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爬的山相对原始,我们中国人爬的山多数都有台阶?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

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它们是帝王祭祀、文人骚客吟咏、宗教修行者的精神寄托之地。因此,为了方便人们朝拜、游览和体验“登高望远”的意境,修建人工痕迹,尤其是石阶,是历史的必然。
这批山脉的开发早,而且是系统性的。比如,泰山作为“五岳之首”,其上的2109级“十八盘”早就是其标志性景观,这背后是数千年来无数劳动者的心血,是“通往天庭”的仪式感象征。华山的“长空栈道”更是将险峻与人工改造结合到了极致。
这种“人迹”的出现,也代表着一种“征服”自然的文化心态,或者说,是“因势利导”地将自然景观融入人文活动。有了台阶,山就成了可以抵达、可以被“亲近”的文化符号,而不是纯粹的野外探险目标。

西方“登山”的起源与演变:
西方近代登山(Modern Mountaineering)的兴起,很大程度上与“探险”和“科学考察”联系更紧密。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欧洲阿尔卑斯山脉的探险热潮,人们开始挑战那些尚未被人类踏足的高峰。
早期的登山者,更多的是抱着挑战极限、探索未知、进行地质考察、植物采集等目的。他们使用的工具是绳索、冰镐、冰爪,以及对地形的判断和体能的极限挑战。
在这种追求“原始”和“挑战”的文化语境下,大规模修筑台阶并不符合他们的核心价值。当然,在一些非常成熟的旅游景区,比如勃朗峰的一些核心徒步路线,也会有少量人工铺设的路径,但那更多是出于安全考虑,而不是为了大规模普及“登山”的概念。他们更推崇的是“徒步”(Hiking)和“越野”(Trekking),强调的是与自然的直接互动。

二、 审美偏好与文化价值的体现

中国的“诗意山水”:
中国传统山水画追求的是“意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但这种和谐往往是通过“点景”来实现的。山水画中的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蜿蜒小径,都是人与自然互动的具体体现。台阶,在这种语境下,可以被看作是“人迹”的一种,是人在山水画中存在的痕迹,是“可游可居”的象征。
我们习惯于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让山“活”起来,成为承载情感、思想的载体。台阶,恰恰是这种“活化”的一部分,它让山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纯粹自然,而是可以被体验、被感悟的“天地”。

西方的“自然之美”与“野性”:
在西方文化中,对“自然”的崇拜,有时候更倾向于保留其“原生态”的野性。人们欣赏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未经雕琢的美。登山,在很多时候,是对这种“纯粹自然”的致敬,是回归到一种更原始、更本真的状态。
他们可能更欣赏的是在崎岖的山路上,依靠自己的力量攀爬,感受风吹雨打,体验每一次步伐的稳健和每一次喘息的真实。这种体验本身,就是一种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自我能力的肯定。

三、 地理环境与人文适应

中国地势与人口密度:
中国地大物博,但也面临着极高的人口密度,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旅游资源集中的地区。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安全、便捷地体验登山的乐趣,修建台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它大大降低了登山的门槛,让更多家庭、不同年龄段的人都有机会参与。
而且,中国很多名山,其地貌特征就适合修建台阶,比如岩石裸露、坡度较大的地方,铺设石板阶梯既稳固又方便。

西方部分登山区域的地貌:
当然,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在西方,也有很多国家公园和山区,同样有非常成熟的徒步路线,并且也经过一定的人工改造。但从整体趋势和大众认知上来说,提到“登山”(Mountaineering)时,人们更容易联想到那些更具挑战性、更需要专业技能和装备的山峰。而说到“徒步”(Hiking)或者“山间小径”(Trail),则更普遍。

四、 现代旅游业的发展与营销策略

中国旅游业的“景点化”: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很多景区都在追求“景点化”和“产品化”。修建台阶,能够有效地将自然风光转化为一种可消费、可体验的旅游产品。它提供了清晰的游览路径,方便游客拍照打卡,分享体验。这种模式也更容易吸引广大游客,带来经济效益。

西方旅游业的“体验化”:
西方一些地方的旅游业,更侧重于“体验”。他们可能更希望游客在探索中发现乐趣,而不是被一个完全规划好的路线“框住”。所以,即便有修缮,也可能更倾向于维护原有的道路,或者设置一些简单的指示牌和安全设施。

总结一下:

外国友人爬的“原始”山,更多的是对“探险”、“挑战”、“自然野性”的追求,是现代户外运动文化的一部分。而我们中国人爬的“有台阶”的山,则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将名山开发成融合了自然风光、人文精神和便捷游览的文化符号。台阶,是中国人与山互动的一种独特方式,它承载了历史、文化、审美,也服务于现代社会大众的旅游需求。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背景下,对“山”的理解和利用方式产生的自然差异。我们可以欣赏西方的“原始”,也可以珍视我们自己“有台阶”的山的独特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基建太优秀了吗
user avatar
是基建太优秀了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这事儿啊,得从头说起,得聊聊老白那点儿小毛病,还有扈十娘那段儿独特的“催眠曲”。首先,咱们得说说老白,也就是白展堂。老白这人吧,虽说在江湖上也算有些名头,是“盗圣”,但说到底,他骨子里还是个有点怕事儿,容易紧张的人。别看他平时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关键时刻倒是挺有担当的,可这不代表他就能扛住所有折腾。.............
  • 回答
    “外国人地位高”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要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外国人在咱们国内地位好像格外突出,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不少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聊聊,看看能不能捋得更清楚。首先得承认,确实有这么一种普遍的观感,就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公共.............
  • 回答
    在我看来,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普遍较高,甚至可以说是地位显赫,并非出于某种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能力,也有他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当然,也离不开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从改革开放的视角.............
  • 回答
    嘿,你有没有留意过,在街上、在电影里,甚至是社交媒体上,总能看到一些外国人身上有汉字纹身?而且有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字儿挺漂亮的,但仔细一瞧,咦?这意思好像有点怪怪的,或者完全不是他们想表达的那样。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外国人对汉字纹身的热情,可以说是相当高涨。但为什么偏偏是汉字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中国女性在跨国婚姻中的一些复杂心态和现实考量,原因绝非单一,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试着从几个层面来分析,尽量还原其内在逻辑。首先,得理解一下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面子”和“礼仪”是很重要的。彩礼、车、房,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象征,代表男方家庭的诚意、经济实力,.............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围绕着“特权”这个词展开激烈的争论。但与其纠结于这个词是否准确,不如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外国人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似乎“待遇”与我们普通中国人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便利”或“优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历史、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
  • 回答
    关于“外国人到中国受到高人一等的接待”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挺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更不能一概而论。不过,确实在一些场合,一些外国人可能会感觉到受到不同于国内居民的“优待”或“关注”,这种感觉的产生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拆解:一、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早期对外开放的遗.............
  • 回答
    外国人写地址和中国人写地址的顺序差异,主要源于历史传统、邮政系统、语言习惯和文化逻辑的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地址书写顺序的差异对比1. 中国地址书写顺序 门牌号 + 街道 + 城市 + 省份 + 国家 例如: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123号 特点:以门牌号为核心,先.............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同文化在家庭关系和语言表达上的深层差异。西方(特别是欧美)的亲属称谓确实不如中文那样细致,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文化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核心家庭 vs. 大家族: 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回答
    滇西小哥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拥趸无数,这背后当然有其令人着迷的原因,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向往东方传统文化”则显得有些片面,尽管这其中确实包含着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与其说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向往,不如说是对一种独特、真实、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的深切渴望,而这种生活方式恰好在滇西的乡野间得到了极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文化刻板印象和误解。要说“外国人”普遍害怕穿着唐装戴佛珠的中国人,这可能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但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为什么某些外国人可能会产生这种感觉,以及这种感觉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首先,我们得承认,任何文化符号都可能被过度解读,甚至被误读。唐装和佛珠在中国文化中都有其特.............
  • 回答
    确实,在一些外国人的认知中,上海曾一度被认为是中国的首都,或者至少是中国的象征性中心。这种认知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并且可以从历史、经济、文化、信息传播和地缘政治等多个维度来详细解读: 1. 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首都的变迁 近代上海的崛起与“远东第一大都会”的声誉: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上海.............
  • 回答
    在很多西方国家,大家确实不太习惯国内那种从小给宝宝把尿的传统。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涉及到育儿理念、社会习惯以及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理解差异。简单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让孩子自己学会如厕,而不是由家长“代劳”。那么,他们是怎么做的呢?核心理念是“如厕训练”(Potty Training),目标是让宝宝自己感.............
  • 回答
    近年来,一个显著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青睐“中国制造”。这并非偶然,而是中国制造业实力悄然崛起、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的有力证明。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货在海外越来越受欢迎?当下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的认可度又达到了一个怎样的水平呢?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中国货为何赢得外国消费者青睐?首先,性.............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嘛,就像一锅大杂烩,五味俱全,每个人心里的小算盘都不太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说说,我觉得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吧:1. 好奇心作祟,文化冲击是强大的吸引力你们中国人,跟我们西方人,从外表上说,就有挺大的区别。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直观的“看点”。但更深层的,是你们的文化。想想看,儒.............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文化交流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为什么会感觉中国人比外国人更热衷于过外国节日,而反过来情况似乎不那么明显呢?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原因,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一个事实: 全球化和文化传播的 不对等性。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信息传播的来源和影响力,在很大程度上还是.............
  • 回答
    在中国生活和旅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普遍感受是,当地人对外国人普遍抱有友善和好奇的态度。这种友善体现在许多方面,从路人乐于助人,到商家提供周到的服务,再到政府层面积极推动对外交流,都传递出一种欢迎外国人的信息。民间层面的善意:这种友善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方面的原因: 历史与文化传承: 中国自.............
  • 回答
    说中国人食材比外国人“更”丰富,这个说法其实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不同饮食文化的核心。与其说是“更”丰富,不如说我们对食材的理解和利用方式 更宽泛、更具独特性。外国人不吃内脏,而中国人可以,这只是冰山一角,背后是深厚的历史、地理、经济以及哲学观念在起作用。一、 历史的烙印:从生存到技艺的演变1.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