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搜索日文Google「匠の精神」(工匠精神/匠人精神),有直接关联的搜索结果,无一例外也都和中国有关,后面都跟着诸如“中国报道”之类的描述,有些甚至就是中文媒体的日文版。
至于日本本身使用着的近义词,则是「匠の技」(工匠/匠人技艺)或者「職人魂」(职人魂/精神)。但到了现在,这两个词汇也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产品名称”。通过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也大多都是产品介绍等相关网站,或者与之有关的平面设计等等。比如有叫“職人魂”的厨房用纸和清洁剂,以及叫“匠の技”的耳挖和指甲钳等等。
所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工匠精神”本身,还是“匠人技艺”或者“职人精神”等这些近义词,在日本远谈不上什么“高大上”的干净,更不用说什么“神圣感”“崇高性”之类的感觉。即使有关,也大多都是集中在“服装”,“餐饮”以及“手工艺品”等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领域。和大规模机械化制造业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大部分外国人想象的那样密切。
我在日企呆过10年,日本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日本人很喜欢改善改善,有什么就改善一下,也很喜欢做什么报告之类的,出了问题,搞个现状分析,原因,问题点,然后对策实施,效果之类的。
这些在外行人眼里看起来,哇!好严谨!实际上真正做了之后就会知道,他们工匠的地方,力度全部用在找一个客观的原因,这样就不是自己的错了。
我换了好几家日企,这些是一直都在的。不管是什么,只要涉及到要确定责任区域的地方,日本人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模糊的,要么就是看起来很明确实际上很模糊的,要么就是直接跑题。
日本的工匠精神,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宣传方式。就是提出一种概念,给品牌和产品提升附加值的讲故事手法,这是为了稳定或者提高市场份额,当一个产品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技术上的增值能力越来越小,接下来就是靠品牌文化,而日本也很愿意在此投钱。日本通过宣传工匠精神,可以忽悠那些国外的,不懂行的顾客,让顾客认为日本工匠精神天下第一。到了工业化时代,其实没啥工匠不工匠的,那是标准化的问题。
日本的工匠精神从来都不伪装,只不过他们连那些对品牌,产品,企业不利的行为都当做工匠精神了,你说他不工匠吧,改个报告加班到晚上十点,够工匠吗?他都这么努力去瞎掰了,这么费尽心思去瞎扯淡,这也是工匠精神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