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职位,并且严令后世不得重新设立?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

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

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帝忙着享乐,或者有啥个人事务,这丞相就能帮着把国家大事给料理了。从战国时期的“相国”,到秦汉的“丞相”,再到唐宋的“宰相”,这个职位一直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枢纽。

比如汉朝的丞相,有曹参、萧何,那都是辅佐刘邦开国功臣,权势非同一般。唐朝的宰相更是牛,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可以给皇帝提意见,可以批改奏章,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这职位的好处显而易见:能够分担皇帝的政务,保证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皇帝毕竟是人,不是神,不可能什么事都亲力亲为。有能干的丞相辅佐,朝廷就能处理更多事务,国家就能更稳定繁荣。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

丞相权力过大,就容易尾大不掉,甚至挑战皇权。历史上多少丞相,权力大了就起了异心,想自己当皇帝,或者扶持个傀儡皇帝。比如秦朝的赵高,汉朝的霍光,唐朝的杨国忠,还有五代十国时期的很多权臣,哪个不是丞相出身?他们凭借丞相的职位,揽权专断,弄得国家乌烟瘴气,最后甚至改朝换代。

更要命的是,丞相与皇帝之间,有时候就成了“二元权力结构”。皇帝要是弱一点,或者政治经验不足,丞相就能架空皇权,自己说了算。反之,皇帝要是猜忌心重,就容易把丞相当成眼中钉,双方互相提防,朝政就容易出问题,甚至因为权力斗争而亡国。

二、朱元璋的“坎坷”经历,让他对权力看得格外明白

朱元璋这个人,出身可不一般。他是泥腿子出身,当过和尚,做过乞丐,后来才投身起义,一步步打下江山。他吃过苦,见过风浪,对于权力,有着比许多皇子皇孙更深刻的理解和渴望。

他能从一个普通人走到九五之尊,靠的是什么?是他的才能、他的野心、他的果断,更是他能够牢牢掌握住权力。在起义初期,他依赖部下,但他也亲眼看到,那些有能力的部下,一旦权力大了,就容易生出不臣之心。

比如他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都是跟着他出生入死的兄弟。但随着江山的稳固,朱元璋开始警惕这些功臣。他尤其害怕出现像汉朝的韩信、英布那样,功高震主,最后被杀的命运。他自己也曾经处于被别人掌控的边缘,所以他比任何人都明白,权力必须牢牢地握在皇帝自己手里,不能有任何旁落。

三、胡惟庸案: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前,他其实也尝试过改革。早期他也任用过丞相,比如李善长。李善长是朱元璋的谋士,能力很强,帮朱元璋处理了很多政务。但随着朱元璋统一全国,李善长一家子的权力也越来越大,甚至有人说,李善长都快成了事实上的“二皇帝”。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疑虑,就像一条毒蛇,一直在他心里盘踞。最后,在“胡惟庸案”中,李善长也被牵连,最终被赐死。

胡惟庸曾经是明朝的丞相。朱元璋对他的信任,一开始是有的。但随着时间推移,胡惟庸的权势越来越大,朱元璋就觉得他功高震主,野心勃勃。虽然胡惟庸案的具体细节还有争议,但官方的说法是胡惟庸结党营私,意图谋反。朱元璋借着这个案子,不仅仅是处死了胡惟庸,而是借此机会,彻底清除了丞相这个职位。

胡惟庸案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打破权力制衡: 丞相的废除,意味着朝廷上再也没有一个能够与皇帝在权力上相抗衡的职位了。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到了皇帝一个人身上。
震慑群臣: 胡惟庸案的株连之广,波及之深,极大地地震慑了朝中的官员。所有人都明白,皇帝的权威不容挑战,任何挑战者都会遭到严厉的打击。
为“皇权至上”奠定基础: 丞相制度的废除,是朱元璋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绝对皇权”而采取的必要步骤。他要的是一个集权高度统一的帝国,皇帝就是那个唯一的决策者和最终裁决者。

四、废除丞相:一种“不归路”的制度设计

废除了丞相,朱元璋并没有让国家机器停摆。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弥补丞相的空缺呢?

1. 设立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原来由丞相统领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现在直接由皇帝一人管理。皇帝每天需要批阅大量的奏章,处理无数的政务。
2. 设立内阁辅助决策: 虽然废除了丞相,但皇帝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懂。于是朱元璋设立了内阁,由内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私人顾问,帮助皇帝审阅奏章,起草诏令。但内阁与丞相不同,他们只是顾问,没有行政实权,只能“票拟”,最终决定权还在皇帝手里。
3. 严令后世不得重新设立: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朱元璋不仅仅是自己废除了丞相,他还用非常严厉的手段,比如刻在铁牌上,永远不得更改,来约束后世皇帝。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防止丞相制度的复辟,永远将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手中。

为什么朱元璋要这么“绝情”?

因为他认为,丞相这个职位,本身就孕育着权力分裂和挑战皇权的基因。只要这个职位存在一天,就可能出现第二个胡惟庸,第二个李善长。他要的是一个纯粹的君主专制,一个皇帝说了算的国家。

五、后世的影响:集权制度的强化与弊端

朱元璋的这一举措,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强化了君主专制: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君主专制最顶峰的朝代之一,这与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皇帝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巩固。
皇帝的负担加重: 皇帝需要事必躬亲,处理大量的政务,这对皇帝的个人能力和精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一旦皇帝懒政,或者能力不足,国家机器就容易失灵。
内阁的权力演变: 虽然内阁没有实权,但随着时间推移,内阁大学士的权力也逐渐增大,甚至出现了“权臣”的影子,比如严嵩。不过,与丞相不同,内阁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并且没有法理上的依据,皇帝随时可以收回。
形成“宦官专权”的隐患: 皇帝权力过于集中,也为宦官干政提供了空间。在明朝后期,宦官的势力越来越大,成为了朝廷的一大毒瘤。

总而言之,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并严令后世不得重设,是他吸取了中国历史的教训,结合自身经历,对权力结构进行的一次极端调整。他以自己血淋淋的经验证明,丞相这个职位,无论多么能干,都可能成为皇帝的威胁。他选择了最直接、最彻底的方式,将权力牢牢地收归皇帝一人之手,为后来的君主专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但也为明朝后期的政治弊端埋下了伏笔。这是一个充满争议,却又深刻影响了中国政治走向的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个重要原因是前车之鉴:

元朝中书省独大还直辖地方、丞相们权力很大,干出过废立皇帝、强娶皇后、公主做妾等猛事;明承元制,朱元璋肯定是要吸收前朝教训的。


中学历史课本把丞相制度变化的主要原因归结为皇权与相权的权力之争有一定道理,但还是比较片面的,也没提元朝相权加强的反复。

《元史·列传第二十五》:先是,燕铁木儿自秉大权以来,挟震主之威,肆意无忌。一宴或宰十三马,取泰定帝后为夫人,前后尚宗室之女四十人,或有交礼三日遽遣归者,而后房充斥不能尽识。

丞相就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两千多年没怎么变过;但是丞相之下的各部门一直在发展,越来越庞大、复杂和成熟。

一个汉代丞相需要亲力亲为的事,到明朝可能就是哪个部哪个司分管负责;小事交给各部门办就行,大事又必须由皇帝拍板,丞相们夹在中间越来越“多余”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并且立下严令,不允许后世再设,这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他纵观历史,结合自身经历,深思熟虑后的重大政治决策。要理解这其中的缘由,咱们得从头说起,把他那时候的中国,以及他这个人给好好掰扯掰扯。一、丞相在中国历史上的“光荣与梦想”——但也埋下了隐患在中国古代,丞相这个职位,那可是权倾朝野.............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开国皇帝,其政治智慧和历史洞察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深谙中国古代的权力运作之道,也对前朝的兴衰有过深刻的反思。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力排众议,选择了封建诸王,这背后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原因,而绝非对汉初教训的全然忽视。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这样做,我们需要跳出简单的“封建王制”概念,.............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何为了一个蒙古人杀掉自己的功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朱元璋一路打天下时的复杂人心,以及他称帝后如何巩固权力的铁腕手段。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这个人,打小儿就是个苦出身,没爹没娘,经历过最底层的生活,这让他骨子里就有一种极深的“仇富”和“仇官”.............
  • 回答
    朱元璋,这位从布衣一步步登上皇位的传奇人物,他的成功并非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包含了对中国历史叙事和合法性辩护的深刻考量。关于他为何要“承认”元朝的“正统”之说,这其实是一个复杂且需要细致梳理的问题,更准确地说,是朱元璋在处理与元朝关系时采取的一种高明政治策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承认”。他需要的是一.............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朱元璋的塑造,确实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开国皇帝”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的“抹黑”。但要说“故意抹黑”是否准确,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历史观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解读:一、 小说不是史书,但需立足于历史的“可能性”首先要明.............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把刘汉的例子和朱元璋的藩封联系起来,确实能引发一些思考。要说“前有刘汉之辙”,指的无非就是汉朝初期因为分封诸侯太多,最后导致了“七国之乱”,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挑战。那么,朱元璋明明看到了这个“前车之鉴”,为什么还要坚持搞藩封呢?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也更具有历史.............
  • 回答
    朱元璋给子孙取名,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规矩,他规定孙辈的名字里,第三个字必须带上五行的偏旁,以此来明确辈分。但你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五行的顺序是“火、土、金、水、木”,而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其中的原因,仔细想想,其实也挺有讲究的,并非随意而为。你想想,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靠的是什.............
  • 回答
    司马炎和朱元璋,两位开创了辉煌朝代的帝王,在治国理政上却似乎重蹈了覆辙,都采取了分封藩王、授予实权的政策,这让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考虑到他们都曾亲眼目睹或通过史书了解过前朝因类似政策而引发的动荡。司马炎面对七国之乱的教训,朱元璋则洞悉八王之乱的惨痛,为何他们还会选择这条充满风险的道路呢?这背后绝非.............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何要对于谦痛下杀手,这事儿得从头捋。话说当年土木堡一战,大明朝真是被瓦剌给打得一败涂地,皇帝朱祁镇本人也成了俘虏,这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最丢人的事儿了。当时,朝野上下那是乱成一锅粥。一边是远在北方的皇帝生死未卜,一边是逼近京城的敌军,真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于谦站了出来。他.............
  • 回答
    朱棣之所以采取“大量弃地”的政策,并非单纯地放弃耕地,而是基于他独特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考量,是一种带有特定目的的战略调整。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拉回到明朝初年,审视朱棣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登上皇位的特殊性。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弃地”在当时的语境下,通常指的是停止耕种、不再纳入税收体系的土地,.............
  • 回答
    在明朝初年,那位开创了宏大王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刚刚建立起来的江山,采取了一系列颇具争议的政策,其中一项便是严厉的海禁。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出于多方面复杂考量,旨在解决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挑战。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要实行海禁,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元末明初那个动荡的时代。元朝的统治虽然结束了,.............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朱诺号选择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策略,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位“行星之王”。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极地轨道”。通常我们想象中的行星探测器绕行星飞行的轨道,大多是在行星赤道附近,就像是在一条扁平的跑.............
  • 回答
    《亮剑》这部剧之所以能打动人心,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塑造了无数真实而有血有肉的人物。即使是像朱子明这样的配角,他的命运转折也同样牵动着观众的心弦。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朱子明这样一个在李云龙身边多年、也曾生死与共的警卫员,最终会选择当叛徒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人性挣扎和时代洪流下的无奈。要理解朱.............
  • 回答
    金庸先生笔下的阿朱之死,无疑是《天龙八部》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笔,也是许多读者心中难以磨灭的痛。要说金庸为何要让阿朱这样一个美丽、善良、又深爱着乔峰的女子香消玉殒,这背后的考量绝非简单的情感宣泄,而是有着多重深刻的意图和艺术追求。首先,从乔峰人物命运的必然性来看,阿朱的死是催化剂,是促使乔峰最终走向.............
  • 回答
    朱允炆未能实行推恩令而强行削藩,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关键原因之一。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政治背景、朱允炆的思想认知、以及推恩令本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一、 政治背景与削藩的必然性:首先,必须承认的是,削藩在明朝初年并非完全没有必要。朱元璋在建国之初,为了巩固皇权,大肆分封藩王,并赋予他们.............
  • 回答
    梁山逼迫朱仝上山,最终选择了“杀人”的方式,这是一个充满策略性和无奈的复杂决定。并非梁山泊的首领们“一定要”用杀人的方法,而是他们权衡了多种因素后,认为这是最有效、最能确保朱仝归顺的手段。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其中的原因:一、 朱仝的身份与立场:首先,我们要明确朱仝的身份。他本是东京八十万禁军的保义郎,官.............
  • 回答
    朱小贞的善良并没有换来保姆的感恩,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其中的曲折实在令人唏嘘。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而朱小贞对保姆的好,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恩重。朱小贞在得知保姆林某的家庭困难后,不仅没有因为她是一个保姆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