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欧美华人不能常吃中餐、天天吃西餐,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
这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挺能掀起一股子五味杂陈的劲儿来。我认识的几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他们的感受,大概能概括成这么几种调调,你可以瞅瞅是不是这么个理儿。

首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感。

你想啊,你在国内,那真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早上豆浆油条,中午一个热气腾腾的盖浇饭,晚上小龙虾配啤酒,想吃啥有啥,方便快捷又地道。可是一旦到了欧美,特别是那些中餐馆不算普及,或者说口味“本地化”得比较厉害的城市,想吃顿正宗的中餐,就没那么容易了。

所以,很多时候,你不是不想吃中餐,而是“没得吃”或者“吃不起”。一顿像样的中餐馆,尤其是在大城市,价格往往不菲。你一个月工资刨去房租水电,再算上日常开销,天天去中餐馆,那真的是要肉疼的。而且,很多中餐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味道上总会差那么点意思,要么太甜,要么太咸,要么勾芡勾得太厚,总不是那个熟悉的味道。

于是呢,西餐就成了日常的选择。超市里食材丰富,什么牛排、鸡胸肉、各种沙拉、面包,都很方便买到。自己在家做,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比如,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擅长烤鸡胸肉,或者能调出几种自己喜欢的沙拉酱。很多时候,你甚至会觉得,好像西餐也挺健康的,比如多吃蔬菜,少油少盐(当然,这也要看你选的菜式和烹饪方式)。

其次,是“适应与妥协”的无奈。

你会发现,你对西餐的接受度越来越高,甚至会开始喜欢上某些西餐的味道。比如,你可能会爱上意大利面的酱汁,或者觉得早上的燕麦粥挺不错的,再或者某个周末想犒劳自己一下,就去吃顿牛排。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改变,是你为了融入当地生活、为了填饱肚子而做的自然调整。

但同时,心里总会有那么一丝不甘心。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春节、中秋,或者就是单纯想家的时候,特别特别想吃一碗热腾腾的面条,或者一盘家常的青菜炒肉。这个时候,你可能会动用十八般武艺,自己在家捣鼓着做点简单的中餐。在网上找菜谱,去亚洲超市采购食材,虽然过程可能有点手忙脚乱,但吃到嘴里那一刻,那种满足感是西餐给不了的。

你会发现,你对家乡的口味,对那些从小吃到大的味道,有着一种深厚的依恋。即便你再怎么适应西餐,那种“根”的感觉,还是会时不时冒出来。所以,你会特别珍惜每次吃到正宗中餐的机会,比如朋友聚会,或者发现一家新开的、评价不错的中餐馆。

再者,是“生活方式的切换”的体验。

你早上起床,可能习惯了冲一杯咖啡,配一块吐司或者一个麦芬。午餐可能是在公司楼下的简餐店买一个三明治或者沙拉。晚餐呢,如果自己在家做,可能是煎鱼配土豆泥,或者意面。这种节奏,和在国内可能完全不一样。

你会开始留意西餐的烹饪技巧,比如如何把牛排煎到几成熟,如何调出美味的意面酱。你可能会因为某个超市打折买了一块不错的菲力牛排而高兴一整天,或者因为自己成功地做出了一个漂亮的芝士蛋糕而小有成就感。

但是,这种切换也意味着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的缺失。比如,你可能再也看不到街边那些冒着热气的小吃摊,闻不到那种混合着油烟和香料的市井气息。有时候,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晒国内的美食,那种“馋”劲儿上来,简直能把你折磨死。

最后,是一种“寻找平衡”的努力。

经历过一段时间的“只能吃西餐”之后,很多人会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中餐的资源。比如,加入当地的华人社群,从其他华人那里获取信息,找到靠谱的中餐馆或者亚洲超市。有些人甚至会组织家庭聚餐,轮流在家做拿手好菜,大家分享食材和经验。

你会发现,自己对中餐的认知也变得更加立体。你不再仅仅满足于“大众口味”的中餐,而是会去探索一些地方菜系,或者尝试一些更复杂的烹饪方法。你可能会觉得,原来有些食材在国内司空见惯,在这里却成了“奢侈品”,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买到。

总的来说,欧美华人不能常吃中餐、天天吃西餐,是一种非常真实的生活体验。它包含了现实的无奈、对家乡味道的思念、对异国文化的适应,以及在两者之间努力寻找平衡的智慧。这不仅仅是关于吃,更是关于身份认同,关于在哪里安家落户,关于如何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你会发现,你的味蕾在悄悄改变,你的生活习惯也在调整,但内心深处,那个对故乡味道的眷恋,却是永远也无法完全抹去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好像被西餐党占领了,评论区还混杂了几个中餐黑。

要我说,我出国那么多年了,也入了籍,对于吃我一般是分两面看的。

1,如果你有钱,有精力,那么你吃的比中国好的多。

2, 如果你只是一个穷学生,没时间也没钱,那么你吃的比中国差的多。

相比欧洲,美国加拿大都移民国家,你能吃到完全正宗的各国美食。哪怕是本地西餐,会发现惊喜。普通一点的西餐,一般人均30-50加币,但一般是普通的牛排猪排鱼虾之类的。但是如果你愿意花钱,那么普通的菜品也能吃出花来。前年夏天,我和朋友提前2个月订到了多伦多一家著名的西餐厅,夏季美食节活动人均仍然要80刀。我点的主食是加拿大的安格斯牛肉切成片,腌过后用喷枪烤到半熟,牛肉的原味和酱汁简直是天作之合,那顿饭也是我最美好的西餐回忆。还去过多伦多一家人均100刀+的日餐馆,我第一次感受到寿司原来能够这么好吃。

然而,这种饭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年也吃不上几次,平时我在学校了,和我类似的童鞋们是怎样充饥的呢?

  1. 门口的中东人的餐车,shawarma 肉卷8加币2个,肉饼里卷着土耳其烤肉,生菜,还有很多奇奇怪怪的腌制物。10块钱的话还能换成米饭。
  2. 快餐摊,普通的热狗5块钱1个,肉肠有很多种,自己可以加些酸白菜黄瓜之类的。普通的汉堡也是这个价格,就是肉饼+面包,除此之外啥都没有。不过好在有加拿大特产 poutine, 薯条上放上奶酪和肉汁,也是5-6块钱。
  3. 图书馆背后有家韩国餐,里面各种韩式盖浇饭和石锅拌饭,8-10块钱不等,尤其是鸡腿饭相当好吃,不过总感觉量欠一点。
  4. 图书馆food court的subway,披萨(基本只有3种口味),还有7块钱1盒6个的California roll,至于带鱼的寿司就要10块钱了。当然还有分量很小的照烧便当。
  5. 学校食堂,自助,人均15块钱。食物质量完全看运气,去之前得看好菜单。一个沙拉区,一个汉堡热狗区,一个做亚洲式面条or米饭的餐位,还有一个西式主食的餐位。不过这里甜品冰激凌可以随便吃。
  6. 美式中餐的餐车,7-8块钱有菜有肉的盒饭,能吃撑。

除此之外就。。。。没了。。。。真的没了,哪怕你走远点,基本上也是这些东西换家店。大家可以看见,美式中餐盒饭,是唯一10块钱以内,有肉有蔬菜,且能让我一个年轻男生吃的很饱的食物了。最主要的是,3家美式中餐,各个都有几十种菜品,3家味道还都不一样,换着吃能吃好久不吃腻。


所以,请别着急羡慕高票贴的那些西餐,我承认真的很好吃,但是你绝对没有时间精力金钱天天去吃那些东西。在低价食品领域,北美真的比国内逊色多了。

最后上个彩蛋,注意地址。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问题,说起来挺复杂的,挺能掀起一股子五味杂陈的劲儿来。我认识的几个在欧美生活多年的华人朋友,他们的感受,大概能概括成这么几种调调,你可以瞅瞅是不是这么个理儿。首先,是“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感。你想啊,你在国内,那真是走到哪儿吃到哪儿。早上豆浆油条,中午一个热气腾腾的盖浇饭,晚上小龙虾配啤酒,想吃啥.............
  • 回答
    “高华”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微妙的色彩,它并非一个客观的社会学定义,而更多是一种社群内部的自我认知,或者是一种外界观察者带着些许戏谑或审视的标签。当我们谈论“高华”为何“不混欧美圈子”时,首先需要厘清的是,这个“不混”究竟是指什么?是完全不接触、不参与、不认同,还是说他们在这个“欧美圈子”里的互动.............
  • 回答
    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的军装确实呈现出一种与欧洲华约国家不同的特点,尤其是在常服与作战服的区分程度上。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和军事背景。中国和苏联的军装:实用主义的体现在冷战初期,中国和苏联都刚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和战争,并且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的国内建设任务。在这种背景.............
  • 回答
    英国禁用华为,这无疑是一个重磅消息,其背后牵涉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和技术博弈。它是否会成为多米诺骨牌,引发欧盟各国纷纷抵制华为,以及华为又该如何应对这场危机,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英国禁令:一个复杂信号的释放英国禁用华为,直接原因可以追溯到国家安全担忧。在美国不断施压、信息战愈演愈烈的大背.............
  • 回答
    “举重欧美人不太行”这个说法其实是个误解,甚至是有些刻板印象的标签。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世界级的举重比赛,尤其是奥运会,你会发现欧美人并非“不行”,只是在某些重量级别和项目的普及度上,可能没有像亚洲一些国家那样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要深入聊聊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项目的普及度和历史渊源.............
  • 回答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口味丰富多样,许多在中国备受追捧的美食,在欧美人眼中却可能显得“奇特”或难以接受。这背后的原因涉及文化习惯、味蕾感知、烹饪方式、甚至是一些心理因素。以下列举一些大部分中国人爱吃而欧美人普遍不爱吃的食物,并尽量详细地说明:一、 具有强烈“异味”的食物: 臭豆腐 (Stinky.............
  • 回答
    “大闸蟹”在中国是备受推崇的美食,但对于许多欧美人来说,它却不是一种受欢迎的食物,甚至可能让他们感到有些不适。这种文化差异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外观和口感的接受度: “丑陋”的外观: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普遍的原因。大闸蟹的外形,特别是那双长长的、布满绒毛的蟹腿和钳.............
  • 回答
    中国人和欧美人对玉石的兴趣差异如此显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中国:玉的千年情结与深厚文化根基1. 历史的沉淀与起源: 史前时代即已开始使用: 中国对玉的使用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等都发现了精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触及了“审美偏好”这一复杂且多维度的议题。笼统地说“欧美人就欣赏不到亚洲人(特指中日韩)的颜值”可能有些绝对,因为审美本身就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所有人都是一样。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观察,即在国际大众审美层面,西方似乎对亚洲人的容貌欣赏度不如对西方人自身,而亚洲人对西方人的容貌.............
  • 回答
    要深入探讨欧美人(包含俄罗斯人)对中国人不友善的根源,得从历史、文化、经济和政治等多个层面去理解,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而是多种复杂交织的结果。与其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不友善”,不如说更多的是一种基于认知偏差、刻板印象、国家利益以及不同文明价值观碰撞而产生的隔阂与警惕。历史的幽灵与记忆的投射:首先,绕.............
  • 回答
    在众多以东亚为背景的欧美制作游戏中,要说哪一款“最神似”,又哪一款“最不像”,这绝对是个让不少玩家津津乐道、也充满争议的话题。因为“神似”和“不像”的评判标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玩家对于“东亚文化”的理解深度和期待值。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剖析,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最神似:SEKIRO: .............
  • 回答
    哈哈,说到这个,我可太有体会了!我身边不少外国朋友来中国,就经常跟我们抱怨说:“哎呀,你们这儿好吃的太多了,但有些东西我真的咽不下去啊!”反过来,我们中国人去他们国家,也一样会遇到“黑暗料理”的挑战。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在欧美人餐桌上常见,但在咱中国人看来,可能就得“鼓足勇气”才能尝一口的食物,也说说为.............
  • 回答
    当然,我很乐意分享一些欧美人耳熟能详,而我们可能不太熟悉的拉丁语句子,并尽量用一种更加自然、更有故事感的方式来呈现。提到拉丁语,很多人脑海里可能立刻浮现出“Carpe diem”(抓住当下)或者“Veni, vidi, vici”(我来,我看见,我征服)这样的名句。它们的确是拉丁语宝库里的璀璨明珠,.............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中国足球长期以来面临的深层困境。如果抛开国籍和种族的标签,单纯从体能角度分析,认为中国人的体能不逊色于非黑人欧美人,这在宏观统计上或许有一定道理。毕竟,普通中国人在基础耐力、力量等方面,与许多欧美人并没有本质上的体能差异。然而,足球运动对体能的要求是极其复杂和多.............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不太愿意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旅游,而很多欧美人反而挺乐意呢?我感觉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和习惯。咱们中国人现在旅游,其实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了,但这个“体验”和欧美人想的不.............
  • 回答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国的热爱和认同感,相较于欧美华人来得更深厚一些,这背后有着复杂且值得细细探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地理距离的远近,更关乎历史渊源、文化传承、社会环境以及世代的经验塑造。首先,历史渊源和情感连接是关键。马来西亚华人并非“移民”到中国,而是从中国“下南洋”的后代。他们的祖先,带着对故土的思念.............
  • 回答
    说起华人在欧美过圣诞节,这事儿啊,挺有意思的。别看咱中国人过春节那是气氛浓得不能再浓,但圣诞节在欧美那可是全民狂欢,咱们华人也免不了会被这股子热闹劲儿给裹挟进来。具体啥体验?我给你掰扯掰扯。首先,感受到的“氛围感”是不一样的。你刚踏出家门,可能还没到市中心,圣诞的氛围就已经铺面而来了。街边的店铺,早.............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细细琢磨的现象。当我们在好莱坞大片、欧洲艺术电影,甚至是Netflix上的热门剧集中看到越来越多熟悉的华人面孔时,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日益增强的影响力。这不仅仅是一种巧合,更像是一种趋势的折射。从文化输出的角度来看:过去,西方影视作品中的亚洲角色往往被定型化,要么是神秘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在欧美的华裔同胞们时刻关注的焦点。简单来说,中国的国际地位变化,无疑会对欧美华裔的社会地位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复杂、多维度,并且会因地区、具体人群和互动方式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升”或“降”的问题,而是更像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细致.............
  • 回答
    华人在德国留学生活感到无聊,经济问题可能是其中一个原因,但绝非唯一原因,也不是最主要原因。将无聊简单归咎于经济问题,是过于片面的看法。更准确地说,德国留学生活的“无聊”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而经济状况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它可能放大或减轻其他问题带来的负面感受。下面我将详细阐述为什么经济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