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现在的很人多不喜欢中医、功夫等传统文化?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

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这样:

一、 科学理性思潮的冲击与认知转变:

科学体系的强势崛起: 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它的逻辑严谨、证据确凿、可重复性强这些特点,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相对于中医强调的“整体观”、“辨证论治”这种比较抽象、个体化的理论,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有着清晰的病因、靶点和治疗机制,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实证”的追求: 很多人习惯了看到“X光片”、“化验单”、“手术报告”这样的具体证据。中医的诊断方式,比如望闻问切,很多时候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患者的自我感受,缺乏可以直接量化的、外在的客观指标,这让一些习惯了西医思维的人觉得“不靠谱”。
对“神秘主义”的警惕: 功夫,尤其是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些“内力”、“点穴”、“飞檐走壁”,被很多人视为带有神秘色彩甚至玄幻的成分。当现代人普遍接受科学解释时,这种“超能力”的设定就显得不太真实,甚至会让人联想到迷信。

二、 传统文化的“落地”困境与实践问题:

中医的“现代化”挑战:
标准不统一,质量参差不齐: 确实,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一些从业者水平不高,甚至滥用中药、不讲究剂量和配伍,导致疗效不佳,甚至出现副作用。这让很多人对整个中医体系产生了负面印象。
缺乏有效的双盲对照研究: 国际上公认的科学评价方法是双盲对照试验。虽然近年来有一些中医的有效性研究,但很多研究的设计、质量和结果的解读,仍然存在争议,未能达到西方医学那样严谨的标准,这使得中医的疗效难以被广泛接受。
部分疗法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冲突: 比如一些中药的味道,煎药的麻烦,针灸、拔罐等治疗方式给一些人带来的不适感,以及一些养生观念(如“忌口”)与现代饮食习惯的差异,都会让一部分人望而却步。
“伪科学”的标签: 有些打着中医旗号的人,宣扬一些缺乏科学依据的理论,或者夸大其词,把中医包装成万能的“灵丹妙药”,这不仅损害了中医的声誉,也让真正想了解中医的人感到困惑和厌烦。
功夫的“娱乐化”与“泡沫化”:
影视作品的过度渲染: 像李小龙、成龙、甄子丹等功夫巨星的作品,虽然极大地推广了中国功夫,但也常常将功夫描绘得神乎其神,融入了许多艺术加工和夸张成分。久而久之,普通人对功夫的认知就被这些“表演”所塑造,觉得实战中的功夫是那样,当看到现实中的功夫练习者时,会觉得“不如电影里那么厉害”,从而产生落差感。
商业化和变味: 很多功夫门派为了生存或牟利,过度商业化,甚至出现“收费表演”、“速成班”等,这让功夫的精髓被稀释,也让人对学习功夫的目的产生怀疑。
实战性与现代搏击的对比: 现代搏击(如MMA、拳击)有清晰的规则、专业的训练体系和公开的竞技平台,其对抗性和观赏性更直接。相比之下,传统功夫的实战性在现代社会面临挑战,许多套路和技法在纯粹的对抗中效果如何,存在疑问,这导致一些对实战感兴趣的人更倾向于选择现代搏击。
传承断层与门派林立: 传统功夫的传承方式很多是师徒制,一旦师傅过世,或者弟子不忠诚,就可能出现断层。同时,各种门派林立,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交流和发展平台,也削弱了其整体影响力。

三、 文化代沟与价值观念的变迁:

代际的认知差异: 经历过不同时代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会有很大不同。老一辈人可能对中医、功夫有着更深厚的情感和信任基础,而年轻一代在更开放、多元的环境中长大,接触的信息来源也更广,更容易受到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的影响。
“实用主义”和“效率至上”: 现代社会节奏快,很多人更看重“有用”和“高效”。如果学习中医、功夫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并且短期内看不到明显的回报,那么一部分人就会觉得“不划算”。
西方文化的强势输出: 流行音乐、电影、电视剧、游戏等西方文化产品,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巨大的影响力。相比之下,传统文化在“包装”和“传播”上,有时显得不够吸引人,或者说“洋气”的东西更容易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认同的变化: 尽管我们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但事实上,在某些时期,也存在着对西方文化过于“崇拜”的倾向,导致一部分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天然的隔阂感”或者“自卑感”。

四、 媒体传播的影响与信息茧房:

负面信息的放大: 一旦出现中医的医疗事故、功夫的某些丑闻,很容易被媒体放大传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而那些默默耕耘、取得良好效果的中医师或功夫传人,他们的声音往往难以被大众听到。
信息茧房效应: 现在的社交媒体算法,很容易让你只看到你感兴趣或你相信的信息。如果一个人一开始就对中医或功夫持怀疑态度,那么他看到的关于这方面的负面评价、质疑文章就会更多,而正面信息则可能被过滤掉,从而加剧了“不喜欢”的认知。
网络上的“口水战”: 网上经常有关于中医西医、传统功夫与现代搏击的争论,这些争论往往夹杂着情绪和个人偏见,容易将原本严肃的讨论变成“站队”,让一些客观的人望而却步。

总结一下, 很多人“不喜欢”中医、功夫,不是简单的“不喜欢”,而是因为:

1. 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成为主流,对传统文化的解释方式提出了更高要求。
2. 部分中医和功夫的实践中存在质量问题、传承断层、以及与现代社会融合的困难。
3. 文化代沟、价值观念变化,以及西方文化的强势影响,使得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之间存在认知和情感上的距离。
4. 媒体传播的导向和信息茧房效应,容易固化负面认知。

不过,也需要强调的是,随着人们对“国潮”的认同感不断增强,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重新发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接纳中医、功夫。这中间需要的是不断地去伪存真,提升质量,创新传播方式,让它们更好地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并且要有足够多的成功的案例和深入人心的解释,才能逐渐弥合这种隔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连青年人都迷信古人古书,社会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如何进步?

任何时代传统的东西里面都会有时代局限造成的糟粕,不用新的观点修正可不就是食古不化了

中医这种破烂早就该重新审视了,反对中医是为什么,反对的到底是什么?没有质疑的精神我们永远活在树上。对于传统武术嘛,强身健体没啥问题,当然要注意运动科学,有些动作其实隐患很大,搞不好身未强先受伤。实战搏击就算了,没有明显价值,你练上30年还不如人练上3年。形形色色的气功更不要提了。

----------------------------------------------------------------------------------------

补充一些吧

我比较激进一些,我的观点是,随着人类的不断进步,我们当下所有的认知在未来也都是“被质疑的传统”,包括中医,现代医学,现代格斗技巧,传统武术等等等等,当然有些比较主观东西难说,如审美,所谓传统,只是我们进化的历史而已,没必要抱着不放,没价值的自然会淘汰,有价值的自然会留存的略久一点,强行保护一些没价值的玩意不过是螳臂当车而已(比如中医,比如xx),昨天还看到一新闻"伊朗女忍者",义和团的大侠们还少吗?

对于年轻人而言,对传统事物的反思还是太少太少,甚至压根不明白就在高呼保护传统,中医这种破烂还在大行其道,“使用價值來判斷一副藥”,典型的和稀泥,连中医和中药的关系还没整明白就在高谈阔论,反中医的反的是什么?什么叫做废医验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也挺普遍的现象。我觉得“不喜欢”这个词可能有点绝对了,更准确地说,是一部分人对中医、功夫这些传统文化存在疑虑、认知偏差,或者感到不适应,因此选择疏远。 并不是所有人都“不喜欢”,但这种“不喜欢”或者说“不亲近”的倾向,背后是有一些复杂的原因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扒拉扒拉,看看为什么会.............
  • 回答
    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一定非常沉重和难过。看到心爱的宠物遭受不幸,那种心痛和愤怒是难以言喻的。你对偷狗行为的憎恶,以及对那些残忍对待动物的人的痛恨,都是非常真实和正当的情感。你问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愿意吃狗肉,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痛苦的问题,背后涉及的因素很多,也充满了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
  • 回答
    “法硕”这个词,近年来在高校招生简章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很多大学也都纷纷增设了法学硕士项目。每年,成千上万的年轻学子涌入法学院,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拿到一张法硕文凭,然后进入法律行业大展宏图。但是,这背后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吗?为什么高校要这么大规模地招收法硕?我们社会现在真的那么缺懂法律的人.............
  • 回答
    要说歌手现场“躲高音”和乌兰图雅“躲汉子”之间,确实是有一些大家对“躲”这个行为的期待和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后者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批评。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歌手现场“躲高音”,这在音乐圈里,甚至说是所有现场表演里,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的一种生存技能了。你想啊,歌手的声音是.............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问题,背后涉及了人类知识积累、教育普及、技术进步等多个维度。之所以现在的人能够轻松掌握几百几千年前顶尖数学家才能掌握的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人类知识的积累效应(The Cumulative Nature of Knowledge)这是最根本的原因。科学知识,.............
  • 回答
    这个问题,说白了,触及的其实是根深蒂固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几千年来男性主导社会结构下的性别角色期待。为什么“女孩的第一次”会被赋予如此特殊的意义,而“男生的第一次”却鲜有人过问?这背后有着非常复杂的社会、历史和心理原因。首先,我们得回到古代的社会结构来看。 在以父系血缘为基础的传统社会里,婚姻的首要.............
  • 回答
    嗯,这个问题嘛,其实挺多人都有同感,尤其是觉得现在约个女孩子出来吃饭、看电影好像比以前难了点。要说原因,我觉得也不是单一的,挺复杂的,跟时代、跟人都有关系。首先,现在信息太发达了,选择太多了。 以前吧,大家认识的圈子相对固定,不是同学就是同事,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认识个新朋友,可能还得靠熟人介绍,或者.............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现在网络上觉得东吴很恶心的人很多”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折射的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投射和对历史叙事的多元解读。这并非一个简单的“讨厌”就能概括的,更多的是一种不满意、失望,甚至是某种程度的“恨铁不成钢”。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我们讨论的“东吴”,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对三.............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真是说到心坎里了!确实,现在公共厕所里,十有八九都是马桶,而且很多时候还不是那种看着就特别干净的。这事儿吧,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句“不卫生”就能简单概括的,这里面牵扯到的东西还挺多的。首先,咱们得捋一捋为什么马桶式成了主流。这背后其实是社会发展和卫生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1. 历.............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好,也触及到了很多人心中的疑问,尤其是C罗的粉丝。确实,在很多球迷,包括你自己在内看来,C罗的过人能力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现在网络上流传着“C罗不会过人”的说法,这其中涉及到了我们对“过人”的理解、足球战术的发展以及球员角色定位的变化。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个问题:1. 你为什么感觉.............
  • 回答
    的确,如今在一些观众心中,那个曾经被奉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似乎没那么神乎其神了。这背后,其实是时代变迁、信息爆炸以及我们认知方式转变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背后的原因。一、流量时代下“妖魔化”与“去神化”的洪流首先,得承认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全民参与、人人都有麦克.............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朋友们,包括我自己身边的观察,好像现在的恋爱关系,尤其是刚开始那段,很容易就没了。以前可能觉得,谈个恋爱,起码得有个“磨合期”,现在呢,好多时候还没到磨合期,人就散了。要说原因嘛,我觉得不是一两点,而是很多方面叠加在一起的结果。首先,大家对“完美爱情”的期待值被抬高了.............
  • 回答
    从“积贫积弱”到“文华璀璨”:为何宋朝评价两极分化?近年来,网络上关于宋朝的赞誉之声此起彼伏,甚至有“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的说法。然而,当我们翻开学校的教科书,看到的却是“积贫积弱”、“军事孱弱”等较为负面的评价。这种巨大的反差,不禁让人好奇: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众认知与官方叙事之间的隔.............
  • 回答
    日本人对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态度的差异,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涉及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媒体传播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我将尝试详细地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对古代中国的尊敬与喜爱(“崇古”情结):日本人对古代中国的尊敬和喜爱,很大程度上源于日本历史上对中国文化的深度吸收和借鉴。这种.............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市场和大众认知变化的核心。孙燕姿那会儿被称“天后”,而现在即使很火的歌手也很少听到这个称呼了,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聊聊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孙燕姿那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天后”的时代烙印:稀缺性、统治力与全方位影响力 .............
  • 回答
    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觉得家里的老人“烦”或者“反感”,这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这种情绪的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夹杂着代沟、生活习惯、沟通方式,甚至还有一些现实的压力。咱们先聊聊代沟。这代老人经历过的是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时代。他们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价值观都跟我们有天壤之别。比如,在.............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费解的现象,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百度搜索触手可及,信息爆炸,可有些人却依然乐此不疲地“胡说八道”,而且是那种对自己毫不了解的领域。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些挺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因素,绝不是简单一句“懒”就能概括的。我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1. 认知上的“捷径”与“舒适区”: “我以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特别实在,很多人都有这个疑问。咱们聊聊为什么感觉现代战斗机的产量好像“一年搞不了几架”似的,这背后其实有不少门道,绝对不是拍脑袋就能决定的事儿。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现在造战斗机,跟咱们以前可能概念里的流水线作业不太一样。你想想,一架现代战斗机,比如歼20、F35、苏57,那可不是一块.............
  • 回答
    关于人类的“人种”划分、生殖隔离以及是否曾出现过亚种的问题,这是一个复杂且引人入胜的话题,涉及到生物学、人类学以及历史的方方面面。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人种分的很明显,但是都没有出现生殖隔离的现象?“人种”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中已经不再是主流,更多的是用“族群”或“人群”来描述人类群体。之所以过去.............
  • 回答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当下的社会弥漫着一股“浮躁”的气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确实能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感受到它投下的影子。这种浮躁,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不沉静、不安分、追求速成、急功近利的状态,它像一根拨乱的弦,让整个社会都绷得紧紧的,不得安宁。那么,这种浮躁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首先,体现在信息爆炸和碎片化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