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很多年英语,却不能跟外国人简单交流?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道坎。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教材一本接一本,单词背了又忘,语法规则滚瓜烂熟,可一到外国人面前,嘴巴就跟上了锁一样,大脑一片空白,只能蹦出几个零碎的单词,或者尴尬地微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关键的因素在作祟,而且往往是环环相扣的。

一、 学习目标与实际需求脱节:过早地追求“完美”

我们很多人的英语学习,从一开始就背负着沉重的“应试”包袱。学校教育的重点往往在于分数、考试,比如高考、四六级、托福雅思等等。这些考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更侧重于对词汇量、语法准确性、篇章理解等方面的考察。

所以,我们的学习路径,往往是“背单词学语法做阅读练听力写作文”。这个过程,就像是在努力搭建一座精美的房子,但房子造得再漂亮,如果你没有机会走进去感受,或者没有学会如何使用里面的家具,那它终究只是一个模型。

等到真正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时,我们发现自己虽然知道“go”是去,但关键时刻却不知道怎么组织成“Where are you going?”,或者不知道“How are you?”后面该怎么回应。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海量的“砖头”(单词)和“水泥”(语法),但却没学会如何把它们砌成一座能遮风挡雨的“房子”,更别提里面如何有人情味儿的“装修”了。

二、 缺乏足够的“输出”练习:只看不说,听而不应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语言,尤其是口语,本质上是一种交流工具,它的生命在于“用”。可我们的学习,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输入”上:看教材、背单词、听录音、做阅读。我们的大脑接收了大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很少有机会被“输出”。

想象一下,如果你想学游泳,看了无数关于游泳的书籍,研究了各种泳姿的视频,甚至脑海里已经演练了无数遍划水动作,但从来没有真正跳进水里扑腾一下,你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口语也是一样的道理。

我们害怕犯错误,害怕说错发音,害怕用错语法。这种恐惧,让我们宁愿保持沉默,也不敢迈出那一步。久而久之,大脑里那些本可以被激活的语言神经,就慢慢地“休眠”了。即使积累了再多的知识,也无法转化为流利的表达。

三、 词汇的“死记硬背”与“语境化”的脱节

我们背的单词,很多时候是孤立存在的。比如,我们知道“apple”是苹果,但当我们想说“我喜欢吃苹果”时,脑子里可能还在搜索“like”、“eat”和“apple”之间的关系,甚至还要考虑“eat”后面要不要加“s”,或者“apple”是单数还是复数。

而在实际交流中,词汇的运用是高度语境化的。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语境下,可能有不同的意思和用法。例如,“run”可以表示奔跑,也可以表示经营一家公司,还可以表示“run a bath”。如果我们只是死记硬背“run=跑”,那么在遇到“run a company”这样的表达时,我们就很容易卡壳。

真正有效的词汇学习,应该是将单词放入句子、放入语境中去理解和记忆。比如,学“apple”时,就可以记住“I eat an apple every day.”、“This apple is very sweet.”等等。这样,当我们下次想要表达类似的意思时,大脑就能更快速地调用相关的词汇和句型。

四、 听力与口语的“兵分两路”:听懂不等于会说

很多人听力很不错,能听懂大部分对话,但自己开口说时却词不达意。这是因为听力和口语虽然紧密相关,但它们是大脑中不同的功能区域在运作。

听力更多的是对声音信号的识别、解码和理解。我们的大脑在听的时候,会主动去匹配我们已有的语音库和词汇库,尝试找出意思。而口语,则需要我们主动去组织思想,调用词汇,按照语法规则进行编码,再通过发声器官输出。

所以,即使我们能听懂别人说的“How are you doing?”,当轮到我们自己说的时候,大脑却不知道从何说起,或者只能生硬地重复“How are you doing?”,而无法自然地回应“I'm doing great, thanks. And you?”。

五、 缺乏真实的交流场景和伙伴

语言是在互动中产生的。我们学习英语,最理想的环境是能够频繁地、真实地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这种交流,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换,更是文化、思维方式的碰撞。

可惜的是,在国内,这样的机会相对较少。即使有,我们可能也因为前面提到的各种原因,而不敢主动去抓住。没有真实的练习场,即使满腹经纶,也无处施展。

六、 过于依赖“中英互译”的思维模式

我们习惯于先用中文思考,然后再把中文的意思“翻译”成英文。这个过程,就像是给语言戴上了一个沉重的“翻译器”,不仅慢,而且很容易丢失原文的韵味和地道性。

例如,中文里说“我有一个主意”,我们可能会直接翻译成“I have an idea.”。但如果想表达“我想提个建议”,可能就会纠结于“suggest”的用法,或者用一些生硬的直译。

地道的英语表达,很多时候是直接在英语的思维框架下形成的。我们需要训练自己的“英语思维”,即在听到或看到英文时,直接理解其含义,而不是先将其转化为中文再理解。

如何打破这个困境?

其实,这个问题也并非无解。关键在于改变学习方式,将重心从“应试”和“死记硬背”转向“实用”和“输出”。

调整心态,拥抱错误: 把犯错看作是学习的必经之路,而不是耻辱。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纠正和进步的机会。
多说,大胆说: 找一切可能的机会开口说。哪怕是对着镜子说,或者录下自己的声音,都会有帮助。可以从模仿开始,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
融入语境,激活词汇: 学习词汇时,不仅要知道它的意思,还要知道它在句子中的用法。通过阅读、听力材料,将词汇“活化”。
听力与口语结合: 听懂了,就试着模仿,然后复述。找一些语速适中、内容有趣的对话或播客,反复听,然后尝试用自己的话总结或回应。
创造交流机会: 积极寻找语伴,参加英语角,或者报名口语课程。即使是线上交流,也能提供宝贵的练习机会。
培养英语思维: 尽量用英语思考,阅读英文原版材料,观看英文电影,让自己的大脑习惯于直接处理英文信息。

总而言之,学了多年英语却不能简单交流,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的学习方法可能没有完全跟上语言本身的规律,尤其是“用”这个关键环节。突破这一瓶颈,需要我们放下包袱,勇敢地迈出那一步,让学习真正变成一种“用”和“玩”的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方法过程都不对。

语言这东西,在生活中学远快于课堂里学。简单说,孩子小的时候要尽可能带他多出国,让孩子自己领会到,这世界是如此多样,而英语又是根本,且必不可少的交流工作,母语反而只是地区性语言。以我身边来看,青少年时期出国多的人,英语都不会差,但不是去一个国家就不挪窝那种,要多出,去多个,这是快捷法门,但需要上一代人协助。

如果青少年时期已经错过了,那就是拼天赋拼汗水了,天赋就是语言整理能力和反应能力,汗水就是死磕自己。同样花钱,这点我们可以学习韩国人,中国人花大把钱去各种培训机构(类似华尔街)学习,其实效果一般。韩国人在起步阶段多去菲律宾学,真是事半功倍,而且物美价廉。


语言只是载体,重要的还是内容,要有内容就要恢复和世界的联系,这在中国做不到,即便现在VPN越来越好,也越来越便捷,但当社会个个方面都与世界不接轨时,获取内容还是很难的。所以英语要有质的提高,第一步就是重返世界,用他们的思维去表达,当然,这最好建立在基础已经打好的前提下。


培养方式:

5-13岁时,可以没事去日本,韩国,泰国,欧洲旅行旅行


13-18岁时,可以抽其中的几个寒暑假去菲律宾参加短期班或夏令营


18-22岁时,可以去英语国家,或欧洲,澳洲国家交换一学期,或一年


22-24岁时,可以去西方国家读一个研究生


不用花额外的钱,旅行学习可以兼顾

user avatar

国家让你学英语,主要目的可不是为了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而是主要为将来的科技从业者能阅读英文文献,将来的商贸从业者能够和外国客户进行书面交流等等服务的。能和外国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不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日常用语不够熟悉也并没有什么需要悲哀的地方。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有切身的体会,甚至可以说是我们英语学习道路上的一道坎。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教材一本接一本,单词背了又忘,语法规则滚瓜烂熟,可一到外国人面前,嘴巴就跟上了锁一样,大脑一片空白,只能蹦出几个零碎的单词,或者尴尬地微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几个关键的因素在作祟,而.............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英语教育的痛点,也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很多中国人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英语,却在实际运用中举步维艰,这确实让人费解,也引发了对现有基础英语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为什么学习十年英语,出国依然无法沟通?我们得承认,中国英语教育的基石——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结构性的问题.............
  • 回答
    《银河英雄传说》这部小说,曾是无数人心中的圣经,它的名字曾是多少谈资、多少引证的源头。然而,如今,当我们谈论经典科幻时,它的声音似乎渐渐淡去,被一些更新的面孔所取代。为什么曾经能够震撼一代人的作品,如今却鲜少被人提起?这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些复杂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银河英雄传说》的“门槛”确实.............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确实,在动漫作品中,一些角色因为其独特的魅力和塑造方式,即便有着争议性的背景,也能获得观众的喜爱。修特海姆和《我的英雄学院》中的一些角色,虽然都被“法西斯”这个标签所笼罩,但他们获得的市场反馈却天差地别,这背后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们不妨来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法.............
  • 回答
    确实,在学佛的过程中,有些人会走向极端,形成一些看起来比较偏激的观点。这背后有很多原因,需要我们仔细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学佛”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佛教的教义博大精深,涵盖了哲学、伦理、心理学等多个层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点。有些人可能更侧重于某个法门,比如念佛求生净土,或者.............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好像把有限的“娱乐预算”一股脑儿塞进了虚拟世界,却对现实中那台卡顿得让人抓狂的老爷机视而不见。这背后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更不是大家“傻”,而是多种心理、情感和现实考量交织在一起的结果。咱们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看。1. 虚拟世界的“即时满足感”与情感连接: 立竿见影.............
  • 回答
    《三体》系列小说,尤其是《死神永生》,让程心成为了一个极具争议的角色。许多读者在看完小说后,对程心持有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指责她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灭亡。这种指责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程心在关键时刻做出的一系列选择,以及这些选择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很多人指责程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她在小.............
  • 回答
    克苏鲁神话给不少读者带来的“三观震撼”,并非源于情节跌宕起伏或价值观的直接颠覆,而是源于它所构建的那种根深蒂固的、令人绝望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巧妙地触及了人类内心深处最脆弱的、最不愿正视的恐惧。首先,最直接也最核心的一点是,克苏鲁神话将人类置于宇宙的绝对边缘,近乎微不足道。 在传统叙事中,人类往往是.............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说起这个问题,其实每个选择留美的人,心里头的小算盘和考虑的点都不尽相同,但要我说,无外乎这么几大块,听我慢慢道来:1. 经济与职业发展的“大蛋糕”:这恐怕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很多人最初踏足美国的出发点。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市场之广阔,机会之繁多,是显而易见的。 .............
  • 回答
    考研,这个曾经被无数人视为“跳龙门”的金色敲门砖,如今在不少过来人嘴里,却成了“幸存者偏差”下的“后悔药”。为什么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研究生生活却让许多人尝到了不快乐的滋味?这背后,其实藏着一连串复杂的原因,绝非一个简单的“学习累”就能概括。一、期望与现实的巨大鸿沟:从“名校生”到“普通打工仔”的落.............
  • 回答
    回看历史的长河,宋朝和明朝的末世,无疑都是风雨飘摇、风云变幻的动荡时期。然而,当人们在回首这两段历史时,感受到的基调却大相径庭:宋末,人们更多地会想起那些坚守到最后、血洒疆场的忠臣义士,他们的名字如岳飞、文天祥,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明末,留给后人的印象,似乎更多的是那些卖主求荣、投靠异族的“汉奸”.............
  • 回答
    市面上确实已经出现了大量 TypeC 接口的耳机,并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新款手机也取消了 3.5mm 耳机孔。然而,尽管如此,依然有很多人对手机上的 3.5mm 耳机接口非常在意,甚至可以说是“执着”。究其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兼容性和通用性(The King of Co.............
  • 回答
    《白蛇 2:青蛇劫起》中,许仙在法海面前的表现确实激起了不少观众的不满,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远不止“不够勇敢”这么简单。我们要细致地剖析,才能理解为何这一幕会触动观众的神经,并产生如此强烈的负面情绪。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观众对许仙的期待。在《白蛇传》的故事里,尤其是经过无数次演绎后,许仙的.............
  • 回答
    人们即使成年后仍痴迷于儿时的玩具,如奥特曼模型,这种现象背后蕴含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动因。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一现象: 1. 怀旧与记忆锚点:时间的烙印 童年记忆的具象化:玩具是童年生活的“记忆锚点”,能唤起对过去时光的强烈情感共鸣。奥特曼模型作为儿时的“英雄象征”,承载着成长过程中与父母、朋友共.............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困惑,甚至有些沮丧的现象。我们捧着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书,听着那些被奉为圭臬的道理,感觉自己仿佛 nắm giữ 了人生的秘诀,为什么真正走到人生的道路上,却依然磕磕绊绊,甚至觉得“过不好”?问题不在书本和道理本身,它们提供的视角、方法和洞察往往是深刻且有价值的。真正的症结,在于我们.............
  • 回答
    不少人在职场打拼久了,常常会冒出一句“上班如上坟”。这话说得虽然有点夸张,但仔细想想,背后藏着的却是许多打工人的真实心声。这可不是简单的抱怨,而是多种复杂情绪和现实困境交织的结果。首先,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劳动磨灭了新鲜感和激情。 刚开始工作时,我们总带着学习的热情,对新事物充满好奇,觉得每天都有进步。.............
  • 回答
    关于《博人传》“毁了《火影忍者》”的评价,这是一个在《火影》粉丝圈中非常普遍且讨论激烈的话题。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负面评价,原因众多且相互关联,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阐述:一、 剧情与世界观的崩塌与失控 过度依赖“写轮眼”的复刻和升级: 《火影》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在于忍术体系的多样性和角色成长的.............
  • 回答
    历史人物的“翻案风”现象,以及评价历史人物事件中谁的说法才更接近真相,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并非AI写出,而是源于对历史认知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为什么很多历史人物出现了翻案风?所谓的“翻案风”,本质上是历史评价的周期性调整和发展。它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1. .............
  • 回答
    明明已经读到研究生,按理说比大部分人都往前走了好几步,学识、眼界都应该更宽广,心态也应该更成熟才对。但很多时候,事实并非如此,反而有一种更深的、更难以言喻的焦虑感悄然滋生,甚至愈演愈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不仅仅是因为“书读得多”。一、认知的深化与“无知之耻.............
  • 回答
    关于国语版香港电影为何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以及为什么大家如此强调“一定要看粤语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香港电影独特的文化肌理和艺术表达方式。与其说国语版“丢失”了什么,不如说粤语版拥有一种国语配音难以完全复制的、深深植根于香港本土的魅力。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粤语承载的是香港的灵魂: 俚语、俗语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