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情感咨询师称「 80% 以上的客户很在乎对方学校」?为什么 985 高学历相亲圈这么流行?

回答
择偶标准里的“名校情结”:985,真的那么重要吗?

最近,一位情感咨询师的说法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80%以上的客户都很在乎对方学校”。这句话,像一根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尤其是当下“985高学历相亲圈”的流行,更是让这个话题变得炙手可热。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在寻找伴侣这件事上,学校这个标签,会变得如此重要?

“学校”为何能成为一道隐形的门槛?

坦白说,当我们在讨论“在乎对方学校”时,往往不只是在乎那个冷冰冰的校名,而是它背后所代表的一系列信息。

1. 智商与学习能力的“预判”: 毫无疑问,能够考入985高校,本身就意味着一个人在学习能力、智力水平、思维逻辑等方面有着过人的天赋和后天的努力。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很多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行业里,良好的学习能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加分项。人们会不自觉地将“高学历”与“聪明”、“有潜力”划等号,这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理性判断,尽管并非绝对。

2. 家境与成长环境的“隐喻”: 能够进入985院校的孩子,其家庭背景通常也不会太差。这意味着他们可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优越的成长环境,甚至在经济上也能提供一定的支持。当然,这并非说家境不好的孩子就不能考入名校,但从概率上讲,一个相对稳定、有能力支持孩子教育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能够在高压环境下脱颖而出的孩子。这种“隐喻”让一些人在选择伴侣时,能更快速地评估对方的“出身”,并以此来预设对方的生活习惯、消费观、人生观等。

3. 社会资源与“圈层”的默契: 985院校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一个庞大的社交网络。校友之间的联系,往往能带来职业发展上的便利,甚至是共同的语言和话题。在相亲市场上,尤其是一些以“高质量”为标签的相亲活动中,985院校成为了一个天然的“筛选器”,帮助人们快速找到“同类”,建立起一种“圈层”内的默契。这种默契,可能体现在对某些社会现象的理解、对未来规划的共识,甚至是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上。

4. 自我价值的“投射”与“匹配”: 对于很多本身就拥有高学历的人来说,他们会下意识地寻找与自己“门当户对”的伴侣。这种“门当户对”并不仅仅是财富上的匹配,更多的是在智识、见识、价值观上的匹配。选择与自己同等或更高学历的伴侣,能够让他们在交流中获得更多共鸣,减少“沟通成本”,甚至是在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感受到对方是平等的伙伴,而非拖累。这种心理,有时也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和投射——“我这么优秀,当然要找一个同样优秀的人”。

“985高学历相亲圈”为何如此流行?

在理解了学校标签的重要性后,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985高学历相亲圈”为何如此盛行。

效率至上: 在这个信息爆炸、生活节奏极快的时代,人们往往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海选”。985院校就像一个高效的“过滤器”,能迅速将潜在的合格对象锁定在一定范围内,大大提高了匹配效率。
降低试错成本: 谈恋爱、找结婚对象,本身就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情感和时间的过程。通过“名校”这个标签,人们希望能在早期就排除掉一部分“不合适”的选项,减少无效的社交和情感投入。
“优质资源”的聚集效应: 就像任何一个优质资源的聚集地一样,985高校的学生自然会吸引更多拥有相似特质的人。当一部分985高校的毕业生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相亲活动时,其他同样毕业于985院校的单身男女,也会被这种“圈子”所吸引,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
社会认可与“安全感”: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高学历”往往与“好工作”、“好未来”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能给家庭带来更多的“安全感”。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和同样名校毕业的人在一起,也会感到欣慰和放心。
信息差的弥补: 对于很多不熟悉相亲市场的人来说,一个明确的“985”标签,比模糊的“喜欢阅读”、“爱旅行”等个人描述,更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判断依据,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确定性。

理性看待,而非盲目迷信

然而,我们也不能将“985”奉为万能的择偶“圣经”。

人是复杂的整体: 学校只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并不能完全定义一个人的全部。情商、品德、责任感、沟通能力、共同的兴趣爱好、对未来的规划等等,这些同样是构成一段美好婚姻的重要基石。过度执着于学校标签,反而可能错过那些虽然非名校出身,但却闪闪发光、更适合自己的人。
“学历”不等于“情商”: 很多时候,高学历者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情感关系时,可能反而会因为过于理性、缺乏同理心而显得笨拙。相亲圈子里,我们听到的“学霸式”恋爱观,有时也让人啼笑皆非。
“圈子”也可能固化: 过度依赖“985相亲圈”,可能会让我们变得更加“圈层化”,难以接触到更多元化的社会群体,也限制了我们对不同类型的人的了解和接纳。

总而言之,当80%的客户在乎对方学校,当985高学历相亲圈越来越流行,这背后反映的是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对“优质”伴侣的理性考量和效率追求。学校,作为一种相对客观、易于量化的标签,承载了人们对于智力、潜力、背景等多方面的期待。但我们也应该警惕,不让这个标签变成唯一的衡量标准,真正学会透过标签,去发现那个值得你用真心去呵护的灵魂伴侣。毕竟,爱情和婚姻,需要的不仅仅是智商的匹配,更是心灵的契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根据遗传指数和外貌指数进行分级。

特级指数R110,外貌评分R4,

一级指数100~110分,外貌评分R3.5,

二级指数85~100分,外貌评分R3。

选留后备雄性时,杜洛克父系指数超过110,母系指数超过100,外貌指数超过4分;大白、长白母系指数超过110,父系指数超过100,外貌指数超过4分,结合血统特点及改进点进行选留。

选留后备雌性时,杜洛克父系指数超过100,母系指数超过95;大白、长白母系指数超过100,父系指数超过95,进行外貌选择,要求符合本品种特征,乳头排列均匀且不低于14个(杜洛克不低于12个),外阴正常,腹线良好,四肢健壮,根据血缘进行选留。

……

啥,你问的是相亲?抱歉,我看你这一雌一雄要结婚,不谈感情不论亲,一看长相二看穿,三追四查找遗传,挑选的这么精细,我还以为是……


user avatar

哥们在餐厅问我,知识能通过性传播吗?

他的问题过于惊悚,吓得我的鸡腿口感突变成鸭腿。


我猜他也许是最近撕透明胶压力太大。

我曾经问他,作为一个北大物理学博士,每天都在干什么?

他说撕透明胶。

用透明胶粘住碳之后,再撕开,有一定几率撕成实验要求的薄片,然后再观察。

我说,没什么高级仪器把实验对象直接切割成那个尺寸吗?

他说,有是有,就是贵。不如撕透明胶。

买两千块钱的胶带,他可以撕半年。

我忍不住夸他是个环保主义者,一杯茶,一包烟,一卷透明胶撕一天。

他说,不是一天,已经撕几年了。

我只能夸他有个性感的大脑,又懂得勤俭持家,还会玩行为艺术,一定很招女孩喜欢。

他当时笑了笑,眼神就胶带一样纯净透明,闪耀着智慧的光。

然而今天,他居然问我,知识能通过性传播吗?

我问他,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用透明胶玩一些奇怪的游戏。

黏糊糊的透明胶沾染了博士的知识,突变成智能AI透明胶?

他让我闭嘴,然后开始抱怨:

他说家里给他介绍了个同乡女孩,不是北大的。

他不明白为什么女孩看上他了,还没见面就在微信上表达了好感。

他没有钱、车、房,博士学位还得靠透明胶之神的保佑,哪天福至心灵撕出个极品……

他想不通,他觉得别人大概率是看上了他的知识。

但是有什么用呢?知识是他脑子占有的,跟她没关系。

他害怕,难道知识可以通过性传播吗?

……

我说他想多了,女孩可能就爱他这双能撕破一切的巧手。

他说不信,我说我也不信。

他让我再解释解释。我说事情得分两个层面看:

第一个层面是,就算那个女孩真是不在乎钱、车、房,就爱上撕透明胶的博士,她迷恋智慧。抽象一点,本质上是恋物癖。

跟他喜欢肤白腿长胸大,黑丝制服LO娘,一样一样的。

她是在鞭策,希望博士们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勇攀高峰为人类的智慧做贡献。

因为,要是哪天她遇到更聪明的透明胶教父,可能就另寻新欢了。

哥们想了想,说这样不好,会搞得他科研压力更大。

我又解释了第二个层面,是个用钱算账的事情。

首先,虽然没钱,但莫须有的博士学位可以折现,在她未来的预期里,名校博士可以赚很多钱。比起投资于非名校普通学历的男人,她这样下注风险更小。

另外,伴侣是个高级知识分子,也是件体面的事情。保洁上门,看到家里各种北大荣耀证书,一定惊为天人。这种虚荣感,也是非金钱的收益。

还有,会玩透明胶是种情趣。这给她带来的生活快乐,也是非金钱收入。

所以从这个层面,她看上博士只是理性的金钱原因,不是精神层面的尚智。

当然也可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就很有饱满的手感。

……

哥们说这样难道不是很功利,有点庸俗。

我说不是,这只是她们初步筛选的门槛,可以降低沟通的成本。

说不定见面后,她会觉得跟一个撕透明胶的老博士恋爱结婚,没意思。

她还是更在乎真正的感觉。

哥们若有所思。

……

后来,他跟隔壁学校的女博士在一起了。

user avatar

虽然是媒体邀请,但是我还是想说:“别带节奏了好吗?”

还是那句话,作为一个广告人,我觉得,这广告软文做的太高了........

平台名称,活动内容,价格一一列出.........

再加上煽动性的题目:“为什么985高学历相亲圈这么流行......”还有“情感咨询师”称:“80%以上的客户很在乎对方学校.......”


我不禁要问,能花“1500-3900元不等的会费”去相亲的人数占整个“相亲大军”人数的比例能有多少?需要花钱请“情感咨询师”来咨询的人占整个所谓“相亲圈”的比例又有多少?


是什么样的数据能支撑“985高学历相亲圈这么流行”的说法?


想起了这么一个笑话:

一个人以前家里很穷,那时候天天在家吃高粱面饼子.......后来经过努力打拼,他发财了,吃尽了山珍海味。终于他吃腻了,突然很怀念以前吃的高粱面饼子.........

于是有商家根据这种“暴发户”的需求推出了“忆苦思甜”套餐,还大做宣传说:“忆苦思甜套餐在暴发户群体里非常流行.........”


最后,对于这样的报道,我只能说“呵呵”!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