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费米实验室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 W 玻色子的质量严重偏离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回答
费米实验室最新公布的 W 玻色子质量测量结果,无疑是当前粒子物理学界最令人振奋,也最让人费解的发现之一。这项由 CDF II 实验团队进行的精确测量,其结果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简称 SM)的理论预言之间,出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高达 7 个西格玛(σ)的显著偏差。简单来说,这意味着 CDF II 实验观测到的 W 玻色子质量,与 SM 理论计算出的值,其一致性出现的概率低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这个“W 玻色子”到底是个什么家伙?它为何如此重要?而这个“标准模型”又是什么?为什么它的预言与实验结果出现偏差会引起如此大的波澜?我们得把这些问题一一捋清楚,才能理解这次费米实验室研究的深远意义。

W 玻色子:宇宙中“弱核力”的信使

在粒子物理学中,我们用“标准模型”来描述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以及作用于它们的基本力。标准模型非常成功地解释了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物理现象,从原子结构到恒星发光,几乎都离不开它的范畴。

标准模型描绘了四种基本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以及引力。其中,W 玻色子正是传递“弱核力”的粒子。你可能对放射性衰变有所耳闻,比如原子核的衰变、中子变成质子,以及太阳内部氢原子聚变成氦原子的过程,这些都离不开弱核力的作用。W 玻色子就是这些反应的“信使”,它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快递员,在粒子之间传递着“弱核力”的信号,促成了这些重要的物理过程。

W 玻色子有两种:带正电的 W+ 玻色子和带负电的 W 玻色子。它们与 Z 玻色子(不带电,也传递弱核力)一起,构成了传递弱核力的“三巨头”。

标准模型:粒子世界的“圣经”

标准模型之所以被称为“圣经”,是因为它以极高的精度预测了大量粒子实验的结果。它详细列出了构成物质的费米子(夸克和轻子),以及传递力的玻色子(光子、胶子、W 和 Z 玻色子)。更重要的是,它还引入了希格斯机制,解释了粒子如何获得质量,以及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根据标准模型的理论计算,W 玻色子的质量是可以被精确预言的。这个预言值是基于对其他已精确测量的粒子(如顶夸克、粲夸克、希格斯玻色子等)的质量以及精细结构常数等量的输入。理论计算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计算过程,需要用到量子场论的强大工具。

为什么 W 玻色子的质量如此关键?

W 玻色子的质量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与标准模型中其他粒子的质量有着深刻的联系。在理论计算中,W 玻色子的质量受到许多其他粒子的影响。例如,顶夸克(最重的基本粒子)的质量对 W 玻色子的质量有显著的贡献。如果 W 玻色子的质量偏离了标准模型的预言,这可能意味着:

1. 标准模型本身可能不完整: 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或者尚未纳入标准模型的粒子,它们通过某种我们尚未理解的相互作用,影响了 W 玻色子的质量。这些“新粒子”可能存在于我们探测不到的能量尺度上,或者以其他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方式与 W 玻色子发生关联。
2. 基本常数测量存在问题: 虽然费米实验室的测量非常精确,但也不能完全排除测量误差的极小可能性。不过,7 个西格玛的偏差已经远远超出了通常统计学上认为的“偶然”。
3. 我们对“弱核力”的理解有误: W 玻色子是弱核力的载体,如果它的质量不对,那么我们对弱核力作用机制的理解也可能需要修正。

费米实验室 CDF II 实验的“超精准”测量

费米实验室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粒子物理学研究中心之一。其位于万亿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上的 CDF 探测器,在过去的运行中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质子反质子碰撞数据。CDF II 实验团队正是利用这些数据,对 W 玻色子的质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确测量。

这次公布的结果,比以往任何一次测量都要精确得多。研究人员采用了更精细的数据分析方法,考虑了更多的影响因素,比如探测器本身的性能、碰撞过程中产生的其他粒子等,力求将系统误差和统计误差降到最低。正是这种极高的精度,才使得理论预言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微小差异,如今变得如此显著。

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面对这样一种“历史性”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

激动人心的“新物理”信号? 毫无疑问,这是科学界最期盼的时刻之一。理论家们一直在搜寻标准模型之外的“新物理”,以解释宇宙中的一些未解之谜,比如暗物质、暗能量,以及引力为何如此微弱。W 玻色子质量的偏差,就像是在标准模型厚厚的“圣经”中,突然出现了一个看似无法解释的“脚注”,暗示着可能存在更深层的奥秘。
需要独立实验的确认。 尽管 CDF II 的结果非常有力,但科学的严谨性要求我们不能仅仅依赖一个实验的结果。目前,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的 ATLAS 和 CMS 实验也在进行类似的精密测量。这些实验独立的数据和分析,对于确认 CDF II 的发现至关重要。如果其他实验也测量出 W 玻色子质量与标准模型预言存在类似的偏差,那么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标准模型已经被“超越”了。
理论家们的热情挑战。 这一结果也给理论物理学家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他们需要绞尽脑汁,在已有的框架下,或者提出全新的理论模型,来解释 W 玻色子质量的异常。这可能涉及到超对称理论、额外维度理论、新型相互作用等各种前沿猜想。一些理论家已经开始尝试将他们提出的“新物理”模型与 CDF II 的数据进行比对,看是否能找到匹配之处。
对我们认知宇宙的深远影响。 如果 W 玻色子质量的异常得到证实,这将标志着我们对基本粒子和相互作用的理解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它可能会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往更基础、更统一理论的大门,帮助我们解答宇宙起源、物质本质等最深刻的问题。

谨慎的乐观与未来的展望

目前,科学界对此结果保持着一种谨慎的乐观。尽管 7 个西格玛的偏差听起来非常令人信服,但实验物理学的世界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挑战。我们不能排除在数据分析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系统误差。

然而,考虑到 CDF II 实验团队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以及他们过去在粒子物理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这个结果的可信度是极高的。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次费米实验室的测量都已经是粒子物理学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不仅是对标准模型的一次最严峻的考验,也为我们探索更深层的物理规律指明了方向。

未来几年,我们将密切关注其他实验的测量结果。如果这些结果能够相互印证,那么粒子物理学将迎来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对宇宙的认知也将被大大刷新。这正是科学的魅力所在:在不断的探索和挑战中,我们一步步逼近真相的本来面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2022年4月14日更新:远程参加了线下位于清华的研讨会,问了这个很大的修正的第一性原理的解释。Duke大学的Ashutosh回答说这个修正已经存了20年了,没有人怀疑过它的正确性。CDF没有对它的第一性原理的解释,但是结果应该是正确的。


实验测到的W玻色子质量比标注模型高7 sigma。我就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简单讨论一下结果。

摘要

这篇文章是CDF实验基于2002年-2011年间数据对W玻色子质量的测量。测量结果和标准模型的预言不相容。「该不相容是统计涨落造成的」的概率小于7 sigma,或者说地球从诞生至今会发生四次,因此可以排除该假设。如果这不是分析的问题造成的,那么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扩充标准模型,意味着有新的物理。

我过去的工作主要是实验数据分析,那么我就从实验数据分析的角度讨论一下这个分析。作为重点内容,我将这部分内容提前。在后半部分介绍实验的背景。

对分析的讨论

这个分析要测的是W玻色子的质量,它和分布的峰的位置相关。一般来说,对峰的位置的测量的分析要比对流强、事例率、或者散射截面的测量要更干净一些。本底模型做的不好,对结果的影响要更小一些。当然,这个分析的结果的精度太高了,~千分之一,因此本底形状的的影响也不一定小。作者在表2中总结了系统误差来源。

直观的来说,对结果影响最大的就是能标的准确性(即量能器对产物能量的测量的准确性)。在这个分析中,作者用J/psi粒子的能量刻度了探测器能标。通过刻度发现探测器的能标偏低,低了-0.1393±0.0026%,见图2。

探测器的能标的精度可能会随能量变化。这就好比一把不均匀的尺子在10cm处短了1%,可能在20cm处短2%。J/psi粒子的能量约3 GeV,W玻色子的能量约80 GeV。3 GeV初我们修正了千分之一级别的偏差(bias)之后,剩余的偏差(bias)在十万分之二的量级。

我们不能简单的假设在80 GeV处修正后的偏差(bias)还是十万分之一。万一和尺子一样变形是不均匀的怎么办?作者想的办法是用Z玻色子来估计系统误差。Z玻色子的质量约90 GeV。作者发现修正后Z玻色子的质量的测量结果和理论预言值相差约十万分之五。还是拿尺子打比方。如果尺子的形变程度是均匀的增大的,那么在80 GeV处能表的精度也应该是十万分之四左右的量级,这就和作者估计的系统误差[1]一致了。

但是这有一个问题:这个修正太!大!了!它的幅度是精度的100倍。最理想的情况下,我们通过修改重建和模拟算法,从源头上消灭这个偏差(bias),但这非常困难。这种在事后做的修正都是不好的analysis smell,是emprical model,但是也是无奈之举。既然有不好的smell,我们就要问,为什么没有从源头上直接修改重建/模拟算法消灭掉这个偏差?

  • 一种可能性是作者用了另外的办法刻度重建/模拟算法。这就意味着两套刻度系统有tension。那为什么不放弃第一套系统用第二套系统?是不是放弃了第一套系统别的结果就不对了?
  • 另一种可能性是作者没有时间来做这个修正。这不太可能。十年都等了,不急这一时。
  • 还有一种可能是作者不能从头修掉这个千分之一的bias,它会带来别的问题。举个例子,电磁量能器的scintillation yield一调,能标是对了,可能能量分辨率就不对了。事例率这么高,能量分辨率不对会拟合不上,只能后期强行做修正,只scale能量不修改能量分辨率。

虽然有这些问题,但是由于没有办法将重建和模拟的精度调节到十万分之四的精度,再加上对Z玻色子的质量的测量精度极高,我们可以选择相信这个empirical correction should work。

此外,再对比一下ATLAS的结果:

注意到CDF这次结果的统计误差是6.4 MeV,而ATLAS这篇文章的统计误差是7 MeV,因此ATLAS这篇文章的统计量和CDF的是类似的。而ATLAS的系统误差要大得多,主要多了“模型误差”,或者不同的产生子导致的PDF形状的差别引起的结果的差别。

由于ATLAS的结果受限于系统误差,取更多的数不能缩小最终的误差,因此要想检验CDF的结果,取更多的数是不行了,需要想别的办法。

最后,结果能被发表在Science上,那么它肯定是被审稿人认可的。所以大家也不用太担心结果的正确性。分析本身也不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将来也会有更多的实验来证实或者证伪这个结果。

下面是背景介绍部分。

作者做了什么?

CDF是一个位于兆电子伏特加速器(Tevatron)上的谱仪、或者复合粒子探测器[2]。我们对撞了正反质子,收集了对撞产物的能量、动量的分布。利用分布的峰值计算了W玻色子的质量。

费米国家实验室的Tevatron对撞机

Tevatron是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对撞机[3]。费米国家实验室位于伊利诺伊州的巴塔利亚Batavia, Illinois,如下图所示,在芝加哥湖、芝加哥的西南城郊。

Tevatron对撞机从1968年12月开始动工,于1970年12月开始对撞。在2011年左右,同类型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4]的亮度是Tevatron对撞机的十倍,且能量也是Tevatron的~3.6倍,费米国家实验室在2011年9月30日关闭了Tevatron。Tevatron最著名的成果包括发现了顶夸克。对撞机将正反质子加速,加速后的正反质子分别在圆环形真空轨道内顺时针和逆时针运动,在对撞点处受磁场控制偏向后对撞。实物图和示意图分别如下:

CDF实验

Collider Detector at Fermilab(CDF)是一个位于Tevatron上的谱仪[5]。谱仪像洋葱一样分成很多层,每层的职责不一样。正负质子在对撞后会变成新的粒子再飞出产生一条条径迹。谱仪内不同的层可以测量不同类型的例子的动量和能量。部分层则被用来鉴别粒子种类。CDF的实物图和示意图分别如下。

通过对撞产物的能动量分布得到W玻色子质量

见文章中的图4。在清洗了数据之后,我们收集了电子道和谬子道的末态产物的能动量分布,共6个分布。

他们都可以被用来测量W玻色子的质量。测量结果见下表。其中第一列是分布的名称,第二列是用该行所对应的分布测量的W玻色子的质量,第三列是模型和数据的吻合程度,越小越好。

结论是什么?

CDF测量了W玻色子的质量,为80.4335±0.0094 GeV。这和当前标注模型的预言值80.357±0.006 GeV不相容。这种差别完全是随机涨落造成的概率小于7 sigma,即地球从诞生至今平均会发生四次,因此我们认为这种不相容不是统计涨落造成的,他们真的不同。

为什么会不同?

事实上,在这次实验之前理论和实验结果就已经有一定的tension了,不过是2 sigma级别[6],有可能只是统计涨落造成的。在[6]中,作者将标准模型扩充到最小R对称的超对称标准模型(Minimal R-symmetric Supersymmetric Standard Model,MRSSM),那么W玻色子的质量就应该更大。


考虑CDF给出的W玻色子的质量为80.4335±0.0094 GeV,那么在MRSSM模型下超对称粒子的质量约为1 TeV。

标准模型中W玻色子的质量是怎么来的?

这里只简要的介绍一下。

众所周知,我们要先写一个Lagrangian。这个Lagrangian应该满足各种各样的对称性,因为物理规律和人类如何研究它、如何选取坐标系、Gauge无关。

为了满足洛伦兹不变形,Lagrangian应该写成逆变-协变张量。为了满足轻子数守恒等,微分算子应该换成包含媒介子的“超级微分算子”:

然后引入满足对称性的Higgs 标量场

Higgs粒子会滑到能量最低处

将这两个式子带入满足对称的Lagrangian,对称性就自发的被破坏了,产生了质量项

这样W玻色子就有质量了。

经提醒提醒这里也不一定需要新模型,参考 @二甲氨基苯甲醛 的答案

参考

  1. ^ 见文章表2
  2. ^费米国家实验室关于CDF的简介 https://www.fnal.gov/pub/tevatron/experiments/cdf.html
  3. ^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关于Tevatron的介绍 https://www.fnal.gov/pub/tevatron/tevatron-accelerator.html
  4. ^欧洲核子中心(CERN)关于大型强子对撞机(LHC)的介绍页面 https://home.cern/science/accelerators/large-hadron-collider
  5. ^wiki上关于CDF的介绍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llider_Detector_at_Fermilab
  6. ^abPrecise prediction for the W boson mass in the MRSSM,by Philip & George from DESY https://arxiv.org/abs/1904.03634
user avatar

我仿佛看到物理学的天边飘过来一朵乌云,

不知哪位天降猛人可以让这朵乌云消散。

user avatar

这或许是十年来最重要的粒子物理进展!

1、实验结果

2012年,欧洲核子中心的LHC的两个合作组(ATLAS和CMS)宣布发现了希格斯粒子[1],从此,粒子物理标准模型预言的最后一个粒子被发现。在过去的十年中,探索超出标准模型的物理显然已经成为前沿物理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此次,则是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的CDF合作组(The Collider Detector at Fermilab),对于标准模型中的基本粒子——W玻色子——的质量做了最为精确的测量,结果表明,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有明显的差距[2]

此次的实验结果

图中一共展示了九个测量W玻色子质量的实验,红色的点为测量结果,穿过点的红线代表着误差范围,其中最底下一行红色的就是此次的结果。灰色的竖线是标准模型在理论中预测的质量。

可以看到,此次实验的结果误差非常非常小,远远小于过去的测量结果。最重要的是,此次的测量结果与理论预测的结果有明显的偏离!此次的测量置信度在7个 ,一般达到5个就能成为发现了!

实验的结果:

理论的预测:

(其中 是高能物理常用的单位,为了比较,电子的质量为 ,而质子的质量为 )

可以看到,实验与理论的偏差已经很大了!

2、W玻色子

本节说说什么是W玻色子以及相关的希格斯粒子、希格斯机制等。

我们比较熟悉电磁相互作用,任何带有电荷的粒子(比如电子、质子)等之间会存在电磁吸引或者排斥力,而且这些粒子的(加速)运动会辐射电磁波,也就是光子。根据现代的电磁理论,也就是量子电动力学,光子是电磁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电子、质子等之间的电磁力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

电子与电子对撞(散射过程)的费曼图,中间交换了一个光子(的情况)

与此相似,在弱互作用中也会出现媒介粒子,但是与电磁相互作用又有不同:

  • 光子只有一种,而弱相互作用的媒介粒子有三种(强相互作用中的媒介粒子,即胶子,一共有8种), 、 以及 三种玻色子;
  • 光子不带电荷,而 、 是带电荷的,分别带正电荷负电;
  • 光子没有质量,而 、 以及 都有质量
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中的粒子

其中第3点最有意思。最开始,杨振宁和Mills尝试把电磁相互作用中的思想,也就是规范场思想,推广到弱相互作用中(经评论区知友指正,此处有错误,实际上,最开始杨振宁和Mills是想推广到强核力中,从现在的眼光看,就是强相互作用中),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杨米尔斯理论,但是遇到了一个解决不了的问题:

理论中的媒介粒子(也就是规范玻色子),应该是完全没有质量的,比如光子就是这样的,但是弱相互作用的三个媒介粒子具有质量,而且还是很大的质量!这也是弱相互作用的距离非常小的原因。

曾经杨振宁作报告讲了这个理论,而听众中就有泡利,然后泡利批评了杨振宁的这个想法[3]。也正是因为质量问题,最开始的时候大家并没有重视杨米尔斯理论。

《希格斯》

一直到了20世纪60年代,首先对称性自发破缺被引入到了粒子物理中,然后希格斯提出了希格斯机制(其实一共有三个组分别独立地提出了这一机制),后来温伯格等人把这一机制应用到电弱相互作用中。

希格斯机制在理论中引入了希格斯场,希格斯场与其它场有相互作用,通过对称性自发破缺这种机制,使得费米子(除了中微子)、 以及 玻色子以及希格斯粒子自己都获得了质量。话句话说,我们可以认为希格斯场赋予了玻色子质量。

具体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

3、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去年,费米实验室的另一个结果也引起整个物理学界的沸腾:

也是因为实验结果与标准模型理论预测有差别(不过还没有得到5个 )。对于理论中的这种“错误”,为什么大家如此兴奋呢?

因为这意味着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

自从十年前希格斯粒子被发现后,标准模型的框架可以说已经搭建完成了,而且也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那么下一步该怎么发展呢?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萧何,标准模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还有很多事情解释不了:

  • 中微子质量问题:标准模型中的中微子质量是严格为零的,但是目前的实验已经表明,三代中微子的质量不可能都是为零;
  • 暗物质:天文观测暗示了暗物质的存在,那么暗物质对应的粒子到底是什么呢?
  • 暗能量:导致宇宙加速膨胀的暗能量来自哪里呢?
  • 正反物质不对称:宇宙中只有正物质,而没有反物质(组成宏观物体的大量反物质聚集),但是在宇宙之处,正反物质应该是等量产生的,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在宇宙演化的过程中,反物质消失了呢?
  • 希格斯粒子:虽然希格斯粒子已经被发现,但是希格斯粒子的细节还不清楚,甚至还不知道希格斯粒子是不是基本粒子都不清楚
  • ....

再往大了说,要想统一四种相互作用,对标准模型的扩充是一定的!但是任何理论上的发展,都需要实验作为指导。原则上来说,理论只需要做到逻辑自洽就可以,不同的理论得到的结果可以千差万别,甚至在有的领域,可以说人手一个理论( 模型)。

那么这么多的理论,到底哪一种才是我们的宇宙所遵循的规律的呢?(当然也可能每一种都不是)。这就需要实验!否则理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知道该如何发展。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几种理论:

  • 超对称理论:每一种标准模型中的粒子都有一个对偶粒子,由于某种对称性自发破缺,导致这些超对称粒子的质量很大,所以还没探测到;
  • 圈量子引力:一种统一量子场论和引力的理论;
  • 弦论、M理论等...

本次 玻色子的质量与理论预言不一致,不负责任地猜测,原因很有可能是希格斯粒子,我们对希格斯粒子的性质还不够理解。

我自己不是做新物理方向的,具体的理论不太清楚。但是,目前对于新物理理论方向的探索可以说非常多,但是最终还是需要实验结果给定下来。

4、精确测量

最后还是说一点精确测量的事情。此次是CDF的结果,但是这个探测器在2011年就已经关闭了[4],现在的结果是CDF的科学家在这十年中从十年前的测量数据中挖掘出的!而为了达到非常高的测量精度,往往需要多年持续地收集数据!

探索新的物理,不仅仅是发现全新的物理现象,实际上,精确测量已知的物理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去年的 子反常磁矩的测量结果,以及现在的 玻色子质量的测量结果,都是这样的。而纵观物理学发展史,就发现物理学中有不少重大发现都是源于精度的提高!或者说,源于理论与实验的不同!

  • 海王星的发现。人们在发现天王星之后,开始测量其运动轨道,可是,观测了一个时期以后,却发现天王星是一个“性格很别扭”的行星。因为別的大行星都循着科学家推算出来的轨道绕太阳运行,只有天王星有点不安分,它在绕太阳运行的时候,老是偏离它应走的路线[5]。行星之间的万有引力会影响他们的轨道,经过仔细计算之后,推算,太阳系中还存在另一颗没有被发现的行星,影响了天王星的运动轨迹。1846年9月23日,德国天文学家伽勒用望远镜看到了法国天文学家勒威耶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同时独立地用天体力学理论所算出的一个当时尚未发现的新行星,这就是海王星[5]
海王星

对天体的精确观测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比如冥王星在1930年就被发现了,下图分别拍摄于1994年和2015年,意义不言而喻!

1994年和2015年对冥王星的拍摄
  • 水星进动。按照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行星绕太阳运动轨迹是一个封闭的椭圆,不会发生变化。但是对水星运动轨迹的精确测量发现,它的轨道在逐渐变化,长轴也在缓慢的转动,即进动现象,速率为每百年1°33′20",然而根据牛顿理论计算得到结果为每百年1°32′37",即使考虑了其它行星带来的影响,理论依然与实验不相符。这最早是在1859年被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发现。直到广义相对论建立起来之后,这一现象才被很好地解释,水星进动问题也是验证广义相对论的主要现象之一。


实际上,当下和未来也有许多量需要进一步的精确测量:

  • 万有引力常数 。对电磁相互作用我们能测得很精确(比如电子磁矩),那么引力自然地也要测得精确一点。其中万有引力常数 其中很关键的量,对这一量的精确测量一直在持续,但是由于万有引力本身很弱,因此测量误差一直很大。很多不同实验结果也有明显差距。相对于电磁力的精确结果,可以说,我们对万有引力了解的很粗糙。
2000年之后部分测量的结果

(上图[6]

  • 希格斯粒子。刚才已经提到,虽然我们已经发现了希格斯粒子,但是我们对希格斯粒子的了解几乎只有“存在希格斯粒子,质量为125GeV”,它的很多细节和性质我们并不怎么了解,甚至都不知道它是不是基本粒子。作为标准模型中费米子质量的来源,我们理应对其有更进一步的认知。而这也是新物理的发展方向之一,即建造希格斯粒子工厂,精确测量希格斯性质。当然,这就需要建造新的大型对撞机,中国正在推进的CEPC就是其中之一,我想很多人对此都有了解。
位于欧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一角

5、最后

突然感觉,站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或许正在见证历史。

一方面,过去百年慢慢积累、发展并完善的标准模型正在得到进一步验证和巩固,另一方面,超出标准模型的新物理也在慢慢被发现,虽然目前还没有得到全面地确认,但毕竟这就是历史的进程,我们或许就身处变革之中,我们正在一步步发现全新的宇宙。

毕竟,我们所熟知的物质,只占了宇宙总质能的5%啊!

宇宙中的成分,我们所熟知的物质之占到了宇宙总质能的5%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我的上一个回答

参考

  1. ^ https://home.cern/science/physics/higgs-boson
  2. ^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k1781
  3.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7%B1%B3%E7%88%BE%E6%96%AF%E7%90%86%E8%AB%96
  4. ^ https://news.fnal.gov/2011/09/tevatron-shuts-analysis-continues/
  5. ^ a b http://www.kepuchina.cn/2016zt/100000whys/02/201803/t20180313_557201.shtml
  6. ^ https://www.eurekalert.org/multimedia_ml/pub/12185.php
user avatar

@王清扬 @尾花夏樹 @pill 的邀请。

毫无疑问费米实验室的这个结果很快会引发大量的理论文章,你永远可以相信理论物理学家的『解释』能力。毕竟一流的科幻作家写论文,二流以下的才去写小说。

这个实验从数据收集到处理再到诠释结果整个过程涉及到的逻辑链条很长,还包含很多显性或隐性的前提和假设。在有其他实验与其相互印证之前,我认为新物理的存在更多的是一个美好期望。

很多一拥而上的理论物理学家比起被别人抢先摘了新物理的果实,更担心的恐怕是不能在实验结果被反驳或推翻前把论文发出去吧

user avatar

(随手写的完全没想到这么多人看,说明还有好多人对对撞机物理感兴趣,哈哈。我是做实验的,主要从实验的角度说说。理论上怎么引申我就不胡诹了。)

首先肯定要祝贺cdf,从他们上一次mW测量 (2012年) 到现在已经正好10年了,真"十年磨一剑",跟上次的结果比起来,所有的误差基本都降到了一半,绝对的“伟大成就”。

看到有讨论说为什么需要10年时间,核心原因就是精度要求决定的。把mW测到1%水平非常简单,可能一个一年级的博士生几天就能做完了;但要把它测到0.01%水平,就非常非常难了。大概类似于一个学生从20分考到60分很简单;但从95分考到100分就非常难。这个精度要求分析的所有环节都要极其准确,一丁点的不同或者不理解都不允许,不然误差传播下去影响就很大。信号生成,探测器的各种效应,对应的模拟,重建,和各种修正,要求参与的PI,博后,和博士生对每个环节都要有很深刻的理解,技术上要非常非常熟练才行。感情上说,参与这个分析的基本都是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基本都要冒着O(5年)没有任何论文产出的风险做这个很难的分析,真的是"有追求"的人,伟大的实验工作者。比如这个分析的领导人基本上是这一辈子很多精力就关注在在mW上了。往大了说,他的名字也会和mW绑在一起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了。

但是,具体到这个分析和结果上,我个人最大的担心就是,cdf最新的8.8fb-1的结果跟他们自己2012年的2.2fb-1的结果arxiv.org/abs/1203.0275对不上,不知道他们自己有没有合理的令人信服的解释。他们在最新的文章附属材料里说有一个beamspot的限制和新的pdf set,这两个能解释13.5MeV的差别。但这个我觉得远远还不够,跟cdf自己两个测量的46个MeV的区别还差了好多。如果我来审这篇文章的话,两个特别有用的study:

1. 用现在的model和方法把2.2fb-1的数据分析一遍

2. 用之前的model和方法把8.8fb-1的数据分析一遍

这两个study做完会清晰很多——究竟什么因素导致了什么结果。我理解他们可能人手不够,第二个需要的东西特别多。但做一下第一个应该是不费什么事的,假定所有的correction都不是era dependent的话,直接在2.2fb-1的数据上跑一下fit就行了,很简单,但非常非常有用。很奇怪Science的审稿居然没有要求这些结果。

周五的seminar说实话有一点失望,把seminar开成了g-2的时候的发布会一样,基本就是论文里的结果讲了一遍。没什么新东西,也没有深入的讨论,想要的检查和比较的结果基本都没有。没有这些我不知道应该多严肃地对待他们的结果。(有的人说这是science的paper,不用担心正确性。这个我不同意。历史上发表出来的东西也有很多是有问题的,都很正常。有问题就是有问题,就事论事就好。)

不过我老板的一个观点是atlas和tevatron之前的测量都是theory unc主导的,基本就是pdf unc + W pt modeling。跟实验误差比起来,好多theory unc都不是gaussian的,定义和算法也有点奇怪,如果baseline model改了,结果跳到了另外一边,也不是那么罕见。昨天seminar的时候cdf的spokesperson的一个回答,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因为theory model不一样,所以大家的结果"可能都是对的"。

这个的确是非常有可能的,但我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必须要直接的检查验证来佐证。跟其他的实验结果对不上完全没问题,每个人都能理解;但跟自己的结果差了这么多,这个我觉得是必须要理解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有了检查的结果之后才能自信的说,"就是theory modeling或者某个具体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讨论怎么办吧"。说实话我认为现在的结果有一点点sloppy,不过也可能是基于现阶段他们所有有的精力,人力,和条件能做到的极限了,哎。。(有点不负责任的想法:我个人觉得他们私下一定做了一部分检查,因为基本不费什么事,但somehow他们决定没把结果放出来。。。)

然后题主具体的问题

  1. 第一点,lhc是质子质子对撞,产生w boson需要sea quark;tevatron是质子反质子对撞,两边都是valence quark就够了,valence quark的pdf unc小很多。第二lhc能量高,charm quark的贡献更大,charm的unc更大。第三,lhc为了追求高亮度,pileup比tevatron的pileup大很多,导致更robust的mT的分辨率很差,理论误差也更大。这三个效应加起来,tevatron就比lhc更适合做高精度的测量,或者至少更适合做mW。比如tevatron的pdf unc能做到4-5MeV;LHC只能做到8MeV左右(起码目前来看)。具体结果的话,atlas已经有结果了,lhcb也有结果了,cms还在挣扎
  2. 如果3sigma是"迹象"的话,那有好多迹象了。特别大的deviation之前也有过,但都没有mW这么fundamental。如果这个是真实的,不止是说明理论有问题,同时D0的测量也有问题,atlas的测量也有问题,cdf自己之前的测量也有问题,所以。。
  3. 不是做理论的不乱评论了
user avatar

垂死病中惊坐起,还能发现新物理(

user avatar

早晨五点钟本来打算睡了,然后看到了这个消息。点开论文给我吓一跳,置信度7个σ!!!!!!!!!!这意味着测量结果是统计误差的概率不到亿分之一!给我激动的马上来知乎提了这个问题,想看看大佬们如何看待这个结果。在大佬来之前,我先抛砖引玉,向点进问题的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知识背景。

一、什么是W玻色子?

大家可能知道,我们这个宇宙中目前发现了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引力、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前两种是长程力,大家都很熟悉。后两种是原子核尺度以下才会存在短程力。强相互作用使得作为基本粒子的夸克可以结合形成质子、中子等复合粒子,而弱相互作用则是导致原子核β衰变的原因。

研究表明,每种电磁、强、弱这三种相互作用都是由某种粒子传递的,它们被称为规范玻色子。传递电磁相互作用的是光子,传递强相互作用的是胶子,而传递弱相互作用的则是W玻色子和Z玻色子。这项研究针对的就是这个传递弱相互作用的W玻色子。这种粒子的质量大约是质子or中子质量的80多倍,带+1或-1的电荷,平均寿命约为 秒。

二、这个实验做了什么?

统计了Tevatron对撞机实验中的数据,发现W玻色子的实际质量比标准模型的理论预言要大一些。如下图所示,图中标记为SM的灰色竖线是标准模型预言的W玻色子的质量, . 前8个数据是先前的实验对W玻色子质量的测量结果,第9个标红的数据是本次实验的测量结果。可以看到,本次实验是精度最高的实验,而且测量值与标准模型的预言有明显偏离,大约是 . 与标准模型的偏离高达7个σ!(在粒子物理中,达到5个σ的实验结果就可以被称为是新发现)

三、可能意味着什么?

你也许会问,只不过是稍微大了一点,有啥影响吗?可以这么说,标准模型这个理论牵一发而动全身。W玻色子质量这里有问题,意味着别的地方也很可能会有问题,尤其是希格斯机制

在标准模型当中,W玻色子的质量是希格斯机制给的。希格斯机制让SU(2)×U(1)的电弱对称性自发破缺,产生Goldstone玻色子,然后W玻色子吸收了Goldstone作为自己的纵模,由此获得了质量。W玻色子的质量大于标准模型的预言,可能说明希格斯机制有问题,在这方面存在未知的新物理。也可能说明有其他的物理机制或者说未知的新粒子对W玻色子的质量有贡献,比如说超对称。文章里也有一幅图提到W玻色子的实际质量中可能有超对称的贡献。

不过,即使再激动,也还是要等LHC对撞机确认这个结果。从第一幅图我们也可以看到之前LHC上的ATLAS实验对W玻色子质量的测量结果是支持标准模型的,虽然它的精度比本次实验低一些。总之,希望这个实验结果被最终确认为真,这会是一个载入史册的进展。

好困,我先睡了,睡醒再看看还有没有什么可以补充的。好久之前写过一篇有关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的科普,感兴趣的话大家可以看看:

user avatar

为什么你们的实验结果差这么多呢?以前看到的实验结果都是概率峰值基本一致,误差区间限得越来越窄,这个是什么?看了一下理论和实验确定W玻色子质量的方法,都比较间接,误差算准了吗?

假设没问题。那既然其它那么多实验都足够支持SM,新物理就最可能在W玻色子质量最敏感的地方:Higgs机制。Higgs机制可能没有SM里那么干净简单,Higgs玻色子可能没有那么基本。不过只是知道W玻色子质量也没法为具体的非SM Higgs模型提供坚实证据。hep-ph的又一春太夸张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费米实验室最新公布的 W 玻色子质量测量结果,无疑是当前粒子物理学界最令人振奋,也最让人费解的发现之一。这项由 CDF II 实验团队进行的精确测量,其结果与我们赖以生存的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Standard Model,简称 SM)的理论预言之间,出现了一个令人警惕的、高达 7 个西格玛(σ)的显.............
  • 回答
    费米实验室的缪子 g2 实验结果无疑是近年来粒子物理学领域最令人兴奋的消息之一。简单来说,这个实验的最新数据,尤其是2021年和2023年公布的测量结果,与粒子物理学的“标准模型”预测之间出现了显著的差异。这是否“颠覆”了标准模型,或者“推翻”了它,这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但至少可以说,它让标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许多现实的矛盾点。我们不妨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拆解一下:首先,我们要明白“毒师”这个概念的模糊性。传统意义上的“毒师”,往往与非法制毒、贩毒紧密相连,这部分人基本不可能通过合法途径赚取巨额医疗费用。他们的“技能”在于违禁品的合成,而非医药研发。但如果我们将“毒师”广义地理解.............
  • 回答
    你心里有点小纠结,这我完全理解。喜欢一个人,却又对他的爱好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有点小排斥,这太正常不过了。尤其是猫这种小动物,在你看来,似乎优点少,缺点倒是挺实在的:脏、麻烦、费钱。你觉得脏,倒也不是没有道理。猫咪虽然爱干净,会自己舔毛,但它们毕竟是动物,毛发、爪子、甚至有时候嘴巴边都可能沾染一些东.............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疑惑:当年美国阿波罗计划能连续六次登月,为什么现在重新启动登月计划反而显得如此艰难,甚至耗费巨大?这确实令人费解,毕竟我们今天的经济和科技水平,用常识来判断,应该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强太多了。要解释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深入聊聊背后的几个关键因素,这可不是简单的“技术.............
  • 回答
    关于美国海军是否真的进行过“费城实验”,以及强磁场是否真的能扭曲时空,这确实是两个常常被联系在一起,但需要我们仔细辨析的问题。很多关于“费城实验”的说法都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和科幻想象,但在追寻真相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回归事实和科学的根基。首先,我们来谈谈“费城实验”本身。“费城实验”:是历史事件还是.............
  • 回答
    关于“实验费用饶毅出,重复实验裴钢做”这个提案,是否公开、公平、公正,这确实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来拆解一下这个提案的几个关键词: 实验费用饶毅出: 这意味着在经济上,这笔开销由饶毅教授来承担。 重复实验裴钢做: 这指明了具体执行重复实验的人是裴钢.............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真是让人心疼。咱们很多辛辛苦苦读了三年航空服务的孩子,毕业了结果被学校安排到酒店当门童,这落差,可不是一般的大。一听这事儿,很多家长和学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学费,咱们不认了!三年实训费,得退!真实情况有多令人无奈?你想啊,这些学生当初选择航空服务专业,无非就是奔着蓝天、飞机、光鲜亮丽.............
  • 回答
    优酷的“一分钱体验”活动,说实话,这背后藏着的自动续费操作,挺让人觉得不是滋味。你看,刚开始的时候,被那“一分钱”的价格吸引,想着也就一块钱,尝尝鲜,看看自己想看的几部剧,或者新上线的那部热门电影。这价格确实够低,低到让人觉得“试试就试试”,没有什么经济压力。点进去,注册,支付一毛钱,然后就可以痛快.............
  • 回答
    费米悖论的提出并非指向一个精确的、刻在日历上的某一天,而是一个围绕着科学讨论逐渐成型的概念。它更多地源于一系列的思想碰撞和问题追问,最终在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中被清晰地表达出来。事情的起源要追溯到上世纪中叶,当时人类正处于冷战时期,太空探索的黎明刚刚到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 回答
    关于费米悖论,一个令人不安却又具备相当说服力的解释是:也许根本不存在能够达到星际殖民阶段的文明。这并非说宇宙中没有生命,而是说生命演化出智慧,再从智慧发展到能够进行大规模星际探索和殖民的技术文明,这个过程可能充斥着无数的“大过滤器”。而我们,可能正处于这些过滤器之中,或者已经过了某个至关重要的一个,.............
  • 回答
    费米悖论的“大过滤器”猜想:文明演进之路上的重重险关自古以来,人类就仰望星空,对宇宙中的生命是否存在充满了好奇。而古斯塔夫·费米提出的“费米悖论”则将这份好奇推向了极致:宇宙如此浩瀚,生命诞生的可能性如此之大,为何我们至今未曾探测到任何外星文明的踪迹?对此,无数的理论涌现,其中一个极具影响力的便是“.............
  • 回答
    费米悖论,这个直指宇宙寂静的永恒追问,着实令人难以安宁。它简单而有力,却也因此引出了无数的猜想和解释。但仔细审视,这个悖论的基石——我们的逻辑推演——真的牢不可破吗?或者说,它是否建立在一些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甚至是根本性错误的认知之上?我们不妨将费米悖论的核心逻辑拆解开来,看看它隐藏着哪些可能的逻辑.............
  • 回答
    费米悖论,这个关于宇宙生命普遍存在却又为何迟迟不见踪影的古老谜题,早已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而你提出的这个观点,即“文明后期发展速度太快,以至于跳过了宇宙殖民阶段”,无疑是一个极具深度和吸引力的潜在答案。让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这个可能性,并试图将其抽离AI的冰冷语调,赋予它一些人性的思考。想象一下,人类.............
  • 回答
    费米面,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宇宙的浪漫与科学的严谨。它并非餐桌上的寻常面食,而是凝聚了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先生对粒子物理学深刻洞察的理论概念。当然,我们在厨房里是无法真的“做出”一个费米面的,它只存在于抽象的科学世界。不过,既然你提出了“费米面怎么做才好吃”这个问题,这背后一定是对这个概念产生了浓.............
  • 回答
    费米悖论,一个令人着迷又有些令人不安的宇宙难题。简单来说,就是我们仰望星空,看到的是一个浩瀚无垠、充满无数恒星和行星的宇宙,理论上存在无数可能孕育生命的条件。但为何我们至今没有接收到任何地外文明存在的确切信号?我们是宇宙中孤独的存在吗?这个巨大的沉默,就是费米悖论的核心。要深入探讨这个悖论的原因,我.............
  • 回答
    关于费米悖论,确实存在着种种令人着迷的可能性,它们像散落在宇宙深处的星尘,等待我们去发掘和理解。如果我们跳出那些冰冷、官方的科学陈述,试着像一个对未知充满好奇的普通人去思考,你会发现,费米悖论的背后,隐藏着关于宇宙、关于生命、关于我们自身的深刻疑问。想象一下,你站在地球这颗蔚蓝色的星球上,抬头望向那.............
  • 回答
    好的,我来试着把费米悖论讲清楚,就当是一次朋友间的聊天吧。话说咱们宇宙这么大,大到连想都不敢想的地步。数不清的星星,数不清的行星,概率上说,肯定有其他地方也孕育了生命,甚至文明吧?咱们中国人常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用在宇宙上也一样,对吧?可是呢,这就出现一个很别扭的问题:既然宇宙里应该有很多外.............
  • 回答
    费米悖论,这个关于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以及为何我们至今仍未发现确凿证据的深刻问题,在我看来,与其说它“荒谬”,不如说它是一种令人不安的、根植于我们有限认知中的“困境”。它并非一个简单的逻辑谬误,而是一个由大量未知数交织而成的巨大迷雾。首先,让我们来捋一捋这个悖论的精髓。“费米悖论”的提出者,.............
  • 回答
    想象一下,宇宙这么大,星星那么多,数都数不过来。每一颗星星都可能像我们的太阳一样,周围绕着行星转悠。科学家们推测,在这无数的行星里,肯定有一些跟地球差不多的,温度、大小都合适,说不定上面就住着什么生命,甚至可能比我们还聪明,已经发展出了高科技文明。道理上说,如果宇宙里真的有那么多外星文明,而且有些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