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外国人”更喜欢用 Email,不如说在很多西方国家和文化背景下,Email 是一种被广泛接受且长期以来是主流的商务和个人沟通方式。这背后有多层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一种历史、文化、技术和习惯的交织。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 Email 的出现和发展。电子邮件(Email)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而真正普及则是在90年代互联网爆炸式发展之后。相比于即时通讯工具(如早期的IRC,后来的MSN、QQ,以及现在的WhatsApp、Slack等),Email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连接世界、传递信息的 最主要、最可靠、最广泛 的方式。它在技术上成熟,使用门槛相对较低,而且几乎所有接入互联网的人都可以使用。
其次,Email 在商务沟通中的角色 尤为重要。在很多西方国家的商业文化中,Email 被视为一种 正式、有记录、可追溯 的沟通载体。
正式性与专业性: 在发送一份报告、提出一个商务提议、确认一项合同细节、或者向客户发出正式通知时,Email 显得更为专业和郑重。它传递的信息往往经过一定的思考和组织,不像即时消息那样随意。使用 Email 也是对对方的一种尊重,表明你认真对待这次沟通。
记录与证据: 这是 Email 的一个核心优势。每一次发送和接收的邮件都会被记录下来,包括发送时间、接收时间、邮件内容、附件等。这在商务谈判、项目协作、客户服务等场景下至关重要。当出现误解、争议或者需要回顾过往信息时,Email 记录就是最有力的证据。想象一下,在复杂的项目中,所有决策、问题反馈、进度更新都通过 Email 进行,所有相关人员都可以随时查阅,这大大降低了沟通成本和出错的风险。
非同步沟通的便利性: Email 是一种异步通信方式,这意味着你不需要和对方在同一时间在线。你可以在方便的时候发送邮件,对方也可以在方便的时候查阅和回复。这对于跨时区工作、拥有不同工作节奏的团队来说,简直是福音。你可以集中精力完成工作,然后一次性处理邮件,而不用被突如其来的消息打断思路。
信息承载量大且结构清晰: Email 可以轻松地包含大量的文本信息,你可以详细阐述观点,附带多份附件(文档、图片、视频等)。同时,通过主题、正文、签名等结构,信息组织得井井有条,便于阅读和理解。你可以用 Markdown 格式来组织内容,让你的邮件更有条理,也更容易阅读。
广泛的可达性: 几乎所有人都有一个 Email 地址,并且可以通过各种设备(电脑、手机、平板)访问。这使得 Email 成为一种非常普适的沟通工具,无论对方是同事、客户、合作伙伴还是朋友,几乎都能通过 Email 联系到。
再者,文化习惯和历史传承 也起了很大作用。
习惯的养成: 由于 Email 长期以来是主流的数字沟通方式,尤其是在商务和教育领域,很多人从小就被教导如何使用 Email,并且将其视为一种标准的沟通礼仪。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很难轻易改变。
对隐私和界限的尊重: 相较于一些即时通讯工具(尤其是社交媒体性质的),Email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界限更清晰。发送 Email 更像是一种“主动联系”,而即时通讯更可能被视为“被打扰”。尤其是在工作场合,在非工作时间通过 Email 联系,可能仍然被认为是比较得体的(当然,这也要看公司文化),但如果通过即时通讯频繁打扰,则可能被视为不尊重个人时间。
“纸质”思维的延续: 在很多西方文化中,正式的沟通往往需要“书面”形式。Email 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这种“书面”沟通的传统,它承载的不仅是信息,还有一种严谨和正式的态度。
当然,这并不是说外国人就完全不使用其他沟通方式。在非正式场合,或者需要快速互动时,即时通讯工具(WhatsApp, Slack, Teams等)在外国人中也非常流行。然而,当需要传递重要信息、进行正式确认、或者需要留下完整记录时,Email 依然是许多人,尤其是商务人士的首选。
所以,与其说“更喜欢”,不如说 Email 在很多场景下,因其 正式性、记录性、非同步性、信息承载能力和广泛的可达性,以及 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习惯,成为了一种非常可靠且被广泛接受的沟通方式。它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沟通,一种“有迹可循”的沟通,这在快节奏、高效率的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