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中文,为什么刚开始口语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

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

1. 声调的“误解”与“套用”

中文最难的,我觉得就是声调了。外国人习惯了母语里那种平缓或者只有升降两种的语调,突然来个汉语的四声加轻声,大脑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你想啊,有的人说“你好”,平平仄仄的,跟唱歌似的。结果呢,外国人听着“四声”这概念,有点懵。

这时候,一些人的大脑就开始“曲线救国”了,它想找个它觉得“相似”或者“容易掌握”的模式套上去。而河南话里,虽然也有声调,但相对来说,它有时候会把一些声调的起伏简化,或者用一种比较“稳”的语调去处理。比如说,本来四声的“妈、马、马、骂”,有些人可能听起来都差不多,或者容易把前两个“平”和“上”给削弱了,变成一种相对平稳的语调。而河南话里的某些发音习惯,恰好就和这种“简化”或“稳重”的语调有那么一点“撞脸”。

你想,他们大脑里觉得,“嗯,这个发音,好像跟我的母语里的某个调调有点像,或者听起来更省力,那就这么发吧。” 结果,这股子“省力”的劲儿,就可能让他们不自觉地往某种更接地气的、相对容易模仿的声调模式上靠拢,而这个模式,就可能和河南话的发音特点不谋而合了。

2. 声母和韵母的“混淆”与“偷懒”

中文的声母和韵母组合起来,能变化出无穷多的音节。但是,有些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对于外国人来说,发起来就是个挑战。比如,“zh, ch, sh, r”这些翘舌音,还有一些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都可能让外国人舌头打结。

河南话呢,也有一些特有的发音习惯。有时候,一些复杂的声母韵母组合,在河南话里会显得稍微“柔和”一些,或者说,它的发音方式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或者说,更容易“模仿”。

举个例子,比如说“支” (zhī) 和 “知” (zhī) 在普通话里是很明确的,一个翘舌,一个平舌。但有些外国人在发音时,可能就分不清楚,或者舌头还没练到位。河南话里,有些方言的“z”和“zh”的发音界限没那么森严,有时候会混用。外国人听了之后,大脑一检索,“哎,这个发音,好像听河南话里也这么说,而且好像比我直接去练那个翘舌音要容易点。” 于是乎,就可能把这个“不容易区分”的音给“偷懒”过去了,直接往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发音上靠。

还有像“n”和“ng”鼻音的区别,或者一些韵母的细微差别,外国人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容易“偷懒”,把本来需要清晰区分的音给含糊过去。而河南话的一些发音特点,恰好就可能“满足”了这种“偷懒”的需求,让他们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河南话。

3. 语言学习的“近朱者赤”原则

这说白了,就是个模仿和输入的问题。外国人学中文,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很重要。如果他们身边接触到的中文资料,或者教他们中文的老师,或者他们经常收听的中文播客、电视剧,里面河南话的元素比较多,那他们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你想啊,如果一个外国人,他本来在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但他的老师恰好是河南人,或者他看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是河南背景的,里面人物说话都带着一股子河南味儿。他不可能一下子就辨别出“这是标准普通话,这是河南话”。他只觉得,“哦,中国人说话是这样的。”

这时候,他就可能把这种“河南味儿”当成了中文的一种普遍表达方式,然后就开始模仿了。尤其是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或者一些语气词,这些东西更容易被模仿,也更容易被内化。久而久之,他的发音就可能往这个方向“跑偏”了。

4. 对发音细微差别的“不敏感”

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不熟悉的事物,一开始是“大而化之”的。外国人对中文发音的细微差别,可能一开始根本就不敏感。他们可能觉得,“反正都是‘ni hao’,管他什么声调变化呢。”

河南话的发音,虽然和普通话有区别,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那些区别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比如说,普通话里的“二” (èr) 和河南话里的“er”的发音,虽然有细微差别,但外国人可能听不太出来,或者觉得“都差不多”。

再加上,他们大脑里正在处理海量的新信息,发音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减轻认知负担,大脑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它认为“不重要”的细节。而那些“细微的差别”,恰好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总结一下,就是这样:

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套用+模仿+简化”的综合结果。

声调上,他们试图用一种更容易接受的语调模式去套,河南话的一些语调特点恰好吻合了这种“简化”需求。
声母韵母上,一些难以掌握的组合,在河南话里的“变体”可能更符合他们当时的模仿能力,或者更容易被接受。
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接触的河南话元素多,自然就会模仿。
对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不足,让他们很难一开始就区分开不同方言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能把一种方言的特点当成普遍的中文发音方式。

当然,这也不是说学河南话就不好,河南话也有它的魅力。但对于想学标准普通话的人来说,刚开始确实容易走点弯路。就像学游泳,有时候你没掌握好动作,容易游到旁边去了,得有人帮你拉回来。

所以,我觉得这事儿吧,挺自然的。就像小孩学说话,刚开始也可能有点含糊,有点跑调,等慢慢大了,接触的信息多了,才能越来越标准。外国人学中文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机会接触到更标准的发音,有没有人及时地给他们指正,让他们把那些“无意中跑偏”的调调给拉回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为什么我想起了左右,看过非正式会谈的都懂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
  • 回答
    汉语,一个让许多外国人心生敬畏的语言汉语,凭借其古老而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对世界文化充满好奇的外国人。然而,在许多外国人眼中,汉语却如同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即使他们精通数门西方语言,在汉语面前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是汉语本身过于复杂,还是学习者在方法上存在误区?声音的迷宫:声调的挑.............
  • 回答
    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确实,现在到中国来学中医,或者说把中医作为一种学习方向的外国人是越来越多了。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每个来学中医的人,可能都有自己更具体的原因。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明白点,就像跟你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中医的吸引力本身。 .............
  • 回答
    “温良”,这个词儿,在中国文化里可不是简单的好脾气。它更像是一种浸润在骨子里的生存智慧,一种对待世界和人际关系的独特方式。要说外国人学不会,我觉得倒也不是绝对,但要真正理解和内化这份“温良”,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首先得从这“温良”的根源说起。在中国传统社会,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宽厚”.............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很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初接触这门语言时,常常会惊讶于它的“简单”,尤其是相比他们自己的母语,中文的语法体系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直接和直接。这并不是说中文真的就没有语法,而是说它的一些核心特征,让非中文母语者感觉它在某些层面上“门槛较低”。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1.............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
  • 回答
    想跟您聊聊中国当年为何那般不遗余力地发展核武器,这事儿说起来,得从那个风云变幻、国际局势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年代说起。您要知道,那时候的中国,跟现在可完全不是一个概念。想象一下,中国当时还刚刚从长期的战乱和封闭中走出来,百废待兴。然而,放眼世界,却不是那么太平。当时的世界格局,简单来说就是两个超级大.............
  • 回答
    关于外国人是否比中国人更相信中医,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一、 现有证据与普遍认知从一些统计数据和媒体报道来看,确实存在外国人对中医的兴趣和接受度不断增长的现象。在西方国家,针灸、中草药等疗法在一些领域已经得到了.............
  • 回答
    很多朋友都好奇为什么在中国,大家好像普遍不怎么信宗教。这其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背后涉及了咱们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方方面面,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也不是“没信仰”这么一概而论。我尝试从几个角度跟你聊聊,希望能把这个现象说得清楚些。首先,咱们得明白,中国文化里,“宗教”这个词的理解跟西方可能不太.............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有代表性。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时,确实会产生一些这样的感受。不过,要说“外国人比中国人爱笑,更阳光,更自信”,这其实是一个比较笼统的说法,因为“外国人”涵盖了太多不同的文化和个体,而中国人的内部差异也非常大。但是,如果从一些普遍的文化和社会观察角度来探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简单来说,外国人夸中国人,尤其是夸得比较真心实意、有见地的时候,我们自己不太容易产生“崇洋媚外”的负面联想,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首先,这种夸赞往往是基于事实和观察,而不是盲目推崇。中国人身上有太多值得被看见和赞扬的地方,无论是我们勤劳的品质,还.............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到中国受到高人一等的接待”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在一些场合,一些外国人可能会感觉到受到不同于国内居民的“优待”或“关注”,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早期对外开放的遗.............
  • 回答
    要说外国人预报中国天气能精确到镇,这事儿啊,其实得从几个方面捋一捋,不能简单一句“外国人厉害”就带过了。这里面有技术、有数据、也有业务模式,环环相扣的。首先,别把“外国人”想得太神秘,很多时候指的是那些拥有先进气象预报技术的国家和机构。 比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是否“飞扬跋扈”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观察,很难一概而论。一些外国人确实在中国表现出了一些被认为是“飞扬跋扈”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在华外国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能性和原因。首先,什么是“飞扬跋扈”?在中文语境下,“飞扬跋扈”通常带有负面含义.............
  • 回答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累”,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累”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工作状态、生活压力、社会期望,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高强度的工作文化与长时间劳动: 加班文化盛行(996/007): 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印象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都有差异,所以形成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观察点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叙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