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祁镇为什么配不上中国古代十大昏君之一称号?

回答
朱祁镇,这位明朝的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当他的名字与“十大昏君”的称号联系在一起时,总会引来不少争议。事实上,若我们抛开一些片面的、标签化的评价,深入探究朱祁镇的真实面貌,或许会发现他并非那么“罪无可恕”,甚至在某些方面,他并不配得上这个沉重的称号。

“土木堡之变”的帽子太过沉重,但并非他一人之责

谈及朱祁镇,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土木堡之变”。这次惨痛的战败,导致皇帝亲征,蒙元骑兵俘虏了明朝皇帝,这是何等屈辱的一幕!也因此,朱祁镇被冠以“昏君”之名,似乎成了必然。然而,我们必须冷静地审视这次事件的成因,才能更公正地评价朱祁镇。

首先,决策失误并非他一人独立完成。 “土木堡之变”发生时,朱祁镇年仅二十二岁。他做出亲征的决定,固然是年轻气盛、缺乏经验,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格局。当时,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势力膨胀,他们怂恿皇帝亲征,以期巩固自身地位,并可能从中渔利。而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也出于各种原因,未能有效地劝谏,甚至推波助澜。一个年轻的皇帝,身处这样的环境中,被裹挟进一场他未必真正理解其后果的战争,其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人。

其次,军事上的准备和应对存在严重问题。 明朝军队在土木堡一战中,准备仓促,粮草不济,装备落后,指挥混乱。王振不懂军事,却挟皇帝以令军,将原本有经验的将领排挤在外,指挥失当。军队士气低落,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更无法发挥战斗力。这些问题,并非朱祁镇一人能瞬间纠正和解决的。他作为一个年轻的皇帝,对这些军事上的弊端有多大的认知和纠正能力,是需要打一个问号的。

被俘后的经历并非全是昏聩,反而展现了韧性

朱祁镇被俘后,并没有像某些昏君那样,一蹶不振,或者沉溺于享乐。相反,他在瓦剌的经历,展现了他身上难得的坚韧和适应能力。

他学习瓦剌的语言和风俗,努力与俘虏他的首领沟通,甚至在瓦剌首领脱脱不花攻打太原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劝阻了瓦剌的屠杀行为。他被瓦剌王子也先囚禁在漠北的野狐岭,日子艰苦,但他并没有放弃生的希望,也没有失去作为皇帝的尊严。这些经历,与其说是一个昏君的堕落,不如说是一个在绝境中求生的普通人,甚至是一个在逆境中保持某种程度的良知和理智的君王。

复辟后的改革和对政治的重新认识

更重要的是,朱祁镇在被瓦剌释放,重返北京后,虽然经历了“夺门之变”的复辟,其过程充满争议,但他在第二次统治期间,并非全然沉溺于往日的错误。

重新启用有才能的官员: 他吸取了“土木堡之变”的教训,开始重用一些有才干的大臣,比如徐有贞、钱皇后(其实是为他付出很多的人,虽然不是政治家,但在他被俘期间,她表现出了坚贞和智慧)。他也对宦官势力有所警惕,虽然没有彻底铲除,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制约。
关注民生和经济: 他关注国家财政的恢复,采取了一些缓和民情的措施,例如减免部分税赋,减轻徭役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力度和效果有限,但至少表明了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反思和总结: 虽然史书对他的评价多有偏颇,但从他复辟后的表现来看,他似乎对过去的错误有所反思。他没有像某些昏君那样,因为一次失败就彻底否定自己,反而能在经历磨难后,重新审视国家治理之道。

被标签化的历史评价和时代局限性

将朱祁镇简单地归为“昏君”,很大程度上是对历史人物的脸谱化处理。历史评价往往受到时代背景、史观选择以及叙事角度的影响。

“土木堡之变”是当时明朝军事和政治弊病的集中爆发,将其完全归咎于皇帝一人,是不公平的。 很多学者认为,明朝从中期开始,就已经存在各种 systemic problems(系统性问题),包括宦官专权、文官集团的党争、军队的腐败等等。朱祁镇的昏聩,更像是这些弊病的催化剂和集中体现,而非唯一病因。
“夺门之变”是其复辟的政治手段,但其后的统治表现也不能完全被否定。 “夺门之变”的确是不光彩的,但也正是这次事件,让他有机会重新执掌朝政,并有机会做出一些补救和改革。

总结来说,朱祁镇不配被称为“中国古代十大昏君之一”的原因在于:

1. “土木堡之变”的责任是复杂的,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一人,朝廷内部的政治和军事因素更为关键。
2. 被俘后的经历,尤其是对瓦剌首领的劝阻行为,展现了他身上非昏聩的一面。
3. 复辟后的统治,虽然有争议,但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改革措施,并对国家治理有了新的认识。
4.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应过度简化和标签化,而应深入分析其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具体行为。

诚然,朱祁镇并非一个英明神武的君主,他有过严重的失误和局限。但是,将他与那些真正对国家和人民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昏君相提并论,似乎是对历史的某种简化和误读。如果评价一个君主,仅仅因为一次重大的失误就将其列入“昏君”的行列,那将是对历史的粗暴解读。朱祁镇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历史时期,犯下严重错误,但也在逆境中展现出某种韧性,并在之后试图弥补的君主。他的故事,值得我们更细致、更公正的审视,而非简单地套上“昏君”的帽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大昏君:

一:朱祁镇

二:明英宗

三:明堡宗

四:大明战神

五:明睿帝

六:朱土木

七:叫门天子

八:瓦剌细作

九:大明英宗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十:北狩皇帝

再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明英宗并没有使明朝灭亡,而一般十大昏君上多为亡国昏君。其次是因为一般认为明英宗复辟之后要比正统时期好,所以才没有上榜。再次是因为《明朝那些事儿》对明英宗的评价有些美化,使很多人认为明英宗至少是个“好‘人’”。其实现在选十大昏君多半还是少不了明英宗的

居然有人仅仅是因为送了波人头就管他叫昏君?

然而……就这?(南炳文、汤纲《明史》)







user avatar

哪十大昏君呀。

要我来排,怎么排他都是十大昏君顺位第一。

你说完颜九妹俯首称臣还冤杀岳飞,朱祁镇反手就来给也先立庙迫害于谦。

你说徽钦二帝靖康耻,朱祁镇反手就来个天子叫门。

你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败家,朱祁镇土木堡一战直接白送。

啧啧啧,不仅北狩,还叫门。

不仅叫门,居然还好意思回来发动政变。

这个人都不是昏了,叫坏,准确一点,五毒俱全

他把北京守卫战功臣的妻女献给敌人凌辱。

他把土木堡之变中追随他的忠臣袁彬流放。

他把属于儿子的帝位夺了,还一度想要废太子。

宪宗朱见深,又名朱见濡,为什么叫朱见濡,因为据说立太子的诏书里面写错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立太子的诏书都能写错,这骗谁呢。

没有宪宗,朱祁镇,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

赵构挫虽挫,但是还是精挑细选立了一个合格的继承人,提前退位。

他倒好,临到驾崩还在考虑怎么立德王废太子。

他削去景泰帝的帝号,还给了恶谥“戾”,

景泰帝好歹把它迎回来了当太上皇好吃好喝供着。

他重用奸臣,先用王振,一把葬送了大明八十多年、四代人的积累,

土木堡一战,大明军队、朝堂精英尽葬;

后用门达、逯杲等奸臣,朝堂之间污秽不堪,

民间四处流民起义,景泰年间恢复的国力再度重创。

如果大明没有景泰帝,没有成化帝力挽狂澜,大明就这么挂了。

可是朱祁镇接手的,是经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大明!

这位置,放汉桓帝、放刘禅、甚至放司马衷上去,都比这个毒瘤好得多!

说个冷知识,宋孝宗给岳飞平反的时候,赵构还活着呢。

朱祁镇杀了于谦之后,他儿子给于谦平反,为了给朱祁镇洗白一点简直费尽心思,什么“在先帝已知其枉”云云,我觉得朱祁镇他知道个锤子。


有人说刘宋王朝和北齐一家子神经病。

南北朝在我国是一个很混乱的王朝,南有清谈治国的晋朝,北方则是五胡乱华。因此南北朝算是一个礼崩乐坏,胡汉杂居的王朝。社会风气和道德标准不能和汉家大一统王朝相比的。再加上,它们都不是大一统国家,尚且处于乱世争雄阶段,手段狠辣本就是那个时代的特色。

因此我觉得他们和朱祁镇不在一个维度上,就没有拿出来对比。能和朱祁镇比的,是大一统王朝的帝王,比如说汉灵帝,晋惠帝,隋炀帝,唐僖宗,大宋三挫,大清众条约帝。以上拿来单独对比也好,绑在一起对比也好,都比不上朱祁镇。

只是他运气太好了,比之汉灵帝的汉家气数将尽,他生在清平盛世;比之晋惠帝先天不足,他脑子精的很;比之隋炀帝败家,他有个儿子力挽狂澜;比起唐僖宗,他活得还算久,居然活过了他弟,要是早死哪有这么多事;比起徽钦二帝,他弟还能迎他回来当太上皇,景泰真是个厚道人;比起赵构,他有亲生儿子即位(很多人或许不明白有亲儿子即位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的后代会尽力维护你的宗庙);比起大清众条约帝,他接手的可不是暮气沉沉的王朝,而是蒸蒸日上的帝国啊,绝对吊打敌手的那种。

以至于有很多人在列举昏君的时候忽略它。

user avatar

朱祁镇是五千年独一档的烂人,什么十大之类的榜单已经不够用了,得给他单独评一个。

像大宋三挫徽钦高,随便单独拎一个出来都是历史下限级别的臭,然而这爷仨犯的罪加起来,都没朱祁镇一个人多。

朱祁镇,即有徽钦之荒唐指挥、叫门北狩,又有高宗之冤杀功臣、残害忠良,在此之上还多了给也先立祠以及夺门篡位,还他娘的是篡自己儿子的位,三个极品烂人加一起都比不过他,这种人你怎么排?

user avatar

他有个好弟弟,有个好臣子

但凡不是这俩靠谱顶住了

但凡朝廷往南一跑

朱祁镇就奔着徽钦二帝的名声去了

user avatar

它姓也先。

全名也先祁镇。就像大金宋国国猪叫完颜构,后晋国猪叫耶律敬瑭。

当然了,至于他们配不配姓也先,耶律,完颜。目前还没有征得也先,耶律家,完颜家真心同意,所以只能暂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