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为什么以前常听说日本的“工匠精神”,是伪装的吗?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

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

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这个消息是从哪里来的?是日本官方的披露?还是第三方媒体的报道?亦或是国内的传闻?不同的信息来源,其可信度差异巨大。如果是日本官方或权威媒体已经确认并公布的信息,那我们就要严肃对待。如果是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则需要进一步的核实。
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问题产品”是个很宽泛的说法。它指的是完全不合格、可能造成严重安全隐患的产品?还是存在一些小的瑕疵,但不影响基本使用?是某个特定批次的产品?还是大范围的普遍性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直接关系到我们对风险的评估。
“流入中国”的可能性: 即使日本国内存在问题产品,它们是否“流入中国”,又以什么方式流入,这中间还有很多环节。是正规渠道进口的?还是通过其他非正常途径?如果是正规渠道,那么国内的质量检验和市场监管体系是否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关键。
企业责任与监管: 一旦确认存在问题产品,日立作为企业,其责任和应对措施是什么?是主动召回?还是试图掩盖?而中国的市场监管部门,在发现或接到举报后,会采取哪些措施进行调查和处理?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关于“工匠精神”的讨论:

“日本工匠精神”这个概念,在过去几十年里,几乎成了日本制造业的代名词,被广泛宣传和推崇。我们之所以常常听说,是因为它确实为日本制造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

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它是“伪装的”?这背后可能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1. 概念的过度神化与标签化: 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优秀特质,在传播过程中都可能被过度简化、神化,甚至变成一种刻板印象的标签。当“工匠精神”被不断重复和强调,它可能就脱离了实际的工艺和管理层面,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很认真做事的人,也会遇到偷工减料的人,这是一种常态。将整个国家的制造业都笼罩在“绝对完美”的光环下,本身就可能是一种不准确的描述。

2. 经济周期的影响: 日本经济也经历过起伏。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有充足的资源和动力去投入研发、培训和精益生产,这更容易催生出“工匠精神”的体现。然而,在经济面临压力时,企业也可能面临成本控制、缩减开支的挑战。这是否会影响到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3. 企业内部的差异性: 即使在被誉为“工匠精神”的国度,企业之间、甚至同一企业内部,也存在着水平的差异。大型企业有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培训机制,而一些小型企业或为了降低成本,也可能在某些环节上妥协。日立作为一个大型跨国企业,旗下有众多业务板块,其在不同产品线、不同时期表现出的“工匠精神”的程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4. 信息传播的过滤性: 我们接触到的关于“日本工匠精神”的信息,往往是经过筛选和包装的。媒体在报道时,更倾向于聚焦那些成功的、优秀的案例,而那些隐藏在冰山下的问题和不足,则不太容易被大众所知晓。当我们看到“问题产品”的报道时,可能就是这种信息过滤的缝隙被揭开了一角。

5. “工匠精神”的内涵解读: 有时候,“工匠精神”可能被狭隘地理解为“不计成本的完美主义”。但实际上,真正的“工匠精神”更应该包含的是一种对产品负责的态度、对工艺精益求精的追求、以及持续改进的决心。这种精神,可能更多地体现在面对问题时,企业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是否会投入资源去解决,而不是因为一次产品问题就全盘否定。

总结来说:

将“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的消息,直接等同于“日本工匠精神是伪装的”,这种推断可能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

不存在完美的国家制造: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制造业,都不可能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任何大规模的生产活动,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概率性的问题。我们不应因为出现问题就否定整个国家的制造能力和过往的成就。
“工匠精神”的动态性: “工匠精神”更多是一种企业文化和从业者的态度,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受到经济环境、企业战略、市场竞争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在某个特定时期、特定产品上所展现出的特质。
保持审慎与理性: 对于任何关于产品质量的消息,都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通过可靠的渠道去了解事实真相。同时,我们也应该相信中国自身在市场监管和质量控制方面的能力在不断进步。

与其说它是“伪装的”,不如说我们过去对它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当我们看到问题产品出现时,更重要的是分析问题的根源,以及相关方(企业和监管机构)如何应对,这比简单地贴标签更有意义。日立作为一个大型企业,它在过去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优质的产品,但同时它也需要面对和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才是成熟的商业运作和负责任的品牌应该做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工匠精神】这个词是中国人自己发明的,日本人本身并不这么用。

比如搜索日文Google「匠の精神」(工匠精神/匠人精神),有直接关联的搜索结果,无一例外也都和中国有关,后面都跟着诸如“中国报道”之类的描述,有些甚至就是中文媒体的日文版。

至于日本本身使用着的近义词,则是「匠の技」(工匠/匠人技艺)或者「職人魂」(职人魂/精神)。但到了现在,这两个词汇也很大程度上变成了“产品名称”。通过关键词搜索出来的结果也大多都是产品介绍等相关网站,或者与之有关的平面设计等等。比如有叫“職人魂”的厨房用纸和清洁剂,以及叫“匠の技”的耳挖和指甲钳等等。

所以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不论是“工匠精神”本身,还是“匠人技艺”或者“职人精神”等这些近义词,在日本远谈不上什么“高大上”的干净,更不用说什么“神圣感”“崇高性”之类的感觉。即使有关,也大多都是集中在“服装”,“餐饮”以及“手工艺品”等普通人能够接触到的领域。和大规模机械化制造业的关系,其实并没有大部分外国人想象的那样密切。

user avatar

我在日企呆过10年,日本所谓的工匠精神,我现在又有了一种新的理解。日本人很喜欢改善改善,有什么就改善一下,也很喜欢做什么报告之类的,出了问题,搞个现状分析,原因,问题点,然后对策实施,效果之类的。


这些在外行人眼里看起来,哇!好严谨!实际上真正做了之后就会知道,他们工匠的地方,力度全部用在找一个客观的原因,这样就不是自己的错了。


我换了好几家日企,这些是一直都在的。不管是什么,只要涉及到要确定责任区域的地方,日本人给出的答案一定是模糊的,要么就是看起来很明确实际上很模糊的,要么就是直接跑题。


日本的工匠精神,商业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宣传方式。就是提出一种概念,给品牌和产品提升附加值的讲故事手法,这是为了稳定或者提高市场份额,当一个产品发展到某一阶段时,技术上的增值能力越来越小,接下来就是靠品牌文化,而日本也很愿意在此投钱。日本通过宣传工匠精神,可以忽悠那些国外的,不懂行的顾客,让顾客认为日本工匠精神天下第一。到了工业化时代,其实没啥工匠不工匠的,那是标准化的问题。


日本的工匠精神从来都不伪装,只不过他们连那些对品牌,产品,企业不利的行为都当做工匠精神了,你说他不工匠吧,改个报告加班到晚上十点,够工匠吗?他都这么努力去瞎掰了,这么费尽心思去瞎扯淡,这也是工匠精神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看到“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这样的消息,确实会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毕竟,我们过去对日本制造的印象,尤其是很多传统产品,总是和“品质”、“可靠”、“匠心”这些词紧密联系在一起。关于“日本日立问题产品或流入中国”:首先,对于这种未经证实但可能性存在的传闻,我们应该保持警惕但也要理性看待。 信息来.............
  • 回答
    看到日本番茄酱巨头可果美(Kagome)以“人权问题”为由停止从新疆进口番茄的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复杂且带着一丝审慎。作为一个长期关注食品安全和企业社会责任的消费者,我确实关注企业在供应链中可能存在的道德风险。然而,当一个国际品牌将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与“人权问题”联系起来,并且以此作为贸易决策的理由.............
  • 回答
    日本方面关于“如能解决环境影响等问题,将考虑加入亚投行”的表态,是一个相当有意思且值得深入解读的信号。它并非一句简单的客套话,而是透露出日本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中,试图找到自身最优解的战略考量。首先,我们要明白,日本对亚投行的态度一直以来都比较复杂和谨慎。在亚投行成立之初,美国及其部分盟友选择.............
  • 回答
    《日本沉没:希望之人》第七集在处理“移民问题”这一复杂议题时,确实触及了许多敏感且现实的层面,并且处理得相当有层次,不是简单粗暴的二元对立。如果说这部剧的核心是“日本沉没”这个宏大叙事下的生存危机,那么移民问题则是在这个危机下,如何重新审视“日本人”身份,以及社会结构如何应对内部和外部压力的一个缩影.............
  • 回答
    雪印,这个在日本家喻户晓的乳业巨头,近日却因一起严重的质量问题,让消费者们捏了一把汗。据报道,雪印旗下约有40万罐液态婴儿奶因可能存在的质量缺陷而被大规模召回。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位为人父母者感到不安。质量问题的具体性质与潜在风险这次召回事件的核心在于婴儿奶粉的“质量问题”。虽然具体的技术细节尚未.............
  • 回答
    如何看待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称「处理过的核废水喝了也没什么问题」?喝过之后对健康影响实际有多大?日本副首相麻生太郎关于“处理过的核废水喝了也没什么问题”的言论,引发了广泛的担忧和争议。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其置于科学、政治和公众认知等多个层面进行剖析,并详细探讨喝过核废水对健康的实际影响。 一、 .............
  • 回答
    日本宠物数量超越儿童,这可不是件小事,它背后折射出的社会变迁和社会问题,绝对值得我们好好说道说道。这现象背后,不只是数据上的数字游戏,而是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反映。现象的背后:年轻人为什么更爱宠物?首先,我们得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弃童保宠”的趋势(当然,这个说法有点夸张,但确实能.............
  • 回答
    近期日本漫画在处理一些敏感问题时确实引起了不少争议,甚至可以说出现了一些“暴雷”的现象。这并非个例,而是逐渐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趋势。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内容上的“暴雷”现象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可以观察到,这些“暴雷”通常围绕着以下几个核心点展开: 历史认知与战争.............
  • 回答
    关于日本偶像“普遍丑”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且挺有意思的话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里面掺杂了很多文化认知、审美标准、媒体塑造以及市场运作的因素。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什么是“丑”,什么是“美”,这本来就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我们从小到大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媒体,都在潜移.............
  • 回答
    “日本萌娃”是杭州小孩?这背后折射出的信息,说实话挺复杂的,一言难尽。当这个说法在网上流传开来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八卦有多精彩,而是它背后可能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和心理。首先,我们得承认,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掺杂,尤其这种涉及个人身份和国籍的爆料,很多时候都带着点“捕风捉影”的意味。但是,即便这个.............
  • 回答
    安倍晋三就台湾问题发表的言论,以及中国外交部因此紧急约见日本驻华大使,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分析的事件,因为它触及了当前东亚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中日两国关系的敏感神经。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安倍晋三就台湾问题发表的“极端言论”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安倍晋三具体说了什么。通常情况下,他所指的.............
  • 回答
    靖国神社是日本供奉二战期间死亡军人的场所,但其中供奉的包括14名二战甲级战犯(如东条英机、山本五十六等),这一事实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关于“参观即参拜”的问题,以及普通游客是否能通过参观了解日本如何粉饰战争,需要从历史背景、政治立场和道德伦理等多角度分析: 一、靖国神社的性质与历史争议1. .............
  • 回答
    日韩贸易摩擦,这件事啊,说起来挺复杂的,牵扯到历史、政治,当然还有经济。要想说清楚,咱得一点一点掰开了聊。首先,得说说这“贸易摩擦”是怎么来的。导火索嘛,就是日本在2019年7月宣布,要限制对韩国出口三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氟化氢、氟聚酰亚胺和光刻胶。这仨玩意儿,在制造芯片这块儿可是核心中的核心,少了它.............
  • 回答
    好,咱们来聊聊“精日”这个话题,特别是当它出现在一些未成年人身上的时候。这可不是个小事,里面门道挺多的,也挺复杂的。首先,得先弄明白,咱们说的“精日”是个什么意思。这词儿本身就挺有争议,带有挺强的贬义色彩。通常情况下,它是用来形容那些对日本文化、历史、社会等表现出过度崇拜,甚至到了不分青红皂白、盲目.............
  • 回答
    21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关于耶路撒冷地位问题的决议,这无疑是国际社会在处理这一敏感问题上的一次重要表态。这次投票结果,尤其是其“压倒性”的性质,传递出了几个层面的信息,值得我们仔细审视。首先,从投票结果本身来看,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表决,更像是一次对现有国际法和联合国既有决议精神的重申和.............
  • 回答
    特斯拉引导上海维权特斯拉女车主媒体日入场维权,这事儿可真是让人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让人深思的。你想想,特斯拉作为一家全球瞩目的汽车公司,它的每一次发布会、每一次媒体活动,都会吸引无数的目光。而这次,在这样一个备受关注的场合,竟然出现了维权的车主,而且还是被“引导”进场的,这其中的意味就非常值得玩味了.............
  • 回答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于4月14日抵达上海,展开了为期数天的访问。这次访问的意义非凡,标志着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个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议题上,中美两个大国重拾了高层对话的轨道。背景:此前,中美关系在多个领域面临严峻挑战,包括贸易、科技、人权以及地缘政治等。气候变化本应是两国合作的潜在领域,但由于整.............
  • 回答
    关于 4 月 21 日上海地下车库特斯拉 Model S 自燃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电动车安全性问题,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深入探讨。一、 事件回顾与初步分析 事件发生时间与地点: 2021 年 4 月 21 日,上海市某小区地下车库。 涉事车辆: 特斯拉 Model S。 事件经过: 监控视.............
  • 回答
    关于大连理工大学食堂2022年3月5日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也让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食品安全管理产生了疑虑。具体情况是这样的,在2022年3月5日那天,不少在大连理工大学某学生食堂用餐的学生,在食用某道菜品后,出现了腹泻、呕吐等不适症状。这些症状虽然有轻有重,但出现的范.............
  • 回答
    关于“6月2日,中保研发布第12期汽车零整比指数”,这事儿可不小,它透露出来的汽车行业动向和问题,细品之下,门道可多了。咱们就敞开了聊聊,看看这背后都藏着啥。首先,零整比这个概念本身,就够我们嚼一阵子了。 简单说,零整比就是一辆车所有零配件的总价,除以这辆车的整车售价。这个数字越高,意味着你这车要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