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要在上元、江宁两县搞屠城?仅仅因为两地牵扯到胡惟庸案吗?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
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1. 胡惟庸案的背景
胡惟庸是朱元璋的开国功臣,但因权力膨胀、结党营私,被指控谋反(如与陈基、周仕等私通,意图篡夺皇位)。
朱元璋以“胡惟庸谋反”为名,于洪武二十三年(19年)处死胡惟庸,并牵连其党羽,导致大量功臣被诛杀,史称“胡惟庸案”。

2. 胡案与地方势力的关联
胡惟庸案的调查过程中,朱元璋可能发现其党羽与地方势力(如江宁、上元)有密切联系,或这些地方存在“反叛”或“通敌”嫌疑。
江宁、上元位于南京附近,是明朝初期的重要军事和政治中心,可能被朱元璋视为潜在威胁。



二、屠城事件的深层原因
1. 政治清洗的扩大化
朱元璋在胡惟庸案后,出于对权力的极度不安全感,对功臣集团进行大规模清洗。这种清洗不仅针对中央功臣,也波及地方势力。
上元、江宁作为南京周边的重镇,可能因地理位置重要、人口密集,成为朱元璋打击异己的靶区。

2. 地方叛乱或叛乱嫌疑
洪武年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后,对地方势力高度警惕。上元、江宁可能因历史原因(如地方豪强、旧势力)被怀疑存在反叛倾向。
例如,江宁曾是南朝梁、陈的旧都,可能存在地方势力的遗留问题,朱元璋可能借此机会彻底清空旧势力。

3. 经济与军事需求
上元、江宁地处江南,是重要的粮仓和军事要地。朱元璋可能通过屠城削弱地方势力,控制粮仓,确保中央军需供应。
同时,屠城可作为震慑手段,防止地方势力再起反叛。

4. 政治宣传与合法性强化
朱元璋通过大规模屠杀,向天下展示其“铁腕”统治,强化“天命”合法性。屠城事件被记载为“清君侧”“除奸佞”,以巩固其作为“天子”的权威。



三、历史记载与争议
1. 史料记载的模糊性
《明史·太祖本纪》等正史中,对上元、江宁屠城的记载较为简略,仅提及“诛杀数万”,但未明确说明原因。
可能因史料缺失或后世修史者有意模糊,导致这一事件的具体动机难以考证。

2. 学界的不同观点
有学者认为,屠城是朱元璋对地方势力的全面清算,与胡惟庸案的关联有限,更多是政治清洗的延伸。
也有观点认为,胡案后朱元璋对“功臣集团”和“地方势力”的打击是连带的,上元、江宁的屠城是其中一环。



四、结论:屠城的多重动因
朱元璋在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仅因胡惟庸案,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1. 政治清洗的延伸:胡案后对功臣集团的清算,波及地方势力。
2. 地方安全与控制:通过屠城削弱地方反抗力量,确保南京周边的稳定。
3. 权力巩固的需要:以暴力手段震慑地方,强化皇权至高无上。
4. 历史遗留问题:江宁、上元的地理和历史背景,使其成为朱元璋打击目标。

因此,这一事件是朱元璋“削藩”“清君侧”政策的体现,与胡惟庸案存在直接关联,但更深层的动因是其对权力的绝对控制需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动点脑子好么,上元江宁是南京,明朝皇宫就这那,朱元璋脑抽自己屠自己?

user avatar

原文出自纪事录,李新峰<纪事录笺证>为之找了不少引证。

李新峰认为,《纪事录》俞本误将洪武二十三年因胡惟庸余党案屠戮上元江宁二县之事错误安放在了洪武十三年的胡惟庸案上了。他能找到的一些所谓旁证全部是二十三年的事。

呵呵。

与其纠结屠杀,不如先了解一下洪武二十三年发生了什么。

洪武二十三年,最著名的案子不是屠上元江宁二县,而是李善长被卷入胡惟庸案。

按太祖实录记载李善长案发后自杀,又有一说是赐死,其子子祺作为驸马被罪囚在家中。

俞本《皇明本记》云:国老太师李善长为逆党事伏诛,妻女子弟并家人七十余口悉斩之。

因此,这一年,受李善长牵连,多有官民被株连。

一、诏书云:于京民合迁之内,朝给长姊杨阿李,暮给次姊王阿李,明日又给亲人丁斌。善长招云:不合将应迁逆民数内姐姐给亲及将亲眷丁斌妄奏。《实录》云:京民通惟庸作乱者,法当徙边。善长受奸民赃,奏请数给其亲。《九朝野记》则云:京民为逆,戮其半,迁其半于化外。善长复请免其党数人,按善长二姐家及丁斌,皆惟庸党,合迁化外者。善长奏请免之,致将丁斌提问。若云以合迁京民奏给其姊及丁斌,恐无此理,当以《野记》为是。因诏书出自圣制,文义奥古,故《实录》误解耳。又如诏书云:陆仲亨年十七,持一斗麦藏草间。朕呼之曰:“来。”盖以罪状仲亨,著明其负恩忘旧,而《实录》援引,以为上对群臣曲赦仲亨之语,则不啻背驰矣。国史之多误如此。

而李善长子祺和临安公主所居即江宁县。可见上元江宁两县大概率居住了相当多的官员勋戚。

明史卷二十七

臣又见洪武四年录天下官吏,十三年连坐胡党,十九年逮官吏积年为民害者,二十三年罪妄言者,大戮官民,不分臧否。其中岂无忠臣、烈士、善人、君子?于兹见陛下之薄德而任刑矣。水旱连年,夫岂无故哉!

因此,所谓上元江宁两县之屠,事实是受胡惟庸和李善长案牵连,大量官民被株连,或被杀,或被当做罪囚迁走。注:朱元璋迁江浙民到中都凤阳即有大量罪臣家族。

最后,比较有意思的是恰恰是这么著名的事,俞本纪事录居然没有记载,把李善长事隐去,仅留了上元江宁二县之屠,写的没头没尾。你要说俞本可能不关心这种大案,后面紧接着的蓝玉案他可记了。这本《纪事录》的作者俞本真是有趣的很,经常习惯性的搞选择性记忆,就如按理说他亲历徐达关中大战,却不知张思道是何人,实在有趣的很。

所以,究竟是俞本搞选择性记忆还是被什么人把原书内容给删了呢?仅从上元江宁二县被屠记载看,更像是被删改了。亦或者张大同在删定明兴野纪时把该条目抄串了?

附注我的偶然发现

user avatar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朱元璋的特务组织锦衣卫官员首告蓝玉谋反,说他和景川侯曹震等公侯打算在朱元璋出去籍田时起事,审讯结果,连坐被族诛的一万五干多人。

user avatar

人们只会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我自己经历过无数次的,我就喜欢看老虎咬狮子的视频,喜欢看明粉吹逼的文章,喜欢看吹刘邦刘备的,讨厌看吹项羽吹曹操的。

当我意识到这点时,我有意识的去调整,我认为自己已经变得理性了。但事实上,我看到有人喷老虎喷明朝喷刘邦刘备,依旧是很不舒服。

对明朝的一些有争议的历史,至今没有定论。一件事,必须有起因经过结果以及配套的逻辑关系,这才可以说是一件真事。由于记载缺失,很多真事都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但这不意味着有记载的都是真事。

你可以找出黑料比朱元璋多的第二个皇帝吗?

某些明黑嘴里,元末除了朱元璋都是豪杰,但豪杰终究打不过流氓。或许很多人潜意识里,刘邦朱元璋就是不配当皇帝的。十四岁领兵,十八岁领兵,听起来多牛逼啊。反观你朱元璋二十五了还是大头兵呢,你刘邦四十八了还在啃老呢。

屠杀嘛!朱元璋这种农民出身的刽子手咋可能不杀人嘛。我告诉你,他不光杀人还吃人呢。他们朱家人一天不吃人浑身难受,知道郑和下西洋是干嘛了吗?就是因为黄种人吃腻了想换换口味。

你知道为啥明朝人没被吃完吗?因为朱家人能生啊。知道为啥明朝能活276年吗?因为朱家人会愚民啊。把老百姓愚弄成猪了,他们自己就把自己烹了喂朱了。明朝哪有什么于谦王阳明,那都是朱家人编的哄小孩儿的。整个明朝只有朱元璋一家人一直在吃人的故事,不编点其他的说不过去,吃人之余编点画本消食嘛。

user avatar

你知道上元江宁县在哪里吗?清粉!

朱元璋:我杀我自己!

(上元,江宁是南京应天府的附郭县。南京至今还有江宁区)

user avatar

这东西的出处是俞本的纪事录,分上下两卷。上卷记事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351—1367),相当于明朝开国史;下卷记述洪武元年至三十二年(1368—1399)事迹,主要是俞本在河州戍边时的所见所闻。这书怎么说呢。个人看法,上卷基本都是俞本自己亲身经历,虽然夹杂了他个人很明显的感情色彩,比如对自己直属上司韦正和他所钦佩的名将傅友德的评价都是赞誉有加,但是却对自己不喜欢的诸如冯胜、耿忠就极尽鄙视,但是由于所记之事均为个人亲历,所以可信度还是非常高的。下卷就相对要虚一些,河州地处偏僻,俞本常年戍边,所记之事除开自己当地经历之外,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南京朝堂的风云变幻他只能依靠不知道几传手的小道消息来了解。胡惟庸1380年被杀,俞本从品阶上不可能得到内幕消息,也不是亲身经历者,所以我认为这个史料是存疑的,孤证不立,如果有人有其他方面史料佐证的话,可以发出来看看。

user avatar

按明初人口分布情况来说

百分之七十人口集中在长江淮河中下游

其中江浙一带到江西几乎有50%

在人口最稠密最繁华的地区,干掉两个人口重镇级别区域的男女老少

有常识没有?

这种问题都问,知乎是不是有点堕落。

别说朱元璋多么凶残多么狂暴,事实上洪武朝对着朱元璋的脸直接生抽猛抽狠抽的大臣并不在少数

南北榜案,朱元璋几次商量,甚至于近乎恳求主考团队重新录取几个北方士子

主考团队还不是照样不鸟朱元璋的面子,硬说北方士子连考试格式文理都写不明白?

御史大清早的把朱元璋叫到宫城外认个错,也有过

明代廉吏出名的120多人,在洪武永乐两代有80+,敢于当面批评朱元璋的,少说也有那么几十号人

结果朱元璋发了疯要杀掉统治核心区,皇室核心区内的两个人口极度稠密的区域,却没人杠过一嘴巴?可能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