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外国人说喜欢中国会被欢迎,但中国人说喜欢外国会被批评?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

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

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这种历史创伤,使得一部分人对“外国”以及“西方”有一种天然的警惕和敏感。

当外国人表达对中国的喜爱时,这很容易被解读为对一个曾经被低估、被误解的国家的一种认可,一种肯定。这份认可,恰好可以抵消一部分历史遗留的自卑感和被压抑的民族情绪。所以,听到“我喜欢中国”这句话,很多人会觉得是一种善意,一种被理解的信号,自然会感到高兴和欢迎。这其中可能还有一种“扬眉吐气”的潜意识在作祟。

反过来,当中国人表达对外国的喜爱时,这种喜爱很容易被一些人解读为“崇洋媚外”。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一些人看来,中国的历史伤痛还没有完全愈合,国家还在发展中,此时此刻,如果中国人一味地去赞美外国、羡慕外国,就好像是在否定自己国家、否定自己民族的努力和成就。这种解读,背后往往是对国家认同的焦虑,以及对“民族脊梁”的期待。他们觉得,中国人应该首先热爱自己的国家,把国家的建设放在首位,而不是去追捧那些“曾经欺负过我们”或者“现在比我们强”的国家。

二、信息不对称与视角差异

信息获取的渠道和角度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对于很多外国人来说,他们了解中国往往是通过旅游、媒体报道、文化交流等方式。这些渠道通常会聚焦在中国积极的一面,比如壮丽的山河、悠久的历史文化、快速发展的经济成就、特色鲜明的美食等等。即使有负面信息,也可能被过滤或淡化。所以,他们表达的“喜欢”往往是建立在一种相对积极和正面的认知上。

而中国人了解外国,情况就复杂得多了。我们接触到的信息里,既有对外国先进科技、民主制度、高福利社会的赞美,也夹杂着对外国社会问题的批评,比如种权、贫富差距、种族歧视等等。更重要的是,很多中国人对外国的了解,也来自于自身在国外生活的经历,或者是通过互联网接触到的各种信息碎片。这些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片面化,甚至是被“操纵”的。

当一个中国人说“我喜欢外国”时,他喜欢的可能是外国的某种生活方式、某种制度、某种文化元素,甚至是某种商品。但这种“喜欢”,在信息不那么透明、并且存在“过滤”的环境下,很容易被放大,被解读为对整个外国的无条件赞美,甚至是对中国现状的不满。这就导致了一种认知偏差:外国人说喜欢中国,是对中国的好,而中国人说喜欢外国,可能就被认为是对中国的不满。

三、宣传导向与舆论环境

不可否认,国内的宣传导向和舆论环境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官方层面,为了凝聚民族认同感、提振国家士气,往往会鼓励对中国自身优秀文化的传播和对国家成就的赞美。在这样的语境下,“爱国”是被高度推崇的。而过度的“亲外”言论,尤其是那些带有明显批评中国现状,或者将外国描述成“完美天堂”的言论,很容易被视为挑战主流叙事,甚至是被打上“不爱国”的标签。

媒体的报道角度也会影响公众的看法。当有外国友人夸赞中国时,媒体会大肆报道,这是符合“正能量”导向的。但如果中国人对外国的赞美被过度解读,或者被放大成一种“批评中国”的信号,媒体在报道时也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引发争议或批评的内容,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负面观感。

四、“玻璃心”与民族自信心的微妙平衡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一部分国人的“玻璃心”和民族自信心还在一个比较微妙的平衡阶段。

就像前面说的,历史的伤痛让一些人特别在意别人怎么看中国,特别是西方人怎么看。当外国人赞美中国,是在给予“肯定”,这能抚慰“玻璃心”。

而对于中国人自身来说,很多时候,我们对国家的评价是复杂的。我们看到国家进步的一面,也看到不足的一面。当我们表达对外国的喜爱时,很多时候是在表达对某些外国的优点(比如自由、民主、高效、公平等)的向往,这种向往,如果被解读为“不够自信”,就会被批评。

有时候,这种批评也是一种“恨铁不成钢”。批评者可能觉得,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对自己的国家有信心,应该首先关注如何改进中国,而不是沉醉于对外国的赞美。这种批评,虽然方式可能不妥,但出发点可能是希望中国变得更好。

五、群体认同与身份政治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群体认同和身份政治的角度来理解。

当外国人表达喜欢中国时,他们是在试图融入中国的社群,或者至少是表达一种善意的连接。这种连接,如果是在一个“对外开放”的姿态下,自然会受到欢迎。

而当中国人表达喜欢外国时,尤其是在公开场合,就可能涉及到一种“身份选择”的意味。如果这种选择被视为脱离了群体,甚至是对群体的不认同,就容易引起内部的排斥和批评。尤其是在一些民族主义情绪比较浓厚的群体里,这种现象会更加明显。他们会将这种“喜欢外国”的行为视为对民族集体认同的挑战。

总结一下:

外国人说喜欢中国被欢迎,中国人说喜欢外国被批评,这并非一个简单的现象,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历史遗留的民族情绪: 对西方列强的警惕和对国家认可的渴望。
信息不对称与认知偏差: 了解外国的复杂性与对中国现状的评价存在差异。
宣传导向与舆论环境: 主流叙事和媒体报道角度的影响。
民族自信心的敏感度: 对国家进步的自豪与对自身不足的焦虑并存。
群体认同与身份政治: 对内部一致性的要求和对外部连接的不同解读。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这种现象并不是绝对的。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国民自信心的增强,以及信息传播的更加多元化,未来这种“双重标准”可能会逐渐减弱,人们的看法也会更加多元和包容。但眼下,这些根源性的原因依然存在,塑造着我们对这类言论的感知和反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要这么幼稚。

你要看外国人用哪种语言说爱中国。

Barret父子用英语向世界介绍真正的中国,他被英国泰晤士报污名化为了收中国政府钱的宣传家。

竹内亮导演用日语向世界介绍南京武汉,他被日本人污名化成收了中国政府的钱。

Cyrus Janssen用英文向世界介绍中国,讲述孟晚舟的庭审,被加麻大法院调查。南华早报报道,Title是"Pro-China youtuber"

Dumbrill用英语向世界介绍中国,台湾人说中国政府有的是钱买个youtube宣传家。另外,他的twitter账号也被封了。


广东台的英语节目主持人Harry Harding因为介绍中国人的生活, 收到了这样的威胁的信息 (图片来自于他的推特账户):

所以,如果你用英日韩西葡法德语去说喜欢外国,外国人一样会很喜欢你。但是你在给外国人舔菊的时候,不要拿中国来做背景板。出卖国家的事情,偷偷摸摸地做。就算被抓了,你也只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地罪有应得。如果你乐于掀动惊涛骇浪,那中国人也乐于奉陪。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一不小心到了两千六百赞, 受宠若惊, 非常感谢诸位读者的错爱.

题主在3月7日更新了问题的描述. 我想要声明一下, 最后的的总结不是明确针对任何确定的个体人士. 写这篇回答只是希望能够帮助任何处于迷茫或怀疑中的人, 能够有多一个面的声音作为参考.

user avatar

我有一个朋友出身农村,小时候家里很穷,城里亲戚会寄来不穿的衣服,都是村里最好的衣服。城里亲戚成了他目标,他发愤图强,经过拼搏变得富有。

有一天开着豪车去城里亲戚家,希望亲戚肯定自己的拼搏,亲戚却说不要炫富,不要忘本。一通教训下来,朋友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迷迷糊糊回家了,夸奖没得到,挨批一大通。

多少年了,我们一直渴望被世界认可,当赵婷靠电影《无依之地》得了金球奖,全国媒体狂欢,说这是中国文化进军美国。

我们太渴望被世界认可了,我们太渴望被欧美认可了,我们13亿人太希望被那六亿人认可了。

一个华裔导演出现的时候,我们开心的欢呼,可惜温子仁们拍的还是美国故事。

我们还很穷的时候,欧美文化进军中国,他们是我们心中的圣地,他们代表世界文化最高峰,他们的认可,就是对我们成就的认可。

可事实呢?在他们眼里我们是低劣的模仿者,他们喜欢我们电影里最穷的我们,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他们不允许我们表现出来富裕的样子。

因为这个世界总共70多亿人,欧美要做这70亿人的表率,不允许另一个领导者出现。

我们眼里只有欧美,在他们眼里,我们早就是威胁了,我们还乐滋滋的等着他们的赞美。

这就穷亲戚变富之后,当年接济他的富亲戚并没有开心,因为穷亲戚在他眼里就是暴发户土豹子,亲戚还怀念的是,自己家里不穿的鞋换来穷亲戚连着感谢一年的时候,而不是富亲戚开着豪车来到楼下喊他。

欧美也是一样,我们无论怎么富有崛起,都是一样的,他们眼里永远不会看到我们的成长,只觉得我们还是四十年前那个穷样子。

他们的肯定应该是主流媒体的报道,主流媒体长时间的报道,主流媒体一面倒的报道,可惜,这些没看到,负面媒体报道天天有。

看看韩国电视剧里的中国,穷脏破,这就是一个比我们多富了十多年的国家,韩国尚且如此,欧美这些富了上百年的国家更甚。

喜欢外国该批评了,因为他不喜欢你,你还像追姑娘一样强行让他喜欢吗?

那些说喜欢的,因为要在这片土地讨生活,他不代表欧美主流媒体,清醒一点,我们去让其余五十亿喜欢我们,夺取他们对我们的崇拜,这才自信的样子。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也确实是很多中国人,包括我自己,都有感受到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的待遇呢?我觉得这背后牵涉到挺多层面的原因,咱们一项一项捋捋。一、历史背景与民族情绪的投射首先,我们得从历史说起。近代中国经历了太多的屈辱,被西方列强瓜分、欺凌,这在很多人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 回答
    .......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社会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情感现象,那就是关于“爱国”的定义、身份认同以及文化接受度的讨论。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你描述的这种现象,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爱国”这个概念本身。在很多文化语境下,“爱国”往往被赋予了非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排他性。它通常意味着.............
  • 回答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都有这感觉,觉得外国人打架好像挺有章法,什么拳击、格斗,招式一套一套的,不像咱们这边,有时候看着像菜市场里大妈吵架,上去就是一顿乱打,俗称“抡王八拳”。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门道?咱们掰扯掰扯。老外打架为啥喜欢“摆架势”?这“摆架势”可不是胡说的,背后其实是对身体控制、发力技巧和战.............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其实原因嘛,就像一锅大杂烩,五味俱全,每个人心里的小算盘都不太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我说说,我觉得大概是这么几个方面吧:1. 好奇心作祟,文化冲击是强大的吸引力你们中国人,跟我们西方人,从外表上说,就有挺大的区别。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直观的“看点”。但更深层的,是你们的文化。想想看,儒.............
  • 回答
    旅行方式的差异,说起来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同样是出发,有人背着包走南闯北,有人拖着箱子慢悠悠。这背后,其实藏着不少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影子。背包客的“自由灵魂”与“精简哲学”提到外国人,尤其是欧美那边,背包旅行绝对是他们的一个标志性形象。为什么会这样?我琢磨着有几层意思: 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 回答
    这可真是个有趣的问题,也是不少中国人心里的一个“梗”。 很多外国人对中国菜的印象,可能还停留在“左宗棠鸡”、“杂碎”这类名字耳熟能详,但在我们地道的中国胃看来,怎么吃都觉得有点“不对味儿”。为什么会这样?首先得从“伪造”的定义说起。说它们是“伪造”,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些菜很多都是在国外,根据.............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文化和个人审美的深层原因。外国人头发白了就让它自然地白着,而中国人似乎更倾向于将白发染黑,这背后其实有很多值得说道道儿的。首先,咱们得从 对“白发”的文化认知 聊起。在西方很多文化里,头发花白往往被视为 智慧、阅历和成熟的象征。你可以想想电影里那些白发苍苍的智者、睿.............
  • 回答
    这种现象确实存在,而且背后原因可能相当复杂。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帮大家理解为何有些中年男性会有这样的想法。首先,很多时候,这种“贬低”和“吹捧”并非基于客观事实,而是源于一种失落感和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可能经历过中国社会快速变迁的时代,见证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但同时也可能感受到一些社会问题.............
  • 回答
    在中国的外交舞台上,大熊猫的身影似乎从未缺席,无论是作为国礼赠送,还是以“熊猫外交”的名义在海外动物园安家落户,都吸引着全球的目光。这不禁让人好奇,中国人为何如此钟爱用大熊猫来“唱主角”?而这份热情,在外国人眼中又是否真的那么受欢迎?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扒一扒大熊猫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大熊猫,.............
  •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简直是点到了很多科研工作者心坎里,也戳中了公众对科研最直接的疑问。为啥大家总挂在嘴边的是“在哪个外国期刊发了多少篇论文”,而不是“我这个研究给社会带来了啥具体好处”?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咱们一点点掰扯开来说。首先得明白一个事儿,科学研究这玩意儿,它是个长链条,论文发表只是其.............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
  • 回答
    您的提问非常严重,涉及到歧视和暴力行为,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不可接受的。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合理化针对任何族裔老人、儿童或女性的暴力行为。 这种行为是基于仇恨和歧视,是错误的,也是非法的。将这些攻击行为归咎于“外国人”的整体,也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说法,可能加剧不必要的对立和误解。关于您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与其说“外国人”更喜欢用 Email,不如说在很多西方国家和文化背景下,Email 是一种被广泛接受且长期以来是主流的商务和个人沟通方式。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一种历史、文化、技术和习惯的交织。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Email 的出现和发展。电子邮件(Email)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 回答
    夏天穿西装确实让人觉得有些“反常识”,尤其是对于我们习惯了轻薄透气衣物的中国人来说。但你有没有注意到,很多欧美国家的人,即使在炎炎夏日,依然会选择西装革履?这背后可不仅仅是“跟风”或者“刻板印象”,而是有多重原因交织在一起。首先,我们要明白,“热”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舒适度”和“场合需求”.............
  • 回答
    我理解你对国外驾驶习惯的观察,也想和你聊聊这个话题,看看我们对“急加速、急刹车”这件事的理解是否一致,以及这背后可能的一些原因。首先,得承认,这个“普遍”的说法,其实挺难一概而论的。毕竟,世界上国家和地区那么多,驾驶文化也千差万别。就拿我观察到的来说,有些地方的司机确实看起来比较“冲”,油门刹车踩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