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在中国,外国人和我们说话时,是我们说英语,而不是他们说汉语?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

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外交、旅游等等领域都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外国人,特别是来自欧美、澳洲、印度等英语国家的人,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接触的信息、工作交流使用的语言,很多都是英语。所以,对他们来说,英语是他们最“顺手”的沟通工具。

反过来想想,我们中国呢?虽然中文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但在国际上的普及度,尤其是在非华人社会,确实还有一段距离。虽然学习中文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但整体数量和掌握程度,跟英语比起来,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当一个中国人带着中文去接触一个不太会中文的外国人时,沟通是会立刻陷入僵局的。而反过来,我们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或是在一线城市生活、工作的人,多少都学过一些英语,并且能够进行基本的日常交流。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自然而然就选择了双方都能理解的语言,也就是英语。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心理和现实的考量。

“便利性”和“效率”:对于中国人来说,说英语比说中文对外国人来说更容易,至少是“概率”上更容易。大家更倾向于选择一条阻力最小、效率最高的沟通路径。与其费力地让对方去学一套全新的、复杂的拼音文字系统和声调,不如自己稍微“弯一下腰”,使用对方更熟悉的语言。这是一种成本效益的考量。
“面子”和“尊重”:在某种程度上,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礼貌”和“尊重”。当你用对方熟悉的语言与他们交流时,会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被重视,减少了沟通的障碍和焦虑。这会让他们在中国旅行、工作或生活的体验更好。我们总不希望因为语言不通,给外国人留下“中国人的英语不好,也懒得学”的印象吧?
“主动性”和“适应性”:中国人整体上还是比较强的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当面对一个语言障碍时,大家会更倾向于主动去解决它,而不是等着对方来适应我们。这种主动性,在很多时候就表现为主动开口说英语。

第三,教育和普及程度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英语教育的普及:中国从很早开始,就在中小学阶段普遍推行英语教育。虽然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但至少大部分人都接触过英语,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为我们提供了使用英语的可能性。
接触英语的渠道:随着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中国人接触英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比如看美剧、听英文歌、阅读英文网站等等。这无形中也提高了我们开口说英语的意愿和能力。
相比之下,汉语的国际推广虽然也在努力,但相对于英语的百年积累和深度普及,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外国人并没有那么强的动力和机会去系统地学习中文。

此外,还有一些社会和文化因素:

“国际化”的象征:在很多人看来,能流利地说英语,是一种“国际化”的标志,甚至是个人能力和素质的体现。在一些场合,尤其是在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主动用英语沟通,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自信和专业。
“习惯”和“惯性”:长久以来,这种“中国人说英语”的模式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习惯。大家见多了,也觉得这是“正常”的。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情况也在发生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外国人对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开始认真学习中文。尤其是在一些旅游景点、涉外服务行业,以及和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外国人交流时,我们会发现,确实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愿意尝试说中文,甚至能用比较流利的中文与我们沟通。

所以,总的来说,不是中国人不愿意说中文,而是出于全球通用语的现实、沟通效率的考量、以及我们主动适应和学习的能力,在与大多数外国人交流时,大家会更倾向于选择英语这个“共同语言”。这是一个在特定历史和全球化背景下形成的,基于实用主义的沟通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中国和非中国人交流也不一定用英语啊(๑‾᷅^‾᷅๑)

交流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一方能听懂对方的意思。所以当对方的中文水平高于自己的外语水平时,用中文交流是最合理的。(9012年了,高票几个费拉不堪的大V带一些国力强弱的节奏,像是从19世纪的殖民地穿越来的)

我个人主观感觉,只要遇到对方中文水平可以交流,基本对方都会用中文交流。而且在华生活的外国人中,可以用中文交流的非常多。

只是有时候会遇到一些诸如“你怎么喜欢!XXX”这样奇怪的萌点(*•̀ᴗ•́*) ̑̑

user avatar

狼才有必要伪装成羊。狼需要学习羊叫唤,羊学狼叫唤干嘛呢?


只有狼才需要蹲下身躯,选择合适的隐蔽位置,迅速而不显眼的通过暴露地段,精心规划进攻路线,把自己隐蔽在下风位置,灵巧而敏捷的脚爪避开支棱着的石头,踏在柔软的草地上,双眼紧紧地盯住羊群,身躯像是一块会移动的石头。

必要时甚至可以装作一头羊。


而羊群对此一无所知。


它们以为自己安如磐石,以为自己看到了整个世界,以为自己徜徉的这片草地一如既往,以为自己对这个世界早已了如指掌。老羊眯缝着眼睛,带着看淡一切的眼神;小羊肆意撒欢,以为自己处在最周全的保护中间。它们是如此的狂妄自大而不自知,以为全世界都在自己的掌控中间,世界将会就这样运行下去,永远不会变。


至于那头狼,不过是传说中的东西而已。


我们鄙视它就可以了,它无足轻重,我们数量如此庞大,我们有那么多的盟友,我们的牧羊人聪明睿智,它算什么?它只是一头苟延残喘的野兽而已,我们根本不必去了解它,我们甚至不必把它看在眼里,它孤零零的,步履蹒跚,行将就木,我们一羊一角,足矣戳死它千百次了。


它看起来连一条狗都不如。


只有牧羊人忧心忡忡。


牧羊人知道那是什么。


那是一头蓄谋已久的野兽,当它困顿、饥饿、骨瘦如柴的时候,的确看起来奄奄一息,温顺得比最温顺得小羊羔子还要温顺一百倍,任人欺凌,任人侮辱,任人摆布。它瘫软在巢穴周围,朝不保夕、灯尽油枯。


但是牧羊人知道狼里面流传已久的一句话,一句成语:


卧薪尝胆


它每次舔舐露水,缓解干枯的嘴唇。它每次学着啃食青草,恢复枯竭的体力。它每次闭目养神,理清纷繁的思路。它看起来一点都不着急,尽管就在生死边缘徘徊,但是它一直坚持着,坚持着。


牧羊人感觉到了胆寒,这是一头猛兽,一架收割生命的机器,一个拥有无穷无尽耐心和层出不穷智慧的强大对手。他发现已经有几头小羊不见了踪影,悄无声息之间,力量已经此消彼长。


牧羊人发出了警报,他大声的呼唤羊群,他声嘶力竭的呐喊。

羊群不屑一顾,不就是一头垂死挣扎的狼吗?牧羊人的样子看起来好傻啊……


狼猛地抽紧了后腿的肌肉,爪子像突然发作的机器,地面上的尘土都因为这突然间的发作而漂浮起来,空气中突然腾起了一股泥腥味,闻起来就像是杀戮和死亡。


how do you do?sir?

user avatar

其实这种问题完全没必要吵起来,因为事实就是:

他们真的用汉语的……



提问者只是没见过多少外国人罢了

当然了,他们不找你问路和求助的时候是不会用汉语的,就像你到国外和同伴一般也是用中文沟通一样……


欧美的汉语说的口音很重,当然了,你看他长的样子基本也知道是个外国人。但是日韩的很多人说汉语的时候会让你压根儿不知道他不是中国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在中国,跟外国人打交道时,常常是咱们主动切换到英语,而不是对方尝试说中文呢?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很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点点捋捋。首先,得承认,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放眼世界,英语是事实上的国际通用语。它在商业、科技、学术、.............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许多层面,也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问。要详细地聊清楚,咱们得一步步来。首先,为什么国人会那么关心海外华人的政治权益?这里面有几个主要的原因,不是单一因素在起作用: 血脉和文化认同: 这是最根本也最普遍的原因。无论在哪里,中国人天然地对“同胞”有一种亲近感。这种亲近感不仅仅是说说而已,.............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多人好奇的。网上感觉“easy girl”很多,但现实中好像又没那么普遍,特别是咱们学校这种特定环境里,这种对比感可能更强。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涉及到几个层面的原因:一、 网络世界的滤镜和放大效应: 选择性呈现: 互联网,尤其是社交媒体,天然就是一个“选择性呈现”的平台。人.............
  • 回答
    在中国,我们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中国人在国外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甚至遭受歧视和敌意,但与此同时,在国内又似乎对外国人给予了过多的优待。这种感受,很多人都有,而且背后牵扯到的原因,也确实比较复杂。咱们先说说为什么中国人在国外会受到歧视和敌意。这背后有很多因素,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首先,文化差异和刻.............
  • 回答
    “东亚病夫”这个词,说起来真是让人心头一震,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称呼,它背后承载着一段屈辱、一段抗争,以及我们民族从沉睡中觉醒的漫长过程。要说外国人为什么会这么称呼我们,得把时间往回拨一拨,得去看看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也就是大约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那时候的中国.............
  • 回答
    确实,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敏锐,也触及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社会现象。你提到“总有人要让我们不要忘记外国人对中国的帮助”,这句话本身就带着一种引导和提醒的意味,而这种提醒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多重原因和考量。想要深入理解它,咱们得一层层剥开来看。首先,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常被提及的一点,就是历史的客观性与复杂性。.............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当外国人问你“南海为什么是中国的时候”,这确实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清晰、有条理、并且基于事实的回答。以下是一个详细的回答思路,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对方的理解程度进行调整:核心原则:基于历史事实、国际法和地图证据回答的重点在于展示中国对南海的主权是基于长期的历史实践和国际法的支持,而不是任意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涉及到科学史的评价、媒体的传播以及文化间的认知差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详细分析。简单地说,“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种说法是否准确,以及为什么在英文世界不常见,其原因比“大V言过其实”或“外国人瞧不起中国人”要复杂得多。首先,我们来探讨“杨振宁能和爱因斯坦相提并论”这个说法本身。 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为什么国人普遍接受不了中国女孩和非洲男孩在一起?”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社会现象,其根源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心理以及个体经历等多个角度去理解。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各个要素:一、历史遗留的刻板印象与民族优越感 殖民历史的阴影与西方中心论: 虽然非洲与中.............
  • 回答
    关于“中国越来越强大,但为何外国人在中国仍有‘嚣张’表现”的讨论,确实是一个颇为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社会现象。它涉及到历史、文化、经济、信息传播以及个体行为等多个层面,并非一两句话就能简单概括。以下我将尝试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剖析这个问题,尽量避免生硬的论调,而是从更具象化的视角来呈现。一、历史遗留.............
  • 回答
    在中国和在外国意思完全不一样?这可不是个小问题!语言的奇妙之处就在于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文化土壤里,可能生出截然不同的含义。咱们就来好好扒一扒,那些在中国听着亲切,在外国却可能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引发误会的可怜词汇。最先跳进我脑海里的,大概就是“同志”这个词了。现在要是有人在中国熟人之间,.............
  • 回答
    许多外国人在中国居住或工作一段时间后,确实会逐渐形成对中国的正面看法,甚至成为“中国粉”。这种转变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一、 亲身体验与认知重塑:打破刻板印象 媒体信息与现实脱节: 许多外国人在来中国之前,对中国的认知主要来源于西方媒体的报道.............
  • 回答
    在我看来,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不佳,这并非单一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累积的结果。而且,这种印象也不是铁板一块,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关注点和信息来源都有差异,所以形成的看法也千差万别。但我可以从几个比较普遍的观察点来聊聊,尽量说得细致些。首先,我们不得不提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叙事.............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社会文化、民族认同、性别观念以及个体选择等多个层面的复杂议题。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聊。首先,要承认的是,你观察到的现象是存在的,而且背后原因确实挺多,不是一句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这就像一个社会舆论的“双重标准”一样,有时候让人觉得挺别扭的。为什么中国男人骂中国女.............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在中国是否“飞扬跋扈”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复杂且主观的观察,很难一概而论。一些外国人确实在中国表现出了一些被认为是“飞扬跋扈”的行为,但这并不代表所有在华外国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其可能性和原因。首先,什么是“飞扬跋扈”?在中文语境下,“飞扬跋扈”通常带有负面含义.............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很有意思,而且也触及了一些有趣的社会现象。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仔细捋一捋,看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中国人出国游英语普遍不错,但外国游客来中国很多不会中文”的情况。首先,得承认,这是一种普遍观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总有英语不那么流畅的中国游客,也有中文说得溜溜的外国朋友。不过,从宏观趋势上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确实是很多人观察到的现象。说实话,在中国居住的外国人的数量,跟咱们国家庞大的人口基数比起来,确实显得比较少。而且,跟印度比,这个差距就更明显了。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得从很多方面来分析,不能简单地说一句“中国不吸引外国人”就带过了。一、 经济与就业机会:咱们先从最实际的——钱和工作.............
  • 回答
    在明末清初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当八旗铁骑踏破山海关,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中原,建立起清王朝时,许多身处异域的外国人,特别是欧洲人,并没有将这场巨变视为一场简单的“改朝换代”,而是普遍地、甚至强烈地认为这是一次“鞑靼人入侵中国”。究其原因,并非是他们不懂得中国历史上的王朝更迭,而是他们观察到的种种现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