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题主不要妄自菲薄,从生物学角度上说,y染色体只传男性,若没有足够的数量保证,根本传不到现在,而中国进入文明社会很早,在文明社会,若不是有钱有势的,想获得生育权,而且还得是相当数量那种,基本上是不太可能的,可以说现代的每一个中国人的男性祖先都得有几个皇亲国戚、王侯将相。。。
再说为什么现在不提血统,这玩意实在是玩剩下的呀,隋唐以前士族当道的时候,才是血统论的年代,而隋唐后大力削弱士族力量,以科举选拔人才,讲的就是一个不问出身!
这“血统论”本就是个落后概念,咱们现在的中华民族其实也是经过民族大融合的产物,我们是一个文化民族,展望未来,随着中国的强大,对外的吸引力必然越来越大,个人觉得到时候分辩到底是不是真心向往中国,就要看文化认同!
更新一小下:
关于文化认同的举个例子吧,例子有点极端,当年西北回乱之时,陕西有三百万以上的回回,其实回回和汉人血统上没区别,但他们皈依和平教,文化上非我族类了,而其结果是满人多隆阿领兵平叛,在平叛后,在陕西各要道关口设卡检查,发现回回就杀,而检查方面就是吃猪肉,不吃者死!最终彻底改变了陕西省的人口结构,回乱之后整个陕西的回回只剩下几千人!
从血统上说满人多隆阿怕是比回回离汉人远的多,但看看文化认同,到今天陕西境内还有多公祠,尽管他其实也不姓多。。。
中国也不是没有过言必谈血统的时候啊,经过东汉三国的豪门政治以后,到了两晋南北朝,便是一个贵族世家横行的高峰期,我们的历史称之为“门阀政治”。
门阀政治期间,以“姓”取人是世间常态,在南边,有王谢桓庾四大家族,北边也关中韦崔柳薛杨,山东王崔卢李郑,还有偏居一隅的河西大姓等……
这一时期,基本国家政治都被贵族大姓掌握,以最有名的山东琅琊王氏为例,整个六朝时,山东琅邪王氏家族,为官五品以上的,达161人。官至一品的,达15人。尤其在东晋时期,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不使王为后,必使王为相。
可以想象,那个时期的陌生人见面必报血统
“我乃清河崔氏永元!”
“久仰久仰,吾乃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表字化腾”
“哦,原来是腾兄,在下是东瀛天皇我孙氏,名笑川”
“原来是倭人,送客!”
就这样,门阀政治发展到隋唐趋于极盛,但也开始衰败。随着科举制以及武周上台,对门阀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明证。
唐中期,以门阀贵族和通过科举上位的寒门子弟为阵营的牛李党争代表着底层开始挑战贵族对权利的垄断。
到了唐末,黄巢大起义将关中洛阳一代的世家门阀整个一锅端,无数门阀世家自此彻底成为历史。
从那以后,我们中国人就基本不讲贵族了,不断加强的君主专制,也很难令民间出现延续时间长的实力派家族,有的大部分都是耕读传家的书香门第。
欧洲之所以会涌现大量贵族家族,其中重要原因是在于欧洲除了环地中海帝国以外,基本没有统一政权,长时间的分裂态势给了所谓“贵族”存在的空间。
而中国早早就完成了中央集权,高度发达的君主专制,让所谓的“贵族”根本没有存活的机会。
举个例子,冰与火之歌的北境家族,如果放在中国的背景下,那是妥妥的割据势力,中原皇帝必然不惜一起代价,也要将其铲平的。
外国人为什么会觉得他们的血统有优越感?因为他们觉得他们的血统有贵族气息,而这种贵族气息是相对于平民的。
所谓有黑暗才能衬托出光明的可贵,有奴隶才能衬托奴隶主的神性,有土农民才能衬托贵族的优越感。
问题在于,贵族这玩意在中国一点都不稀缺。我们中国人,全都是贵族的后代,甚至大部分人是皇帝的后代。当一个东西太泛滥了,就不觉得有什么特殊的了,谁会觉得优越,谁就是萨比。
如果遇到某个外国人已自己的血统秀优越的,他祖上能追溯到什么?伯爵?公爵?能有几个是王爵?我们不妨买本百家姓,告诉他所谓的伯爵在中国最多算个县长,所谓的公爵最多算个市长,所谓的王爵最多算个省长。然后把你的祖宗从百家姓中翻出来让他看看你是个什么血统。
哪个外国人啊?
最讨厌一竿子外国人就打出来举例子的人了。
如果你说的是印度人,那我为你道歉~
外国,知道么?谁谁是我祖宗,谁谁谁是我大爷。
中国,你丫闭嘴!我是你祖宗!我是你大爷!
因为传统的“外国人”的血统太明显了,金褐红黑发色,蓝绿褐紫瞳孔。欧洲历史上的哈布斯堡家族 (House of Habsburg) 长着奇特的下巴,被称为“哈布斯堡下巴”;哈布斯堡家族是历史上德意志支系繁多的封建统治家族,因为这个家族的强势,人们对这个近亲繁殖出来的畸形形态崇拜无比,以至于哈布斯堡家族世世代代都长着这个略畸形的下巴为荣。
美国作家乔治·马丁在其著作《冰与火之歌》里根据这个家族为原型创作了坦格利安家族(近亲结婚的银发紫瞳御龙族)。
在古代中国也有很浓厚的家族血统观,典型的例子为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则针锋相对以“汉王室正统”起家。与零散的欧洲诸国不同的是,中国历史中多次发生过的大一统的文化氛围(如大秦王朝统一中国,合并了各诸侯王国)以及各民族逐渐融合等因素逐渐冲淡了血统认同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文化认同。
Thank You! 感谢阅读!
感恩能和大家分享见知!未来请多多关照。也很高兴能带红这个问题,期待能和大家多多交流互动彼此的学识~
* 拓展思考:
2. 中世纪的贵族领主有些什么工作?(中世纪话题新问题)
3. 有没有什么冷门的中世纪小知识?(中世纪话题新问题)
因为中国庶孽子都有一定的继承权,统治阶级开枝散叶的非常快。有士大夫血统很少见吗?没士大夫血统才少见啊!
而国外私生子连其父姓氏都难以继承。(当然也有杂种威廉等少数合法化的私生子)
而结婚后又难以离婚。大家各玩各的。
使得一个伯爵国王动不动就绝嗣。
正经贵族后代不多。
平民也就近几百年才有了姓氏,
用铁匠,裁缝,磨坊主,马桶之类当姓氏的一看就不是贵族后代。
诛九族。
血统宗族有时候确实是鸡犬升天,有时候却是杀身之祸。
中国古代战争说不上很频繁,但是一旦发生就极其惨烈,血腥异常,失败一方的领袖家族就会面临灭顶之灾。
俗话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这种杀戮是不分男女老少,襁褓婴儿的。
灾祸一旦降临,族人惊恐万分,作鸟兽散,改名换姓,前世不提。
前世不提,后世就牵强附会,用放大镜照着往上靠。
这种遗留一直保持到清朝灭亡。当时的满族子弟害怕被屠戮,纷纷改名换姓,把满姓改为汉姓。例子很多,比如一些姓“赵”“金”“查”等等。爱新觉罗是皇室血统,随着时代的变迁,不也弃之如敝履。
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中国的忌讳文化登峰造极。你可以姓孔,但是你要敢和曲阜孔家攀关系,一旦查实,就是死罪。皇家的姓氏名号,那也是一定要避开的。古代为什么给孩子取名要请教先生?那是因为一旦没搞清避讳,遭殃的是全家。这避那避,多个几代,就搞不清了。
分化宗族大姓,豪强世家。
中国古代有赐姓的传统。
古代政治系统,强调平衡,帝王眼见一方势力做大,担心他们有犯上之心,有选择性地强行拆分。选出一支来,赐个姓,把你从华北迁到西南去。
这种赐姓是有强烈的政治意味,被赐姓者心里也清楚,只能新开族谱,从头开始。只有在朝代完结后,后人有的往前续,有的就此永不再提;也有牵强附会的。
特别是有军功的,皇帝最喜欢赐姓。
战功赫赫的军事将领最遭忌讳。特别是那种功高盖主,力挽乾坤的将帅级人物,这是最不稳定因素,再走一步就是要反。皇帝的第一步测试就是赐姓。你干不干?有没有意见?要不要谢主隆恩?
接受了,好。颁爵,夺军权,从政治中心滚出去,再留几个儿子在京城。滚出去的,留在京城的质子,那个不是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你敢宣传你家辉煌战绩,你家的血统如何,是不是吃饭的家伙不想要了?
低调是一种生存哲学,让家族血脉延续下去是最重要的原则。不祸延子孙是家族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历史记载太详细了,改朝换代是中国的历史传统,再尊贵的血统姓氏不可能千秋万代。虽然历朝历代都在高喊,但都知道这玩意当不得真,让子孙后代平平安安地活下去比什么都重要。
西方国家没什么大一统的经验,欧洲、阿拉伯、波斯出现过短暂的庞大帝国,但是羁縻地区为主,核心统治地域较小,一旦被灭,家族就从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欧洲历史上城邦治理为主,各种少堡主,城主大爷。你一块,我一块,大家互相联姻,水平和规模差不太多,要打仗也是打成烂仗,眼见形势不利,跑到亲家那里躲一躲,再联合亲家打回去,最多割地赔款,谁也灭不了谁。有个尊贵血统姓氏可以去参加招亲大会,吃寿宴,要官做,开房间搞侍女。这些都是福利,关键时刻还可以保命,所以谁都想永远继承下去。
文艺复兴后,少堡主开始研究起这那的,发明了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也有正经搞出来成果的。欧洲很多科学家都是血统高贵的大少爷。可谓名利双收。
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兴起。资产阶级要做生意,皇室血统,尊贵品牌,没什么比这个更好用的了。不但要说,还要说得越久越好。有的八竿子打不到,也要凑上去。实在不行,现编一个也要上。
中国商业场上现在也搞这套,都是在编故事,不过是“名利”二字。
中国现在的普通老百姓提自己的血统有什么用?高考?考公务员?买房子?娶老婆?买车?吃烧烤?进公园看熊猫?嘿嘿,拿成绩出来,拿钱出来,否则免谈。
欧洲人没吃过血统的亏,中国人一切看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