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国货就该便宜,外国的就该贵?

回答
关于“为什么中国人觉得国货就该便宜,外国的就该贵?”这个问题,其实背后涉及到的心理、社会、经济和历史因素相当复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应该”或“不应该”能概括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一层一层地剥开来看。

首先,得承认这种看法确实存在,而且相当普遍。你去逛商场,或者在网上浏览商品,常常能听到这样的议论:“这个国货做得不错,价格挺实在的”、“哎呀,这个牌子怎么这么贵,毕竟是进口的”。这种心态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

一、历史的烙印与“洋货”情结的演变

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在近代中国,尤其是在晚清到民国时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与此同时,大量的西方商品也涌入中国市场。那个年代,洋货(尤其是西方商品)往往代表着先进的技术、精良的工艺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接触到的第一批“外国货”很多都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与当时中国本土的手工生产相比,在生产效率和产品性能上都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在这种背景下,“洋货”逐渐被赋予了一种“高级”、“现代”、“高品质”的标签,与之相伴的就是“贵”。而中国的本土产品,很多还是依靠传统手工艺,生产力相对落后,自然在价格上也更亲民。所以,“外国货贵,国货便宜”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是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初步印象。

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实行计划经济,很多西方商品是难以获得的,即便是少数进口商品,也因为稀缺性和高昂的关税,价格自然不菲。国内生产则以满足基本需求为主,强调实用和低成本。因此,“洋货”的“贵”和“国货”的“便宜”这种认知惯性得到了延续。

二、改革开放后的冲击与市场分化

改革开放后,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并且以非常快的速度普及。这些品牌很多都拥有成熟的品牌建设、强大的研发能力和全球化的供应链。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时,往往会根据其全球定价策略和目标客户群体来定价。对于很多中高端消费品来说,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定价,与其在发达国家的定价是相当的,甚至由于关税等原因还会更高。

与此同时,国内的民族品牌也在逐步崛起。早期,一些国内品牌为了快速打开市场,确实采取了低价策略,以“高性价比”吸引消费者。这进一步巩固了“国货便宜”的印象。当消费者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时,自然会按照过去的经验来判断:洋品牌=贵,国产品牌=便宜。

三、消费者心理与信息不对称

这里面还有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消费者的心理和信息不对称。

心理定势与“面子消费”: 长期以来,“外国的月亮比较圆”这种心理在一些消费者心中是存在的。购买外国商品,尤其是奢侈品或高端消费品,往往被视为一种身份的象征、一种品味的体现,甚至是一种“面子”。这种“面子消费”的心理,会让消费者愿意为“外国品牌”支付更高的溢价,即便商品本身的成本差异并没有那么大。相对而言,购买国货在很多人眼中就没有那么“值得炫耀”,因此对价格的敏感度会更高。
品质认知偏差: 即便在今天,很多消费者仍然认为国外品牌在品质、设计、品控、用户体验等方面普遍优于国产品牌。这种认知偏差可能源于早期国货质量参差不齐的历史,也可能源于国外品牌长期以来营销和宣传的成功。当消费者认为外国产品“更好”,自然会认为它们“值那个价”或者“就该贵”。
信息不对称与品牌溢价: 国际大品牌往往拥有强大的品牌积累、多年的市场培育和精细化的营销策略,它们通过广告、代言、公关活动等方式,成功地将品牌价值和产品品质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了品牌溢价。消费者在选择时,不只是在购买一个产品,更是在购买品牌所代表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或情感认同。国产品牌在品牌建设和价值塑造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薄弱,难以支撑起与国际品牌同等水平的溢价。

四、发展阶段与成本结构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追赶者的位置。很多国内企业在技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还存在差距。这些差距往往体现在成本上:

研发投入: 国际大品牌可能在产品研发上投入巨资,这部分成本会体现在最终售价上。
品牌建设成本: 广告、代言、市场推广等成本,对于国际品牌而言也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供应链和生产成本: 虽然中国是“世界工厂”,但很多高端零部件、原材料依然需要进口,这会推高生产成本。同时,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
质量控制和环保标准: 国际品牌通常需要符合更严格的质量标准和环保法规,这些都会增加运营成本。

当一个国产品牌,如果它想达到与国际品牌相当的品质和定位,它也需要投入同样的研发、品牌和品控成本。一旦投入了,其价格自然也会随之上升。这时,如果消费者仍然固守“国货就该便宜”的观念,就会觉得这个国货“太贵了,不值”。

五、近年来国货的崛起与观念的转变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情况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科技的进步,一大批优秀的国产品牌强势崛起,它们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设计美学、用户体验等方面已经能够与国际品牌一较高下,甚至在某些细分领域(如手机、电商、新能源汽车、美妆、服饰等)已经超越了国际品牌。

这些崛起的国货,很多也逐渐摆脱了“便宜没好货”的标签,它们开始走品牌化、高端化路线,价格也随之提升。消费者对国货的认知正在发生积极的转变,越来越多人开始愿意为高品质的国货买单,甚至对这些国货的定价有更高的接受度。比如,现在买一部华为手机,或者比亚迪电动汽车,很多消费者并不觉得“贵”,而是觉得“值”。

总结来说,中国人觉得国货就该便宜,外国的就该贵的观念,是历史遗留、市场竞争、消费者心理和品牌认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并非完全基于理性判断,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现在,随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以及民族自信的提升,这种观念正在被逐渐打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理性地看待商品,更关注产品的实际价值和品质,而不是简单地用“国货”或“外国货”来标签化其价格。未来,随着更多国货品牌的成熟和品质的提升,这种“便宜”与“贵”的刻板印象,相信会越来越模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文化上有个很不好的东西叫做攀比。由于我国发展起步晚了,资源又严重不足,原来的关税本来是为了扶持国内工业发展,逐渐衍生出买外国货=有钱=有本事有面子,外国的东西贵本来是为了让大家买国货,后来变成了买外国货说明我有钱,满足了一部分喜欢攀比的国人的装逼需求。


再加上前期由于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外国货由于发展多年,有比较稳定的品质体系,质量也比国货好,也让国人将一分钱一分货的概念植入了脑中。这样一来,在发展过程中,国货便宜质量不好的印象停留了很长时间,让不少人认为,国货就应该便宜,外国货就应该贵。


再加上,这个过程中,国货的包装也还没赶得上外国货,装逼需求没有被填充。刻板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观念。到了今天,仍然有不少人认为是便宜的,这些观念又会从老一代人传到下一代,而年轻人可塑性强,再过一段时间,这种观念会慢慢地失去土壤。

user avatar

国货便宜难道不是大大的好事?

早年间,外国的汽车家电比国内便宜尽人皆知,是靠关税把外国产品价格人为的逼高,保护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如果任由外国电子家电汽车便宜货进来,现在中国工业早完蛋了。

这个政策多年积累,现在我国很多产品价格都能做到比外国同类产品低,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选择谁特么还用外国电器了?

冰箱电视洗衣机都是买国产的多,甚至国产车也越来越好了。

当年手机都是外国牌子,现在除了苹果,几乎都是国产品牌,不就是国货物美价廉?抢回了市场?

日本手机贵,现在啥情况?生存艰难吧?

国货价格低,这是国力的硬实力,怎么扯到乱七八糟的方向去了?

价格高可不是啥好事…

价格高市场竞争力就差,会被淘汰出市场,丧失所有利益的。

在中国能把价格做低的市场,外国价格高的产品,几乎都被逼死了……

这特么……就该价格低啊

顺带举个反例,知乎是支持转基因的大本营,人人都知道,我国黄豆价格高,所以在榨油市场,中国大豆被美国大豆全线击溃……

你们还想看到其他领域也这样啊?

国产价格低 国外价格高,然后国产品牌把外国商品全面击溃,不是所有中国人都要梦中笑醒的好事儿吗?

其他答主究竟啥咋想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