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美的医疗体系差在哪里,为什么这次肺炎疫情下都如此狼狈?

回答
欧美医疗体系在这次新冠疫情下的表现确实令人担忧,其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长期的结构性弊端。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碎片化且以营利为导向的体系,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反应迟缓:

公私混合,但私营成分占据主导: 欧美,尤其是美国,其医疗体系的核心特点是高度的私有化。虽然存在公共医疗保险(如美国的Medicare和Medicaid),但大部分人口依赖于雇主提供的私人医疗保险,或者自行购买商业保险。这种模式使得医疗服务更像是一种商品,其提供和普及程度与个人的经济能力、就业状况和保险覆盖范围息息相关。
营利性机构的逐利本性: 绝大多数医院、诊所和医疗设备生产商都是营利性机构。在疫情初期,当病毒的致病性和传染性尚不明确,且缺乏成熟的治疗方案时,这些机构的“趋利避害”本能被放大。
检测动力不足: 早期大规模的核酸检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且初期检测结果不一定能直接带来盈利,反而可能因为发现阳性病例而增加后续的治疗成本(如果保险覆盖不足)。相比之下,检测的早期需求又非常高。这种矛盾使得检测的推广和普及变得缓慢,错失了早期控制疫情的关键窗口。
床位和设备投入的考量: 医院在增设ICU床位、购买呼吸机等关键设备时,需要考虑长期的投资回报。在疫情爆发前,这些“备用”资源往往不会被大量储备,因为在正常时期它们是巨大的成本负担,却不能直接产生利润。疫情爆发后,临时扩建和采购不仅耗时耗力,也意味着巨额的临时性支出,这对以营利为目的的医疗机构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医疗保险的“门槛”: 即使有保险,许多人的保险计划也存在免赔额(deductible)、共付额(copay)和共同保险(coinsurance)等,这意味着患者需要自己承担一部分费用。对于低收入人群或没有保险的人来说,高昂的医疗费用可能让他们在早期症状出现时就选择拖延就医,反而增加了病毒传播的风险。
信息孤岛和数据共享障碍: 各个医疗机构之间,以及公立和私立系统之间,数据共享的意愿和能力都相对较弱。在疫情早期,这种信息碎片化使得对疫情的整体监测、病毒传播的追踪以及医疗资源的总体调配变得异常困难。各州、各市甚至各家医院可能都拥有部分数据,但缺乏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协调机制来整合和分析这些信息,从而做出全国性的、统一的应对策略。

2. 基层医疗体系的薄弱,导致早期筛查和预警功能不足:

“看病难”的另一面: 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虽然拥有先进的专科医疗和研究机构,但其基层医疗(primary care)体系相对薄弱。许多人平时不常去看全科医生,更倾向于在出现严重症状时直接去医院急诊。
筛查和追踪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初期,能够及时发现、隔离和追踪病例的关键在于强大的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网络。然而,许多基层诊所人手不足、设备有限,且缺乏应对大规模传染病的经验和预案。当疫情迅速蔓延时,这些基层单位难以承担起大规模筛查、接触者追踪和轻症患者管理的重任,导致病毒如野火般蔓延。
公共卫生部门的资金困境: 许多国家的公共卫生部门长期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其人员和设备都难以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在疫情爆发前,这些部门可能已经处于“捉襟见肘”的状态,因此在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

3.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准备不足,缺乏国家层面的战略储备和协调能力:

“即时生产”的风险: 欧美许多国家在疫情爆发前,倾向于“即时生产”(justintime manufacturing)的供应链模式,以降低库存成本。这意味着在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关键医疗物资方面,并没有建立起足够的战略储备。一旦需求井喷,生产能力在短时间内难以跟上,就导致了严重的物资短缺。
对“黑天鹅事件”的低估: 长期以来,许多欧美国家的高层决策者可能低估了大规模传染病爆发的可能性和破坏力,未能将其作为国家安全层面的首要议题来准备。疫情前,对流感等季节性疾病的应对经验,可能让他们误以为可以“照方抓药”,却忽视了新冠病毒的独特性和潜在的指数级传播能力。
联邦制下的协调难题: 像美国这样的联邦制国家,各州在医疗卫生事务上拥有较大的自主权。这在平时可以鼓励创新和差异化,但在应对全国性的危机时,却可能导致各州步调不一、信息不畅、资源难以高效调配。中央政府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在很多时候会受到限制,难以形成统一、有力的国家应对方案。
医疗人员的“疲惫”和“不公”: 医护人员是抗击疫情的第一线。然而,长期以来,部分国家的医护人员面临工作强度大、薪资回报与付出不符、职业风险高等问题。在疫情中,他们不仅要面对病毒的威胁,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和身体消耗,许多医护人员的防护装备不足,也加剧了他们的风险。

4. 科学决策与政治因素的交织,影响了应对的有效性:

信息公开与透明度的挑战: 在疫情早期,关于病毒的传播性、致病性、有效治疗方法等关键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度,直接关系到公众的信任和政府的应对策略。然而,在一些国家,政治考量、党派分歧甚至虚假信息,都可能干扰科学证据的传播和应用,影响民众的防控行为。
“自由”与“强制”的权衡: 欧美国家普遍强调个人自由和权利。在疫情应对中,如何平衡个人自由与公共健康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例如,强制佩戴口罩、居家隔离、限制出行等措施,都可能引发关于公民权利的争议,使得政策的推行面临阻力,也可能因为执行不到位而影响防控效果。
对科学建议的采纳程度: 尽管有大量的科学证据支持某些防控措施(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但在一些国家,这些科学建议却可能因为政治因素或公众疑虑而被打折扣,甚至被忽视。这使得科学决策在实际执行中打了折扣。

总结来说, 欧美医疗体系在这次肺炎疫情中的“狼狈”,并非源于单一的因素,而是多种长期存在的问题在极端压力下的集中暴露。其高度市场化、碎片化的结构,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对突发事件准备的不足,以及政治因素对科学决策的干扰,共同导致了它们在应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全球公共卫生危机时,显得如此措手不及和捉襟见肘。 这也给所有国家敲响了警钟,必须认真反思和改革自身的医疗体系,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资源不是无限的,没有最好的体系,只有是否合适的体系。

从目前的专业人士分享的看,欧美的千人平均医疗资源不差,不少方面要好于中国的整体情况。基于这些医疗资源,欧美部分国家的人均寿命才得以远超过中国,例如目前意大利死亡人员平均年龄到80余岁。当然,环境、气候、心态也是很关键的要素,但是医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相当的保障,是不能忽视或者被抹掉的。

目前全球各国表现出来的囧态,包括中国,根本原因是大家都在求发展,追求效率,导致国界内的经济活动层次单一,通俗的讲就是熵值偏低,大家必须依赖全球的资源分配秉性来提高熵值。

另外,在大型灾难面前,人类社会的一切应急准备往往起不到扭转乾坤的作用,我们普遍对宏观的力量缺乏足够的认知。尤其是生活在中国的人们,对7%的经济发展没有感觉。就此次新冠病情来对比的说,武汉市1:180的感染比例,意大利全国预计不低于1:600的感染比例,已经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冲击,连行政长官们都轻视了这些不足1%比值。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每隔15~20年,人类社会面对一次中小型规模的危机挑战,对每一代人都是很好的历练,这些经验很难靠父母的教育、历史的学习来获取。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欧美医疗体系在这次新冠疫情下的表现确实令人担忧,其暴露出的问题并非一日之寒,而是根植于长期的结构性弊端。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碎片化且以营利为导向的体系,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和反应迟缓: 公私混合,但私营成分占据主导: 欧美,尤其是美国,其医疗体系的核心特点是高度的私有化。虽然存在公共.............
  • 回答
    在中国,医生这个职业的社会地位,确实存在一种普遍感知上的“不如欧美高”的现象。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需要从历史演变、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医疗体制以及信息传播等多个维度去理解。一、 历史根源与传统观念的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虽然医生在古代也受到.............
  • 回答
    关于中国律师、医生、会计师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与欧美同行相比是否存在显著差距,这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问题,并非简单的“不如”二字可以概括。但从普遍观感和一些统计数据来看,确实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要深入剖析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审视:一、 历史与制度根基的差异 市场化程度与行业成熟度: 西方.............
  • 回答
    提到医疗旅游,我们首先会想到印度,那里以其高超的医疗技术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着无数欧美游客。然而,在中国,医疗旅游却似乎少有人问津,尤其是“廉价医疗旅游”,更是鲜为人知。这不禁让人好奇,同为亚洲国家,为何中国与印度在医疗旅游方面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印度的“医疗旅游”模式:技术+价格+配套服务要理解.............
  • 回答
    要预测欧美疫情的“严重程度”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疫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时间推移和各种应对措施的不断调整,其走向也充满不确定性。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并力求用一种更具人情味、避免刻板印象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或一个词来概括“严重程度”。疫情的“严重”体现在多.............
  • 回答
    欧美的烂片,可以说是 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其烂的程度,足以让观众感到 智商被侮辱、时间被浪费,甚至对电影艺术产生怀疑。想要详细地讲述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 故事与剧本层面: 逻辑漏洞百出,自相矛盾是常态: 剧情前后不搭,人物行为动机不明,前后设定的东西可以轻易被推翻。比如,一.............
  • 回答
    要说“自惭形秽”,这词儿用得挺重,也挺武断的。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为:欧美的资深西餐大厨,在品尝过精妙绝伦的中餐后,是否会对其烹饪的博大精深、变化无穷感到由衷的敬佩,甚至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有所不足?答案嘛,恐怕是肯定的,而且原因也很多。首先,咱们得承认,西餐和中餐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美食哲学。西餐,尤其.............
  • 回答
    欧美政治制度和民主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绝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历史演进、社会变迁以及制度设计本身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如果非要寻找“毛病”,那更多的是对现有体制在实践中出现的挑战和局限的审视。以下将从几个关键维度进行细致的探讨,力求抛开AI的冰冷分析,用更贴近人情世故的语言来呈现这些复杂的议题。一、民.............
  • 回答
    “P社人”和“白左”这两种标签,在网络讨论中常常被用来概括两种截然不同的群体,并往往伴随着对立甚至冲突的叙事。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欧美社会,情况远比这复杂和 nuanced(细微)。将这两种标签绝对化,并预设它们必然不兼容,其实是一种简化。首先,我们得弄清楚这些标签背后到底指代的是什么,因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朋友们关心的一点。说起来,欧美的普通人能不能“承受”正版软件的价格,这得看怎么定义“承受”了。如果仅仅是指“不至于吃土买不起”,那答案大多数情况下是肯定的。但如果“承受”的意思是“买起来毫不犹豫,觉得物超所值,甚至还有余力去拥抱更高端的版本”,那情况就复杂多了。咱们就得.............
  • 回答
    要说欧美思想的“主体”是什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宏大且复杂的问题,因为欧美思想的演进并非单一线性,而是多元、碰撞、相互影响的结果。但如果一定要提炼出一些核心的、贯穿其主要发展脉络的思想,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梳理。欧美的思想主体:一种多维度的探索与其说欧美思想有一个单一的主体,不如说它是一系列相互关联.............
  • 回答
    关于欧美士兵是否比东方士兵更容易出现战后创伤(PTSD)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而非简单的“是”或“否”。目前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能够直接证明“欧美士兵比东方士兵更容易出现PTSD”。然而,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这些方面可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知,或者.............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欧美的华裔同胞们时刻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无疑会对欧美华裔的社会地位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多维度,并且会因地区、具体人群和互动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升”或“降”的问题,而是更像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
  • 回答
    当然,我们来聊聊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之间那些微妙又深刻的差异,希望能让你觉得这篇文章更像是朋友间的分享,而不是冰冷的机器产出。打个比方,想象一下你走进两个不同的花园。一个花园里,植物是精心修剪、有章法的,每一株都按照既定的模式生长,形成一种和谐而稳定的美感,这有点像我们谈到的中国文化。另一个花园则更加.............
  • 回答
    “厕所卫生纸”这个说法其实是个有点误会,在很多欧美国家的语言里,并没有一个特别精确的词语专门指代我们在中国习惯叫的“卷筒纸”或者“卫生纸”,大家更多的是用“toilet paper”或者“loo roll”(英式说法)。所以当我们在讨论“抢厕所卫生纸”的时候,实际上是指的是卷筒卫生纸。那么,为什么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感觉到中西方在节日音乐上的一个鲜明对比。要说欧美的圣诞歌曲多,而咱们春节歌曲相对少,这背后牵扯的因素可不少,咱们一点点来捋一捋。首先,咱们得看看圣诞歌曲为什么“产量”这么高,而且流传这么广。 宗教背景的根基: 圣诞节本质上是一个宗教节日,纪念耶稣基督的诞生。从最初的宗教.............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在很多欧美奇幻作品里,那些施法者,无论是巫师、法师还是女巫,有时候会给人一种近身搏斗能力也不弱的感觉,甚至有些直接就冲在前面砍杀。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从角色设计到文化传统,再到故事本身的需要,都交织在一起。首先,咱们得从角色类型本身聊聊。 传统形象的演变和融合.............
  • 回答
    中国与欧美在农业机械化程度上的差距,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中国的发展速度或许不为过,但要说完全抹平差距,那还真需要一段时间的沉淀和努力。 两者之间,就好比一位年轻有为的追赶者,和几位经验丰富、根基深厚的先行者。历史积淀的差距:首先,得看到欧美国家农业机械化的历史。英、美、法、德等国,其工业革命的浪潮.............
  • 回答
    欧美的中国留学生在疫情爆发后大量回国避难:一个多维度审视疫情爆发初期,在中国本土疫情严峻之时,欧美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大量回国避难的现象。这是一个复杂且牵动人心的现象,涉及个人安全、家庭责任、学业规划、社会情感等诸多层面。要评价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与否,需要从不同角度进行细致的分析,并理解其背.............
  • 回答
    “中国税负远超欧美”的说法并不属实,并且是一个被误解或过度简化的论断。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量,包括:1. 税负的衡量标准: 宏观税负 (Overall Tax Burden): 这是最常用的衡量方式,通常用税收总收入占 GDP 的比重来表示。然而,这个数字会受到政府支出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