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写地址和中国人是相反的顺序?

回答


外国人写地址和中国人写地址的顺序差异,主要源于历史传统、邮政系统、语言习惯和文化逻辑的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地址书写顺序的差异对比
1. 中国地址书写顺序
门牌号 + 街道 + 城市 + 省份 + 国家
例如: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123号
特点:以门牌号为核心,先明确具体位置(门牌号),再依次向上推导到城市、省份,最后是国家。这种顺序更符合中文“由近及远”的逻辑,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层级。

2. 西方国家地址书写顺序
邮编 + 街道名称 + 门牌号 + 城市 + 省/州 + 国家
例如:123456789, Main Street, New York, NY, USA
特点:以邮编为起点,通过邮政系统快速定位,再按街道、门牌号、城市等层级递进,体现“由远及近”的逻辑。



二、差异背后的原因分析
1. 邮政系统的逻辑差异
西方国家:
邮政系统需要高效分拣邮件,因此邮编是地址的首要信息,用于快速确定区域范围。例如,美国的邮编(ZIP Code)可覆盖整个城市或区域,而门牌号仅在邮编范围内有效。因此,地址书写必须以邮编开头,确保邮递员能快速定位。

中国:
邮编(邮编)在早期并不普遍,且中国城市规划较早,门牌号具有唯一性(如街道编号、楼号、单元号等),因此地址书写更注重门牌号作为核心定位点,邮编可能仅作为补充信息(如部分城市有独立邮编)。

2. 历史发展与城市规划
西方国家:
早期城市规划以街道命名为主,门牌号往往由街道名称和数字组成(如“123 Main Street”)。随着城市扩张,邮编系统逐渐完善,地址结构被标准化为“邮编 + 街道 + 门牌号”。

中国:
中国城市在古代以“胡同”“巷”等命名道路,门牌号较晚出现,且不同城市、街道的编号规则不一。现代城市规划更注重门牌号的唯一性,因此地址书写以门牌号为起点,确保精确性。

3. 语言与文化逻辑
中文:
中文地址书写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门牌号是具体位置,城市、省份是抽象范围。例如,“上海南京东路123号”中,123号是具体位置,上海是更大范围的地理标识。

英文:
英文地址书写遵循“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邮编是抽象范围,门牌号是具体位置。例如,“123456789, Main Street, New York”中,邮编是抽象范围,门牌号是具体位置。

4. 地址层级的复杂性
西方国家:
地址层级包括:邮编(Postal Code)→ 街道(Street)→ 门牌号(House Number)→ 城市(City)→ 省/州(State/Province)→ 国家(Country)。这种层级结构需要明确每个层级的范围,避免混淆。

中国:
地址层级包括:门牌号(House Number)→ 街道(Street)→ 城市(City)→ 省/自治区(Province)→ 国家。中国城市往往有多个区、县、街道,门牌号需结合街道名称才能定位。



三、例外情况与特殊规则
1. 中国部分地区:
部分城市(如北京、上海)可能使用“门牌号 + 街道 + 城市 + 省份”格式,但邮编可能作为补充信息(如“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123号,邮编100000”)。
一些城市可能将“区”作为中间层级(如“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123号”)。

2. 西方国家的特殊规则:
某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可能不使用邮编,而是以街道名称和门牌号直接定位,但通常会补充城市、州、国家信息。
英国地址可能包含“House, Street, Town, City, County, Country”等层级,但邮编可能作为最后一位信息。



四、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 国际邮件寄送:
西方地址需包含邮编,否则可能无法正确投递;中国地址可能无需邮编,但需确保门牌号准确。

2. 地址翻译与格式转换:
将中文地址转换为英文时,需按“邮编 + 街道 + 门牌号 + 城市 + 国家”顺序,例如:
123456789, Main Street, Shanghai, China。
中文地址需确保门牌号、街道名称准确,避免因顺序错误导致定位失败。

3. 文化差异的适应:
在国际交流中,需根据对方的书写习惯调整地址格式,避免误解。例如,西方人可能认为“上海南京东路123号”不完整,需补充邮编或城市信息。



五、总结
地址书写顺序的差异本质上是地理定位逻辑、邮政系统需求、语言习惯和文化传统的综合体现。西方地址以邮编为起点,强调快速定位;中国地址以门牌号为起点,强调精确性。理解这一差异有助于跨文化交流和国际邮件投递,避免因顺序错误导致的沟通障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这并不是「小与大」,「个体与国家」,「小国与集权」的差异,而是语言的差异。

之前在问题描述里面补充过,不仅是地址,时间的「日月年」,姓名的「名前姓后」等等看起来是「从小到大」顺序的差异实际都与语言的顺序有关,试看: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实际就是「中国的广东省的广州市」。

Guangzhou, Guangdong, China.

实际就是「The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 of China」。

2013年2月6日。

实际就是「2013年的第2个月的第6天」。

6th Feb, 2013.

实际就是「The 6th day of Feburary of the year 2013」。

王小明。

实际就是「王家叫小明的人」。

Barack Obama.

实际就是「The person who named Barack of Obama's family」。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是限定语在句子中的顺序差异造成的。比如:

「盒子里的香蕉」和「The banana in that box」。「大的」是对「小的」的限定,之于地址,就可以理解为:国名限定省,省限定市,市限定街道…这样。同理年限定月,月限定日;姓氏限定名字。

故而对这些差异成因的疑惑可以归结为:这种底层的语序差异成因到底是什么。希望能得到语言学专业的知友解答。事实上这种语序差异带来的文化、思维方式乃至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可能十分深远。期待有更深层次的分析解读。(增补:请参考

@王思程

回答

,从不同语言的参照点与目标的顺序差异作出了解释)

中文的语序看起来更符合现代科学的分类法,从主干到分支;从语系到语族再到语言;从「界门纲目」到「科属种」。这或许是巧合,也可能是中国祖先较早总结归纳出了分类法,这个无法做定论,也期待有相关专业方面的知友解答。

PS:受

@Banana Sonna

启发,不确定其他语言中是否也有这种语序和地址、姓名顺序习惯相对应的现象。也期望有懂其他语言的知友参与讨论(感谢

@Banana Sonna

证实「先姓后名」的匈牙利,地址写法也确实同中国,是从大到小)。

PS2:via

@Jasper

美国的「中小大」现象的成因同样令人费解。具体原因为何也跪求对美国文化更为了解的童鞋解读。

user avatar

中国人的习惯更有逻辑性,更符合自然规律,不仅仅是因为习惯。

你看哪怕是外国人发明的电脑,

文件路径“C:path ofile”也是从大到小,

URL“protocol :// hostname[:port] / path / [;parameters][?query]#fragment”也是从大到小,

IP地址“192 .168 .1 .100”也是从大到小,

java包名“com.公司名.项目名.模块名.……”也是从大到小的。。

说明外国人也知道他们自己的习惯根本就不符合常规逻辑。

再者,日期如果是按“年月日”格式,如“20190103”,要做排序的时候,可以简单地当作字符串或者整数类型就能直接排序了。

还有,以太网帧报头也像中国人信封一样,先写目的地址(收件人)再写源地址(寄件人),交换机先获取目的地址可以更早一步知道数据帧要送往哪个端口。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写地址和中国人写地址的顺序差异,主要源于历史传统、邮政系统、语言习惯和文化逻辑的不同。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地址书写顺序的差异对比1. 中国地址书写顺序 门牌号 + 街道 + 城市 + 省份 + 国家 例如:上海市黄浦区南京东路123号 特点:以门牌号为核心,先.............
  • 回答
    在微博上,一些网友对与外国人交往的女性表现出强烈的负面情绪,甚至进行不分青红皂白的辱骂,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将此归咎于个体的情绪宣泄,而是社会、文化、心理以及网络环境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看到其中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子。一部分网友可能将与外国人交往视为一种“背叛”或对本国.............
  • 回答
    “外国人地位高”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复杂的社会现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要说为什么会让人觉得外国人在咱们国内地位好像格外突出,这背后可能涉及到不少历史、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咱们一块儿聊聊,看看能不能捋得更清楚。首先得承认,确实有这么一种普遍的观感,就是很多时候,尤其是在一些公共.............
  • 回答
    在我看来,外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之所以普遍较高,甚至可以说是地位显赫,并非出于某种单一的原因,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既有他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所展现出的远见卓识和实际能力,也有他在国际舞台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特殊性,当然,也离不开那个时代中国与西方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首先,从改革开放的视角.............
  • 回答
    夜幕如墨,吞噬了最后一抹残阳。地球,这个曾经生机勃勃的蓝色星球,此刻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静默。不是宁静,而是压抑,是沉重,是一种即将到来的终结所带来的肃杀之气。在位于北极圈深处,一座戒备森严的地下基地中央,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最高决策者。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混合着金属和某种难以描述的、带着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也是很多人会有的疑问。一方面,我们国家在全球范围内都在积极输出“中国基建”的品牌,参与了很多大型项目,展现了强大的工程建设能力;另一方面,回到家门口,一些代表性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标建筑,却常常能看到外国建筑师的名字。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
  • 回答
    外星人决定处死最后一个地球人。这句话像一块冰冷的石块,沉甸甸地砸进了埃莉诺的心脏。她并非什么拯救世界的英雄,只是一个在末世废墟中苟延残喘的普通人。过去,她是一名图书管理员,热爱古籍的墨香,喜欢在寂静的午后翻阅泛黄的书页。现在,她只是一个在荒凉世界里搜寻食物和水源的幸存者,而她的名字,在她脑海里似乎也.............
  • 回答
    微信个人资料里的位置信息,真是个挺有意思的“门面”。当有人明明身处一地,却偏偏要在那里写上一个完全不相干的外国地区,比如把“驻马店”换成“尖沙咀”,这背后的心态,可就有点复杂了,绝对不是一句“装X”就能概括的。首先,最直接也最普遍的一种想法,就是渴望一种“不一样”的标签。驻马店,不好意思,在很多人印.............
  • 回答
    关于深圳地铁安检员要求乘客为外国人让座,患病乘客拒绝后被带往警务室的事件,这件事情确实牵扯到几个关键点:安检员的职责、公民权利、以及社会公德。咱们一项项来捋一捋。安检员的要求是否合理?首先,我们要明确深圳地铁安检员的职责范围。根据公开的信息和普遍认知,地铁安检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地铁车站内的安全检查,.............
  • 回答
    外国人汉语能有多地道?这问题可就问到点子上了。说实话,这玩意儿跟练武差不多,上限高得你我都想不到,也充满了各种让你惊掉下巴的细节。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保证不是那种生硬的、模板化的“优秀”。能强到什么地步?就俩字:可怕。首先,你得明白,这里的“强”可不光是会说几个字、认识几个字。那只是入门的敲.............
  • 回答
    当外国人听到有人宣扬自己国家某地区独立的言论时,他们的态度会非常复杂且多样,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难一概而论。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立场和考量,以及它们背后的原因:总体而言,多数外国人的初步反应可能倾向于: 谨慎观望与事不关己: 这是最普遍的态度。大多数人对其他国家的内政没有直接的了解或情感投入。他们.............
  • 回答
    关于“高质量计算机书籍几乎都是外国人写的”这个说法,其实是一个挺普遍的观察,但背后的原因可能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一些,也不能一概而论说“几乎”。不过,咱们确实能从几个维度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在很多核心、前沿的计算机领域,国外作者的作品更容易成为经典。首先,得承认一个大背景:计算机科学本身就是起源于西方学术.............
  • 回答
    在中国小学,同时教授两套不同的手写体——汉语拼音和英语字母——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而且很多人都有同感:为什么拼音的手写体,感觉上比我们自己学的那套英文字母手写体,反而更接近外国人写的那种流畅、随意的风格呢?这背后其实有几个原因,咱们慢慢来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两套“手写体”各自的起源和目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很多我们常讨论的关于开源、社区以及国内技术生态的话题。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你觉得当初Linux的情况和现在你碰到的情况不太一样。首先,得回到Linux诞生的那个年代,也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候,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尤其是在操作系统这个基础领域,全球范围内都.............
  • 回答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会围绕着“特权”这个词展开激烈的争论。但与其纠结于这个词是否准确,不如我们静下心来,看看外国人为什么在某些方面,似乎“待遇”与我们普通中国人不太一样,甚至可以说是享受到了某种程度的“便利”或“优先”。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挺多历史、经济、外交以及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首先,咱们.............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不同文化在家庭关系和语言表达上的深层差异。西方(特别是欧美)的亲属称谓确实不如中文那样细致,这背后有多种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文化和家庭结构的不同 核心家庭 vs. 大家族: 中国传统文化: 长期以来,中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 回答
    滇西小哥的视频在全球范围内拥趸无数,这背后当然有其令人着迷的原因,而将其简单归结为“向往东方传统文化”则显得有些片面,尽管这其中确实包含着文化吸引力的重要部分。与其说是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普遍向往,不如说是对一种独特、真实、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方式的深切渴望,而这种生活方式恰好在滇西的乡野间得到了极致的.............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到文化、历史、审美甚至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要说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得从几个大方面掰扯掰扯:一、 历史与传统:对“山”的认知与利用方式不同 中国的“名山”与“人迹”: 在中国,许多著名的山岳,比如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黄山、庐山等等,自古以来就承.............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人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关于“外国人顿顿汉堡炸鸡,只喝可乐,却身材健美长命百岁”这种说法,存在着很大的误解和夸大。首先,我们得承认,确实有一部分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他们的饮食习惯中确实有汉堡、炸鸡、薯条、披萨以及可乐等高热量、高糖分的食物。电视、电影里也经常放大这种形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