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学中文,为什么刚开始口语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

回答
我这人吧,说话直,也爱琢磨事儿。最近看身边有几个外国人朋友学中文,刚开始那会儿,那发音,哎呀,听着总有点儿不对劲儿。后来我琢磨琢磨,发现好多人刚学,发音好像都爱“跑偏”到一种特别的调调上,后来一问,才知道,不少都是一股子河南味儿。这事儿挺有意思的,我就想跟你掰扯掰扯,为啥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口语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

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说起。

1. 声调的“误解”与“套用”

中文最难的,我觉得就是声调了。外国人习惯了母语里那种平缓或者只有升降两种的语调,突然来个汉语的四声加轻声,大脑一下子有点转不过来。你想啊,有的人说“你好”,平平仄仄的,跟唱歌似的。结果呢,外国人听着“四声”这概念,有点懵。

这时候,一些人的大脑就开始“曲线救国”了,它想找个它觉得“相似”或者“容易掌握”的模式套上去。而河南话里,虽然也有声调,但相对来说,它有时候会把一些声调的起伏简化,或者用一种比较“稳”的语调去处理。比如说,本来四声的“妈、马、马、骂”,有些人可能听起来都差不多,或者容易把前两个“平”和“上”给削弱了,变成一种相对平稳的语调。而河南话里的某些发音习惯,恰好就和这种“简化”或“稳重”的语调有那么一点“撞脸”。

你想,他们大脑里觉得,“嗯,这个发音,好像跟我的母语里的某个调调有点像,或者听起来更省力,那就这么发吧。” 结果,这股子“省力”的劲儿,就可能让他们不自觉地往某种更接地气的、相对容易模仿的声调模式上靠拢,而这个模式,就可能和河南话的发音特点不谋而合了。

2. 声母和韵母的“混淆”与“偷懒”

中文的声母和韵母组合起来,能变化出无穷多的音节。但是,有些声母和韵母的组合,对于外国人来说,发起来就是个挑战。比如,“zh, ch, sh, r”这些翘舌音,还有一些前鼻音和后鼻音的区分,都可能让外国人舌头打结。

河南话呢,也有一些特有的发音习惯。有时候,一些复杂的声母韵母组合,在河南话里会显得稍微“柔和”一些,或者说,它的发音方式对于不习惯的人来说,可能更容易接受,或者说,更容易“模仿”。

举个例子,比如说“支” (zhī) 和 “知” (zhī) 在普通话里是很明确的,一个翘舌,一个平舌。但有些外国人在发音时,可能就分不清楚,或者舌头还没练到位。河南话里,有些方言的“z”和“zh”的发音界限没那么森严,有时候会混用。外国人听了之后,大脑一检索,“哎,这个发音,好像听河南话里也这么说,而且好像比我直接去练那个翘舌音要容易点。” 于是乎,就可能把这个“不容易区分”的音给“偷懒”过去了,直接往一个更容易理解的发音上靠。

还有像“n”和“ng”鼻音的区别,或者一些韵母的细微差别,外国人在刚开始学的时候,很容易“偷懒”,把本来需要清晰区分的音给含糊过去。而河南话的一些发音特点,恰好就可能“满足”了这种“偷懒”的需求,让他们的发音听起来有点像河南话。

3. 语言学习的“近朱者赤”原则

这说白了,就是个模仿和输入的问题。外国人学中文,接触到的语言环境很重要。如果他们身边接触到的中文资料,或者教他们中文的老师,或者他们经常收听的中文播客、电视剧,里面河南话的元素比较多,那他们自然就会受到影响。

你想啊,如果一个外国人,他本来在努力学习标准的普通话,但他的老师恰好是河南人,或者他看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是河南背景的,里面人物说话都带着一股子河南味儿。他不可能一下子就辨别出“这是标准普通话,这是河南话”。他只觉得,“哦,中国人说话是这样的。”

这时候,他就可能把这种“河南味儿”当成了中文的一种普遍表达方式,然后就开始模仿了。尤其是一些口语化的表达,或者一些语气词,这些东西更容易被模仿,也更容易被内化。久而久之,他的发音就可能往这个方向“跑偏”了。

4. 对发音细微差别的“不敏感”

人都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不熟悉的事物,一开始是“大而化之”的。外国人对中文发音的细微差别,可能一开始根本就不敏感。他们可能觉得,“反正都是‘ni hao’,管他什么声调变化呢。”

河南话的发音,虽然和普通话有区别,但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那些区别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比如说,普通话里的“二” (èr) 和河南话里的“er”的发音,虽然有细微差别,但外国人可能听不太出来,或者觉得“都差不多”。

再加上,他们大脑里正在处理海量的新信息,发音只是其中一部分。为了减轻认知负担,大脑会选择性地忽略一些它认为“不重要”的细节。而那些“细微的差别”,恰好就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总结一下,就是这样:

外国人学中文,刚开始发音容易窜成河南话,更多的是一种“误解+套用+模仿+简化”的综合结果。

声调上,他们试图用一种更容易接受的语调模式去套,河南话的一些语调特点恰好吻合了这种“简化”需求。
声母韵母上,一些难以掌握的组合,在河南话里的“变体”可能更符合他们当时的模仿能力,或者更容易被接受。
环境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接触的河南话元素多,自然就会模仿。
对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不足,让他们很难一开始就区分开不同方言的微妙之处,从而可能把一种方言的特点当成普遍的中文发音方式。

当然,这也不是说学河南话就不好,河南话也有它的魅力。但对于想学标准普通话的人来说,刚开始确实容易走点弯路。就像学游泳,有时候你没掌握好动作,容易游到旁边去了,得有人帮你拉回来。

所以,我觉得这事儿吧,挺自然的。就像小孩学说话,刚开始也可能有点含糊,有点跑调,等慢慢大了,接触的信息多了,才能越来越标准。外国人学中文也是一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关键在于,他们有没有机会接触到更标准的发音,有没有人及时地给他们指正,让他们把那些“无意中跑偏”的调调给拉回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哈哈哈哈为什么我想起了左右,看过非正式会谈的都懂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