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持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与没持有的会享有哪些不同的权利义务,为什么持中国「绿卡」会成为一个鸡肋的身份?

回答
在中国,“绿卡”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持有中国绿卡的外国人,与未持有的外国人相比,在权利和义务上确实存在显著的差异。然而,在中国,绿卡有时被戏称为“鸡肋”,这其中自有其原因,涉及到中国的国情、法律体系以及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的设计初衷。

下面我将详细阐述持有中国绿卡与否的外国人所享有的不同权利和义务,并解释为何它可能被视为“鸡肋”。

持有中国绿卡与未持有绿卡的外国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差异

一、 主要权利方面的差异

1. 居留权:
绿卡持有者: 享有在中国永久居留的权利,无需每次签证到期都进行延期或更换。这大大便利了他们的长期生活、工作和学习。
未持有绿卡者: 需要根据其签证类型(如工作签证、学习签证、探亲签证等)定期办理签证延期或更换。签证过期将导致非法居留。

2. 出入境便利:
绿卡持有者: 持绿卡和本人护照即可在中国境内多次出入境,无需办理额外的签证。
未持有绿卡者: 出入境需要根据其持有的签证类型,每次出入境都可能需要申请相应的签证或出入境许可。

3. 就业和创业:
绿卡持有者:
就业: 在中国境内就业与中国公民同等,无需额外申请《外国人就业许可证》。可以自由选择工作单位,不受单位性质的限制(例如,过去一些外企的岗位对外籍人士有特定要求,绿卡持有者则更自由)。
创业: 可以依法注册成立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与中国公民同等待遇,无需办理繁琐的外商投资审批。
未持有绿卡者:
就业: 必须持有有效的《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且就业单位和岗位受到一定限制。换工作时需要办理就业许可变更。
创业: 成立外商投资企业通常需要符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并经过审批,流程相对复杂。

4. 社会保障和福利:
绿卡持有者:
社会保险: 在中国就业的绿卡持有者,应当依法参加中国的社会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这意味着他们有权享受与中国公民同等的社保待遇,并在满足一定条件后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医保报销等。
其他福利: 在某些领域,如子女入学、购房购车等,绿卡持有者可能会获得与中国公民类似的便利或政策支持,尽管具体执行情况可能因地区和政策细则而异。
未持有绿卡者:
社会保险: 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人,也需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但其获得的社保待遇和领取条件可能与中国公民有所不同,特别是在跨国转移社保或最终领取方面,通常存在较多限制。
其他福利: 在子女入学、购房购车等方面,通常需要满足特定的居留年限、纳税证明、工作证明等条件,并且在政策上可能不如绿卡持有者或中国公民享有同等待遇。

5. 资格考试和职业准入:
绿卡持有者: 可以参加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考试,如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会计师资格考试等,并在取得相应资格后在中国执业,与中国公民享有同等待遇。
未持有绿卡者: 在职业资格考试和部分需要中国执业资格的行业(如医疗、法律)准入上,可能受到更多限制。

6. 参与社会生活:
绿卡持有者: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参与中国的社会公共事务,例如在某些非政治性的社会组织中担任职务。
未持有绿卡者: 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范围非常有限。

二、 主要义务方面的差异

1. 遵守中国法律:
绿卡持有者和未持有绿卡者: 都必须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这是最基本的义务。

2. 纳税义务:
绿卡持有者和未持有绿卡者: 在中国境内取得的所得,依法都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绿卡持有者在税务处理上可能与中国公民更接近,例如在中国境内居住满一定年限后,其全球所得可能需要在中国纳税。

3. 社会保险缴纳:
绿卡持有者: 在中国就业的,必须依法缴纳社会保险,享有相应权利的同时也承担义务。
未持有绿卡者: 在中国就业的,也需要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4. 提供真实信息:
绿卡持有者和未持有绿卡者: 在申请签证、居留许可、绿卡以及办理其他相关事务时,都有义务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提供虚假信息可能导致法律后果。

5. 绿卡注销:
绿卡持有者: 如果连续两年以上不居住在中国、违反法律法规、犯罪被判刑,或者通过欺骗等不正当手段获得绿卡,其绿卡可能会被注销,从而失去永久居留权。
未持有绿卡者: 其签证可能过期或被吊销,导致其在中国合法居留的身份失效。

为何持中国绿卡会成为一个“鸡肋”的身份?

虽然上述的权利和义务差异听起来很多,但中国绿卡之所以常被诟病为“鸡肋”,主要是因为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使得其带来的便利性远不如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绿卡,或者与长期签证持有者的实际体验差距不大:

1. 获取门槛极高,数量稀少:
严格的申请条件: 中国永久居留证的申请条件非常严格,通常要求申请人在中国连续居住一定年限(例如,投资类要求较高额的投资,人才类要求较高的职称和贡献),或者有直系亲属在华且满足一定条件。总体而言,申请成功率非常低。
名额限制: 尽管中国官方并未明确公布绿卡发放的具体数量限制,但事实证明,每年发放的绿卡数量非常少,与庞大的在中国居住的外籍人士数量相比,微不足道。

2. 许多便利与长期签证的实际体验差距不大:
长期有效签证的普及: 对于很多在中国长期工作、生活或学习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可以通过多次延长的居留许可(如工作类居留许可)来获得在中国长期、稳定居留的权利,这在很多方面已经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例如,工作类居留许可通常有效期为一年,可以多次延期,足以保证其在中国合法生活和工作。
“同等待遇”的缺失或不彻底: 尽管绿卡理论上赋予了与中国公民更接近的权利,但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同等待遇”并非完全兑现。例如,在某些银行服务、子女入学、购房资格等方面,尽管绿卡持有者可能比普通签证持有者享有更多便利,但仍可能不如中国公民顺畅。有些情况下,办理的流程依然繁琐,需要提供大量证明材料,甚至会遇到隐性的“中国公民优先”的壁垒。

3. 在金融、出行等方面的实际不便:
银行账户和金融服务: 尽管理论上绿卡持有者可以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仍然对绿卡持有者的服务流程设置较高门槛,例如需要配合提供大量文件,或者在某些高级金融产品(如信用卡、贷款)的申请上,可能不如中国公民或持有其他国家绿卡的人士容易获得批准。尤其是在涉及人民币账户、跨境转账等方面,可能仍会受到一定限制。
国内出行和消费: 对于日常的国内出行(如购买高铁票、机票),虽然理论上绿卡可以作为有效身份证件,但很多线上售票系统和自助终端仍然主要针对中国居民身份证设计,外国人使用绿卡购票可能存在不便,需要通过人工窗口办理。在很多线上支付和APP注册时,仍然优先或只支持中国居民身份证。
购买手机卡、办理其他服务: 同样,很多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服务等仍然以中国居民身份证为主要凭证。

4. 缺乏实质性的政治权利:
与中国公民的根本区别: 绿卡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它不赋予外国人中国的国籍,也就不享有政治权利,例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点与许多西方国家的“移民归化”路径不同,后者最终可以获得国籍和完整的政治权利。对于希望深度融入中国社会并拥有话语权的外国人来说,绿卡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5. 政策变动和不确定性:
制度尚在完善: 中国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相对年轻,仍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这意味着相关的政策可能会发生变化,而且不同地区的执行细则也可能存在差异,这给绿卡持有者的长期规划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6. 心理预期与现实的差距:
“绿卡”的普遍认知: 在国际上,“绿卡”通常意味着高度的自由度和融入社会的便利。中国绿卡在实际使用中,其便利性和所能带来的“国民待遇”与这种普遍认知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容易产生“鸡肋”的感觉。

总结来说,中国绿卡的“鸡肋”属性并非源于其不赋予任何权利义务,而是因为:

获取难度与实际受益不成正比: 要获得绿卡的门槛太高,但获得后所享受的便利相比于高昂的门槛和高强度的申请过程来说,性价比并不高。
与长期签证的体验差异不明显: 许多长期有效的居留许可已经能满足大部分外国人在华的长期居住需求。
实际操作中的不便仍然存在: 许多生活和公共服务领域,仍然未能完全实现对绿卡持有者的“国民待遇”,或者流程依然繁琐。
未能提供终极的融入路径: 对于希望获得完整社会参与和政治权利的外国人,绿卡也无法满足其终极需求。

因此,对于大多数希望在中国长期发展但又不符合绿卡申请条件或者对绿卡的使用便利性抱有极高期望的外国人来说,中国绿卡确实可能显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它更多的是一个身份象征,而非像许多西方国家绿卡那样,是融入一个社会的“通行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认为这是一个鸡肋的身份。新闻里面的处处碰壁只不过是因为政策新出台,不少人不熟悉,这与窗口行业一线从业人员素质普遍有限有关,过一段时间这种情况应该就会少很多了。

永久居留权或者「绿卡」的设立是为了方便一国吸引外国人才或者人力资源。在

中共中央组织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公安部等25部门关于印发《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享有相关待遇的办法》的通知

中也说的很明确:「为我国吸引海外人才和投资者更好参与国家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就是说国家发绿卡是希望吸引外籍人才来华工作。对这样一个群体来说,他们拿上绿卡可以享受很多便利,不用隔三差五地去纠结一下签证什么的。

客观事实是我国中低端人力资源充沛甚至过剩,而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实际上很有限,符合拿绿卡条件的人估计不多,所以这种为吸引外国人才而设立的绿卡当然发放数量极少了。绿卡是发给我们需要的人,所以不少黑在中国的欠发达国家居民估计想申绿卡是毫无希望。而所谓「含金量」也是因人而异,视它为金子的人拿不到,对它无所谓的人也不稀罕。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