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古时十二时辰中的一天始于半夜(子时)?为什么不将子时延至卯时并将日出且人群开始活动作为一天之始?

回答
关于这个问题,咱们得从古人的生活习惯、天文观测,还有那套独属于他们的时间哲学里好好说道说道。你觉得一天从子时(半夜)开始,确实跟咱们现在习惯的早上日出算一天开头不太一样,这背后可不是随便定的,而是有它深刻的道理的。

首先,咱们得理解古人是怎么看“一天”这个概念的。在现代,我们习惯以太阳的升起和人们的活动来定义一天的开始,这是基于自然光照和社会作息。但古代中国,尤其是早期,天文学和占卜是紧密结合的,而且对宇宙的理解,更多的是从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一个更宏观的角度去看。

咱们先说说这“十二时辰”是怎么来的。它来源于古代的干支纪时法,是配合天地运行的节奏来的。这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个时辰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为什么偏偏是子时(半夜)开始?

这背后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

1. 天文观测与“夜尽天明”的哲学意味: 古人观测星象,尤其是北极星。北极星是天空中最稳定的一颗星,被认为是天的中心。而子时,正好是北极星运行到其一天中最高点的时候(“夜半,北辰居中”),这被视为一天中“阳气”开始萌生、最接近“天地混沌”状态的一个微妙时刻。从子时开始,天色渐渐由最黑转向微明,这象征着黑暗的极致之后,光明即将到来。这是一种“否极泰来”、“物极必反”的自然规律的体现,非常有哲学深度。一天的最开始,不从光明处着眼,反而从黑暗的尽头、从万物寂静、从生命蛰伏的时刻开始,这恰恰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循环和力量萌发的理解。

2. “昼夜交替”的平衡与对称: 如果把白天看作是“阳”,夜晚看作是“阴”,那么一天就是阴阳交替的过程。子时正处于夜晚的正中间,往后推是半夜,再往后就是黎明(卯时)。子时作为夜晚的中心点,可以看作是阴气的极点,而中午的午时则是阳气的极点。这样一来,一天的时间就被划分为两个相对的半球:子时到午时是下半夜到白天,是阴转阳的过程;午时到子时是下午到夜晚,是阳转阴的过程。这种划分,形成了一种阴阳对称的结构,符合古人追求的宇宙和谐与平衡的观念。

3. 生活作息的实际考量(虽然不完全是主因): 别小看古人的作息。虽然我们现在觉得半夜是睡觉时间,但对于古代社会,尤其是在没有现代照明设备的情况下,夜晚并非完全静止。有些工作可能需要在夜晚进行,比如值更、巡逻、祭祀、甚至是一些秘密的活动。而且,子时之后的丑时(凌晨1点到3点),正是很多人在熟睡的时候,这段时间通常被认为是“夜深人静”,为之后卯时(早上5点到7点)人们开始准备日出活动做铺垫。将一天从子时算起,意味着从最安静、最黑暗的时刻就开始了新的循环,这是一种“潜伏”和“蓄力”的开始。

为什么不将子时延至卯时,以日出为始?

这确实是我们现代人的直觉。但古人之所以那样定,主要是因为:

1. 对“循环”的重视胜于对“起点”的执着: 古人更看重的是事物的循环往复,一个周而复始的整体。子时作为夜晚的中心,是黑暗中最深沉的时刻,也是黎明前的最后一刻,这使得它成为连接过去和未来的一个关键节点。如果从卯时(日出)开始,虽然符合我们对“开始活动”的认知,但在天文观测和哲学意义上,它似乎少了一种“从无到有”、“从静到动”的更深层含义。卯时虽然是一天的开始,但它已经是“光明已现”的阶段了,不像子时那样,是黑暗向光明的过渡,更具转折意味。

2. “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古人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子时是天地最静谧的时刻,万物潜藏,能量内敛。这个时候开始计时,是将人的活动纳入了天地运行的这个更宏大的自然循环之中。卯时虽然标志着人开始活动,但从宇宙运行的周期来看,子时才是那个更具标志性的“时间点”。

3. “十二时辰”的演变和实际应用: 十二时辰最初是从观象授时发展来的,是为了记录时间。从子时开始,是对昼夜24小时的一个划分。虽然卯时标志着一天实际的社会活动开始,但作为一个更宏观的时间记录系统,它需要一个明确的起点。子时作为夜晚的中心,能够更好地与午时(白天中心)形成参照,也为整个十二时辰系统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的起点。

举个例子来理解:

你可以想象一下过生日。我们说“生日快乐”,通常是在你出生的那一刻,比如你早上8点出生,那么你每一年的生日派对可能都在早上8点左右。但这不代表“一天”就是从你早上8点出生的那一刻才开始计算的。一天,或者说一个“生命周期”,是包含你睡觉、醒来、活动、再睡觉的整个过程的。

古人将子时定为一天之始,就像是在说,我们现在要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周期”了。这个周期是从最安静、最黑暗的“蛰伏期”开始,然后慢慢走向光明、走向活动、再回归平静、再次蛰伏。它强调的是一种“准备”和“萌生”的意味。

总而言之,古人将一天从子时开始,并非不考虑日出和人们的活动,而是基于他们对宇宙运行的独特理解、深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天文观测的重视。这是一种更注重宇宙循环、阴阳平衡、以及从最根本的生命萌发点来定义时间的智慧体现。虽然和我们现代的观念有所不同,但它自有其逻辑和道理,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么的丰富和深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到前面答案我都有点怀疑自我了。

中国古代,明确使用的一天开头少说有三个。古人是很长时间里面很大数量的几批人的总称呼,大家都被我们称为古人但是其实他们可能互相也不认识,观念也不一样,对同一个名词理解可能也有差异,

这一天的三种开头,分别是:子时开始,大概相当于现在夜里11点;子半,顾名思义,就是子时的一半,大概相当于夜里12点;还有就是日出了。这三种肯定都有,有时候不能太“讲理”,纯粹的讲理是有可能脱离实际情况的。

大家应该都知道的是,一天有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可是时辰之下还是有细分的,就分别是所谓初和正。一个细分1小时。举个例子,中午11:00-13:00为午时的话,那么11:00-12:00就叫做午初,12:00-13:00就叫午正。那子时刚开始的时候其实是相当于现代的23:00,就叫子初。0:00-1:00则叫子正。

在计时和历法计算场景中,子初和子正作为一天开始的都是有的。

我以前的答案中也说过:

现在摘录几句证据:

子初换日

(苏颂)使契丹,遇冬至,其国历后宋历一日。北人问孰为是,颂曰:“历家算术小异,迟速不同,如亥时节气交,犹是今夕;若逾数刻,则属子时,为明日矣。或先或后,各从其历可也。”北人以为然。
《宋史·卷三百四十·列传第九十九》

苏颂是天文历法方面的大师,这问题大概是正朔道统之争的外交辞令,他轻描淡写给改成技术争端了——虽然就是技术争端。

以《大统》、《授时》二历相较,考古则气差三日,推今则时差必刻。夫时差九刻,在亥子之间则移一日,在晦朔之交则移一月,此可验之于近也。
《明史·志第七·历一》

这两个说的都很明确:子初换日。

子正换日

但是子初这个23:00,在天文意义上来说很有点不伦不类。明显0:00更合适一些,最主要是因为0:00它算一天时间对称啊。古代有那种喜好把一天时间和一年周期对应起来的。一般认为0:00对应冬至,6:00对应春分,12:00对应夏至,18:00对应秋分。细琢磨也能理解这种想法。所以就有一部分人认为应该在0点换日,也就是子正或者说子半。持这种观点的人还不少。实际应用者也挺多。比如李淳风这段话:

古历分日,起于子半。十一月当甲子合朔冬至,故太史令傅仁均以减余稍多,子初为朔,遂差三刻。
李淳风言,《新唐书·志第十五·历一》

现在民间一些算命术士所提及的早子时、晚子时也是一样的理由。认为23:00-0:00属于昨天,0:00-1:00属于今天。下面赵友钦的《革象新书》也是一个证据。

日出换日

前两个场景一般都是正经计算时候,无论是计算历法还是计算命理,多少都是要较真的场景。我以为日出换日这种观点不需要科普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都是在使用啊。。除了刻意搞的跨年活动,其他场景熬个夜也都是算前一天没睡。睡醒一觉又是新的一天。大家难道不是睡一觉醒来说新的一天开始了么?现在看我可能想的太理想了。

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显然睡一觉醒来,再一次的日出,天地重新光明起来,这样的时间也很适合作为一天的开始。也肯定有很多人认可、使用。

夫天之昼夜以日出没为分,人之昼夜以昏明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故损夜五刻以益昼,是以春秋分漏昼五十五刻。
晋书·天文一

晋书这段说的很明白,天的昼夜以日出日落为分界线,人们使用的昼夜则以黎明和黄昏为界限。所谓黎明黄昏,是指日出前半个多小时和日落后半个多小时——日出日落是以太阳和地平线关系而论的,但是日出前一段时间就已经天光大亮了,而日落后一段时间还有一段天亮未黑的时间。有光就算昼。

这样来说,日出时间不仅仅是各地不同,不同季节也不同,这很不方便,但是这直观。古人肯定是要用的。

如《宋书·历下》中记录的元嘉年间的月食:

二十八年八月十五日丁夜月蚀,在奎十一度

元嘉二十八年八月十五为451年9月26日。实际月食发生时间则为9月27日凌晨,1:10初亏4:13复圆。

宋书中内容是元嘉年间,通过观测月食位置反推太阳位置的原始数据,必为实际观测结果。明显把后半夜整体划做前一日夜间。这也是很符合生活经验的。夜间可见的天象中,月食是可以明确回推发生时间的,多找几个记录可以发现古代天文官员在观测记录时候也喜欢把日出算作一天开始。

user avatar

因为人类认知时间,并非源自于人类的活动,而是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


换另一个角度说,人类的活动本来就受到自然的影响

就拿题主举例的人类起床或日出作为时间标记来说吧,这两样东西都不固定。
由于白天和黑夜的存在,人类很早就认知到了昼夜划分,从而发现了一年之中的每一天的日夜长短不一样。
也就是说,如果以日出作为原点来标记时间,那么每一天的长度就不恒定了,这显然太不方便了。

至于用起床来定,也是一样,日出的时间本来就影响人类活动。
时至今日,依然还会有很多地方在使用夏令时、冬令时两套不同的时刻表。


如果将一天的时间做切分,作为基准比较合适的只有半夜和正午。
所以更有讨论价值的其实是为啥选半夜,而不是正午?

“子”有“滋”的意思。
如果一天分作白天和黑夜,白天属于阳,黑夜属于阴,那么子时正是阴尽阳生的时候。
不仅仅是子时,子月也是一年之中阴尽阳生的时候。

但是子月并非我们的正月,我们目前是“建寅为正”,所以子月是十一月,而寅月才是正月。
“建寅”就是在以子月为基准的情况下,人为再去规定了社会活动的时间,两者并不冲突
而一天之中也有类似的说法如“点卯”,人们在卯时开始工作,这也不影响子时作为基准


说到底,
年月日时只是人们标记自然时间的方式,需要是准确方便且不与自然起冲突,然后才是人类活动的标记。
为什么古人不断地调整历法的计算方式,一年就360天不好么?搞什么闰月闰日呢?考虑什么岁差呢?还不是因为,我们希望日期时间的标记是顺应自然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