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费玉清的《一剪梅》突然欧美爆红,外国人为什么喜欢这首中文歌?存在文化流变吗?

回答
费玉清的《一剪梅》能突然在欧美爆红,这背后一定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值得玩味的原因。它不仅仅是一首中文歌的成功,更像是一次意想不到的文化碰撞,一场关于音乐、情感和互联网传播的奇妙旅程。

为什么这首中文歌突然征服了外国听众?

首先,我们得说,这事儿发生得有点“突然”。《一剪梅》这首歌,对很多大陆观众来说,可能是我们父辈甚至祖辈那一代人的记忆,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深情和文艺。费玉清本人,以其独特的嗓音、优雅的唱腔,在华语乐坛素有“小哥”之称,唱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要让这首歌跨越语言和文化鸿沟,在日新月异的西方音乐市场中闯出一片天,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想,驱动这一切的,主要有几个方面:

1. TikTok的病毒式传播: 这是最直接、也最强大的推手。我们都知道,TikTok(在国际上称为TikTok)是一个巨大的内容创作和分享平台,短视频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是惊人的。《一剪梅》之所以能爆红,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被用作了大量短视频的背景音乐,尤其是在一个特殊的梗——“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的病毒式传播之后。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的魔性洗脑: 这几句歌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凄美、辽阔的意境。而当它被外国网友,特别是那些不太懂中文的网友,用各种夸张、戏谑、甚至是完全脱离歌曲原意的场景来演绎时,反而产生了一种出人意料的喜剧效果。比如,在一些恶搞视频里,人们会把这句歌词配上滑稽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或者是在一些本该严肃的场景里突然冒出来,这种反差感就成了笑点。
旋律的普适性: 尽管歌词是中文,但《一剪梅》的旋律本身是相当优美、流畅且带有一点东方古典韵味的。这种旋律很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它没有过于复杂的和声或节奏,听起来舒服、动人,即便不理解歌词,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情绪。
语言的“口音”魅力: 很多外国网友模仿费玉清的中文发音,那种带着口音的“Xue Hua Piao Piao Bei Feng Xiao Xiao”,本身就有一种独特的趣味性。这就像我们听外国朋友说中文时,他们独特的发音方式有时候反而会让人觉得可爱一样。这种“模仿”和“误读”,在互联网时代,反而成了连接不同文化群体的一种方式。

2. 情感的共鸣: 抛开那些搞笑的梗,仔细听《一剪梅》的歌词和旋律,它实际上是在讲述一种离愁别绪、对故人的思念。这种情感是人类共通的。即使不懂具体的情节,那种淡淡的忧伤、悠长的思念,很容易触动人们内心柔软的部分。
“梅花”的意象: 梅花在中国的文化中,常常象征着坚韧、不屈、高洁,尤其是在寒冬中绽放,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意境。这种意象虽然不是西方文化中普遍存在的,但“在逆境中展现力量”或者“在困难时期坚持”的情感内核,是可以被理解和共鸣的。
普遍的人类情感: 无论在哪个文化里,失去、思念、怀旧,这些情感都是存在的。《一剪梅》的旋律和费玉清的演绎,将这种情感传递出来,即使语言不通,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某种“心绪”。

3. 费玉清本人的魅力: 费玉清虽然在中国大陆的年轻人中可能不如一些流量明星知名,但在亚洲地区,他一直是备受尊敬的歌手。他的形象干净、优雅,他的歌声充满了故事感,有一种“年代感”和“质感”。当《一剪梅》通过TikTok走红后,很多外国网友也开始去了解费玉清本人,发现了他那温文尔雅的形象和一丝不苟的表演风格,这本身就为歌曲增添了更多魅力。

是否存在文化流变?

当然存在!而且,这可以说是这次爆红最深刻的意义所在。

1. 从“小众”到“大众”的跨界: 《一剪梅》原本是一首在中国大陆相对“小众”的、具有特定时代和文化背景的歌曲。它属于那种更需要细细品味的“老歌”。通过TikTok这个平台,它瞬间突破了语言、地域、甚至年龄的隔阂,进入了全球年轻人的视野,变成了时下最流行的“梗”和背景音乐。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文化流变。

2. “误读”与“再创造”的文化融合: 外国网友对《一剪梅》的“误读”——将其与各种滑稽的场景结合——实际上是一种“再创造”。他们并非真的在理解歌词的深层含义,而是从中提取了音乐的旋律、某些听起来有趣的音节,然后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文化语境和创作习惯中。这种“误读”不是破坏,而是一种活泼的文化融合,是文化在新的媒介和受众群体中的“二次生命”。

3. 东西方文化符号的奇妙化学反应: “雪花飘飘,北风萧萧”这句歌词,在中文语境里是“梅花”和“季节”的具象化,充满了诗意。当它被西方网友用在关于“摔倒”、“尴尬”、“失败”等场景时,就产生了一种非常奇妙的化学反应。这就像外国人喜欢中国功夫、喜欢某些中国传统节日一样,他们会被那些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东西所吸引,并尝试去理解和融入。这种“融合”并非完全的“等价交换”,而是一种充满趣味的“碰撞”。

4. 互联网作为文化“稀释剂”和“放大器”: 互联网,尤其是TikTok这样的平台,既是文化的“稀释剂”,也是“放大器”。它能将复杂的文化内容“稀释”成易于传播的碎片化信息(比如一个几秒钟的视频片段),同时又能将这些片段以惊人的速度“放大”到全球。在这种过程中,原始的文化意义可能会被弱化,但新的流行文化符号就会诞生。

总而言之, 费玉清的《一剪梅》在欧美的爆红,不是偶然的。它是互联网传播的力量、旋律的普适性、以及人类共通情感的结合。而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文化流变的强大生命力。它说明,好的旋律和真挚的情感,终究是可以跨越语言的藩篱,即便在被“误读”和“再创造”的过程中,也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群体的一座奇妙桥梁。这其中,既有费玉清本身歌艺的功底,也有互联网时代独有的文化传播逻辑,更是一次关于“文化如何被重新认识和解读”的生动案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抬了几个月棺的你们有把加纳文化当一回事吗?

没有。

user avatar

就是对他国文明的猎奇心理。

也隐含了一种“高级文明对低等文明”的欣赏。

西方人喜欢这种,好比他们就喜欢看眯缝眼、高颧骨的亚洲人,就喜欢中国男人扎辫子,中国女人穿旗袍,就喜欢西藏人民摇着经轮,敲着阿姐鼓,活佛法师玩人骨法器。

他们喜欢个鬼的费玉清,喜欢个鬼的雪花飘飘,不过是恶搞找乐子罢了。

美国电影中的亚裔,要么性格古怪,要么肥宅死胖子,要么是邪恶政权造出来没有感情的“工具人”……

有人举《太空部队》例子来反驳,请问那里面的中国人是正面形象吗?邪恶大魔王罢了。你怎么不提《末日孤舰》中中国人的形象呢?

美国人看各国艺术文化,是以一种文明收集者的心态来看的,把自己当做地球的主人,当做文明的最后幸存者,其他的都是他陈列室的展品而已。

比如《黑豹》中科技发达的瓦坎达,黑人酋长还带着巨大的唇盘,选个国王还要肉搏格斗,国王护卫队是一群光头姑娘,怎么奇葩怎么来。这是对非洲裔、黑人的尊重吗??

举个不好的例子,李子柒在YouTube很火,号称真正的“文化输出”,我也很喜欢李子柒,但你知道为什么老外喜欢李子柒吗?

因为这符合了他们对中国的一切幻想,华服,美食,丝绸,刺绣,农家乐,好山好水好姑娘。

在他们看来,中国不需要火箭高铁大飞机,只需要好山好水好姑娘。

user avatar

海外抖音是个神奇的地方,你会看到每个国家的奇葩,听到每个国家不同“风味”的歌曲。

我在海外抖音上听过印尼的歌(3,2,1,go!),印度的歌,哥伦比亚的歌,埃塞俄比亚的歌,对了还有嘻刷刷。还有还有,别忘了黑人抬棺(非洲加纳),当时那几个丧葬业哥们都蒙圈了“咱们又火了?!”。

事情的起因便是一国人光头哥凭借自己奇特的头型而在海外抖音吸了一些粉,在他频道中的一支短视频里他随口唱了一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引起了海外网友的好奇心“这唱得是啥?”

所以大神们其实不用认真分析《一剪梅》的意境或阐释,对于外国人来说这件事本质上就是所谓的猎奇文化,也就是抖音能火遍世界的原因之一,(网络高度发达的衍生物)阳春白雪不如下里巴人。有点像我们前些年看越南的hkt组合一样“牙套妹,奈何美色~”。外国网友纯粹就是恶搞光头哥,并借其发展成网络迷因(meme),这句“雪花飘飘,北风萧萧”就是这个迷因的代言。

如国内的:

张学友:“吔si啦你”

司马懿:“妙啊”

诸葛亮:“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李毅:“我的护球像亨利”

六小龄童:“中美合拍的西游记”

窃格瓦拉:“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随后这些都变成了口头禅,然而很有一部分人甚至都不知道出处是何地或者具体是什么意思,仅仅是在跟风。

愚以为另一个高赞的答案有点夸张了。大家不要觉得义愤填膺,被羞辱。美国社会存在亚裔男性去雄化的现象,但这个纯粹就是国人自己输出的啊,再加上玩抖音的很多都是国外年轻人,猎奇心极其重。至于近些年好莱坞的亚裔由于政治正确长相越发正常了。下面这个是最近很火的美剧《太空部队》里的中国将军:

不排除有部分人别有居心,但绝大多数还是把这个当做一种良性的笑话看待,不至于也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到歧视。事实上绝大多数国外网友就把这句歌词当做一个梗,一个鬼畜视频,一个meme或一个表情包。还有的做成rap或电音,remix。至于咱们自己国人,多去健身锻炼,头发打理好,脸洗干净,把自己收拾清楚,外人嘴巴自己就闭上了。以后这群健美先生去玩国际抖音,吸粉不比光头哥来得快?

再说一下外网的生态圈:国外这种恶搞某个长相或行为特殊的人并做成meme的比比皆是。抖音,推特,Reddit一大堆长得奇形怪状的人。要真说歧视,比这恶劣的多了去了。

说回《一剪梅》,目前大家已经开始摆脱原始的光头哥这个梗而直接去找这首原曲了。很多人都在费玉清原曲下面评论说好听:

有一部分人认为,这首对于他们有点猎奇的歌有点像歌剧,所以还有很多美声唱法。还有一部分华裔二代年轻人认为这是能把他们爸妈瞬间带回中国的歌。

至于爆红?不否认确实不少国外的网友开始了解这首歌,不过总而言之这是一首民俗歌曲,并不是欧美年轻人所喜爱的电音或舞曲,大家主要还是在玩梗,所以还是局限在一个圈子内,就像国内的b站文化。最后应该不会像《江南style》那样出圈火爆世界,估计过几个月就消散了。

至于中文歌流行世界?至少现在看不大现实。亚洲估计先轮到k-pop吧,中国的张艺兴在油管算半个。不过以后还是有机会的,尤其是通过海外抖音这个渠道。

附:张艺兴的海外迷弟迷妹

海外抖音一剪梅:

乍看是不是一头雾水,啥玩意儿就火了。

别忘了,抖音第一次走出国门就是咱们国内的变装秀(Karma is a bi**h),那时候国外网友的评价都是:“中国人真好看/年轻/可爱。”

在充斥网络快餐文化的当代,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什么会火,每一个鬼畜都是一个奇点。

所以没什么好骄傲的,也没什么好气愤的,平常心就好。

最后恭喜巫妖王。


user avatar

被人恶搞,好过被人理?

user avatar

跟咱们有阵买了佛冷一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