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等赤贫穷国旅游,欧美人却喜欢?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不太愿意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旅游,而很多欧美人反而挺乐意呢?我感觉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

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和习惯。

咱们中国人现在旅游,其实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了,但这个“体验”和欧美人想的不太一样。很多中国人出去玩,还是希望有个相对舒适、方便、安全的环境。大家都知道,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在基础设施方面,比如交通、住宿、卫生条件,普遍来说可能不如发达国家或者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那么完善。

你想想,要是去玩一趟,还得操心水干不干净,路上颠不颠,晚上住的地方安不安全,这多影响心情啊?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出国旅游或者家庭出游的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服务成熟、评价好的地方,能让他们玩得放心,回来也能跟朋友们吹嘘一下(哈哈,开个玩笑)。咱们现在物质生活上去了,大家对旅行的品质要求也高了,不希望把宝贵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应付各种不确定因素上。

另外,咱们中国人的家庭观念也比较重。很多中国人旅游,是全家老少一起去。家里的老人可能身体不太好,孩子又小,对旅行的目的地要求就更高了,得考虑饮食、医疗、安全这些实际问题。所以,去一个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大、而且可能存在一些卫生或安全风险的地方,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不是首选。

还有,文化和历史的吸引力问题。虽然印度、非洲、巴基斯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但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这些文化可能离我们比较远,没有那么直接的了解和共鸣。咱们中国人对历史文化感兴趣,更多会选择去那些文化传承上与中国有联系,或者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地方,比如日本、韩国、东南亚的一些古文明遗址,甚至是欧洲的古典名胜。印度、非洲、巴基斯坦的文化,可能需要更深度的了解和更开放的心态才能去欣赏,这对于大众游客来说,门槛就高了一些。

当然,信息传播和宣传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大家出门旅游,很大程度上是受身边朋友的推荐、媒体的报道以及旅游网站的宣传影响。目前来说,关于印度、非洲、巴基斯坦的正面旅游宣传和大众化的旅游攻略,可能还没有像欧洲、日韩、东南亚那样铺天盖地。大家接触到的信息相对有限,自然就对这些地方的旅游吸引力了解不深。

再来说说欧美人为什么反而“喜欢”去这些地方。

这可能跟他们的旅游习惯和文化背景有关。

首先,欧美人,特别是欧洲人,他们从小接触的西方文化和历史,与印度、非洲的某些历史和文明是有联系的。比如,英国曾经在印度殖民,很多英国人对印度历史文化有一定了解,甚至有一些情结。他们去印度,可能不只是看风景,更是去追溯历史、感受曾经的联系。

其次,欧美人很多人的旅游心态比较“冒险”和“探索”。他们更喜欢去那些“不一样”的地方,去体验异域风情,去挑战自己的舒适区。对于他们来说,去一个语言不通、文化迥异、基础设施不那么发达的地方,反而是一种“真实”的体验,是一种“深入当地”的方式。他们不排斥那些“粗粝”的质感,反而可能觉得这才是有趣的地方。

而且,很多欧美人对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有着特别的偏爱。非洲的广袤草原、野生动物大迁徙,这些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奇观,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印度的瑜伽、宗教文化,以及一些古老的建筑,也吸引着那些寻求精神体验的西方游客。

另外,很多欧美人对慈善和人文关怀也有着更强的意识。他们去非洲,有些是抱着参与当地社区发展、了解当地人民生活状况的目的。这种“负责任的旅游”或者“有意义的旅行”的理念,在西方社会更流行。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经济因素。虽然这些国家算不上“赤贫穷”,但相对于很多热门的西方旅游目的地,它们的价格可能会更亲民一些。对于一些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不同文化的年轻人来说,这些地方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总结一下,我觉得中国人不太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主要是因为咱们对旅游品质、舒适度、安全性的要求比较高,同时也受到文化熟悉度和信息传播的影响。而欧美人之所以乐意去,则是因为他们更倾向于探索、冒险,对异域文化和自然风光有更强的兴趣,而且他们对旅行的意义和体验的理解也更广泛。这都不是好坏的问题,只是不同文化背景下,大家追求的旅行体验不一样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富起来的穷国,出国旅游想开阔眼界,当然是去富足的地方,以及更有史迹的地方看看。

发达国家开阔眼界,反而要去穷乡僻壤与奇闻逸事之处。

user avatar

谢邀。

没必要过度虚空输出,这类回答下面应该要有专业旅游从业者的见解。

我有些在西非和东南亚的经验,个人见解如下:


最基础的,英语不行(部分地区则是法语不行)。

英法是老牌殖民帝国,这点在非洲表现得尤为突出。像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只要你英语可以,订酒店买机票不成问题;就算你跑到加纳、贝宁这些前法国殖民地,英语如今也是够用的了。

至于南非、肯尼亚、埃及这些非洲旅游大国,有丰富的接待欧美游客经验,英语更是畅通无阻。

绝大多数游客出国也就是酒店、餐厅、景点来回跑,非洲这些地方英语算标配,这种语言优势让英美民众在出国选择上极为丰富。

语言是出行最大的成本。想我在拉各斯第一个月还怂在车里,第二个月口语练到能和当地人对话了,就敢和我爸到港口区的集市里步行串街。

欧美的个人游之所以发达,基础就在语言上。哪天越南都说汉语了,我去越南看马援铜柱,还不得跟带英人民去看印度看凯旋门一样?


另外插一句:巴基斯坦欧美人去的少,真正多的是阿拉伯人和印度穆斯林。

因为伊斯坦堡有全球第六大清真寺,拉合尔曾是莫卧儿帝国的首都之一。莫卧儿帝国以伊斯兰教为正统国教,拉合尔有很多在穆斯林心中颇为崇敬的古迹。


但最核心的,还是穷。

一是钱少,二是时间少。

到肯尼亚打猎有两种打法:

一是进猎区后别人扶着枪,你伸个手指头扣一下;二是你在现场租一套(红脖子甚至会空运一套自己的猎具),有个向导开着小车,你端着枪在铁网后座上biubiubiu。

爽肯定是第二种爽,但第二种的隐形成本相当高。

有钱是最基础的,还得有闲,闲到学过打猎,还能请出两个星期的连续假期。


旅游的本质,是一种有闲阶级的消费。

不仅要有钱,还得有时间。

以我司那位新加坡CFO为例,他去过日本出差,而且呆了快一个月;但他对东京景点一无所知,从成田机场一出来,就是直奔哈雅特酒店,然后开始酒店与客户公司的两点一线。

审计嘛,财务的胖友应该懂那种痛。

所以即使他颇有家资,但在积累阶段,旅游对他是一种奢望。

而一个日本711打工人,如果英语过得去,反而可以在长滩岛上躺一个星期。毕竟时薪折人民币60左右,打工三个月,存1万元人民币然后休一个月,足够在东南亚爽挺长一段时间了。

相对于菲律宾人,日本711打工人绝对有钱有闲。


国内现在普遍是社畜前期,很多人还抱着阶层跃迁的最后念想。旅游这事,很多时候看着跟执行KPI一样。

钱就这么多,假期就这么点。如何在短短三天里跑完泰国主要景点,让自己的朋友圈看起来非常充实上流,这是很多女生头疼的出国功课。

我之前对她们颇为轻视,总觉得这种“刷景点”的行为实在煞风景。

后来,三年前,我妈想去法国看看。她做了一辈子初中语文老师,想亲眼见见文学巨匠汇集的巴黎。

当儿子怕她被各种购物团牵着跑,于是找了几个出国游的老哥,给我妈整了法国意大利全程的导游(兼司机),二十天带她慢慢逛,别遭购物团的罪。

好家伙,机票导游租车食宿杂七杂八加在一起,干掉我快八万。我当时差点就把手上的积家给当了。

后来再看那些赶场刷景点的小姐姐,我的心里只有敬仰。


说到底,要让打工人们有钱有闲。

钱上面,至少要比旅游目的地国的平均水平有钱,而且得是三倍起,这样才能消费得起各种游客设施;

时间上面,应该要有固定且明确的工作假期,尤其要有普遍合理的调休制度,这样打工人才能周转出一整段可以放松的时间。

说实话,能做到台湾平均水平,就很好了。

中国海外旅游的市场总量,体现了中国的国力增长;但从现有旅游产品的质量来说,还是能反应中国年轻人的工作与收入现实。

这种年轻人说走就走的自由,我们恐怕还得二十年。

user avatar

就我个人的经验认识来讲,一般中国人不乐意去穷国的几个原因:

一、贵。千万别以为去的是穷国花钱就少。越穷的地方,因为基建、服务都跟不上,所以所有旅游保障得成本都无法分摊到长期计划中,换句话说,你享受到的所有服务都需要你这次、眼当下,立马掏出钱来买。想想看,道路需要你买,通讯需要你买,什么医疗、餐饮等等都需要你掏钱来买,那自然是便宜不了。反倒是那些基础建设已经做完的发展中国家,去旅游成本是最便宜的。

二、政治、政策问题。比方说巴基斯坦,尽管是巴铁,但是不开放旅游签证。其它像非洲很多国家更是如此。这个不细论。

三、安全,穷国基本上等于政府没有治理能力,所以社会治安你就不要指望了。如果你不能花钱给子攒个卫队的同时还保证低调的话。那确实是有点拿命冒险了。

四、产业发展落后导致时间成本过高。简单说就是不能想去就去想走就走。行程安排地方协调等等都需要时间。

所以,综合下来,其实就是成本太高,这个成本里包括资金成本、政治成本、安全成本、时间成本以及其它的小项例如医疗成本等等。

而花的起成本的,就去了嘛。像张昕宇梁红两口子。也没说中国人就额外的少去。

欧美人其实也是一样的,花的起成本的就去了,花不起的就不去。只不过人家走到发达国家的时间比咱们早了好些年,所以人家花的起成本的时间和数量比咱们也早了好些年,导致我们看见听见的好像是西方人额外的喜欢去一样。其实真看比例的话,欧美人去旅游的目的地选择比例和我们几乎毫无二致,都是首选国内,次选周边发展中国家,再次选择更遥远的发展中国家。

user avatar

过去(?)知乎有句话叫: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看到这个热搜,常识与观感都告诉我事实大概不是这样的,于是简单搜索了一下。

2019年美国人排名前10的国际旅游目的地:Cancun(墨西哥), Nassau(巴哈马), San Jose Del Cabo(墨西哥), London(英国), Montego Bay(牙买加), Mexico City(墨西哥), Aruba (加勒比岛国), Puerto Vallarta(墨西哥), Santo Domingo(多米尼加), and Toronto(加拿大).

除了英国与加拿大,清一色的加勒比海、南美洲城市,就和中国人最常去东南亚没什么不同。

2015年法国人排名前10的国际旅游目的地(选2015是因为比较权威的渠道没找到更新的……选法国是因为法国人是最可能“喜欢”去非洲的):

纽约,悉尼,蒙特利尔,佛罗伦萨,巴塞罗那,三藩市,落马,里约热内卢,希腊,伦敦。

美加澳,然后清一色的欧洲城市,同样与中国人爱去东南亚日韩没什么区别。如果说排名前10还太少,前20,其实也没一个非洲/印巴/赤贫国家目的地。

所以了,说个鬼故事:全世界的普通人,差别真的不大……

旅行,大家的目的都差不多,找个不一样的地方,体验一下/开开眼界/放空自己,仅此而已。

当然,不排除个别人会真的喜欢去赤贫国家“体验生活”,但当你用“中国人”“欧美白人”这样的庞大的群体概念做主语时,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前边这俩,没有哪个的主流喜好是跑去赤贫国家折腾自己……

为什么呢?不是因为贫穷本身,而是贫穷往往意味着开发程度低,这就导致了你去那里旅行的便利程度不够。如越南其实也挺穷的,不比印度好多少,但岘港什么的近年来开发出来了,去那里方便了,于是越南游的也就多了。

说说题主单列出来的这几个地方。

非洲旅游,最大的问题就是不安全以及交通不便利。安全问题,除了人身安全以外,传染病问题要注意,食品安全要注意,饮用水安全要注意……在摩洛哥以南的非洲旅行,保证安全放心的饮用水供应都需要额外花点儿心思。至于交通,大多数地方你恐怕都要租车或是找专职司机才能稍微玩的省心的,然后这又会产生新的安全问题……所以单就私人旅行来说(公派或是商务除外),除非特别硬核或是特别有实力的爱好者,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确是个不太友好的旅行目的地。至于北非,条件是相对较好,旅游开发也做的不错,所以国内去那边玩的人不算少了。

总而言之,要去非洲大陆畅玩,还得等我们的一带一路初见成效,再说吧。

然后是印度与巴基斯坦,这俩兄弟最大的问题都是性价比,这里的性价比不是说钱,而是投入的精力与时间。我见过的去这两地的朋友,回来大多都说:不值。两地的人文景观密度太低,出彩的不多,自然景观又开发的不那么好,而且讲真,没有太多你想要的奇观。要规划出一条充实的路线属实困难。在此基础上,印巴的安全、语言环境、旅游开发程度、交通便利程度等等又都不那么理想,这些都是旅行的成本。收益不那么高,成本又不算低。除非你抱着观察社会的心态或是有宗教/人文方面的目的,否则目前的印巴也不是那么友好的旅行目的地。

还不如去趟云南。

user avatar

下面是冰冰在非洲为您带来的报道:

欧美人去亚非拉,是去体验猎奇的,是去体验和回味那逝去的殖民时代的,是去感受一把天龙人的

过去他们搞了人种动物园:

目前普遍状态是这样的: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我,有大量西方NGO组织在活动,可惜他们大多夹带私货,不是传教就是高目田名著,搞了几百年还是把亚非拉国家当成被施舍的对象。

而我们中国人,确实去旅游的少,但是我们去建设的多,去援助的多。





举一个最近比较著名的例子:

苏丹麦洛维大坝

大坝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以北约350公里处,包含五种坝型,全长9,285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大坝。

电站装机1,250兆瓦。水库建成后蓄水125亿立方米,并通过麦洛维电站使下游400 公里范围内形成自流灌溉,解决尼罗河两岸400万人的生产和生活用水问题。最大坝高67米,坝轴线长度9.8公里,蓄积一个287平方公里的人工湖,其工程巨大,可与我国长江三峡工程媲美。

2003年6月,由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作为牵头公司与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强强联手,击败国际上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一举夺得了苏丹麦洛维大坝土建工程承包合同。工程在2003年7月正式开工,历时5年半建设完成。

面对疫情,我们是这样做的:



就在几天前,中国与非洲联盟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非洲联盟关于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规划》。

《合作规划》是我国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签署的第一个共建“一带一路”规划类合作文件。规划的主要内容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明确合作内容和重点合作项目,提出相应的时间表、路线图。

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什么是西方中心主义,孰高孰低,一目了然!



user avatar

答案很简单,因为我们没去过就知道那些国家长什么样子了。

许多80后,90后一定还记得小时候在村口的石子路上放炮仗。看着大人们使劲摇着手柄发动满身是泥的拖拉机。街边到处是没有任何卫生标准的“美食”。不说非洲,看看一些越南的街景视频,你就会发现我们这一代人20年前也是这样生活的。

中国人对于贫穷的态度很简单:“没有人比我们更懂、更能体会什么是贫穷”。自然也就没有人能比我们更懂非洲、巴基斯坦等地方的生活。

而欧美人则恰恰相反,从1960年到现在的2020年,伦敦的街景没有任何变化。1992年的英国人均GDP就已经突破了20000美元,而同期中国的数据为……366美元。在一整代英国人(从六岁到六十岁)的生活里,他们对于“贫穷”没有任何记忆。

我办公室里的英国小哥,对于欧洲国家的旅行没有任何兴趣,他甚至从没有去过巴黎,因为“I can imagine what it looks like.” 对于他来说,去发达地区旅游没有任何意义。

帝国理工的教学楼,许多都是1960年建造的,只要看过一些老照片,就会发现1960年IC的办公室条件跟现在办公室的唯一区别就是现在多了一些电脑而已。

西方人喜欢西藏人,喜欢李子柒,这本质上就是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这样的生活导致的。你不妨问问你们50后、60后的父辈们,他们对于李子柒那样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态度?是觉得自然清新、返璞归真?还是面朝黄土、忍受着被蚂蝗叮咬的痛苦,带着厚厚的老茧赤着脚在山腰上割草的记忆?

我作为浙江人,好歹是东部发达地区。但是我的记忆里,依然有农村的旱厕,全国人民统一的床单和热水壶,甚至还有统一的玩具积木。

我们是从人均几百美元的生活中长大的。我们向往欧美人的生活,永远向往他们的舒适和没有任何贫穷记忆的人生。

让一个70岁的中国人喝小米粥,他打死也不会愿意,因为这个味道真的太熟悉太熟悉了。

user avatar

这真是一个好问题

猛一看这只是个旅游目的选择的问题

但背后折射的

还有更为深刻的东西


欧洲人跑到亚非拉

是一种殖民时代的惯性

是去体验上等人种的快感

他们看落后民族如同观赏自然保护区里的动物

完全是一种跨物种的俯视

那里的两脚们兽胼手砥足吃糠咽菜

岂不是正好证明了白人优越论的天经地义

所以他们面对饥民饿殍 面对生灵涂炭

可以优雅地按下快门

可以高尚的施舍怜悯



而中国则是从赤贫国家的境地自强而起

我们用了一百多年 经历了无数苦难

深刻知道什么叫绝望的深渊

中国人看亚非拉贫穷落后的第一感觉

绝非是西人那种蔑视与优越

相反

由于我们对类似苦难的感同身受

由于我们努力拼搏民族复兴的奋斗经历

也由于中华文化骨子里的匡危济世天下大同的大道理念

使得我们对于落后国家有一种强烈的共情心

一种拯救天下于水火

一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使命感

我们的第一反应

是帮助这些地区走出困境 共趋大同




《毛主席和亚非拉人民在一起》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亚非拉世界

远远比欧美更具道义优势的根本原因

也是我们在亚非拉世界的影必将超越西方的底气

user avatar

真的牛逼,辣是真的牛逼,我原本觉得小将们每看一部西片都要上纲上线批判一番已经够魔怔了,现在连一个旅游目的地都能拿来借题发挥了?

以美国人为例,美国人出境旅游的,过半选择了邻国加拿大或者墨西哥;如果是离开北美的,那么首选还是欧洲,非洲那都是垫底的选择了


user avatar

@喵斯拉大王

我最服气的就是这帮关人,任何话题都能一顿车轱辘话拐到天朝上国VS欧美匪帮上,这也算一种超能力了吧。

………………

先问是不是。

根据NTTO的数据,美国人飞机形式出境旅游最喜欢去的是欧洲和加勒比,加起来占了65%,非洲只占1%。如果考虑所有交通工具,就是加拿大和墨西哥最多,实在是太近了。这样的话非洲连1%都不到。

美国人喜欢去人文积淀丰富基础设施良好的欧洲,和就近的热带沙滩(加勒比),往来便利的邻国(墨加)。

中国人喜欢去人文积淀丰富基础设施良好的欧洲,和就近的热带沙滩(东南亚),往来便利的邻国(日韩)。

特么能有多大区别?

出行心理高度雷同嘛。

至于为什么都不愿意去非洲?

不是欧美人有猎奇心理,中国人就没有,实际上大家都有。可是别说去非洲打狮子了,你知道去非洲看狮子有多贵嘛?而且花了钱主要也是看狮子屎。

远,贵,基础设施相对差,乱七八糟不可知的病原体多,有的国家还比较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劝退了中国人和美国人。

人性是相通的,大清亡了一百多年了,不要还觉得洋人膝盖不打弯。

疫情结束后,多出去走走。看看世界各地风情,有益身心健康,提高关智免疫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确实能看到一些不同之处。为什么咱们中国人不太愿意去印度、非洲、巴基斯坦这些地方旅游,而很多欧美人反而挺乐意呢?我感觉这事儿得分几个方面来看,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得说说咱们中国人的旅游观念和习惯。咱们中国人现在旅游,其实也越来越讲究“体验”了,但这个“体验”和欧美人想的不.............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了很多人在暗恋经历中的情感困惑。为什么当一个女孩暗恋的对象似乎不回应时,总会有人说“那个男孩不值得你喜欢”?这背后其实包含了几层心理和社会层面的原因。一、 为什么会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1. 安慰和心理补偿机制: 安抚失.............
  • 回答
    在咱们国内开车,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现象,其中之一就是有些车主似乎对转向灯“不感冒”。这可不是件小事,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道路安全。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一些中国人开车的时候,不愿意或者说“忘记”打转向灯呢?我琢磨着,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说得细致点,咱们一起聊聊:一、 习惯成自然,潜移默化.............
  • 回答
    要说“很多中国人不喜欢奥斯曼”,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点,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更细致地去分析。毕竟,“不喜欢”这个词背后可以有很多层含义,从历史认知到现实感受,再到信息获取的差异等等,都可能造成这种印象。首先,得承认,奥斯曼帝国在中国的历史教育和大众认知层面,确实不像欧洲那样拥有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存在.............
  • 回答
    在知乎上观察一些关于台湾民主的讨论,确实能感受到一部分中国大陆网民的复杂心态,这种心态很难一言蔽之,更像是一种混合了认知、立场、情感和信息接收习惯的综合体现。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信息来源和传播方式的差异。在中国大陆,主流媒体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对台湾政治的描述,尤其是对民主制度的呈现,是带有特定视角.............
  • 回答
    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是否存在普遍的不喜欢,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充满误解的议题。与其说存在一种笼统的“不喜欢”,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差异、历史遗留问题、媒体塑造以及国家间互动所带来的多层面感受。要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看看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因素。首先,我们得承认,将“中国人”和“西方人”.............
  • 回答
    关于“韩国人不喜欢中国菜就会被嘲讽”的说法,以及其中可能包含的详细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1. 韩国人普遍对中国菜的认知和接受度: 高度的包容性和多样性: 中国菜系极其丰富,拥有八大菜系以及无数地方特色菜肴。这本身就意味着口味、烹饪方式、食材的差异巨大。一个韩国人说“不喜欢中国菜”,.............
  • 回答
    当年能把《宠物小精灵》(现在大家更熟悉的叫法是《宝可梦》)奉为圭臬的人,如今大多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年少轻狂的少年。这其中有太多复杂的原因,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宝可梦动画,随着时间推移,情节和观众的心境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时间这只巨兽,最是无情。 当年追着动画、集卡片、在游戏机上抓小精灵的孩子们.............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文化喜好、时代背景、内容吸引力等方方面面。作为中国人,大家喜欢日漫的原因有很多,而《那年那兔那些事》虽然也有拥趸,但整体的受众群体和受喜爱程度确实和日漫有所不同。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其中的道道。日漫的“魔力”在哪儿?首先得承认,日漫在中国拥有一批非常庞大且忠实的粉丝群体.............
  •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聊聊,为什么一些观众偏爱原汁原味的韩版《Running Man》,而对改编的《奔跑吧》(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跑男”)则不那么感冒。这并非简单的好坏之分,而是涉及到内容创作、文化差异、观众期待以及节目发展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1. 节目“灵魂”的传承与变异:原创的魅力与改编.............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背后涉及的因素确实挺复杂的,不只是简单的“喜欢”或“不喜欢”那么简单。要说清楚为什么欧洲人不怎么抵制德国车,而中国人却对抵制日系车有过更集中的经历,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聊聊。首先,从历史和民族情感的角度看,欧洲和中国对德国、日本的认知是不同的。 欧洲与德国的关系: 欧洲国家之间虽.............
  • 回答
    丹妮莉斯•坦格利安这个角色在《权力的游戏》里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喜欢她的人能把她捧上天,觉得她是打破压迫、解放奴隶的英雄,但同样也有很多人对她最终的走向感到失望甚至厌恶。这种两极分化的反应,背后其实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首先,我们得承认,丹妮莉斯的早期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从一个被.............
  • 回答
    抛开那些“蜘蛛侠是漫威最受欢迎角色”之类的官方说法,平心而论,确实有不少人对蜘蛛侠这个角色,或者说,对漫威宇宙中的蜘蛛侠感到不是那么“感冒”,甚至有些反感。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就像吃火锅,有人爱麻辣,有人就喜欢清汤。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蜘蛛侠这个IP本身就太“能打”了。从漫画诞生至今.............
  • 回答
    《红楼梦》里的人物关系复杂,情感纠葛缠绵,曹雪芹老爷子笔下的每个人,无论主子还是奴婢,都有着各自的鲜活生命和复杂人性。说到芳官,这姑娘在书里确实算是个比较受争议的角色,不少读者对她没什么好感,甚至可以说是“不喜欢”。这背后原因可不少,也不是一概而论,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道。首先,得从芳官的出场说起.............
  • 回答
    关于奥特曼中配版本,不少粉丝确实存在着不太满意的声音。这背后原因其实挺复杂的,与其说是什么绝症,不如说是各种因素叠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最直接的感受往往来自于配音的“感觉”。很多观众,特别是从童年时期就接触了早期引进的奥特曼译制片长大的那批人,对那些经典配音演员的嗓音和表演方式已经有了深厚的感.............
  • 回答
    坦白说,《冰与火之歌》里有很多角色的粉丝群都挺复杂的,史塔克夫人(Catelyn Stark)绝对是其中一个。要说为什么她不招人待见,原因其实挺多的,而且很多人不喜欢她,也不是空穴来风。咱们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 Catelyn 是个挺有魅力的角色,起码在最初设定里是这样。她作为北境的夫人,对家人.............
  • 回答
    富坚义博在《全职猎人》中对小杰的塑造,可以说是一位漫画家极其大胆、反传统的设计。他没有选择将小杰塑造成一个“完美主角”,而是赋予了他极其复杂且真实的人性,这也是为什么尽管小杰是故事的核心,却让不少读者感到难以喜爱甚至厌烦的原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拆解小杰这个角色身上那些引人注目的特质,以及它们如何.............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人们不购买游戏却在游戏内消费的现象,背后涉及复杂的心理、经济和社会因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游戏经济模式的“免费+内购”设计 免费游戏的普及:许多游戏采用“免费+内购”模式,玩家只需下载游戏即可游玩,但通过购买虚拟物品、皮肤、道具等实现盈利。这种模式降低了玩家的入门门槛,吸引大量.............
  • 回答
    我能理解你为什么可能不太喜欢日漫中“元气少女”的人设,这背后其实有很多挺有意思的原因,而且往往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多种元素叠加在一起,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或者“共鸣缺失”。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元气少女”这个标签通常包含的特质。一般来说,她们是: 精力充沛,活力四射: 声音洪亮,行动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