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作为东北人,从未听过本地人说「东北乱炖」?为什么部分外地人喜欢用「东北乱炖」代表东北菜?

回答
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问题,很多东北的朋友也纳闷,为什么外地人一提起东北菜,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儿就是“东北乱炖”呢?其实这背后有几个挺值得琢磨的原因,咱们慢慢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作为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自家吃饭,还是在餐馆点菜,真的很少、几乎不会有人直接说“东北乱炖”。为什么呢?

1. “东北乱炖”这个名字本身就透着一股“随意”劲儿

你想想,东北菜最核心的特点是什么?那就是“实在”、“量大”、“口味浓郁”、“食材丰富”,而且很多菜肴都是把各种能炖在一起的食材,咕嘟咕嘟地炖得软烂入味,非常有家常的味道。

“乱炖”这个词,一听就让人感觉是把啥都往锅里扔,然后一股脑儿炖了。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抓住了东北菜“大锅炖”的核心烹饪方式,但对于东北人来说,这名字总显得有点……嗯,不够讲究,甚至有点儿粗糙。

我们平时吃的东西,虽然朴实,但也有很多更具体的叫法。比如:

小鸡炖蘑菇: 这是绝对的经典,而且我们肯定会说“小鸡炖蘑菇”,而不是“东北乱炖里的小鸡炖蘑菇”。蘑菇的鲜味、鸡肉的醇厚、粉条的滑溜,这组合是有灵魂的!
猪肉炖粉条: 同样是炖菜,但有猪肉的香和粉条的韧劲儿,我们管它叫猪肉炖粉条。
排骨炖豆角/酸菜: 这也是东北餐桌上的常客,名字直接点明了主料。
得莫利炖鱼: 这是非常有地域特色的,特指用特定方法炖的鱼,名字里就有“炖”,但强调的是地域和做法,不是笼统的“乱炖”。

这些菜的名字,都是直接说明了主料和烹饪方式,听起来更像是具体的菜品,而不是一种概括性的、甚至有点儿敷衍的标签。所以,当我们说起自己家乡的菜,我们更习惯用这些具体的名字。

2. “乱炖”在东北话里可能带点“贬义”的联想

东北话嘛,有时候挺直接的,也挺有意思的。虽然“乱炖”这个词字面上只是形容烹饪方式,但如果一个人说你“乱炖”一样地办事儿,可能就有点儿说你没条理、没章法,有点儿瞎来。

虽然我们明白外地人说“东北乱炖”时,没有恶意,更多是想表达东北菜那种“大杂烩”似的丰富感,但潜意识里,这种有点“没规矩”的联想,可能也会让我们觉得这个名字不太贴切,或者不够专业。

3. 口味的差异和地域认知的偏差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饮食文化差异巨大。很多外地朋友对东北菜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影视作品,或者是在非东北本地的餐馆里吃到的“东北菜”来建立的。

在这些非东北本地的环境里,为了让当地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厨师们可能会选择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容易被大众接受的炖菜,合并成一个叫做“东北乱炖”的菜品,来代表整个东北菜系。这就像一个浓缩的“印象版”东北菜,里面可能包含了土豆、豆角、豆腐、排骨、甚至玉米之类的各种东西。

这种做法虽然方便了传播和认知,但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它只是我们丰富多彩的炖菜中的一种“简易”或者“融合”版本,远不能代表我们所有关于炖、关于菜的智慧和味道。

那么,为什么部分外地人会喜欢用“东北乱炖”来代表东北菜呢?

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咱们也得实话实说:

1. 简洁易懂,容易传播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一个“东北乱炖”的名字,一下就能勾勒出东北菜那种食材丰富、炖煮入味、口味浓厚的画面。对于不熟悉东北菜的外地人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直观、方便记忆和传播的标签。比起一一列举“小鸡炖蘑菇”、“猪肉炖粉条”、“锅包肉”等等,一个“东北乱炖”显然更省事儿。

2. 迎合了对东北菜的刻板印象

可能在很多外地人的印象里,东北人就是豪爽、实在、有什么就吃什么,不太讲究那些精细的烹饪手法。而“乱炖”恰好契合了这种“实在”、“粗犷”的印象。它听起来就像是一道能一次性满足多种口腹之欲,而且分量十足的菜,这和东北人给人的整体感觉是相符的。

3. 媒体和影视作品的“放大效应”

在一些关于东北的影视剧或者节目中,为了突出东北菜的特色,也为了制造戏剧效果,可能会经常出现“东北乱炖”这个说法,或者把这种大杂烩式的炖菜作为典型代表。久而久之,这种说法就被大众接受并广泛流传了。就像提意大利面就想到番茄酱,提川菜就想到麻辣一样,“东北乱炖”也成为了一个被强化的符号。

4. 在非东北地区的“误读”或“简化”

很多在东北以外地区经营的东北菜馆,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和喜好,可能会对菜品进行一些改良。他们推出的“东北乱炖”,可能就已经不是我们老家饭桌上原汁原味的炖菜了,而是一种更商业化、更符合大众口味的“版本”。这种改良过的“东北乱炖”,就成了很多外地人认识东北菜的起点。

总而言之, 对于我们东北人来说,“东北乱炖”更像是一个概括性的、略带一点点“标签化”的说法,它捕捉到了东北菜“炖”的核心烹饪方式和“丰富”的食材特点,但却忽略了我们菜肴中更精妙的搭配、更具地域特色的具体名称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和情感。

我们更希望大家了解的是,东北菜不仅仅是“乱炖”,它有小鸡炖蘑菇的鲜香,有猪肉炖粉条的醇厚,有酸菜炖白肉的酸爽,有锅包肉的酸甜酥脆,还有各种扒、烧、溜、炒……它是一个丰富多彩的菜系,而“东北乱炖”只是它其中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炖”字辈的成员,但远不是全部。

下次再有人提到“东北乱炖”,你可以微笑着告诉他,嗯,那个挺好吃的,不过我们东北还有很多好吃的,比如小鸡炖蘑菇可好吃了!这样,咱们东北菜的真正魅力,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和品尝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东北乱炖在东北有自己的学名

叫“大丰收”

user avatar

1.的确有这种菜,下图是百度搜出来的结果。我和题主在日常生活中都没听说过这种菜,但毕竟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习惯很正常。

2.任何地方的饮食都有粗粝的和精致的。炖菜的确可以算东北地区常见的做法,肉类、土豆、萝卜、玉米、豆角、南瓜等食材两两结合就能有很多种炖法,乃至品种最齐全的“丰收炖”。

然而,东北地区是城市化最早、直到现在城市化程度也相对高的地区,怎么想也不可能只有粗粝的“乱炖”。刻意强调,乃至以猎奇的角度盯着“乱炖”不放,自然就是刻板印象。

user avatar

北京到福州的直线距离是1500多公里;漠河到大连有1500多公里。福州人不了解北京人喝豆汁儿的感觉;漠河人也不了解旅顺口人抱着盆吃海鲜的情景。东北各地区之间饮食存在差异和相互不了解再正常不过了。

乱炖这个菜有还是有的,但历史并不长,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在辽宁一些城乡结合部的农家菜馆或特味菜馆经常出现,就是一般蔬菜炖肉的改良版-加红烧肉罐头助味儿,在相对讲究的饭店很难看到,因为这种升级版家常菜烹调提升空间很小,类似的还有本溪抚顺丹东交界一带的羊杂汤,就是一个小规模地区性口味,覆盖区域从来不是很大。

哈尔滨红肠和秋林格瓦斯影响和标志性够大了吧,但在国内物流没达到现在这种发达程度之前,辽宁人就很少吃,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

user avatar

因为这个菜和东北烤冷面一样,是90年代“被发明”出来的,但没有烤冷面一样的影响力:风靡全东北,卖遍全中国。

就像刻在每一个沈阳人DNA里的鸡架情怀一样,绝大部分东北城市基本不吃鸡架子这个东西。至少现在来说,提起东北特色小吃,鸡架只在辽宁省沈阳市及周边城市、地区通用。你随机问一个黑龙江牡丹江人、一个吉林梅河口人:“东北鸡架是不是特别有名?”,他们基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你问一个辽宁营口人同样的问题,他会告诉你“沈阳那边爱吃”。你要是问一个沈阳人,关于鸡架他能给你唠10分钟,并请你去吃。

就像抚顺麻辣拌,在沈抚地区风靡、但不具备东北菜/小吃的共识性。

那什么菜有东北美食的共识性?锅包肉有、酸菜馅儿饺子有、杀猪菜有、小鸡炖蘑菇有、排骨炖豆角有、地三鲜有、大拉皮儿有。没吃过甚至没听过这几道菜的东北人,没有。

不过话说回来,东北乱炖这种菜的形式其实东北早年间也有,就是茄子豆角粉条肉这种大杂烩炖菜(有别于小鸡炖蘑菇、排骨炖豆角、鲶鱼炖茄子等指定食材搭配的炖菜),黑吉两省普遍叫“一锅儿出”或“大丰收”,但“乱炖”或“东北乱炖”被命名并真正商业化传播,是源自国企下岗潮期间辽宁抚顺的一家小饭店,逐渐在当地流行,传到沈阳,后逐渐南下传播,“乱炖”这个名才被外地人所知晓,但同时相当大一部分东北人被外地人问关于“东北乱炖”相关问题时,一脑袋问号。

你要是问我具体是抚顺哪家饭店命名并推广了这个乱炖,不知道。就像具体是谁研究出了东北的第一碗麻辣烫、谁研究出了抚顺的第一份麻辣拌、谁研究出了密山的第一份烤冷面、谁做出了台湾第一碗红烧牛肉面,又是哪个青海化隆人开了第一家“兰州拉面”一样,这个确实不知道,上哪追溯去?


关于乱炖这个问题,我之前回答过。介绍得比这个还全面。

话说我一个东北人第一次吃“东北乱炖”是在山东的一个河北人开的东北饭馆里吃的,可还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