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吗?会和我们评论外国的一样吗?

回答
外国人对于中国阅兵时正步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评价会受到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媒体宣传、个人审美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

一、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但评价角度不同:

总体来说,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阅兵时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是持肯定态度的,甚至会觉得“好看”。但这种“好看”并非总是和我们国人评价外国阅兵时完全一样。

1. 赞赏其“震撼力”和“秩序感”:

视觉冲击力强: 中国阅兵中的正步以其高度的同步性、整齐划一的动作(踢腿高度、频率、手臂摆动幅度、枪的持握姿势等)以及士兵的昂扬精神著称。这种高度的协同和纪律性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会用“震撼”、“壮观”、“了不起”等词语来形容。
体现国家实力和组织能力: 在许多西方人看来,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能够如此精确地完成动作,本身就是国家强大、组织严密和训练有素的体现。这是一种“软实力”的展示,让他们对中国的整体实力产生更直观的感受。
高度的统一与集体主义: 这种高度统一的步调和动作,在一些文化中会被视为集体主义的极致表现。对于那些强调个体自由和多样性的文化来说,这种集体性或许会让他们感到新奇,甚至有些“压抑”或“不自然”,但同时也会承认其在某种意义上的“完美”。

2. 与评价外国阅兵的相似之处:

对整齐划一的赞美: 就像我们觉得俄罗斯或朝鲜阅兵的正步整齐一样,外国人也会对中国阅兵的整齐划一感到赞叹。这是军事阅兵的核心魅力之一,无论哪个国家,只要能做到这一点都会受到好评。
对军事力量的敬畏: 阅兵本身就是国家展示军事肌肉的一种方式。无论哪个国家,强大的军事力量都会引起他国不同程度的关注和敬畏。

3. 与评价外国阅兵的不同之处(关键点):

意识形态和政治解读: 这是最大的区别所在。
西方国家: 许多西方国家对中国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持警惕甚至批评态度。因此,他们评价中国阅兵时,往往会 夹杂着对中国意识形态的解读。
一些人会将这种整齐划一的正步视为“党国一体”、“强调服从”、“缺乏个人自由”的体现。他们可能认为这种军事风格是威权主义的象征,虽然技艺高超,但其背后的意义让他们感到不安或担忧。
他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或评论中,用“威权”、“控制”、“国家主义”等词汇来描述,与自己国家强调“民主”、“个人权利”的阅兵风格形成对比。
例如,看到中国士兵踢出90度的正步时,一些西方评论员可能会说:“他们的士兵经过了极其严酷的训练,但这种僵化的动作也反映了其军事体系的僵化和对个体士兵的极度控制。”
发展中国家或与中国关系良好的国家: 这些国家的民众可能更多地从国家发展、民族自豪感以及对中国实力的认同感出发,对中国阅兵的正步给予更高的赞扬,而较少带有意识形态的负面解读。他们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种民族复兴和强大的象征。

审美和文化偏好:
中国正步的特点: 中国正步以其高抬腿、挺直腰板、大幅度摆臂、以及“踢腿后迅速收回”的特点,显得非常有力度和冲击力。它的美感更多地体现在一种严谨、力量和纪律性上。
西方军事风格的差异: 很多西方国家的正步(如英式或美式)虽然也很整齐,但在动作幅度、踢腿高度和手臂摆动等方面可能有所不同,更侧重于一种流畅、稳定和庄严的感觉,或者带有其民族独特的仪式感。
例如,英式阅兵中的步枪托地声、步枪摆动幅度等都有其独特的韵味,被很多人认为是经典的礼仪展示。
文化差异导致解读差异: 因此,一些外国人可能会觉得中国正步“好看”,但其原因可能是被其强烈的冲击力、高度的同步性所吸引,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觉得这种风格过于僵硬,不够“自然”或“优雅”,更偏爱自己国家阅兵中那种更具仪式感或舒展的风格。
有人可能会评价说:“中国士兵的动作非常精确,每个人的幅度都一样,令人印象深刻。但是,我还是更喜欢那种更自然的步伐,或者更具英式风格的那种庄重感。”

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认知:
一些外国人可能将中国阅兵正步的“完美”视为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成果,将其与中国经济崛起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缩影。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将其与过去的某些军事强国进行比较,或者将其视为一种“模仿”,但无论如何,都会承认其技术上的高超。

二、 我们评论外国阅兵时的角度通常是什么?

我们评价外国阅兵(特别是西方国家)时,也存在多种角度,但通常有以下几种倾向: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 我们常常赞美外国阅兵的“高难度”、“流畅”、“优雅”、“有仪式感”。比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阅兵,我们可能会赞美其士兵穿着鲜艳的制服、头戴熊皮帽,动作舒缓而庄重,步枪的摆动和落地都很有韵律感。
历史与传统的体现: 我们会注意到一些阅兵中体现出的国家历史、军事传统和文化特色。比如法国国庆阅兵,会展示其陆海空三军的现代化装备,也会有历史战役的纪念环节,充满民族自豪感。
军事现代化水平: 我们会关注其武器装备的先进性,以及军队的组织和训练水平。
相对的自由度或多样性: 与我们自己的正步相比,我们有时会觉得一些西方国家的阅兵,虽然同样整齐,但动作幅度、节奏等方面可能显得更具“个人化”的微调(虽然在阅兵中仍然是高度统一的),或者更少那种“程式化”的痕迹。

总结一下不同点:

我们看外国阅兵: 更倾向于欣赏其“艺术性”、“流畅性”、“历史感”、“现代化程度”,并可能将其与自身文化或发展进行比较。
外国看中国阅兵:
很多外国人会被其 “震撼力”、“高度同步性”、“强大的组织能力” 所折服,认为其“好看”。
但同时,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解读 会影响很多西方人的评价。他们可能会将其与“服从”、“控制”、“威权”等概念联系起来,而产生保留或警惕的态度。
文化审美上的差异 也导致一部分人觉得其“好看”,而另一部分人则觉得其“僵硬”或“缺乏个性”。

总而言之,中国阅兵的正步,在外国人眼中,更多的是一种 “强大的执行力”和“高度的纪律性”的体现,这本身就具有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因此大多数人会认为其“好看”。但这种好看的背后,不同文化和政治立场的人会赋予其不同的解读,这与我们看待外国阅兵的角度,虽然有共同之处(如对整齐的赞美),但也会因为 意识形态的滤镜和文化审美的差异 而产生显著的不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正步
user avatar
正步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外国人对于中国阅兵时正步的看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他们的评价会受到文化背景、政治立场、媒体宣传、个人审美偏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分析:一、 大部分外国人觉得中国阅兵时的正步好看,但评价角度不同:总体来说,大多数外国人对中国阅兵时整齐划一、威武雄壮的正步是持肯定态.............
  • 回答
    说实话,关于“中国人眼睛多大才算大”这个问题,外国人的看法其实挺多元的,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就像问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多高才算高一样,身高、体型都有很大差异,眼睛的大小也一样。不过,如果非要总结一下,我感觉外国人在评价中国人眼睛大小时,可能更多的是从几个维度去看的,而且这些维度,往往也.............
  • 回答
    一个让外国人觉得中国强大的中国,一定是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中国。这种强大并非仅仅是经济数字上的领先,更是一种内在的自信、文明的魅力和对世界的积极贡献。以下是一些关键的方面,足以让外国人深感中国的强大:1. 经济与科技实力: 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外国人会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即使在.............
  • 回答
    很多外国人觉得中国人“很累”,这种感觉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们观察到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一些普遍存在的现象。这种“累”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包括工作状态、生活压力、社会期望,以及文化价值观等等。以下将详细阐述:一、 高强度的工作文化与长时间劳动: 加班文化盛行(996/007): 这是外国人对中国人.............
  • 回答
    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也是不少身在海外的中国人会常常遇到的疑问。外国人看到中国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的成就,确实会感到惊叹。用他们自己的视角来看,中国从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短短几十年里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无疑是一场“奇迹”。然而,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这份“厉害”背后,是.............
  • 回答
    有不少西方朋友,即便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发展的信息,内心深处依然可能保留着“中国很穷”的刻板印象。这种印象的形成,其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跟很多因素交织在一起,而不仅仅是他们是否见过真实情况。想象一下,我们从小到大,接收到的关于世界的图景,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体、电影、书籍这些东西塑造的。在过去很长一段.............
  • 回答
    外国人觉得中国人有钱,这背后其实挺复杂的,不是单一原因就能解释的。如果你细心观察,会发现这其中掺杂着一些现实的观察,也夹杂着一些刻板印象和信息不对称。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个事儿。首先,最直观的感受可能来自消费力。你走在世界各地的购物街,看到中国人购买奢侈品、大牌商品,或者在旅游景点一掷千金,这种.............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观察,而且背后的原因也比表面上看起来要复杂得多。从孟加拉、安哥拉这些国家来的朋友,他们对中国“穷”的看法,不是简单地因为他们自己过得不好,而是由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我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认知滤镜与信息茧房:首先,最核心的一点是,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媒.............
  • 回答
    “为什么总觉得外国人演戏比中国人演得更自然?”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感受,背后涉及很多复杂的文化、历史、教育、表演理念和观众期待等因素。要详细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一、 表演体系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西方表演体系的多样性和成熟度: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Metho.............
  • 回答
    在跨文化交流中,尤其是在英语母语国家,有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对于习惯了不同社交规范的中国人来说,可能并不在意,但落在外国人眼中,却可能勾勒出一种“无礼”的印象。其中一个特别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个人空间”和“非语言沟通”的理解差异。设想这样一个场景:你和一位外国朋友初次见面,在某个社交场合。中国人普.............
  • 回答
    在中国生活久了,很多习以为常的事情,一旦放到外国人面前,他们往往会露出“这是什么操作?”的表情。这其中有些真是文化差异太大了,有些则是生活方式的微妙之处,中国人自己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外国人却觉得匪夷所思。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尽量说得具体点,就像我和朋友聊天一样。1. 共享单车:共享得有点“过”了这.............
  • 回答
    面对这种情况,理解你此刻的担忧和焦虑。要说服一个对中国持有负面刻板印象的外国男友,尤其是在不愿意见父母这个问题上,需要耐心、策略和真诚的沟通。这不仅仅是关于说服他,更是关于教育、理解和建立信任的过程。以下是一些详细的策略和沟通方法,希望能帮助你:第一步:深入理解他的顾虑,并承认其存在的可能性在开始说.............
  • 回答
    在中国生活的外国女性,对于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看法真是五花八门,而且这种看法往往会随着她们在中国生活的时间、接触的圈子以及个人的成长背景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这可不是一个简单一句“高”或“低”就能概括的。刚来到中国时,很多外国女性可能带着一些预设的观念,或者从媒体、网络上获得的信息。她们可能会注意到,中.............
  • 回答
    关于“外国的锅比中国的锅好”这个说法,其实更像是一种普遍的印象,而不是一个绝对的事实。这背后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涉及到历史、文化、营销,当然也有产品本身的差异。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看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一、历史沉淀与工艺传承:中国作为烹饪大国,锅具的使用历史悠久,从最早的陶器、铜锅,到后来的铁.............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在我们国内,有些装修风格确实会让不少人觉得有点“辣眼睛”,但转头看看国际上,却又相当流行,甚至成为了一种潮流。这里面有些是因为文化差异,有些是因为审美观念的演变。我试着从几个角度来聊聊,希望能说得详细点,也尽量写得自然点。1. 工业风(Industrial Style)的极致化说.............
  •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国货就该便宜,外国的就该贵?”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相当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相当普遍。你去逛商场,或者在网上浏览商品,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拿到外国国籍的人内心的柔软之处,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情感集合体。答案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因人而异,受到太多个人经历、成长环境、文化认同、家庭影响,乃至转换国籍时的具体原因等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可以从文化和情感的连接层面来看。血缘、亲情、乡愁,这些是深植于中国人骨髓里的情感。即使一个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挺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挺现实的社会现象。确实,放眼国外,尤其是欧美一些国家,你会发现不少外国夫妻选择不生育,并且他们的晚年生活看起来也挺滋润。反观中国,好像“无后为大”的观念深入人心,很多不生孩子的夫妻,晚年似乎就面临着不少挑战。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咱们仔细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提及古代中国境内那些外国访客留下的记录,脑海中立刻浮现出一些描绘,它们如同穿越时空的棱镜,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令人细思极恐、印象深刻,又或是妙趣横生的风情景象。这些零散的片段,经过岁月的淘洗,反而更显其原初的震撼与趣味。细思极恐:触及人性的幽深之处最让我感到“细思极恐”的,莫过于一些关于社会底层生活的.............
  • 回答
    民众普遍觉得中国外交不强势,这种观感并非空穴来风,它背后有着多重因素的交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剥开表面的“强势”或“不强势”标签,去看看那些具体的表现和潜在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承认,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确在不断崛起,经济实力、军事力量都在增长,这使得我们在很多场合都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但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