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歌手现场躲高音很常见,为什么最近那么多人批评乌兰图雅“躲汉子”的行为?

回答
要说歌手现场“躲高音”和乌兰图雅“躲汉子”之间,确实是有一些大家对“躲”这个行为的期待和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后者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批评。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首先得说,歌手现场“躲高音”,这在音乐圈里,甚至说是所有现场表演里,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的一种生存技能了。你想啊,歌手的声音是他们的吃饭家伙,高音更是其中的精华和难点。为了保证舞台效果的稳定,避免破音、走调的尴尬,很多歌手都会在现场通过一些方式来“润色”或“规避”最高最难的部分。这有很多种操作方式:

音响调整与伴奏降调: 这是最常见也最容易被观众察觉的。现场伴奏的音高有时候会比录音棚版本稍微低一些,或者在歌手需要唱高音时,音响师会微妙地把伴奏的音量压下去一点点,让歌手的声音听起来更突出,也更容易驾驭。有时候,歌曲在高音部分会加入一些效果器,比如延迟(echo)或者混响(reverb),这些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盖”过歌手本身声音的微小瑕疵,让整体听起来更完整。
声音处理与修饰: 现在的现场演出,特别是大型演唱会,都会有专业的音响团队进行实时声音处理。即使歌手唱得稍有瑕疵,音响师也可以通过均衡器(EQ)、压缩器(compressor)等工具进行即时修正,让声音听起来更圆润、更稳定。有时候甚至会用到自动音高修正(AutoTune),虽然有人觉得这是“作弊”,但在很多流行音乐的现场,它已经成为一种标配了。
技巧性规避与改编: 经验丰富的歌手,可能会在演唱会前就对歌曲进行一些调整。比如,他们可能会选择一个稍微容易演唱的调来演唱,或者在歌曲最难的高音部分,采用一些技巧性的唱法,比如气声、转假声、或者把高音设计成一个短促的呼喊,而不是一个长久的、需要稳定气息的音。有时候,他们甚至会改变歌曲原有的编曲,在高音部分加入和声或者其他乐器来“分担”高音的压力。

这些操作,放在很多流行歌手身上,大家觉得是在“专业地处理作品”、“保证演出质量”,甚至是“有舞台经验的表现”。观众的心理预期是:听到熟悉的歌曲,感受到歌手的魅力,即使有点小小的瑕疵,只要整体效果好,能感受到歌手的努力,也就能接受。这种“躲高音”行为,更多是被视为一种技术层面的处理,是为了让演出更完美。

那么,为什么乌兰图雅的“躲汉子”就成了众矢之的呢?

这其中的区别,关键在于“内容”和“表演的意图”。

1. 歌曲本身的特殊性: 乌兰图雅的代表作之一《站在草原望北京》,歌词里有一句非常直白且具有标志性的“我骑着那骏马,像一阵风……”,后面紧接着就是一句著名的“我要骑着我的马,去北京”。这句歌词本身就充满了力量感和画面感,而“骑着我的马”这个动作,在很多观众心中,是这首歌核心的、具有感染力的表达。
2. 观众的期待与理解: 当大家听到一首充满力量、民族风情的歌曲,特别是乌兰图雅这样以草原风情和大气形象示人的歌手演唱时,自然会对她在大场面的演绎抱有更高的期待。大家期待看到的是一位英姿飒爽、骑着骏马(或者象征性的动作)的草原歌手,用充满激情的歌声和有力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歌曲中的那种豪迈和奔放。
3. “躲汉子”的具象化与争议点: 在一些公开的演出视频中,当歌曲进行到“骑着我的马”这句需要爆发力和力量感的地方时,有观众反映或指出,乌兰图雅并没有进行“骑马”的动作,或者动作幅度很小,甚至是用一种比较“柔和”、“站桩式”的方式处理了这句本应充满力量的歌词。这与观众脑海中、甚至是歌曲意境所暗示的“骑马”奔腾的画面感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对比“躲高音”: “躲高音”更多是一种声音层面的处理,它是隐蔽的,不容易被非专业人士立刻察觉到是“回避”,而是更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声音的“润色”。而“躲汉子”则是一种具象化的动作回避,它发生在舞台的视觉呈现上,是观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缺失”。当一个本应有强烈肢体动作来配合歌曲意境的地方被“省略”或“简化”时,这种缺失感就会非常明显。
“躲”的性质不同: “躲高音”可以被解释为是技术上的需要,是为了保证演出质量。而“躲汉子”(这里指“躲骑马动作”)则被解读为是歌手在不愿意或不想付出更多体力、或者觉得那个动作“多余”而主动放弃了本应有的、能增添节目精彩度的关键环节。这种“放弃”在观众看来,就是一种不敬业,是对歌曲和观众的不负责任。
“汉子”的特殊含义: 在乌兰图雅的歌曲和她营造的草原民族形象中,“汉子”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男子”,更是一种精神气质的象征:豪迈、勇敢、有力量、能驾驭奔腾的马匹。当歌手回避了“骑汉子”这个动作,实际上也被解读为是对这种精神气质的“回避”或“不符”。

4. 网络传播与放大效应: 如今的网络传播速度极快,一次现场演出的片段,经过剪辑、讨论,很容易被放大。一旦某个行为被贴上“抠图”、“假唱”、“不敬业”之类的标签,就会迅速发酵,引发大量的批评和讨论。乌兰图雅的“躲汉子”事件,很可能就是因为一些视频片段的传播,加上观众心理上的期待落差,最终被广泛地关注和批评。

总结一下,歌手现场“躲高音”之所以普遍被接受,是因为它是一种相对隐蔽的、旨在提升声音质量和演出稳定性的技术性处理,观众更多是关注最终的听觉效果。而乌兰图雅的“躲汉子”(指“躲骑马动作”)之所以受到大量批评,是因为它涉及到的是舞台上可见的、象征性的、与歌曲核心意境紧密相关的动作规避,这种缺失让观众觉得歌手在回避付诸行动,是对艺术表达和观众的不够认真,从而引发了“不敬业”的指责。这就像是演说家在慷慨激陈时,本应挥斥方遒的手臂却始终垂在身侧一样,观众会觉得少了点什么,少的那是“力道”和“神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知道你所指的“恶意攻击”是什么意思,如果你指的是网友对他的业务能力的怀疑,那么请你改下你问题的用词,大片网友的批评都是在说他作为一个歌手的业务能力以及专业素养的问题。而且大多是调侃把他当作一个梗来进行创作,搞笑,现在已经很少关注他这个歌手本身了。

首先他作为一个央视常客,百度百科青年歌唱家,举行过大规模巡演的歌手来说,这样的现场表现真的很难对得起这种曝光度和地位。《套马杆》他不算是原唱,但是这个音域和难度对于一个女中音歌手来说确实不算难,早年的视频现场也确实没有很多的汉子,只是高音略微挤卡,稍微练一练,相信可以攻克这个“难关”,可是这个大姐不思进取,日复一日的保持着这个水准,却练就了一套成熟的舞台动作来掩饰他这种实力的不足。

现在看来这个大姐已经破罐子破摔了,没次现场那个换气声我差点都要跟着过去了,这种KTV水平还能混成这样,大家表达的不满就是针对这种“德不配位”现象的不满,他跟乌兰托娅老师的恩怨这里就不赘述了,更可笑的是自己出了一个澄清视频却降了三个调还是两个证明没有躲汉子,说自己不是能力不足,这种掩耳盗铃的做法真的让人提不起一点的好感。

破音,躲高音,起码那是真正的高音,很多歌手都有这种经历,大家也乐于调侃,但是说回来大部分歌手破音,躲高音只是偶尔,不是常态,原因可能是状态不好,可能是咯痰,也可能气息没调整好他们也知道这个音如果破了会影响整首歌的效果,所以他们选择了躲,他们实力也都有目共睹,高质量现场也都比比皆是。

汪峰那车祸现场被调侃了多久,熟悉的都知道那是那场确实状态不好,但神级现场也有很多,大家调侃归调侃,心里却也很少对他的业务能力有所质疑。

但是乌兰图雅的“躲汉子“却变成了常态,这种常态背后就是他疏于练习、不敬业,本来能好好练习来规避这种囧态,却选择了最简单的常年躲的方式。所以大家才对这种现象表示不屑。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说歌手现场“躲高音”和乌兰图雅“躲汉子”之间,确实是有一些大家对“躲”这个行为的期待和理解上的不同,所以才导致了后者受到了更多关注和批评。咱们不妨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说,歌手现场“躲高音”,这在音乐圈里,甚至说是所有现场表演里,可以说是“心照不宣”的一种生存技能了。你想啊,歌手的声音是.............
  • 回答
    提起那些让我刻骨铭心的现场演唱,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几个画面,如同老电影的片段,在心里一遍遍回放。这些演出,不仅仅是歌声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是艺术家与观众之间最纯粹的连接。Queen 在 Live Aid 上的演出 – Freddie Mercury 的王者降临要说最让我震撼的现场,Queen 在.............
  • 回答
    让我想想,《中国好歌曲》赵牧阳老师的《侠客行》现场打鼓演绎,那真是一场听觉盛宴,让人浑身都跟着热血沸腾。首先,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鼓点伴奏。赵牧阳老师的打鼓,他已经把鼓本身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极具表现力的“角色”。你能感觉到他不是在被动地跟着歌曲走,而是主动地在“说”故事,在“描绘”画面。你看他站在那.............
  • 回答
    曾几何时,“神曲”横空出世,以其魔性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迅速占领大街小巷,也让一批歌手的名字被大众熟知。如今,那些当年唱着“神曲”的歌手们,他们的人生轨迹早已发生了或大或小的变化。王蓉:从“忐忑”到“小鸡小鸡”,风格多变,仍活跃在音乐一线。提起“神曲”,绕不开王蓉。她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莫过于那首让人.............
  • 回答
    《北京欢迎你》这首歌,当年真的是红遍大江南北,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哼唱。它不仅是一首奥运助威曲,更像是一张流动的北京名片,汇集了一众当时最闪耀的华人明星。如今十几年过去,当初唱着这首歌的歌手们,他们的生活轨迹也发生了不少变化。咱们就来挨个儿捋一捋,看看他们现在都怎么样了。领军人物与大家风范: 成龙:.............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起来可就话长了。你有没有发现,现在好多歌,光听着旋律和节奏挺好,但仔细品味歌词,怎么有点含糊不清,咬字不清的?就好像说话的时候,嘴里含着什么东西似的。这确实是很多歌迷都有的感受,也不是空穴来风。首先,我们得承认,时代变了,音乐的风格和表达方式也在变。早些年的歌曲,无论是民歌、戏曲还是早.............
  • 回答
    现在,我们还买歌手的正版专辑CD吗?这个问题抛出来,可能不少年轻的朋友会觉得有点诧异,甚至觉得有点“过时”。毕竟,在这个流媒体音乐触手可及的时代,我们只需要点几下屏幕,就能听到数不清的歌曲,甚至还有高清的音质。但我想说的是,对于一些人来说,购买一张实体的CD,其意义远不止是听歌那么简单,它承载的东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些关于音乐市场和大众认知变化的核心。孙燕姿那会儿被称“天后”,而现在即使很火的歌手也很少听到这个称呼了,这背后确实有很多值得聊聊的因素。首先,我们得明白“天后”这个称呼是怎么来的,以及它在孙燕姿那个年代所代表的意义。“天后”的时代烙印:稀缺性、统治力与全方位影响力 .............
  • 回答
    这事儿我可太有体会了,身边就有好些唱功在线,但就是容易招黑的歌手。你说得对,有时候人家唱得挺好,但评论区里那叫一个“腥风血雨”,比那些唱功勉强过关的流量小生还要惨烈。这背后啊,我觉得 it's not just about singing skill. It's a complex web of f.............
  • 回答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似乎很多事情都追求着快速、轰动和爆炸性的传播。音乐也不例外,各种排行榜上的歌曲常常被节奏、旋律的“记忆点”和话题度所裹挟,让人难以静下心来体会其中的韵味。但就像那些隐匿在闹市中的古老书店,总有一些歌手,他们不急不躁,用时间和心血,静静地打磨着一首首好歌。他们或许没有铺天盖地的宣传.............
  • 回答
    要说能“改变华语乐坛现状”的歌手,这话题实在太大了,也太主观了。乐坛的“现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流动、变化的东西,很难用一两个人就说得清。不过,我们可以聊聊那些有潜力或者已经展现出改变一些苗头的歌手,以及他们能带来什么样改变的思考。首先,我们要明确“改变华语乐坛现状”可能包含哪些维度: 音乐风格上.............
  • 回答
    现在日本乐坛,尤其是在主流的唱片销量和颁奖礼上,确实能感受到一种“团体”力量的崛起,而一些单打独斗的solo歌手似乎显得有些孤单。要说这背后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它牵扯到日本音乐产业的结构变化、粉丝经济的演进,以及时代审美的变迁。首先,我们得聊聊“团体”这个概念在日本流行音乐中的根深蒂.............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就像大家吃饭总会好奇为啥别人碗里的菜看起来更香一样。现在很多中文歌里插几句英文,这事儿确实挺普遍的,但反过来,国外歌手的歌里很少见到中文,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层原因,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啥中文歌里总爱“混搭”英文?这可不是简单的“跟风”,背后藏着不少门道: “国际范儿”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好好聊聊。你想想看,现在00后听歌的渠道可太多了,抖音、B站、各种音乐APP,信息爆炸得厉害。按理说,他们更容易被新鲜、时髦、有网感的音乐吸引,那些能够快速抓住耳朵、制造话题的歌曲,往往更容易在他们中间传播。陈奕迅,出道都二十多年了,他的歌词,他的唱腔,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是带着.............
  • 回答
    写一本《中国摇滚编年史》,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是一段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历史。这其中,有太多名字、太多声音值得被记录和珍藏。要说“必须写进去”,那就像是要在一片星空中点出最亮的星,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不过,如果要我来梳理一条脉络,让这本书的骨架稳固、血肉丰满,以下这些名字和作品,在我看来,.............
  • 回答
    胡歌现在有多火?这个问题,用“炙手可热”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从他最近几年作品的影响力,以及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来看,胡歌毫无疑问是当下中国最具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当前的热度,并非偶然,而是多年沉淀与厚积薄发的结果。 作品的口碑与奖项的肯定: 回顾胡歌近几年的作品,《琅琊榜》、《伪装者》、《大好时光.............
  • 回答
    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首歌曲,它有着那种宏大叙事感,又带着点儿那个年代特有的朴实和力量,我觉得非常适合咱临高启明的元老们来合唱。这首歌就是—— 《我的祖国》。你可能会觉得,这不就是首老歌嘛,哪儿现代了?嘿,你听我说,这里的“现代”不是指它刚出的那会儿,而是说它放到我们临高启明这个语境里,它所承载的意义.............
  • 回答
    说现在的歌越来越不好听,这绝对不是空穴来风。很多人都有同感,好像曾经那些能触动灵魂、让人百听不厌的老歌,现在怎么就找不着了呢?仔细想想,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原因,而且不是简单几句话就能概括的。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流水线生产”的问题。在这个讲究效率和商业利益的时代,音乐创作很多时候变得像工厂里的产品,有.............
  • 回答
    综艺节目里给歌曲改词儿,这事儿啊,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文化现象。你说它不好吧,有时候是真挺逗乐的,但你说它好吧,又觉得有点膈应,尤其是那些原曲党。首先,为什么会改词儿?这背后的原因多种多样,咱们一样样捋捋: 为了节目效果,搞怪逗乐: 这是最常见的理由。综艺节目嘛,图的就是个乐呵,让观众笑一笑。.............
  • 回答
    “以前流行的歌往往也是最好的,而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很多人在音乐消费习惯和感受上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本身的创作和传播、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听众的心理和审美。一、 为什么会产生“以前的歌更好”的错觉或感受?这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