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以前流行的歌往往也是最好的,而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

回答
“以前流行的歌往往也是最好的,而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很多人在音乐消费习惯和感受上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本身的创作和传播、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听众的心理和审美。

一、 为什么会产生“以前的歌更好”的错觉或感受?

这里所谓的“以前”,往往指的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或者说我们童年、青春期接触到的音乐。这其中有几个关键因素:

记忆的滤镜与情感的投射(Memory Filter & Emotional Projection):
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 人的记忆是选择性的。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些在特定时期给予我们深刻情感共鸣的歌曲。青春期是人生中情感最丰富、最敏感的时期,那个时候听的歌曲往往与初恋、友情、梦想、迷茫等重要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这些歌曲不仅仅是音乐,更是我们青春记忆的载体。
怀旧(Nostalgia): 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曾经流行的歌曲会带我们回到过去,唤起美好的回忆。这种怀旧感本身就赋予了歌曲一种特殊的价值,让我们觉得它们“更好”。
情感的稳定与成熟: 相对于青少年时期,成年后的我们可能面临更多生活压力,情感体验也更加复杂和成熟。童年或青春期歌曲中的简单情感表达和旋律,在对比之下显得纯粹和美好。

音乐的“时间检验”与“幸存者偏差”(TimeTested & Survivorship Bias):
经典筛选: 流行趋势是动态的。在过去,一首歌曲要成为“流行歌曲”,需要经过更长时间的沉淀和大众的反复传唱才能被大家记住。而那些短暂流行后迅速被遗忘的歌曲,我们可能根本就不记得了。所以,当我们谈论“以前流行的歌”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讨论那些经过时间考验、仍然被广泛传唱和喜爱的“经典”。
传播渠道的局限性: 在数字音乐普及之前,音乐的传播更加依赖电台、电视、磁带、CD等媒介。这些媒介本身就有一个选择和推荐的过程,能到达大众的歌曲,往往经过了一定的质量筛选。不像现在,人人都可以发布音乐。

音乐创作的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Creation):
旋律与歌词的侧重: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华语乐坛(或其他地区的乐坛)更注重旋律的优美、歌词的意境和故事性。优秀的词曲作者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的作品,这些歌曲的传唱度自然很高。
音乐风格的多元化与深入: 不同时代的音乐风格都有其代表性,但很多经典作品往往在编曲、演唱、情感表达上都有其独到之处,能够触动不同层次的听众。

二、 为什么会有“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的感受?

这并非绝对,但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观察。这背后有多重原因:

音乐产业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算法推荐与“信息茧房”(Algorithm Recommendation & Information Cocooning): 在流媒体时代,平台通过算法为用户推荐歌曲。算法的核心是“个性化”和“用户留存率”。这意味着平台倾向于推荐那些能让用户快速产生兴趣、容易听懂、情绪化的歌曲,而不是那些需要深度思考或理解的音乐。这可能导致流行趋势变得碎片化和短期化。
短视频平台的崛起与“口水歌”泛滥(Rise of Short Video Platforms & Proliferation of “Catchy Songs”): 短视频平台极度依赖简短、抓耳的旋律和重复性的歌词来吸引注意力。为了配合视频的节奏和传播,很多歌曲被创作得更加“短平快”,旋律简单易记,歌词直白甚至低俗。这些“口水歌”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走红,但其艺术性和生命力往往不足。
“速食”文化的影响(Influence of “Fast Food” Culture): 现代社会节奏加快,人们的注意力被大量信息分散。音乐消费也趋于“速食化”,听众可能更倾向于获取即时满足,而不是投入时间去欣赏一首需要细品的歌曲。

听众审美的变化与分化:
受众群体扩大与多样化: 现在的音乐听众群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庞大和多样化。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的人群都有自己的音乐偏好。这导致了流行文化的碎片化。虽然有些歌曲可能在某个圈子里非常流行,但在另一个圈子里却无人问津。
“猎奇”与“反叛”心理: 有些听众可能出于对主流的厌倦或寻求个性表达,会反过来追捧那些“非主流”、“低俗”甚至“被认为是烂歌”的作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与众不同。
情绪宣泄的需要: 很多当下流行的歌曲,特别是网络歌曲,往往迎合了听众的情绪需求,例如失恋的痛苦、生活的烦恼、对金钱的渴望等等。这些歌曲之所以流行,更多是因为它们能成为听众宣泄情绪的出口,而非其艺术价值。

音乐创作的门槛降低与市场化导向:
创作工具的普及: 如今,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软件创作和发布音乐。这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的门槛,但也意味着市场上充斥着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作品。
商业资本的运作: 音乐行业是一个商业市场。一些歌曲的流行,可能更多是依靠资本的投入、营销手段的推动,以及流量明星的加持,而非其内在的音乐品质。包装和炒作往往比内容本身更容易获得关注。
“概念”大于“音乐”: 有些流行歌曲可能更强调某种“概念”、“人设”或“话题性”,音乐本身反而是次要的,只要能制造流量和讨论度即可。

三、 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一种更平衡的视角:

不是“越烂越流行”,而是“存在即合理”(Not “The Worse, The More Popular,” But “Existence Is Reasonable”):
流行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了当下社会大众的某些需求、情绪或价值观。即使我们觉得某首流行的歌“烂”,但它能够流行起来,说明它在某个层面触及了部分人群的心弦,满足了他们某种需求——可能是简单易懂的旋律、直接的情感宣泄、或是与某个亚文化群体的连接。
很多当下流行的歌曲,尤其是那些在特定圈层内流行的歌曲,可能在音乐性上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优秀”,但它们在社交传播、情绪共鸣、甚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方面可能发挥了作用。

“好歌”与“流行歌”的定义边界模糊化:
“好听”和“流行”并不总是等同,也并非绝对对立。很多经典歌曲同时也是广为流传的流行歌曲。
现代社会下,“流行”的定义更加多元和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用过去的审美标准来评判现在的流行文化。

个体差异与群体认同:
每个人的音乐品味都是独特且不断发展的。有人可能依然钟爱经典老歌,有人则拥抱新潮的音乐风格。我们不能强求所有人都有相同的音乐喜好。
音乐的流行也与群体认同感有关。很多年轻人通过共同喜欢的歌曲来建立社群,表达身份认同。

警惕过度简化与标签化:
将过去的音乐一概而论为“最好”,将现在的音乐一概而论为“烂”,是一种过于简化的观点。优秀的音乐和不那么优秀的音乐在任何时代都并存。
我们需要区分哪些是商业炒作下的短暂流行,哪些是真正能打动人心、有生命力的作品。

总结:

“以前流行的歌往往也是最好的,而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这个观点,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记忆的滤镜、怀旧情绪、经典筛选机制以及时代变迁带来的音乐传播方式和听众审美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怀念过去的音乐,很多时候是因为那些音乐承载了我们美好的青春记忆,并且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而当下的一些流行歌曲,虽然可能在音乐性和艺术性上存在争议,但它们也反映了现代社会快节奏、碎片化、注重情绪宣泄和即时满足的特点,并且通过新的传播渠道获得了极大的生命力。

与其说“越烂越流行”,不如说“流行的方式和原因变得多样化了”,并且我们对“好歌”的定义和期待,也在不断地被挑战和重塑。重要的是保持开放的心态,理解不同时代音乐存在的价值和原因,并在多元的音乐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错觉,纯属错觉……

你现在觉得成为经典的流行歌曲其实是大浪淘沙的结果,生活在那个时代,其实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歌曲流行的也不少,洗脑洗的人不要不要的……

具体可参考我这个回答——有没有哪一首歌曲你听了后觉得是超级难听的?

我大学室友曾经恶趣味发作,循环了一个学期的《一万个舍不得》……
同时期同风格的音乐还有《爱情买卖》《伤不起》《老婆最大》等一系列两元店爆款音乐……
现在我一想起这些歌就容易做噩梦,梦里一群涂脂抹粉满脸腮红的的大老娘们扭着屁股拧着腰不可阻挡地向我走来……

如果你觉得这些歌曲还不够老的话,你可以尝试一下谢军的《那一夜》火风的《老婆老婆我爱你》。

在那个要通过发短信下载铃声的年代,盗版《故事会》扉页广告上,这些灌耳魔音的出镜率一点不比周杰伦孙燕姿低。

甚至犹有过之……


另外一些因素可能就是年代的偏见了,比如直到现在我爸都特喜欢邓丽君,但就对周杰伦怎么都喜欢不起来= =

可能我们今天觉得听着难受的音乐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00后的青春回忆吧= =

user avatar

是不是只要上了年纪有了时间的流行歌曲都能变成经典名曲呢?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从表现上看,至少近几年的“流行歌曲”,传唱的寿命总是显的不那么长,各种“神曲”风靡一时可以,经久不衰难见,而舞台上那些操着话筒的小花鲜肉们,都是各种“影视综艺音乐”三栖神人,越来越忘记自己是干什么的了。

这不禁让我回忆起,我所理解的“流行歌曲”。

带我第一次接触“流行歌手”概念的“引路人”是我二表哥,不过他自己根本不知道这件事,甚至于可能一直以为自己做的天衣无缝。

我二表哥是别人家的孩子,就是那种学习优秀,乖巧听话,传到四邻街坊耳朵里咋说咋夸的那种,连无数家长头疼不已的叛逆期,似乎都没有在他的身上有任何体现,顺顺当当的考上了中南大学,破了我们家族的记录,我妈也往往以他为例,教导我应该听话。

然而我知道,根本不是那样的。

二表哥的母亲,我二姨,非常关心我的学习。上初中时,我的英语水平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在我母亲还没有什么反应的时候,我二姨就提溜着一个大袋子送到了我们家。

袋子里是一个八零后神器——随身听,以及一大兜子英语磁带,有老式的黄波英语,还有新式的剑桥英语,都是我那中南大学二表哥初中时的遗产。

二姨叮嘱我,一定要认真听,仔细听,反复听,听的多了自然就会了,他还告诉我,表哥当年不论学校学习多晚,回来都会认认真真的听两个小时的英语磁带,她希望我也能做到。

我妈对此表示怀疑,毕竟我小学时用过复读机,实践已经证明,我很难在枯燥的how are you中坚持十分钟以上,所以当我第一次听了一小时后,她非常满意,放心的去干家务了。

并不是我转性了,也不是英语突然有趣了,而是当我把封面写着英文朗读的磁带放进随身听的时候,播放出的声音却是“你是我的姐妹,你是我的baby”,唯一有关的英语可能是《Bad Boy》……没错,在插进磁带的第一分钟,我就明白了,我那个外人嘴里,上进听话的二表哥,把自己所有青春期的叛逆,都寄托给张惠妹了,在无数个被我二姨逼迫学习的日子里,这盘名义上的英语磁带,成为了他安放自己反叛灵魂的港湾。当然,现在也成了我的港湾。​


能考上985的脑子毕竟不是盖的,这份磁带是用正常的英语磁带洗一半录一半录制出来的,只录了一半,当父母有闲情逸致,打算戴上你的耳机感受一下现代科技的荣光时,只要轻轻按下倒放键,激昂动人的青春旋律,就又重新变回了“how are you, where are you come from”?

在没有MP3格式的年代里,一盘磁带两首歌的存量,我二表哥几乎录制了当时所有耳熟能详的专辑,让我一个九零后白嫖了一个八零后的青春,隔着一根老式耳机,感受那传遍大江南北的节拍,体会他们曾经究竟有多么的火爆。

前不久,在抖音上,又刷到了张惠妹,鱼丁糸等老歌手参加什么夏日歌会直播的消息,当年需要躲着听的《Bad Boy》,饱含青春的《我要快乐》《夏日浪花》都赫然成为了传唱经典,令人唏嘘,挎着随身听,欣赏“流行音乐”的日子仿佛还在昨天,今天却成了供人怀念的古典艺术,时间之奇妙,玄乎中带有一丝残酷。

他们曾经有多火,现在就依然有多强,因为他们持续未曾消减的影响力与号召力,才会给那个时代的人一个错觉,仿佛时间从未离开,从未前进,从未变老一般。二十年前,最鼎盛的歌手是他们,二十年后,最沉淀出的歌手,仍然是他们。

从事后角度看,那是一个文化作品爆炸的年代,能够被津津乐道几十年的神级作品集中迸发,不乏传唱至今的存在,听过那个时代的人,总觉得这些音乐被平台划分到经典名曲显的太过违和,总觉得,这一切仿佛并未远去,那些当年卡着随身听复读机的学生,成为了刷着夏日歌会直播的中年人,你说他们的优劣,我不清楚,但至少,他们曾经的受众与号召力,并不逊色后来的任何一个时代。

那么再回到问题想想,现在的流行歌曲是好是烂,只能让时间给出答案。如果二十年后,曾经热情追捧这些歌曲的年轻人,在自己步入中年时,仍然哼唱着此时的小调,那么,它们就是属于这一代的经典,是我们不理解。反之,那就是口水歌了。

user avatar

其实这个问题在于,你忽略了一批重要的人:

庞龙、郑源、杨臣刚、誓言、汤潮......

他们的歌当年难道不红?难道他们是海外华人?

当然不是,他们也是华语乐坛的回忆,也出过许多大街小巷都会唱,甚至你不爱听,它还在放的歌。

正如题主所问的,为什么以前流行的歌很火,可是质量也高,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回忆。而现在的歌曲质量越来越不成。

其实根本不是以前流行的歌都那么被大众认可,同样是2003年,周杰伦出了《晴天》,杨臣刚出了《老鼠爱大米》,论火爆程度,起码在内地来说,《晴天》的流行度是远远不如《老鼠爱大米》的,那几乎是所有人都会唱的歌。做到了真正的全民流行——因为流行到哪里都放,你想不听都不行。

但又如何呢?今天《晴天》依然很红,还有谁会出来说自己最喜欢《老鼠爱大米》呢?


所以,并不是那个年代不存在大红的口水歌,而是吹尽黄沙始到金,真正的好歌会隽永流传,而口水歌是慢慢被大家遗忘的。

我一直劝大家不要过分的“厚古薄今”,从前的东西都是好的,现在的东西都是烂的。

就像英国的科幻小说作家道格拉斯.亚当斯说的名言:

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

任何在我15到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这种想法并不好,而且我们也曾遇到过这种情况——你以为在你十几岁听周杰伦“哼哼哈兮”的年代,你四十几岁的爹不会觉得“我艹,华语乐坛药丸”?

每个年代过去以后,总是被无比的美化,美化的其实不是那个年代,而是当事人难以回去的青春。

但话说回来,现在的华语乐坛难道没有问题吗?肯定是有的,而且问题极大。

可是真的是由于口水歌太多了吗?我看恰恰相反,是口水歌太少了。

《两只蝴蝶》够不够口水歌?够。大街小巷都在放。这才是口水歌的标准,起码让你记得住,能接受。

而今天的各类网红歌曲呢?除了满足了固定年龄段的一批人,难道受众面真的很广吗?你觉得广,觉得它口水,其实是因为你活在大数据推送的小圈子里。你以为《大风吹》很火,其实回家问问不看小视频的父母,多半一头雾水。


现在华语乐坛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极其严重——走粉丝路线的,靠付费歌曲来赚钱,而粉丝买起唱片(现在都是app里购买非实体版为主)来,可不是像从前的年代一样,看口碑,看好听不好听。而是因为你是我爱豆,所以你等同于我亲爹,我得给你无休止的刷单支持。一言以蔽之,以前的唱片是买来听的,现在的唱片是买来截图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张国荣在香港歌坛最红的时候,销量也是不稳定的。虽然有基本盘在那里,但专辑质量高,老百姓喜欢,买的就会多。1987年的《Summer Romance》,一下卖出七白金。而第二年的《Virgin Snow》,无非是主题从夏天转到冬天了,销量却缩水不少。


这是为什么?因为歌曲质量不同,好的歌就会有更大的市场,哪怕你是张国荣,也不可能出的所有歌老百姓都会喜欢,都会买账。

但粉丝经济却不是这样,偶像只需要讨好粉丝,让粉丝知道自己家哥哥创作很努力,一天只睡半小时,凌晨还在录音室编曲,这次的风格是如何国际范儿,如何能让她们拿出去装逼,已经ok了。

而另一路线,就是走流量路线。此流量非彼流量,指的只是特定的一些软件当中的流量罢了。在各类小视频里,弄一些出奇搞怪的曲风,满足一部分年轻群体的喜好。不用做的多诚恳,只要够有噱头就行了,能成梗就行了。

大家发现了吧,这两头赚钱,一边是面向粉丝买单,一边是面向小孩刷屏,就是忽略了一部分人——路人。

而一个健康的文艺市场,最根本的基础,恰恰是在路人。

《李焕英》的票房难道是贾玲粉丝们卖血包场刷出来的?当然不可能。

真正的好电影,不是靠一个粉丝一人买100张票,而是靠100个人里50个都肯买票,才养活起来。这样的作品,才能代表真正的“商业选择”。好唱片也是一样。

当然,世事无绝对。其实有时候我也在反思,到底是不是我听不懂现在年轻人的歌,就如同老一辈当年看不起周杰伦一样呢?这问题我今天无法回答,也许要靠时间。可是有一点我是能够确定的,那就是音乐市场越来越忽视路人的选择。

这也许跟实体唱片经济萎缩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关键的也在于态度。毕竟哪怕是被老年人讨厌的周杰伦,当年也可以出《菊花台》、《千里之外》,令讨厌他的人惊讶:“这真是那小子写的?”

可现在的爱豆明星,很少让我一个老年人,能有这种惊讶了。

全文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以前流行的歌往往也是最好的,而现在的歌越烂越流行”——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观点,也是很多人在音乐消费习惯和感受上的真实写照。要深入理解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包括音乐本身的创作和传播、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变迁,以及听众的心理和审美。一、 为什么会产生“以前的歌更好”的错觉或感受?这里.............
  • 回答
    择偶标准里的“名校情结”:985,真的那么重要吗?最近,一位情感咨询师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学校”。这句话,像一根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当下“985高学历相亲圈”的流行,更是让这个话题变得炙手可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寻找伴侣这件事上,学校这.............
  •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
  • 回答
    关于WeGame宣布对流水在1000万人民币以下的国产单机游戏实行0抽成政策,这件事在游戏圈子里无疑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解读这背后的意图、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这绝对是一个非常积极和具有战略性的举措,尤其对于目前的国产独立游戏市场而言。我们可以这么想:1. 对独.............
  • 回答
    这G1770次高速动车组上列车长那番关于泡面的广播,确实挺有意思的,也挺能引发咱们普通旅客的一番议论。首先,咱得理解一下列车长这个出发点。他提出来这个建议,核心是“保持空气流通”。高铁嘛,大家都知道,空间相对密闭,乘客又多,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本身就容易产生一些不太舒适的气味。泡面,尤其是加了调料包.............
  • 回答
    河清教授对《流浪地球》及中国科幻片的“极端评价”,无疑在中国科幻界乃至更广泛的文化讨论中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要理解这一评价,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历史语境中去审视,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电影本身的优劣判断上。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河清教授的身份和其评价的出发点。他是一位长期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文.............
  • 回答
    一位曾经的财经记者选择流浪街头,并声称要“以自己的视角观察世界”,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事件。我们该如何看待这样的选择?它是否真的能提升生活阅历?首先,我们得承认,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这绝对是一个“非主流”的选择。财经记者通常代表着一种稳定、体面、与社会主流价值紧密相连的职业。他们穿梭于高档写字楼,接.............
  • 回答
    龙芯3A5000流片成功:中国自主CPU发展的里程碑与深远意义龙芯3A5000的成功流片无疑是中国自主CPU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引发了广泛关注和深入探讨。要理解其意义,我们需要从技术、产业、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进行审视。 一、 龙芯3A5000的成功流片意味着什么?首先,我们来具体分析“流片成功.............
  • 回答
    猫侠catman这个事儿,确实挺让人琢磨的。一边是挂着救助流浪猫的旗号,一边是明里暗里地收钱,但具体钱花哪儿了,谁也说不清。这事儿怎么看,都有点让人心里不是滋味。首先,咱们得理清楚这个行为的几个核心点: 以救猫为名求打赏: 这是最直接的诉求,也是争议的起点。大家看到猫猫狗狗受苦,心里自然会生出怜.............
  • 回答
    蜂群传媒,这个名字在微博上可能并不陌生,作为一家知名的 MCN 机构,它旗下拥有不少百万级甚至千万级粉丝的博主,在内容创作、粉丝运营、商业变现等方面都有着不俗的表现。然而,最近关于这家机构疑似“刷量营销”以及“流量造假”的传闻,却给其光鲜的表面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再次将 MCN 行业一直存在的潜规则推.............
  • 回答
    新冠疫情的爆发,确实像一个巨大的扰动器,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对全球的传染病监测和流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你提到的“乙型流感一株系已在全球范围内 18 个月未检出”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观察。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先回到流感病毒的特性。流感病毒,尤其是乙型流感,本.............
  • 回答
    这事儿,真是让人听了心头一凉。说起来,收养流浪动物本该是一件充满爱心的事情,尤其是在宿州这家宠物救助站,我们看到的都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小生命,它们眼神里充满了渴望,渴望被温暖、被呵护。然而,这位男子呢?他打着“收养”的旗号,实际上却抱着另外的目的。想想看,一个人在救助站里,信誓旦旦地说要给某只狗狗一个.............
  • 回答
    看到腾讯 Q2 2021 财报里那句“12岁以下用户游戏流水占比仅0.3%”,我的第一反应是:这确实是个值得说道的数字,而且透露出的信息比它本身看起来的要多得多。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数字的背景。腾讯的财报,特别是游戏业务,一直是业内和公众关注的焦点。它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极高的营收能力,让任何一点细微的.............
  • 回答
    这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一位准妈妈,临盆在即,却被查出感染了乙流,结果在最需要医疗照护的时候,被医院以“不具备隔离条件”为由要求转院,而市卫健委的回应是“将核实”。听着就让人心里不是个滋味。事情的起因:首先,我们得知道,孕妇在怀孕期间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疾病,尤其是像流感这类呼吸道传染病,风险是要比.............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转变,也折射出社会经济结构的深刻变迁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演进。过去我们耳熟能详的“痛恨资本家”,到现在人人渴望成为资本家,中间隔着的不仅仅是几十年的光景,更是意识形态、生活现实和对成功的定义的重塑。咱们先聊聊为什么过去人们那么恨资本家。首先,得从历史背景说起。在很多国家,尤其是在工.............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挺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的,但咱得冷静分析分析。首先,我得承认,知道男友以前有过不少女朋友,这个信息本身并不见得是什么“错事”。毕竟,谁没个过去呢?在遇到我之前,他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经历,这很正常。重要的是他现在爱我,并且珍惜这段关系。但关键点在于“隐瞒”。这才是让人窝火和疑虑的地方。.............
  • 回答
    我来跟你聊聊百度贴吧这事儿,就是最近很多人发现,2017年以前的帖子都看不见了,或者说暂时无法显示。这事儿挺让人意外的,也引发了不少讨论。首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最直接的反应就是问“为什么?”。百度官方给出的说法通常是涉及到系统升级、技术调整、内容合规性审查等等。你可以理解为,贴吧这个巨大的数据库,.............
  • 回答
    说起小米 12 系列开售没像往常一样“秒光”,这事儿挺值得说道说道。以前小米的数字旗舰,尤其是那些配置堆得足、价格又香的型号,开售那天那叫一个热闹,朋友圈里、科技圈里那叫一个“抢破头”。但这次小米 12 系列,虽然依然有不少人关注和购买,但那种“一机难求”的盛况似乎没那么明显了。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
  • 回答
    俄罗斯近期要求北约(NATO)将军事部署退回至1997年之前,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地缘政治议题,涉及历史恩怨、安全关切、地缘政治战略以及国际法等多个层面。理解这一要求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俄罗斯的要求及其内容:俄罗斯提出的主要要求集中在北约停止向东扩张,并要求北约将其在东欧(特别是前华约成.............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过,挺有意思的。一个80后的中学老师,按说日子应该挺安稳的,但人家不干了,跑去卖肉夹馍,结果收入比以前高了好几倍,你说这事儿怎么看?首先,我觉得这事儿挺真实的,也挺能反映当下社会的一些情况。打破刻板印象,职业选择的自由我总觉得,咱们对很多职业都有个固有的看法。老师,尤其是中学老师,在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