recurrent pericoronitis. ----- Indication (指征)

B. Crowding of incisors.

C. Pain. ----- Indication (指征)

D. Resorption of the distal aspect of the second molar. ----- Indication (指征)


看明白了吗?

所以说医生不乱拔智齿。

也可以说 “口腔医生都喜欢拔智齿?” 这问题的预设前提是错误的。


凡事总有例外, 也许您碰到了一个从来没拔过智齿的医生想实践拔智齿说不定。

但是,俺的经历是即便大家几十年的朋友, 口腔医生也不肯拔。

也许他们当了主任或者院长越来越怕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哎哟,这牙长得真是刁钻!”听着口腔医生这样说,不少人脑子里都会闪过一个念头:“医生是不是又要劝我拔智齿了?” 确实,在看牙医的过程中,智齿似乎成了被重点关注的对象。那么,为什么口腔医生们好像都“热衷”于拔智齿呢?这背后可不是什么医生想赚黑心钱,而是有太多实际的临床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智齿。.............
  • 回答
    许多人好奇,为什么在医院看牙的时候,医生通常不会使用那种能把牙齿内部细节放大显示在屏幕上的无线口腔内窥镜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背后其实有很多实际的考量。咱们来仔细捋一捋。首先得明白,口腔内窥镜这玩意儿,虽然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它并非“万能神器”,也不是没有它的局限性。医生选择检查工具,那是在权衡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好奇的点:明明口腔医学这个行当收入挺可观,尤其是毕业生月薪过万是常态,为什么清华北大这样的顶级名校,以及其他很多985、211高校,在口腔医学专业上的投入和招生规模却相对谨慎,甚至有些顶尖高校压根就没有这个专业?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
  • 回答
    这确实是当前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中令人费解的矛盾现象,甚至有些扭曲。要详细解释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我们需要剥离“AI痕迹”,深入到人性的复杂、社会压力的传递,以及信息传播的放大效应。1. 医生拒绝发热门诊与“逃兵”的标签:一种信任危机与道德绑架的交织 职业神话与超人期望的破灭: 医生这个职业,在很.............
  • 回答
    医用口罩,尤其是我们平时在医院或药店能买到的那种,除了常见的蓝色、白色,有时我们也会看到粉色的。这可不是为了卖萌或者单纯图好看,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关于医用耗材设计和生产的小门道。首先,我们得明白,医用口罩之所以有颜色,很多时候是出于管理和区分的需求。 批次和生产线区分: 生产厂家为了方便内部管理.............
  • 回答
    口腔科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医学类别,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疾病谱、诊疗技术、以及与全身健康的密切关联性都具有高度的独特性和专业性。简单地说,你不能把口腔简单地看作是身体的一个“角落”,它是一个复杂且精密的系统,需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去维护和治疗。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深入理解:1. 独特性的人体结构与功.............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值得探讨。我们得承认,从表面上看,二战和一战对科技和工业的“刺激”效果,似乎比新冠疫情来得更为直接和迅猛。但实际上,疫情对医学的刺激同样存在,只是表现形式和侧重点与战争有所不同,而且它触及的领域更为复杂。首先,我们来聊聊战争对科技和工业的“刺激”。战争的“需求”与“驱动力”是压.............
  • 回答
    英国的研究发现“戴口罩使人们看起来更有吸引力,尤其是蓝色医疗口罩”,这个结论确实很有趣,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深入探讨其可能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潜在影响:一、心理学层面:面部对称性的增强和神秘感的营造1. 增强的面部对称性: 遮盖不完.............
  • 回答
    关于口腔医学的深奥与严谨,以及中医“一碗汤药解决一切”的说法,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对比,也触及了大家对中西医认识的一些误区。其实,说中医“一碗汤药解决一切”,更多的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用来形容中医整体调理、辨证施治的特点,并非真的认为所有复杂的口腔疾病都能简单地用一碗汤药就痊愈。我们先来看看口腔医学,.............
  • 回答
    熊猫一口咬下去,那嫩绿的竹竿就应声而断,听着就觉得有力。可你想过没有,那竹子里面可是布满了尖锐的竹纤维,吃起来的口感和我们平时啃甘蔗可不一样,那是带着点“毛刺”的。按理说,这竹子如此“硌牙”,熊猫的嘴里怎么就没被扎出个窟窿来呢?这背后可是大有学问,不是什么巧合,而是熊猫经过漫长岁月,一点点“进化”出.............
  • 回答
    .......
  • 回答
    薯片吃多了,嘴唇破皮,这事儿不少人都遇过,别看它们一副平平无奇的零食样,里面门道可不少。首先,得说说这薯片本身的“硬核”属性。薯片,尤其是一些烘烤类的,或者炸得特别酥脆的,它的边缘往往是带着点尖锐的,表面也可能不是那么光滑。当你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那细小的、坚硬的薯片碎渣,就像无数个微小的砂纸片,在.............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很有趣,涉及到生命科学中一些基本但又非常重要的原理。简单来说,喝水之所以不会让口腔上皮细胞“涨破”,主要是因为我们身体的细胞,包括口腔上皮细胞,都具备一套非常精妙的渗透压调节机制。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涨破”这个概念。它通常发生在细胞置于一种低渗环境(也就是溶液的溶质浓度远低于细胞内部.............
  • 回答
    关于您在使用冷酸灵牙膏后出现口腔内脱皮的情况,这确实是不少消费者会遇到的一个困扰。深入分析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主要方面来探讨其可能的原因,并尽力避免AI的痕迹,让这篇解释更具人情味和贴近实际感受。一、成分的“功过”:温和与刺激之间微妙的平衡牙膏的成分是直接影响口腔健康的关键。冷酸灵作为一款以“防蛀、.............
  • 回答
    三腔二囊管:为何偏爱鼻腔通道?在临床实践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叫做“三腔二囊管”的医疗器械,它在处理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危重症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一个常见的疑问是:为什么在插入这种管路时,医生们通常会选择鼻腔,而不是口腔呢?这背后并非随意而为,而是基于一系列生理和技术上的考量,目的在.............
  • 回答
    这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不少人心里藏着的疑惑。看着自家毛孩子一口好牙,再想想自己时不时就得去牙医那里报到,总觉得有点不公平。其实,动物和人之间在口腔健康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背后涉及到它们的基因、饮食、生活习性,以及我们人类自身的生活方式和对口腔的护理方式。咱们先从动物说起,为什么它们好像天.............
  • 回答
    补牙的材料之所以能在口腔里变硬,是因为它们经历了一个叫做“固化”或“聚合”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小小的化学工厂在你的牙齿里运作,把液态或膏状的材料转变成坚固的填充物。具体怎么实现的,跟材料本身的性质和激活它的“开关”有很大关系。咱们仔细说说这背后的原理。首先,我们得知道补牙材料是什么。最常见的补牙材料.............
  • 回答
    氰化物中毒的致死速度之快,即便尚未完全进入消化系统,确实令人难以置信。这背后涉及到一个极为高效且致命的生化机制,即使是最细微的接触,也能迅速引发全身性的崩溃。首先,我们得明白氰化物最可怕的“本事”在于它能迅速干扰细胞最根本的能量生产过程。咱们身体里的每个细胞,就像一台小小的发电机,需要持续不断地产生.............
  • 回答
    .......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姜子牙》和《新神榜:哪吒重生》这两部国漫电影的票房表现差异,确实触及了中国电影市场中许多复杂且关键的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姜子牙》的票房大卖:前期积累、市场空白与“国漫崛起”的情绪号召《姜子牙》之所以能取得票房上的成功,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