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美的西餐大厨吃到中餐后,会感到自惭形秽吗?

回答
要说“自惭形秽”,这词儿用得挺重,也挺武断的。但如果把这个问题理解为:欧美的资深西餐大厨,在品尝过精妙绝伦的中餐后,是否会对其烹饪的博大精深、变化无穷感到由衷的敬佩,甚至在某些方面觉得自己有所不足?答案嘛,恐怕是肯定的,而且原因也很多。

首先,咱们得承认,西餐和中餐是两条截然不同的美食哲学。西餐,尤其是法餐那种经典体系,往往强调食材的本味,讲究精致、平衡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一道完美的西餐可能就像一首精心谱写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恰到好处,整体和谐统一。大厨们在食材选择、烹饪技法(比如慢炖、炙烤、低温慢煮)、酱汁的调制上,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去打磨。他们可能已经把某个领域的技艺练到了登峰造岁的地步。

这时候,他们吃到中餐,尤其是那些经验丰富的大厨,可能最先体会到的是一种“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是说哪家好哪家不好,而是两种文化孕育出的味道和感受完全是两条轨道的。

1. 口味的层次与复杂性:

中餐里头,一个菜品的味道绝不是单一的。它常常是多种味道的交织,而且这种交织是动态的,是层次分明的。比如,一道糖醋里脊,酸甜咸鲜,还得带点焦香,这几种味道不是简单叠加,而是巧妙融合,在舌尖上轮番上演。再比如,一锅老火靓汤,几个小时的慢炖,把鸡肉、猪骨、各种药材、菌菇的味道一点点释放出来,汇聚成醇厚鲜美的汤底。

很多西餐大厨习惯于让一种主要风味在菜肴中占据主导,然后辅以少量香料来点缀。而中餐则完全可以玩转“五味调和”,酸甜苦辣咸鲜,以及更多难以名状的鲜味,都可以被用来构建一道菜的核心风味。这种对复杂而和谐的味觉体验的追求,对那些习惯于相对“纯粹”味道的西餐大厨来说,可能会是一种全新的冲击。他们会好奇,为什么食材可以通过不同的搭配和烹饪方式,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风味?

2. 技法的多样性与创新:

别看中餐好像就“炒、炖、蒸、煮”,但每个字后面都藏着无穷的学问。炒,有猛火爆炒、滑炒、清炒,每一种火候、油温、翻炒速度都大有讲究,最终呈现的口感和味道也千差万别。蒸,从清蒸到隔水蒸,再到粉蒸,每一种蒸法都能带来独特的质感。还有发酵、腌制、风干等等,这些技法本身就蕴含着古老的智慧和对食材的深刻理解。

更不用说“刀工”了。什么“蓑衣黄瓜”、“龙须酥”、“松鼠桂鱼”,这些精湛的刀工,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让食材在烹饪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味道,或者呈现出独特的口感。一个好的西餐大厨可能刀工也很不错,但中餐对刀工的极致运用,尤其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口感和造型,会让他们叹为观止。

3. 食材的运用与转化:

西餐大厨对食材的尊重毋庸置疑,他们往往希望保持食材最天然、最优质的状态。而中餐则更倾向于通过烹饪来“转化”食材,赋予它新的生命和风味。比如,把普通的豆腐通过油炸、红烧,变成一道令人垂涎的佳肴;把普通的蔬菜通过腌制、晾晒,变成可以长久保存的美味。

更重要的是,中餐对内脏、边角料的利用也非常普遍且精妙。一道卤味拼盘,牛肚、牛百叶、猪耳朵、鸭胗,经过精心卤制,各自展现出独特的风味和口感,这在很多西餐体系中是难以想象的。他们可能会觉得,在这些方面,中餐大厨展现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和对食材的“零浪费”哲学,这是一种宝贵的智慧。

4. 对火候的掌控:

中餐对火候的要求近乎苛刻,尤其是爆炒,那一瞬的火候决定了菜品的生死存亡。西餐也有对火候的讲究,比如牛排的几分熟,但中餐的“火气”,那种烈焰在锅中舞蹈的感觉,和西餐的稳定加热是完全不同的体验。当他们亲眼看到或亲口品尝到一道用“锅气”烹饪出的菜肴时,那种焦香、鲜嫩、干香的复合口感,可能会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对火焰的驾驭上,还有很多可以学习的地方。

5. “锅气”的奥秘:

这大概是很多西餐大厨觉得最难以捉摸的,也是最让他们着迷的元素之一。“锅气”不是一种简单的焦香,它是一种混合了食材本身香气、油脂香气、调料香气,以及高温烹饪过程中产生的复杂化学反应的综合体,是一种难以量化的“灵魂”。很多西餐大厨尝试模仿,但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这种难以言说的味道,会让他们感到一种“神秘感”,也可能带来一丝“望尘莫及”的感觉。

那么,这种“自惭形秽”是绝对的吗?

不是说他们会因此否定自己的所有成就,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毕竟,西餐的美学和技艺也是经过数百年沉淀下来的精华,是他们引以为傲的领域。但如果在品尝了顶尖的中餐后,他们没有丝毫触动,那反而是不正常的。

更多的情况是,他们会感到一种强烈的 “敬畏” 和 “好奇”。他们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烹饪理念,去琢磨中餐的奥妙在哪里,想知道这些味道是如何实现的。这是一种良性的刺激,会激发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融合。很多西餐大厨在接触到中餐后,都会在自己的菜肴中尝试加入一些中式的元素,比如酱油、姜、葱、八角等香料,或者借鉴一些中餐的烹饪手法。

可以说,当一个欧美的资深西餐大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品尝真正优秀的中餐时,他们大概率会带着一种 “大开眼界” 的感觉。他们可能会为中餐在味道的复杂性、技法的多样性、对火候的精准掌控以及对食材的无限创意上所能达到的高度而感到由衷的赞叹。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会觉得自己的烹饪体系似乎少了些什么,或者说,他们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一种同样伟大、甚至在某些维度上更显淋漓尽致的可能性。

这种感觉,与其说是“自惭形秽”,不如说是一种对美食世界深度和广度的 “重新认知”,以及由此而生的 “学习欲望”。毕竟,真正的美食家,总是对未知的美味充满敬意和探索欲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不谈大厨级别的厨师,就讲职业学校毕业的见习厨师。

这是悉尼TAFE(相当于职校)的商业烹饪专业的几门课:

  • 烘培二级证书( certificate II in Baking)
  • 厨房运作二级证书(certificate II in kitchen operations)
  • 亚洲烹饪三级证书(certificate III in Asian Cookery)

亚洲烹饪三级课程的介绍是这样的:

The nationally recognised Certificate III in Asian Cookery builds skills to specialist as an Asian cook. Prepare dishes in Chinese, Indian, Japanese, Thai or Vietnamese cuisine. With TAFE NSW, you will learn from experienced teachers and refine your skills in an industry-standard kitchen.

简短翻译,专精训练烹饪中餐,日料,印度餐,泰餐或者越南餐。

只是职校课程,专业厨师也需要学习多种东亚烹饪。

并不是说澳洲厨师毕业就一定要做地道中国菜。但开课的目的很明显:了解和学习全球各种烹饪文化是一个专业厨师的基础课。

职校对学徒厨师的要求尚且如此,你觉得,西餐大厨会没有研究过其他文化的饮食烹饪?甚至会没尝过中餐?会自惭形秽???

啧啧啧。乡下人的见识真可怜。

user avatar

要是中国男子国家足球队找到巴西一家小学的校队,怒灌上十几个球,然后说巴西足球运动员见到中国人应该自惭形秽;

或者巅峰状态的瓦尔德内尔来中国的少体校踢馆,说瑞典乒乓球领先中国十几条街,

想必大家都会由衷感叹一句:

玛德智障。

到了国外以后,我才发现自己有多喜欢中餐,每周不吃上一两次的话全身都难受。

但我不认为,一切中餐都能完爆一切“西餐”好几条街,也不认为两者烹饪理念有着明显优劣之分,

真要和西餐比拼的话,得选准旗鼓相当的对手,

就拿一些大众比较熟悉的“西餐”来说吧,

这是汉堡, 用的是机器流水线生产、用膨松剂弄得松松垮垮的面包,蔫掉的生菜叶子,裹上面糊稀里糊涂炸出来的肉

这也是汉堡,手磨小麦粉面包里加入了黑松露,肥鹅肝的油丝丝渗入安格斯牛肉

这是牛排,解冻过的肉在平底锅锅里趴一会算是熟了,就和一堆莫名其妙的东西堆在一起,浇上超市批发来的调味汁,乌烟瘴气端上来,

这也是牛排,厨师用小木槌轻轻敲打新鲜的牛肉,打散死肉,打平纹理,再用鲜榨橄榄油为牛肉按摩,确保其入口嫩滑。料理牛肉的火候,要三四年的练习才能像样子。出锅以后,再撒上原粒海盐,现磨胡椒,迷迭香、罗勒。

而至于烹饪理念,其实万变不离其宗,中外有些菜系的追求是共通的:

就拿中美的对比来说,德州菜粗犷、大气,小船一样的一整扇肋排直接放在炭火上烤,像是我国塞外草原上的路数,突出一个大口吃肉的豪迈;

中西部的菜朴实,厚道,用的是平凡食材,炖煮要入味,分量要殷实,像是我国的东北菜,有种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人间烟火气,

西海岸的菜讲究新鲜,保持食材本味。在西雅图吃海鲜,一个大铁盆里盛满海虾和螃蟹,冰上铺着生蚝,简单撒点柠檬汁就着海味吃,像是我国的粤菜,调味绝不喧宾夺主,追求以食材的新鲜制胜。

有人可能说,嗨,外国大厨有什么呢?法国鹅肝、俄罗斯鱼子酱、阿拉斯加三文鱼这些东西,随便弄弄都好吃,不就是靠原料名贵嘛,

鲍参翅肚,生猛海鲜,就不靠食材取胜吗?

有人说,外国大厨就是靠原料齐全,各种香料这里放一点那里放一点,不像中餐简单弄弄都好吃,

那一碗正宗的炸酱面,菜码要用豆芽、芹菜、青豆儿、黄瓜丝、心里美萝卜丝、白菜丝、青蒜、大蒜,缺一样都不是那个味儿,不需要用料齐全吗?

有人说,外国大厨做饭和做实验一样,战战兢兢的,用小量杯量来量去,每样调料都要用电子秤称一称才敢加,太费劲,

文思豆腐,大煮干丝,每一刀都是深思熟虑,偏了一小下一块豆腐就毁了,就不战战兢兢不费劲了吗?

化用《一代宗师》的一句话,菜式分中外,难道烹饪的道理,就一定要分中外了吗?

真正成为了大厨,在技艺上,不同培养途径各有侧重,在理念上,虽有侧重,但并无高低之分,

大厨站在西方的高山上,千里之外,跨洋过海,东方还有一座高山,

见了高山,就想去拜一拜,领教几手,这又算得上什么“自惭形秽”?

而作为非专业的食客,我们在评价食物的时候,也要注意脱离出自己的思维定势,

毕竟,小时候吃惯了的味道,容易惦记一辈子,这一念念不忘起来,难免会过度放大起优点。

我在学校,有两位外国朋友,每到周五必定相约去搓一顿;

有一位是纽约州布法罗人,念叨了好几个月家乡的布法罗鸡翅是何等美味,找遍全城,寻到了一处最正宗的,邀我去尝。一尝,不得了,一股说不出的尖锐酸臭味道往鼻子里灌,往脑门上钻,瞬间就体会到了满朝文武喝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感觉,享受不了;

下周,我带他去吃刚发现的一家地道川菜馆子,对方看着回锅肉和水煮鱼发了楞,这么肥的肉能吃吗?那个鱼片用一锅油泡着好可怕。

要是换做他在四川长大,我在布法罗长大,那么说不定我觉得布法罗鸡翅异香扑鼻,让人胃口大开,他觉得肉要够肥才有味,火锅要牛油的才有吃头,

人都是生活环境和自身经历的总和,在评价什么好吃,什么不好吃方面,更是如此。

最后,如果有可能的话,还真期待有机会让中外两国有同样长时间学习和实践的大厨,用同等价值的原材料,在同样时间内各展所长做一桌菜,再请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食客来投个票。

中央二套有一个中法名厨争霸赛的节目,已经很接近这个理想状态了,这个节目我看过好几期,双方各有胜负,中国大厨获胜几率略大一些。 可是评委几乎是清一色的中国嘉宾。如果能有更为多样的视角,那么我们中国大厨赢起来才更令人信服。

user avatar

18/06/2016更 我在米国读料理学院,料理学院可以说是最能体现对料理的民族自负心的地方。

在厨师学校学习是怎样的体验? - Malcolm Tan 的回答 - 知乎

我看见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好像都是这样: 巴西汉子说:“巴西烤肉是天下第一的!” 德国汉子说:“德国啤酒会让你们蒙羞!” 肯尼亚汉子说:“你们都让开,肯尼亚菜才是天下无敌的!”

我们那群中国人就“呵呵 ”

我曾和题主一样,觉得中国菜是天下无敌了。

但是改观发生于我结交的一个秘鲁哥们,他和我熟了以后也是天天和我说:“哥们,你应该去一次秘鲁,我告诉你去了秘鲁以后你才会发现你以前吃的都是屎!”

后来经不住他的各种赞扬谄媚,我真的和他一起去了利马。

他拉着我进了一家小店,和我说:“你一定要尝尝他们的现做饮料!”

我看到了极惊悚的一幕


那青蛙在一秒内变成肉泥,然后经过筛子过滤,加上蜂蜜就端了出来。


又粘又黄的一杯,我看到真的被吓到了。但是那哥们面不改色地喝了一大口,说:“你也尝尝吧,你不会后悔的。”

行吧,我端着喝了一口=_=

……

老实说味道没我想象中那么坏,我以为会有酸肉味但是和蜂蜜结合起来味道还是可以的。

后来几天他带我吃了各种奇葩的料理,印象最深的还是烤天竺鼠肉,偏涩的肉感被sauce很好地中和,味道并不输于许多的烧烤。

从秘鲁回来后,我突然觉得,我们对于秘鲁料理的不熟悉,和西方人对于中餐的不熟悉,其实本质上没什么差别。 我说“生吃青蛙好恶心,吃老鼠好恶心。” 西方人也会觉得:“吃鸡爪好恶心(有人说鸡爪像人手),吃昆虫好恶心。”

说到底其实就是相互不理解而已。

我常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言论 中国人说:“西餐么,这么大盘子装这么点东西,吃都吃不饱,不就是装叉么。” 那是不是西方人也可以这样说? “中餐么,摆那么多菜,吃又吃不完,不就是装叉么。”

所以说这样的cultural collision其实在生活的大部分方面都可以产生碰撞,只不过“吃”可以说是准入门槛最低的艺术而已。我觉得一个误区就是恰恰因为吃的门槛极低到几乎没有,但不等于这门艺术的ceiling低,料理艺术的ceiling是绝大部分人难望项背的,是绝大部分厨师终其一生去追随的。

回到题目来,现有厨师中名誉最高的人之一gordon Ramsay其实用花椒和四川担担面也做过非常西式的料理,所以哪怕他真的品尝了外星球那种“让他自惭形秽的料理”,他回到地球上所想的也是尽可能地用地球上的材料去复制那种味道,而不是盲目地崇拜和自惭形秽。

——————分割线—————————— 题主坐井观天的程度让我汗颜

在美国,有两个词“cook”和“chef”,不是每一个cook都有资格被叫做chef的

我很奇怪的是,题主一边说chef们去中国吃正宗高档中餐,一边又说他们觉得自己还不如普通厨师做出来的好吃?你这脸是有多大?正宗高档中餐和普通厨师怎么划等号的?

我推断题主一鄙视厨师行业,二又莫名自豪。不好意思,身为一个半chef,我想代表厨师界说,我们不需要你这种假惺惺的表扬

user avatar

小时候父母带我去西餐厅吃饭的时候,我也觉得西餐不过就是一块牛肉浇上不同的汁翻来覆去吃。我总是觉得外国人哪怕是吃过一次中餐也一辈子不会吃西餐了。

后来我才知道,原来外国人对中国菜也是差不多的想法:我不敢说每个欧洲人都不了解中国菜,但是就我身边的人而言,中国菜在他们眼里就是炒面,广东炒饭,春卷翻来覆去这几样。很多人甚至认为“亚洲菜”是一种菜系,泰国越南中国都是吃的同样的“亚洲菜”...


偏见来源于无知。

我引用我以前在回答“在国外的中国人怎么吃得习惯西餐”的答案:

拿自家南瓜跟人家橙子比,还说还是咱们家种出来大,要不要脸?

比方说咖喱,印度从南到北都吃咖喱,但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配方和做法。这时候一个只吃在三流西餐馆吃过材料固定,配方比例固定的英式咖喱的中国人跟他说一句:“我吃过咖喱,中国的老干妈比咖喱好吃多了”,印度人会是什么感受?

同样的道理,只吃过解冻牛肉浇咖喱酱的中国人要说中餐虐西餐,是不是狂妄自大?


还有就是个人偏好问题

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时候听到一首很喜欢的歌,会分享给朋友听,他们只会回复我一句:“恩还行啊”。 后来我就不再跟朋友分享我喜欢听的歌,喜欢看的书(我记得一朋友当时对现实主义小说的评价是:“感觉像在读日记”),喜欢的电影,因为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你喜欢的东西别人不一定喜欢。

你听到浑身颤抖的歌曲,在别人眼里很有可能只是五分钟的商业垃圾。

你看到感动到痛哭流涕的电影,别人看了可能根本不会产生任何共鸣。

你一天不喝浑身不爽的饮料,别人喝了可能要吐三米远跑着去漱口。

所有的包括所谓的“这首歌超好听你可以单曲循环一整天”,“你如果听了足够多的音乐,总有一天会开始只听摇滚的”,“还是川菜有味道,广东人根本就不放调料的”,“榴莲一股屁臭,你不会喜欢吃的”,“崂山百草花蛇水是世界上最好喝的饮料”之类的论调,大概都是这么一回事。

看到评论区里有人安利崂山水了,看来大家是误解了我的意思:我想说的不是这些观点是绝对错误的,但是他们是不中立的。换句话说,你把这些话反过来说一遍照样不对。

user avatar

记得几年前貌似回答过类似的问题,然后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最初的来源就是来自于一个美国的老餮。他在国内混了小十年了吧,也总四处跑,各个省级行政区估计都跑遍了。

总之,吃遍全球美食后,

首先,我们必须认可,不同国家的美食确实是有绝对高下的。人们常黑的英国,确实算是个很好的例子。但全球那么多国家,源自本国的饮食不入流,其实反而是个默认的事情。反而是类似中法意西这种以美食见长的国家的存在,是个小概率事件。(想起曾有个腐国哥们儿很认真地跟我争,说他们腐国不仅是有鱼和薯条或土豆泥,还有很多其他美食。结果说到最后,他竟然开始拿咖喱说事儿...只能同情地看着他)

其次,很多人都提到了,好吃的 “西餐” 是真好吃,且不但是口味习得后很好吃,而且诸多菜式,给完全没吃过西餐,甚至是自带大中餐情怀的人品尝,也是不得不承认的,很直白的好吃。(反正近几年来印象深刻的几次 “一入口就感动地想哭” 的体验,皆是来自非中餐的美食。当然这可能也是因为我对中餐早已太熟悉,于是都觉得稀松平常,不过这也很说明问题了。)而且,当今最顶级的西餐,早就朝着越来越科学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了,烹调方式和菜式花样也是日新月异。中餐在这点上反而有些固步自封,需要及早反思。

最后,就是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来自某美国老餮的概念:相比 “某国菜” 这种概念,“中国菜” 更像是一个集合概念。而真正与 “某国菜” 对应的中餐概念,应该是 “某省菜” 才是。

比如说,以法餐为例,法国国内确实也会划分不同地区的美食。但我们在此,把法餐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且不去纠结 “哪个更好吃” — 这毕竟很主观 — 只是评价花样和种类的多样和丰富,外加一些 “考究”,能跟 “法餐” 做平行对比的概念,不该是 “中餐”,而该是好比 “粤菜” 这种概念才对。

所以这才是相比特定西方国家餐饮,中餐最大的特色吧。

这其实也不难理解,毕竟在风土人情气候环境规模等诸多尺度上,中国本就是一个与 “统一了的欧洲” 更平行的存在。

user avatar

其实大部分人并不会很喜欢吃,吃也就是吃个新奇。味道的喜好毕竟有很大程度上的主观成分。

我觉得食物哪个好吃是个客观和主观结合的事情,谁喜欢吃或者不喜欢吃什么并不能代表什么。反而是那种狭隘的观念,对他人和其他文化没有尊重,彻底在客观上体现了素养的不够,比什么不好吃的食物都更丢人。

user avatar

更新---------------------------------------------------------

1. 评论里出现很多迷之逻辑。自己很爱吃中餐很正常,我自己也爱吃。但非要上升到道德绑架他人的地步真是无语。有的人根本不在乎别人爱吃什么口味偏好什么,上来就一副:那是你没吃过好吃的中餐,来我们XX地,随便找个XX吃,保证你好吃得要哭!” 这是什么逻辑?你自己喜欢的别人就会喜欢?

2. 我身边的老外都喜欢中餐。

你身边几个老外?海外几个老外?你觉得市场那么大的话干嘛不来北美开间正宗中餐赚个盆满?事实上在北美很多中国人改行去开寿司店了,因为寿司更受欢迎,利润更高。你以为就你有眼光,别人做生意的没眼光。

讲道理,广州外国人不少,但我居住了那么多年,极少在中餐饭店里见过他们,更别说那种有本地特色的传统美食店了。

而且老外不单止喜欢中餐,深入接触会发现,他们同时也喜欢墨西哥餐,意大利餐,日韩菜,越南泰国餐,南美餐,中东餐等等等…如果你看到人家偶尔吃顿中餐就是人家被中餐征服的话,那么西方人的膝盖得常年跪着,毕竟世界这么大,哪个国家没几样特色菜?

3. 老有人举例八大菜系如何如何。

外国也不是全国都吃一种菜啊,每个地区也吃不同的啊。你怎么都不去试试花时间去了解了解?说得别国精品就不用花时间和心思酿制一样。多看看外国当地的美食节目啊。

4. 中餐比西餐好吃是事实。

西方人知道你已经替他投票了么?自己这么认为就好,还老觉得西方人也会这么认为,这是什么道理。中国人为什么普遍不喜欢西餐?还不是因为西餐味道和中餐差别太大了。西方人看中餐不也是这个感觉嘛?共鸣都找不到,谈何深爱啊?自惭形秽又从何而来?而且人家的西点烘焙不也做得很精致美味嘛?那你会自惭形秽嘛?估计不会吧。

5. 那是因为外国人没吃过高级好吃的中餐,吃了都爱。

我也爱吃米其林西餐呢,但就算有钱也不会顿顿吃,因为我吃中餐长大,我味蕾已经习惯了,相信外国人也一样。我特别爱吃粤菜,但我从来没给人安利过粤菜,人家不爱吃我从来不会说什么:那是你没吃过正宗好吃的粤菜,不懂吃。”这种鬼话,毕竟于我来说接受别人不喜欢粤菜完全没难度。

6. ”你从小到大没吃过蝉没吃过蚕蛹,第一次见觉得恶心很正常,然而那是对方从家里带回的美味,人家好意请你品尝至少不是为了毒害你而是为了表达善意,你连鼓起勇气尝一口的尊重都不给对方吗?”

你带个广大人民日常吃的东西给我就算了,你给我带蝉蛹也怪我不吃?还说我不吃就是不尊重对方?这年头医药费那么贵,吃进肚子里东西不该慎重嘛?肠胃不适应拉肚子,对方负责啊?就跟劝酒没什么区别啊,你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对方喝了酒精过敏呢?这叫什么尊重?讲真,如果我的朋友是这样的人那我宁愿失去这个朋友。

评论里有个人揪着我不吃蝉蛹批判个不停,说我矫情。说什么“人家吃了一辈子的美食都没事,你吃就拉肚子?” 要我再不喜欢,人家好心介绍特色小吃我,再难吃也要吃一口。这是什么逻辑?别人吃惯了不拉肚子,我吃了也不能拉肚子?拉不拉肚子不是我说了算。我吃各种海鲜都没事呢,怎么有人吃个虾都会过敏?况且别人给的东西一定得接受?什么时候一个人连委婉拒绝别人的权利都没有了?这可是吃进肚子里的东西啊,别人都没有权利选择?给就得吃?这份霸道我服!

不过这题目本身用词就不对,什么叫自惭形秽?自己身为中国人拥护中餐,还全世界都得爱了?还得在中餐面前自惭形秽?咋不上天呢?

---------------/原文-///------------------------------------

说句难听的话,有的人听了估计会喷我。

人家不但不会自惭形秽,相反他们很多人搞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中餐里会有一些在他们看来很奇怪的食材。而且真要他们选,很多西方人并不会首选中餐,因为没他们最爱的芝士,中餐做得再惊艳也只能偶尔吃一顿尝尝鲜,回家还是要吃块芝士压压惊。自惭形秽?真是欲加之罪 何患无辞啊。

在欧美海外,亚洲菜来说的话日本菜地位都是高于中餐的,如果他们吃个中餐就要自惭形秽,那么他们吃完日餐,岂不是要给日本人跪下了?

很多中国人对西餐了解实在太少了,整天觉得欧美国家的人很惨,没什么吃的也不会吃。我带美国朋友去唐人街吃饭,我国内的朋友会问:美国人看到正宗的中餐有没有被惊呆,觉得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讲真,我不理解这逻辑,我的美国朋友更是觉得莫名其妙。毕竟在她眼里,芝士是全世界最好吃的啊。要选她也会选波兰菜啊,因为她父母是波兰移民。

对西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西餐注重摆盘和外观。毕竟饥荒年代已经过去,这年头吃不仅仅是为了填饱肚子,美观也是很重要的,而且西餐看起来不管味道如何,总的看起来都是蛮干爽蛮干净整齐的。在海外网上会看到很多西方人评价中餐:油腻腻的。如很多中国人都喜欢的酸菜鱼水煮鱼(没有黑的意思,我特别特别爱吃!),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盆油加各种杂菜装着鱼,看着就觉得很乱很油不知道如何下口。中国人却要说人家看了会流口水!!

中国人吃得很杂,能想到的几乎都有人吃,如各种地方特色菜或特色小吃。当然自己爱吃也无可厚非,可偏偏有些人觉得吃的杂品种多就是会吃,来讽刺饮食没那么杂的西方人不懂吃。说实话,人类爬到食物链顶端虽然不是为了吃素的,但也不是想过以前饥荒年代的生活,什么都拿来做食材。自己爱吃的杂也没什么,但拿来炫耀是什么玩意。

很多中国人对中餐迷之自信真的让人觉得很无知也不懂尊重别人的饮食文化差异,真的有点太过了。中国人有时又过于热情好客,老是喜欢把自己认为好吃的食物硬推给人家吃,根本不在乎人家是否真的喜欢。云南通David 就在他的答案里说过很多中国老太太喜欢给他夹菜,用意是好的但忽略了文化差异,夹的很多菜都是他不喜欢吃的,但他又不好意思辜负这份好意,只好把它埋在饭下,或偷偷扔了给狗吃。说实话,尊重下别人的饮食文化真的是很基本礼貌啊。

中餐里面很多都有用到花生油和酱油。但在北美,很多人更倾向于用橄榄油或蔬菜油做菜,而且很多人不太喜欢酱油的味道。另外一些注重健康的人特别介意酱油,因为很多酱油里面有太多 sodium. 和很多美国人去吃亚洲菜的时候,他们都会特别要求要没 sodium 的酱油。但一个人不了解别人的饮食偏好和禁忌,上来就一通推荐,我认为这不合适。就像我们中国人很多都不喜欢芝士,受不了芝士的味道,西方人一来就往你碗倒一堆各种各样的芝士,你不吃,人家还说你不懂吃,你说你说过但不觉得很特别,人家说那是因为你没吃过正宗好吃的芝士,而且芝士种类那么多,你怎么可能找不到一款你喜欢的?你什么感觉呢。

我来自那个传说中什么都吃的广东,但是事实上我吃得很简单,比西方人略多一些。有次去X地旅游(免得地域之分,免去具体位置)入住一个少数民族客栈,客栈费用含餐饮费。客栈老板确实很热情地招待了我们,给我们弄个九个菜。但是我一个都不爱吃,只是为了礼貌浅尝几口,当时真是难为极了也特别尴尬,因为老板实在太热情了太友好了,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介绍这些都是他们当地的特色菜,在当地多有名等等。但我真的吃不下,因为这些菜在我看来太奇怪了,芭蕉叶包肉,还有各种各样我不认识的菜(其实看起来更像野草),也有肉,但和奇怪的菜混一起炒我真没法吃。当时感觉真是像上刑,一方面自己平生都没见过这些菜所以不敢下手吃,但对方又特别热情地催你吃。当时一直在想,如果对方稍微理解和尊重下我该多好。但尽管如此,我在临别时还是告诉老板很感谢他们的款待,赞美他们的当地菜很特别很美味。在我看来这是必要性礼节,不管我内心是否真正喜欢那些菜。

这件事对我影响深远,让我明白有时候尊重对方的饮食文化有多重要。在美国很多新移民都喜欢以饭会友,不时邀请外国人回家给人家做些中国特色菜,有的人稍懂文化差异的就还好,但我真见过中国人给老美做鱼不去鱼头和刺的,鸡里面含鸡头鸡爪的,还有直接上剁椒鱼头等等的。说实话,我看了都觉得尴尬,你叫人家老美生平第一次盯着双死鱼眼死鸡眼如何下得了手,最后人家看着你为这顿饭所付出的劳动和友好之情,不管爱不爱吃,也装作很好吃的样子浅尝几口,然后说:It is really good !!

我估计很多中国人在请老外回家吃饭的心态大概是:看你们平时吃得多寒酸啊,让我带你领略下我们屌炸天的中餐,见识下什么是吃。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请客前,都是自己自作主张,也不问问邀请人爱吃什么不爱吃什么。这是典型的自我代入感太强。看看美国的地狱厨房等等美食节目,一顿好的西餐不也一样得折腾几个小时才做得出来?好的西餐哪里不讲究了。

我从来不会自作主张做这种事,因为实在太懂那个感觉了。如果邀请的话,我每次我都会在做饭前问受邀人喜欢吃什么,喜欢什么煮法,不吃什么。在我看来,做顿对方喜欢吃的饭比做顿自己认为好吃有文化特色的饭重要多了。

---------------------------------------------------------------

评论里有的评论我真是无法回答。我整篇文章想表达的是,尊重别人的味觉饮食差异,人家爱吃就吃,不爱吃就算了,没必要因此批判别人不会吃。结果都在举例:我某某外国朋友多爱吃中餐。

我也爱吃南美菜、意大利菜、法国菜,日韩菜等等等等。说明什么呢?说明其余的中国人也都爱吃? 不爱吃的话就得接受这些国家的人批评不懂吃?尽管我爱吃这些菜,但不代表我要认同他们菜系里的所有菜我都觉得好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