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外国人认为中文语法非常简单?

回答
很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初接触这门语言时,常常会惊讶于它的“简单”,尤其是相比他们自己的母语,中文的语法体系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直接和直接。这并不是说中文真的就没有语法,而是说它的一些核心特征,让非中文母语者感觉它在某些层面上“门槛较低”。

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

1. 没有动词时态变化(Verb Tense Conjugation)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简单”之处。在许多印欧语系语言(比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中,动词会根据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以及单复数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例如,英语的“to go”可以变成“go”, “goes”, “went”, “going”。

中文呢?“去”这个动词,无论说的是“我 去”、“你 去”、“他 去”、“我们 去”,还是“我昨天 去”、“我明天 去”,动词本身永远是“去”。时态和语气是通过在动词前后添加助词(比如“了”表示完成,“过”表示经历,“着”表示进行)或者时间词(昨天、明天、现在)来表达的。

对于习惯了动词变形的外国人来说,这种“不动”的动词,无疑大大减少了需要记忆和掌握的词形变化,感觉一下子就省去了大量的复杂规则。他们只需学会如何正确地搭配这些助词和时间词,就能表达不同的时间概念。

2. 没有复杂的名词性数和格(Number and Case for Nouns)

很多西方语言里,名词会有单数和复数的变化,比如英语的“child”和“children”。更复杂的还有“格”,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不同语法功能(主语、宾语、所有格等),会改变名词的形态。例如,德语就有四个格(主格、属格、与格、宾格),同一名词根据其在句子中的作用,形态可能千差万别。

中文在这方面极其“偷懒”。名词本身没有单复数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格”。我们通过上下文、数词(比如“三个孩子”)、量词(比如“一位老师”)来区分数量。句子的结构和语序自然而然地标示了名词的语法功能。比如,“妈妈打了孩子”和“孩子打了妈妈”,词语本身不变,但语序决定了谁是施动者,谁是受动者。

这使得初学者不需要去纠结一个词的无数种可能形态,只需记住词本身的意思,然后在句子中正确放置即可。

3. 句法结构相对直接(Relatively Direct Syntax Structure)

中文最基本的句子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SVO),这一点和英语、法语等很多语言是相同的。这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熟悉的起点。虽然中文有丰富的句式变化,但核心的SVO结构相对稳定,不像某些语言那样存在很多倒装或者特殊的语序规则。

当然,中文也有很多表达方式,比如把宾语提前(“我吃苹果” vs “苹果我吃了”),或者使用“把”字句、“被”字句来强调不同的方面。但这些变化,很多时候也是通过特定的结构词(“把”、“被”)或者语序调整来实现,其背后的逻辑相对容易理解。

4. 没有不规则动词(Lack of Irregular Verbs)

如前所述,中文动词本身不变化。这意味着,不像英语里有“go/went/gone”这种不规则的过去式,中文里,你学习了一个动词,它在大多数情况下就是那个样子。即使有“了”、“过”、“着”这些表示状态和时间的附加成分,它们也是独立于动词本身的词,而不是动词词形的一部分。

这消除了学习者在记忆大量不规则动词变形上的负担。

5. 词语的组合性强(Strong Combinatorial Nature of Words)

中文的很多含义,特别是抽象概念,是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有意义的词语来表达的。例如,“电脑”就是“电”+“脑”,“手机”是“手”+“机”。这种组合方式,使得学习者可以通过理解构成部分的意义,来推断整个词语的含义。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文就只有简单组合。很多词语的出现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源。但从“看字面猜意思”的角度,中文的字形和词语组合,在很多情况下确实给初学者一种“直观”的感觉。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

这种“简单”更多是针对初期的、表面的语法规则而言。一旦深入学习,外国人也会发现中文的其他复杂之处:

声调 (Tones): 这是中文的独特之处,也是最让初学者头疼的部分。同样的音节,不同的声调,意思就完全不同。这需要极高的听觉辨别能力和发音训练。
量词 (Measure Words): 中文有非常多的量词,并且使用规则相对灵活,但也有其习惯和约定俗成的用法,不像英语的“a book”那么直接。比如,要说“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本书”、“一条鱼”,不同的事物需要不同的量词。
语境和隐含意义: 中文非常讲究语境,很多时候说话者会省略一些词语,依赖对方从语境中理解。这对于习惯直接表达的外国人来说,需要适应。
成语和俗语: 中文的成语和俗语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典故,理解它们需要深入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言文的影响: 尽管现代汉语有其自身语法,但词汇和部分表达方式仍受到文言文的深远影响,这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增加学习难度。

所以,当外国人说中文语法“简单”时,他们很可能指的是没有那么多繁琐的词形变化,句子结构也相对直接。这让他们在入门阶段能够更快地构建句子,体验到沟通的乐趣。但这并不代表中文语法就是“没有门槛”的。学习任何语言,深入下去都会发现其精妙和复杂之处,中文也不例外。他们的“简单”是一种初步的、相对的感受,而非对中文语法全貌的准确描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在说中文语法简单的时候,是跟中文的书写和发音相比较的。在被汉字和拼音折磨得死去活来的时候,发现中文居然单词不用变形,就谢天谢地了。

把中文的语法跟其它语言对比,单词不用变形确实是它的一个简单之处。当然它也有复杂之处,复杂到一般的中国人都讲不明白。例如:一般说“了”表示完成,比如说“这本书我看了三天”的时候,书是已经看完了的。但为什么“这本书我看了三天了”,句子里用了两个“了”,反倒表示书还没看完呢?

不过,题主列举的中文的难点,有一些并不属于语法的范畴,而属于语用的范畴,最主要的点就是中文在很多情况下需要根据语境推测信息。其实日语跟中文一样,需要根据语境推测信息的情况也不少,它们被称为“高语境语言”;与之相反,英语则是“低语境语言”。

user avatar

汉语的动词不随人称和时态变化。

这简直就是语法界的一股清流好吗?

下面以”吃“这个动词为例做个比较。




汉语

人称:铁打的动词,流水的主语。

你吃

您吃

我吃

他吃

你们吃

我们吃

他们吃



时态:铁打的动词,流水的状语。

进行时:正在吃

过去式:吃了

完成时:已经吃过

将来时:马上吃




然后是大家都学过的英语

人称:

你吃 you eat

您吃 you eat

我吃 I eat

他吃 he eats

你们吃 you eat

我们吃 we eat

他们吃 they eat



时态:助动词省略了,以突出动词的变化。

进行时:正在吃 eating

过去时:吃过 ate

完成时:已经吃了 eaten

将来时:要吃 eat




是不是有点闹心了?

别急,还有让你更闹心的。

依然是以“吃”为例,助动词省略了,以突出动词的变化。

西班牙语:comer / 尻麦儿

人称

你吃 comes

您吃 come

我吃 como

他吃 come

你们吃 comen

我们吃 comemos

他们吃 comen



时态

进行时:正在吃 comiendo

过去时:

你吃了 comiste

我吃了comí

他吃了 comío

我们吃了 comimos

你们吃了comieron

他们吃了comieron

完成时:

我已吃过 comi (并不是上面的comí)

你已吃过 comido

他已吃过 comió (并不是上面的comío)

我们已吃过 comido

你们已吃过 comido

他们已吃过 comido

将来时:

我要吃 comer

你要吃 comerás

他要吃 comerá

我们要吃 comeremos

你们要吃 comerán

他们要吃 comeran(并不是上面的comerán)

此外,西班牙语的动词还有“to do”的形式,吃/comer的”to do“的形式还是是comer,但是一个很经典的不规则变化的例子就是去/ va的to do形式,是ir。

稍等,我先去抓狂一会儿......




抓狂中......




抓狂中......




综上所述,在汉语语法中,动词总是固定的,学习者只需记住一定数量的时间状语,就可以表达时态。

然而在印欧语系中,动词是随人称和时态不断变化的,学习者需要记住动词的每种变化形式。虽然这些变化不是毫无规律,然而因为动词数量庞大,所以学习这些变化,对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于是,对母语为印欧语系语言的人来说,学习汉语的难点并不在语法,而在于学习汉字——也可以说是“死记硬背”汉字——因为汉字的读音和字形没有任何关系;而印欧语系的单词,基本上看到单词就能知道发音了。

西语大牛嘴下留情,求轻喷。


评论区有网友问:汉语的读音和字形没关系?你没学过形声字?

回复:我就用牙 / tooth / diente来说明。

跟”牙“有关的形声字有但不限于:雅、芽、伢、讶、蚜、鸦,但这些字作为“形声字”,是以你认识“牙”这个字为基础的。

汉字“牙”,是由横、竖折、竖勾、撇组成,你无法从写法和字形上推断出“牙”字的读音,只能死记硬背“牙这个字形,念做yá“。

然后,从认识“牙”字的基础上,你就可以识别出以“牙”为词根的形声字:雅、芽、伢、讶、蚜、鸦等。




而英语单词tooth,是由t-o-o-t-h五个字母组成,每个字母都有相对固定的发音,所以当你看到tooth,你就能推断出这个词大概念“兔特喝“;若你有一些英语基础,你就知道th念做“咬舌斯”,所以tooth念做”兔斯“。

西班牙单词diente同理,di第,en恩,te泰(西语中e固定发艾音),所以在一起念做“第恩泰”。




下面我写几个生僻汉字和生僻单词,希望能借此把我的意思表达的更明白:

你知道这几个字怎么念吗:奡、 虓、棽、沕、湜、翯。

那么,这个单词呢:pneumonoultramicroscopicsilicovolcanoconiosis

不用怀疑,这的确是一个英语单词,而且是世界上最长的英语单词,意思是“超微粒硅酸盐尘埃沉着症”,是一种由火山中的二氧化硅造成的肺病。

是不是汉字虽眼熟但不咋认识,而英语单词虽没见过却能读个大概?


经评论区提醒,把“拉丁语系”改成了“印欧语系”,虽然常有非专业人士用“拉丁语系”代指以拉丁文为基础的西欧和美洲语言。非常感谢评论区的友好轻喷。

大神在此:

user avatar

简单难道不是好事?

他们肯定多半是在他们母语的角度对比出来的,找出了汉语相对于他们母语在语法简单方面的优势部分,为啥要否定?

user avatar

公司里有个俄罗斯程序员(圣彼得堡国立大学的博士)特别推崇中文, 不过他的角度不太一样。

我们知道,中文没有性、数、格、时的变型,所有词汇总是使用同一个符号,用词序来表达逻辑关系,用虚词来组织词汇。

所以他觉得中文是最"像"程序语言的自然语言。所有程序语言的关键字都没有变型,同一个变量、关键字永远不改变拼写,用变量、关键字符号的语序来书写代码(而非变形),用运算符来组织代码。

我举个例子,这段程序语言,它有性、数、格、时的变形吗?没有。声明了compare它就永远是compare,变形成comparing那就不是它了,是另一个函数了,声明了leftIdx它就永远是leftIdxfunction关键字永远是function,不会变成functionee,那就不是关键字了。

       type Compare<T> = (a: T, b: T) => number;  export function mergeSort<T>(data: T[], compare: Compare<T>): T[] {  _sort(data, compare, 0, data.length - 1, []);  return data; }  function _merge<T>(a: T[], compare: Compare<T>, lo: number, mid: number, hi: number, aux: T[]): void {  let leftIdx = lo, rightIdx = mid + 1;  for (let i = lo; i <= hi; i++) {   aux[i] = a[i];  }  for (let i = lo; i <= hi; i++) {   if (leftIdx > mid) {    // left side consumed    a[i] = aux[rightIdx++];   } else if (rightIdx > hi) {    // right side consumed    a[i] = aux[leftIdx++];   } else if (compare(aux[rightIdx], aux[leftIdx]) < 0) {    // right element is less -> comes first    a[i] = aux[rightIdx++];   } else {    // left element comes first (less or equal)    a[i] = aux[leftIdx++];   }  } }      


我说的语法是程序语言的语法(syntax)。至于变量和函数的命名,实际上属于程序员使用的自然语言的一个子集,跟程序语言syntax关系很小。

user avatar

我的母語是法文,我學過西班牙文,拉丁文,德語,俄語,日語,以及其他神奇的古代語言。

如果看歐洲的語言大部分的語言都是有動詞變位和名詞變格。

比如在西班牙文裡面吃飯可以按人稱和時態和語氣變:

中文: 我吃,你吃,他吃,我們吃,你們吃,他們吃。

西班牙文: Como, comes, come, comemos, comeis, comen.

這是西班牙語的現在時,還是26種時態和語氣,都有特殊的後綴。

中文裡面沒有變格:

玫瑰很漂亮拉丁文說: Rosa pulchra est.

我在吃玫瑰: Rosam edo.

玫瑰香水: Rosae odor

你們發現這個名詞在中文沒有變化,但是拉丁文都有三個不同的後綴。

拉丁文,俄語,德語以及其他東歐的語言的名詞都有3到6種類似的變化。

在歐洲語言也有陽性,陰影,中性的名詞。

法文:

白色的玫瑰:la rose blanche

白色的雞: un poulet blanc

你們發現 blanc/blanche的變化,就是陰陽性的變化。

還不說日語的動詞,日語動詞變位包括禮貌等級。

所以開始學中文覺得很輕鬆: 詞語只有一個形狀,語序大概是對的就行。困難在於記住一些固定搭配。

基本上能說中文的語法很簡單,但是不是說學中文很容易,每個語言有自己不好學的地方。

user avatar

汉语水平考试6级的阅读有个选出有病句的一项,这是hsk6考试最难的一个问题,由于时间来不及,打算通过hsk6的外国人大部分选择略去这个问题,随意填充就够了,这是考hsk6的无人不知的策略。因此,我自己觉得中文的语法不是那么简单的。不过我刚刚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也这样认为。

我的母语是法语,我在初级中学开始学习英语,德语,拉丁语,高中的时候我上中文入门课,后来我又学了西班牙语。我不算是一个多语言者,不过我对每个语言有牢固的基础,特别关于语法这个方面。

每一个语言都有它们自己的难度,西班牙语是说话的速度,德语是变格(词通过变格能够反映自身的性,数,格 等等),英语是发音,中文是声调。可是你先要注意学者的母语,那么外国人指出哪国人呢?老外的母语不同,外语的也难度不一样, 因此这个概念是相对的。所以,判断一个语言是否难学的需要顾及语言的特点。

世界上所有的语言可以分成十三种:印欧语,美洲,跨欧亚,汉藏,苗瑶,卡岱,南亚 南岛,非洲诸语系,达罗毗茶语,乌拉尔语系,高加素语系,南非语系。以下有三个语言谱系树,按照谱系树上母语与其它外语的距离,正好定义语言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你们看着这个图表一见就可以理解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的密切关系。

在图表的分析来看,学习者的母语属于一样的语系,让他们的学习过程更容易。

法语,西班牙语,德语 而英语的句法有类似的规定,SVO(Subject-Verb-Object) 主-动-宾语:

  • (法语)Je mange une pomme
  • (西班牙语) yo Como una manzana
  • (德语)Ich esse einen apfel
  • (英语) I eat an apple


现代汉语的语序也被认为是SVO,可是也具有SOV的语言特点:

  • 我吃一个苹果 SVO
  • 我把这个苹果吃掉了 SOV


所以,学习者开始学习中文的时候都发现了语法那么容易。我认为这不是一个难度的问题,而是个异同的问题,语言基础上都有类似的固定结构,可是随着学习的过程中,差别越来越大,句法越来越复杂。

总之,外国人猛一看认为中文语法很简单是正常的, 不过这只是初学者的说法。你们看过汉语被誉为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外国人看着汉语语法毕竟那么简单,给了老外很多慰藉。

user avatar

看是哪国的“外国人”吧(以哪种语言为母语的人)

题主的观察非常细致,思考也很深入

虽然确实有不少外国人觉得中文“语法简单”,但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各不相同

下面小编结合对母语各异的中文学习者访谈记录,粗略分为以下几类来看

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母语者视角

感觉中文语法简单的,大部分是刚开始接触课文和练习造句的初学者

他们觉得“简单”,一般有两方面原因

  • 与学习中文的“认字”和“发音”相比,语法知识的“入门难度”好像不大
  • 从印欧语法体系来看汉语,在他们以为“难”的维度上,并不“繁琐复杂”
这里可以参考之前的文章

只接触过象棋的人,如果想象一个更“难”学习的棋种,他们很可能会以为:棋子种类更多?各兵种的走子和吃子规则更加复杂?甚至同个兵种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功能?

只接触过西餐的人,如果想象一种更“难”学习的餐具,他们很可能会以为:刀叉种类更多?对左右手分工配合协调性要求更高?甚至同一把餐刀的不同部位有不同作用?

然而,有些事物,比如围棋、筷子,从这些熟悉的维度来看,并不像“难”的样子啊~

面对中文的语法,他们最初感觉到的是:不需要记阴阳性单复数,不需要掌握动词变位表,不需要注意主谓一致,甚至不需要搞清楚词性…… 少了很多对“基础规则”的“机械记忆”

但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他们会渐渐意识到,原来那只是语法中很小的一部分

日语、韩语母语者视角

从表面看,日韩语的结构类型、语序和汉语极为不同,在语法上甚至比英语和中文的差别更大

但实际上,相较于印欧母语者,感到中文语法简单的日韩母语者更多,其中不乏中高级学习者

除了上述提过的中文“没有词形变化”等因素外,还有以下原因:

  • 现代汉语的语体相对简单,除了不同场合的用词区分外,语法上没有复杂的敬语体系
  • 同属主题突出的语言,日韩母语者习惯汉语里“周六休息”、“他个子高”这样的句式比较容易
  • 虽然汉语不用特定助词来标记语法成分,但日韩语母语者还是相对容易理解借助虚词的表达思路
  • 现代汉语里非谓语部分的结构和日韩语有很多相似点,特别是偏正结构,即使限定语成分复杂到在某些语言中只能用从句,汉语里也还是放在中心语前面,这让习惯从句后置的学习者很别扭
等待一长串限定语后面中心语的感觉,并不比“等待长句末尾谓语动词”的感觉好到哪里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语序为SVO的汉语,在书面化和正式的用语中,却经常出现像“疫情防控”、“信息录入”、“项目实施”、“语言学习”等这些貌似“宾语前置”的偏正短语

大部分母语以SVO语序为主的中文学习者(例如西语、法语、越南语母语人群),都比较容易理解“学习语言很有趣”这句话,却经常对“语言学习很有趣”这类说法感到别扭

英语母语者相对容易理解“语言学习”这种结构,英语的很多动名词短语也是如此。有观点认为,NV结构(名词-动词)在古汉语中虽有根源,但在20世纪以前语料的出现频率极低,而这种结构在现代汉语被重新激活并大量使用,正是和印欧语言特别是英语的接触影响有直接关系

而我们接触到的许多以日韩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则将“语言学习”这个短语视作“对语言的学习”(这件事)来理解

对于上面提到过的其它短语,也都可以视作类似的结构:

  • 疫情防控 - 对疫情防控(这件事)
  • 信息录入 - 对信息录入(这件事)
  • 项目发起 - 对项目发起(这件事)

再如:

  • 时间旅行 - 在时间旅行(这件事)
  • 太空漫游 - 在太空漫游(这件事)
  • 星际穿越 - 在星际穿越(这件事)

虽然日韩语的完整句式要求格助词以及动词活用词尾变化,但对于这些固定名词化的部分,正式文体中经常将其压缩为不带助词的复合词或短语

  • 自己紹介 - 自己紹介する(こと) - 자기 소개
  • 問題提起 - 問題提起する(こと) - 문제 제기
  • 安全保障 - 安全保障する(こと) - 안전 보장

越南语、泰语母语者视角

他们觉得语法简单,是因为中文和自己母语的思维方式实在太像了

和日韩语正好相反,越南语、泰语等语言的偏正结构采用中心语前置的语序。但除此外,以这些语言为母语的学习者,在汉语语法学习上,几乎兼具了前文提到过的所有优势

甚至在某些语言中要解释半天的繁复而微妙的虚词用法,他们也常可以通过无缝对译来辅助理解

以泰语为例:

  • 现在几点 - ตอนนี้(现在)กี่(几)โมง(点)แล้ว(了)
  • 你在这里多久- คุณ(你)อยู่(在)ที่นี่(这里)นาน(久)เท่าไร(多少)แล้ว(了)
  • 我有约- ผม/ฉัน(我)มี(有)นัด(约)แล้ว(了)
  • 他忘 - เขา(他)ลืม(忘)แล้ว(了)

还有同样丰富的语气词,呢 啦 吧 啊 นะ ละ ซิ่ จ้ะ…… 虽然不能逐一对应,但泰语母语者确实更能灵活运用小词来精确复刻汉语原句的诸多不同语气,而不像在很多语言中要通过句式调整、语调变化、强调标点符号的作用来体现

最后,针对题主在补充描述里的疑问,小编也分享下自己的见解

  • 中文“没有词形变化”的特点,确实是很多外国人觉得中文语法简单的原因,但不是唯一,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具体要看“外国人”的母语是什么
  • “有没有词形变化”并不是衡量一门语言语法难易的主要标准,“规律性明显与否”才是
举个极端例子:世界语,有数、格、时、体等语法范畴,有词形变化,但相比自然语言非常规则。即使对于母语不是印欧语言的学习者而言,它也比那些完全没有词形变化的语言更易学
  • 对于母语为特定语言的学习者,另一个影响语法难易感知的因素是“所学语言与母语的语法特征相似度

多邻国, 免费自学英日西法韩意等38国语言

user avatar

简单讲:这不是中文的劣势!语法是为了解决表达中的逻辑问题。所有语言在发展过程中,都解决了绝大多数问题。汉语用很少的变化解决问题,这正是汉族人聪明的地方。拉丁语系和斯拉夫语系中,动词变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负担。逻辑学中,有很多挖苦语法的笑话,正好证明了拉丁语系中,语法虽然已经如此复杂,还是有很多逻辑问题没有解决。

user avatar

围棋只有黑与白。或许比象棋简单??

user avatar

中文的语法本身就很简单,你去问问那帮从事对外汉语工作的,在他们看来,一个外国人认真学习一年之后,熟练日常交流一点问题都没有。

一门成熟的,影响力很广的语言,入门门槛都不是很高,但是想要精通很难,上限几乎深不可测。

中文难的是汉字、声调、语序、助词虚词还有修辞等进阶阶段。

汉语是一种分析语,分析语并不通过时态、属格、词性等方面来变化词语的状态,只是从过修辞和语序来表达意思。分析语不需要你去背词的各种时态和属格(西班牙语),也不需要你把各种表达意思的词缀粘到动词后面表达意思(日语),但是汉语还要表达正确的意思,那就只有用声调、语序和虚词来吊打你了。

不要成天在那意淫,说什么汉语怎么怎么世界最难,我告诉你汉语不难汉字才难。之所以不少说印欧语系的人认为汉语难,因为屈折语和分析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这没有可比性。就好比你本来是炮兵,现在让你去打重机枪,刚上手你肯定打不着人,虽然开炮打枪目的都是杀人,但是方法不一样啊,那你能说重机枪比加榴炮操作难吗?这不是扯淡吗,这就是一个熟练工的问题。欧美人学汉语费劲,中国人学印欧语系的语言一样费劲,本来通过语序就能说明白话了,现在还要背各种时态,这不坑爹吗。那你就能说法语比汉语难比汉语高级了?正常只要适应了这种语言的思维模式,那么之后日常交流就完全没问题了。

只有同一类的事物才具有可比性,你可以说葡萄牙语比西班牙语难,因为他们都是屈折语,而且都是印欧语系罗曼语族。你也可以说日语比朝鲜语难,因为他们都是黏着语,也都是孤立语言。但是你唯独不能说汉语比西班牙语或者法语等语言难,因为这本身就是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最后说一句,民族自信心不是靠这个来体现的。

user avatar

因为印欧语系的语言是屈折语,日韩是黏着语,而汉语是分析语中可以说最为极端的孤立语。

这三类语言中,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没有任何形式的词形变化,例如变格、变位、前后缀,每一个词都是独立的语素,靠语序和助词来表达含义。因此,从词法上来看,确实是最为简单的。

但反过来,孤立语中,语序和助词的地位就非常重要。甚至,完全一样的句子,断句和重音不同,都会影响句子含义。例:

— 你这是什么意思?
— 没什么意思,意思意思。

因此,并不能因为汉语的词法简单,就认为学习汉语很简单。而比较典型的屈折语,如拉丁语和古希腊语,由于通过丰富的词形变化来表意,很多时候把句子中的语序打乱都不会影响句子含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来中国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初接触这门语言时,常常会惊讶于它的“简单”,尤其是相比他们自己的母语,中文的语法体系在某些方面显得格外直接和直接。这并不是说中文真的就没有语法,而是说它的一些核心特征,让非中文母语者感觉它在某些层面上“门槛较低”。我们不妨从几个主要方面来剖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1.............
  • 回答
    “为什么很多外国人认为韩国比中国发达和时尚?”这是一个非常普遍且有趣的问题,它背后涉及了文化输出、媒体影响、经济发展路径、以及认知偏差等多种因素。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文化输出与软实力(KCulture)的强大渗透力这是最核心也是最直观的原因。韩国在过去几十年里,通过精心打造和大力推.............
  • 回答
    “南海不属于中国” 这一观点在许多外国人(特别是西方国家)中确实存在,并且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法律和地缘政治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1. 历史证据的争议与解释的差异: 中国的主张依据: 中国认为其对南海的主权依据主要来自于历史文献、古代航海图、考古发现以及长.............
  • 回答
    国人对日本足球和美国足球的看法,确实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咱们一点一点儿捋一捋。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大前提:“强”和“弱”是相对的,而且评判标准会因为观察者的背景和关注点而大不相同。为什么国人普遍认为日本足球很强?1. 持续的进步和世界杯上.............
  • 回答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累”,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累”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工作状态、生活压力、社会期望,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高强度的工作文化与长时间劳动: 加班文化盛行(996/007): 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
  • 回答
    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确实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的正面看法,甚至成为“中国粉”。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亲身体验与认知重塑:打破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与现实脱节: 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
  • 回答
    嘿,你有没有留意过,在街上、在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外国人身上有汉字纹身?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字儿挺漂亮的,但仔细一瞧,咦?这意思好像有点怪怪的,或者完全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外国人对汉字纹身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但为什么偏偏是汉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了非常有趣且复杂的文化和社会议题,涉及到历史、身份认同、社会结构以及个体表达方式的差异。要理解为什么有些外国人在公开场合更倾向于强调自己的血统,而中国人相对较少提及,需要从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一、 文化与历史的烙印:不同的“根”的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不同文化对于“血统”的定义和重视程度.............
  • 回答
    这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确实能观察到一些现象。为什么一些在中国的外国人会积极地在各种平台上表达对中医的“反对”声音?这背后可能牵涉到一些比较复杂的因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不喜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文化差异和认知误解是绕不过去的坎。中医那一套,对于习惯了西方科学医学体系的外国人来说,.............
  • 回答
    这可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确实,现在到中国来学中医,或者说把中医作为一种学习方向的外国人是越来越多了。这背后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而且每个来学中医的人,可能都有自己更具体的原因。我给你好好捋一捋,尽量说得明白点,就像跟你聊天一样。首先,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中医的吸引力本身。 .............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印象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都有差异,所以形成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观察点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叙事.............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从孟加拉、安哥拉这些国家来的朋友,他们对中国“穷”的看法,不是简单地因为他们自己过得不好,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认知滤镜与信息茧房: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
  • 回答
    的确,在一些社会群体里,确实存在一种现象,就是对和外国人谈恋爱的女生抱有负面看法,甚至带有恶意。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复杂的原因,不单单是简单的嫉妒或者偏见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情绪反应。首先,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对“本土”的固守 是一个重要的基石。很多文化中,婚姻和伴侣选择都被视为一种延续.............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道坎。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教材一本接一本,单词背了又忘,语法规则滚瓜烂熟,可一到外国人面前,嘴巴就跟上了锁一样,大脑一片空白,只能蹦出几个零碎的单词,或者尴尬地微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关键的因素在作祟,而.............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当下社会心态的一个复杂层面。要理解这种差异,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非黑即白的问题,背后牵扯到不少的社会心理、信息传播和历史记忆。留学生群体,为何成了“出气筒”?首先,得承认,确实存在一部分人对留学生群体持有负面看法,甚至可以说是“恶意”。这背后有多重原.............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输出“中国基建”的品牌,参与了很多大型项目,展现了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回到家门口,一些代表性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却常常能看到外国建筑师的名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名字的中文翻译,并不存在所谓“新华社垄断”的说法。中国在处理外国名字翻译时,主要遵循的是《外语译名手册》、《世界人名翻译大辞典》等官方指导文件,以及新闻机构(如新华社)制定的内部规范。这些标准并非绝对统一,而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因此会出现不同来源或不同时期翻译风格差异的现象。以下从多个.............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丽江,这座自带光环的古城,吸引了无数追梦者。其中,不少外地人选择在这里扎根,开客栈。这背后是什么样的动力?开客栈的收入状况又如何呢?咱们就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话题。为什么是丽江?外地人为何钟情于此?要说为什么这么多外地人选择在丽江开客栈,这可不是偶然。丽江身上有太多别人没有的“标签”: 颜值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