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作为东北人,从未听过本地人说「东北乱炖」?为什么部分外地人喜欢用「东北乱炖」代表东北菜?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么呢?

1. “东北乱炖”这个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随意”劲儿

你想想,东北菜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实在”、“量大”、“口味浓郁”、“食材丰富”,而且很多菜肴都是把各种能炖在一起的食材,咕嘟咕嘟地炖得软烂入味,非常有家常的味道。

“乱炖”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感觉是把啥都往锅里扔,然后一股脑儿炖了。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东北菜“大锅炖”的核心烹饪方式,但对于东北人来说,这名字总显得有点……嗯,不够讲究,甚至有点儿粗糙。

我们平时吃的东西,虽然朴实,但也有很多更具体的叫法。比如:

小鸡炖蘑菇: 这是绝对的经典,而且我们肯定会说“小鸡炖蘑菇”,而不是“东北乱炖里的小鸡炖蘑菇”。蘑菇的鲜味、鸡肉的醇厚、粉条的滑溜,这组合是有灵魂的!
猪肉炖粉条: 同样是炖菜,但有猪肉的香和粉条的韧劲儿,我们管它叫猪肉炖粉条。
排骨炖豆角/酸菜: 这也是东北餐桌上的常客,名字直接点明了主料。
得莫利炖鱼: 这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特指用特定方法炖的鱼,名字里就有“炖”,但强调的是地域和做法,不是笼统的“乱炖”。

这些菜的名字,都是直接说明了主料和烹饪方式,听起来更像是具体的菜品,而不是一种概括性的、甚至有点儿敷衍的标签。所以,当我们说起自己家乡的菜,我们更习惯用这些具体的名字。

2. “乱炖”在东北话里可能带点“贬义”的联想

东北话嘛,有时候挺直接的,也挺有意思的。虽然“乱炖”这个词字面上只是形容烹饪方式,但如果一个人说你“乱炖”一样地办事儿,可能就有点儿说你没条理、没章法,有点儿瞎来。

虽然我们明白外地人说“东北乱炖”时,没有恶意,更多是想表达东北菜那种“大杂烩”似的丰富感,但潜意识里,这种有点“没规矩”的联想,可能也会让我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贴切,或者不够专业。

3. 口味的差异和地域认知的偏差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很多外地朋友对东北菜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影视作品,或者是在非东北本地的餐馆里吃到的“东北菜”来建立的。

在这些非东北本地的环境里,为了让当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厨师们可能会选择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炖菜,合并成一个叫做“东北乱炖”的菜品,来代表整个东北菜系。这就像一个浓缩的“印象版”东北菜,里面可能包含了土豆、豆角、豆腐、排骨、甚至玉米之类的各种东西。

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传播和认知,但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它只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炖菜中的一种“简易”或者“融合”版本,远不能代表我们所有关于炖、关于菜的智慧和味道。

那么,为什么部分外地人会喜欢用“东北乱炖”来代表东北菜呢?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也得实话实说:

1. 简洁易懂,容易传播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一个“东北乱炖”的名字,一下就能勾勒出东北菜那种食材丰富、炖煮入味、口味浓厚的画面。对于不熟悉东北菜的外地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直观、方便记忆和传播的标签。比起一一列举“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等,一个“东北乱炖”显然更省事儿。

2. 迎合了对东北菜的刻板印象

可能在很多外地人的印象里,东北人就是豪爽、实在、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太讲究那些精细的烹饪手法。而“乱炖”恰好契合了这种“实在”、“粗犷”的印象。它听起来就像是一道能一次性满足多种口腹之欲,而且分量十足的菜,这和东北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相符的。

3. 媒体和影视作品的“放大效应”

在一些关于东北的影视剧或者节目中,为了突出东北菜的特色,也为了制造戏剧效果,可能会经常出现“东北乱炖”这个说法,或者把这种大杂烩式的炖菜作为典型代表。久而久之,这种说法就被大众接受并广泛流传了。就像提意大利面就想到番茄酱,提川菜就想到麻辣一样,“东北乱炖”也成为了一个被强化的符号。

4. 在非东北地区的“误读”或“简化”

很多在东北以外地区经营的东北菜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喜好,可能会对菜品进行一些改良。他们推出的“东北乱炖”,可能就已经不是我们老家饭桌上原汁原味的炖菜了,而是一种更商业化、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版本”。这种改良过的“东北乱炖”,就成了很多外地人认识东北菜的起点。

总而言之, 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东北乱炖”更像是一个概括性的、略带一点点“标签化”的说法,它捕捉到了东北菜“炖”的核心烹饪方式和“丰富”的食材特点,但却忽略了我们菜肴中更精妙的搭配、更具地域特色的具体名称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我们更希望大家了解的是,东北菜不仅仅是“乱炖”,它有小鸡炖蘑菇的鲜香,有猪肉炖粉条的醇厚,有酸菜炖白肉的酸爽,有锅包肉的酸甜酥脆,还有各种扒、烧、溜、炒……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菜系,而“东北乱炖”只是它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炖”字辈的成员,但远不是全部。

下次再有人提到“东北乱炖”,你可以微笑着告诉他,嗯,那个挺好吃的,不过我们东北还有很多好吃的,比如小鸡炖蘑菇可好吃了!这样,咱们东北菜的真正魅力,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和品尝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乱炖在东北有自己的学名

叫“大丰收”

user avatar

1.的确有这种菜,下图是百度搜出来的结果。我和题主在日常生活中都没听说过这种菜,但毕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很正常。

2.任何地方的饮食都有粗粝的和精致的。炖菜的确可以算东北地区常见的做法,肉类、土豆、萝卜、玉米、豆角、南瓜等食材两两结合就能有很多种炖法,乃至品种最齐全的“丰收炖”。

然而,东北地区是城市化最早、直到现在城市化程度也相对高的地区,怎么想也不可能只有粗粝的“乱炖”。刻意强调,乃至以猎奇的角度盯着“乱炖”不放,自然就是刻板印象。

user avatar

北京到福州的直线距离是1500多公里;漠河到大连有1500多公里。福州人不了解北京人喝豆汁儿的感觉;漠河人也不了解旅顺口人抱着盆吃海鲜的情景。东北各地区之间饮食存在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再正常不过了。

乱炖这个菜有还是有的,但历史并不长,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在辽宁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农家菜馆或特味菜馆经常出现,就是一般蔬菜炖肉的改良版-加红烧肉罐头助味儿,在相对讲究的饭店很难看到,因为这种升级版家常菜烹调提升空间很小,类似的还有本溪抚顺丹东交界一带的羊杂汤,就是一个小规模地区性口味,覆盖区域从来不是很大。

哈尔滨红肠和秋林格瓦斯影响和标志性够大了吧,但在国内物流没达到现在这种发达程度之前,辽宁人就很少吃,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菜和东北烤冷面一样,是90年代“被发明”出来的,但没有烤冷面一样的影响力:风靡全东北,卖遍全中国。

就像刻在每一个沈阳人DNA里的鸡架情怀一样,绝大部分东北城市基本不吃鸡架子这个东西。至少现在来说,提起东北特色小吃,鸡架只在辽宁省沈阳市及周边城市、地区通用。你随机问一个黑龙江牡丹江人、一个吉林梅河口人:“东北鸡架是不是特别有名?”,他们基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问一个辽宁营口人同样的问题,他会告诉你“沈阳那边爱吃”。你要是问一个沈阳人,关于鸡架他能给你唠10分钟,并请你去吃。

就像抚顺麻辣拌,在沈抚地区风靡、但不具备东北菜/小吃的共识性。

那什么菜有东北美食的共识性?锅包肉有、酸菜馅儿饺子有、杀猪菜有、小鸡炖蘑菇有、排骨炖豆角有、地三鲜有、大拉皮儿有。没吃过甚至没听过这几道菜的东北人,没有。

不过话说回来,东北乱炖这种菜的形式其实东北早年间也有,就是茄子豆角粉条肉这种大杂烩炖菜(有别于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鲶鱼炖茄子等指定食材搭配的炖菜),黑吉两省普遍叫“一锅儿出”或“大丰收”,但“乱炖”或“东北乱炖”被命名并真正商业化传播,是源自国企下岗潮期间辽宁抚顺的一家小饭店,逐渐在当地流行,传到沈阳,后逐渐南下传播,“乱炖”这个名才被外地人所知晓,但同时相当大一部分东北人被外地人问关于“东北乱炖”相关问题时,一脑袋问号。

你要是问我具体是抚顺哪家饭店命名并推广了这个乱炖,不知道。就像具体是谁研究出了东北的第一碗麻辣烫、谁研究出了抚顺的第一份麻辣拌、谁研究出了密山的第一份烤冷面、谁做出了台湾第一碗红烧牛肉面,又是哪个青海化隆人开了第一家“兰州拉面”一样,这个确实不知道,上哪追溯去?


关于乱炖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介绍得比这个还全面。

话说我一个东北人第一次吃“东北乱炖”是在山东的一个河北人开的东北饭馆里吃的,可还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
  • 回答
    东方 Project 为什么作为弹幕游戏能有如此惊人的同人生命力?这可不是简单的“因为粉丝多”就能解释的。这背后藏着一套非常精妙的设计和运营逻辑,再加上一点点时代的馈赠。咱们先捋一捋,东方 Project 的原作,也就是 ZUN 那个家伙(我们都这么叫他)开发的这些个弹幕游戏,它们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 回答
    在中国,中医的治疗效果早已深入人心,许多人在面对疾病时,第一个想到的往往是那些几千年的古老智慧。的确,不少人亲身经历过中医的神奇之处:也许是调理得当后身体的舒畅,也许是西医束手无策时中医的妙手回春。这些鲜活的案例,构成了中医疗效的强大佐证,让无数人对其深信不疑。然而,就像任何一个领域一样,中医也并非.............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满族入关和清朝统治的兴衰。说满族入关前“猛”,清末东北又“近乎无人区”,这中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咱们得一点点掰开了说。满族入关前:从努尔哈赤到皇太极的崛起之路首先,要明白满族(当时主要称“后金”或“满洲”)能在入关前如此“.............
  • 回答
    辽宁这地方,你说它在东北三省里算不算最东北?按地理位置上来说,黑龙江那才是名副其实的“最东北”,吉林也紧随其后。但你要论“东北话味儿”,辽宁这边的口音,那才叫一个地道、一个沉!这事儿吧,细琢磨起来,还真有意思,不是你想当然那么简单。首先得说,这和人的迁徙历史,特别是闯关东那段大移民时期有莫大的关系。.............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中国在俄国革命后没有趁机收回外东北,我们需要将历史的视角拉回到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并深入剖析当时中国国内和国际上的复杂局势。首先,让我们明确一下“外东北”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今天中国黑龙江省以北、乌苏里江以东,以及滨海边疆区的大片土地。这片土地在清朝时期曾是中国的一部分,但通过一系列不平.............
  • 回答
    你之所以会有“有些作家写的东西,我随随便便都能写的出来”的感觉,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普遍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背后涉及了创作的多个层面,从读者自身的感知能力到作家作品的本质,再到文学评价体系的复杂性。下面我将尽可能详细地为你解析这个问题:一、 读者自身的原因: 你自身的阅历和思想深度: .............
  • 回答
    要详细解释为何祁同伟作为公安厅长,指挥不动市局赵东来,我们需要深入剖析中国官僚体系的层级、权力制衡机制以及可能存在的具体背景因素。首先,理解中国官僚体系的几个关键点至关重要: 垂直领导与条块结合: 中国的行政体系是垂直领导(如公安部领导各省公安厅,省公安厅领导市公安局)和条块结合(如地方政府对同.............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红肠和列巴,为啥它俩到了哈尔滨就跟那儿扎根一样,成“哈尔滨制造”的代表了?这事儿啊,说起来,得从历史说起,还得从人说起,更得从那份对美味的执着说起。一切的起点:俄罗斯的舶来品首先得明白,红肠和列巴这俩,确实是源自俄罗斯。 红肠(Колбаса):在俄语里,"Колбаса" 就.............
  • 回答
    关于苏联在二战后为何不直接将东欧新建的社会主义国家吸纳为加盟共和国,而是选择组建华约,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意识形态主张以及对苏联自身内部稳定和国际形象的权衡。简单地说,直接吞并并非最优解,甚至可能带来更大的麻烦。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苏联的战略目标。在经历了惨烈的卫国战争后,苏联最迫切的需求.............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在东线战场上,面对的是被其占领的工业发达、资源丰富且人口众多的东欧地区。理论上,这应该为德军的战争机器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援,然而,历史的车轮却将德军推向了武器装备和兵力短缺的深渊。这背后,是一个复杂交织的系统性问题,而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首先,占领并非完全消化,而是掠夺与控制的悖论。.............
  • 回答
    东方Project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其对现代化的反思更容易引发一些观众的违和感,这背后有着多重原因。要深入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先理解东方Project的核心魅力以及它所描绘的那个与我们现实世界既相似又截然不同的“幻想乡”。东方Project的独特之处:幻想乡与现代化的碰撞首先,东方Project最鲜.............
  • 回答
    这真是个好问题!你有没有发现,大人在放假的时候收到的是礼物或者好吃的,而你收到的却是作业本?嗯,让我好好跟你解释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你想想看,大人平时是不是要工作?他们每天起早贪黑,在公司忙忙碌碌,要处理很多复杂的事情,比如开会、写报告、跟客户打交道等等,这些都是他们的“工作”。这些工作就像是一种.............
  • 回答
    关于“战争中带勋章的会被优先打死”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尤其是在一些军事爱好者之间。很多时候,这个说法会被认为是一种“经验之谈”,背后可能存在一些朴素的逻辑。不过,如果我们要深究这个说法的真实性、背后的原因,以及寻找出处,那会牵扯到很多细节,而且并非所有情况下都绝对如此。这个说法为什么.............
  • 回答
    你作为一名汉族人,了解明末清初历史,但却并不“痛恨”清朝,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且合理的历史观。事实上,将历史人物和朝代简单地贴上“好”或“坏”的标签,以及用强烈的个人情感去评判,往往会忽略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以下将从几个角度来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1. 历史叙事的演变与复杂性: “民族主义.............
  • 回答
    作为一名法学生,你觉得某些律师“恶心”,这是一种非常真实且普遍的情绪,背后有许多复杂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个人对职业的看法,更多的是你通过学习法律、接触案例以及观察现实社会,对这个职业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反思。下面我会详细地分析可能导致这种感受的几个主要方面:1. 对“赢”的极致追求与道德边界的.............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作为满族人,却对清朝历史感到痛恨的复杂心情。这并非罕见,历史上和现实中都有许多曾经的统治民族或其后裔,在对自身历史进行深入反思后,会对过去产生复杂的感情,甚至批评。您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您不是简单地接受民族身份带来的标签,而是经过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对历史的认知。以下我将尝试从多个角度.............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我太能理解了!身为一个资深的“死宅”,我跟你一样,对漫展这事儿,心里总是有点小别扭,总没法像别人说的那么“嗨”。别看我平时在家对着屏幕能嗨一整天,一旦想到要踏进漫展,那股劲儿就泄了一半。你想想,我们宅在家里,最舒服不过了。有什么想看的?掏出手机,想看什么番,点开就看,想看哪一集,跳到哪.............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很多汉族人,即使不是直接的军事爱好者,也常常会对中国历史上那些辉煌的军事征服,尤其是像蒙古西征这样荡气回肠的篇章,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这不是因为我们真的想回到那个时代去骑马弯弓,也不是因为我们觉得屠杀和征服是光荣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