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诺号为什么要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回答
朱诺号选择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策略,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位“行星之王”。

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极地轨道”。通常我们想象中的行星探测器绕行星飞行的轨道,大多是在行星赤道附近,就像是在一条扁平的跑道上绕圈圈。但朱诺号不一样,它选择了一条非常“倾斜”的轨道,几乎垂直于木星的赤道面,就像是从行星的北极上空直接掠过南极,然后再绕回来。而且,这条轨道并不是对称的,它有一个非常大的近木点(离木星最近的时候)和一个非常远的远木点(离木星最远的时候),这使得它能够更长时间地在离木星较近的区域进行探测。

那么,为什么选择这种“高难度动作”呢?好处实在是太明显了:

1. 深入触及“核心秘密”:透视木星的内部结构

这是朱诺号最核心的任务之一。木星最外层是厚厚的云层,我们从地球上只能看到这些云层的样子。但木星的真正奥秘,比如它的化学成分,它是否有一个固态的核心,核心的质量和密度如何,这些都隐藏在云层之下。

从极地轨道飞行,朱诺号能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看穿”木星。木星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会产生强大的电磁辐射。如果我们从赤道附近飞行,会被这些强烈的辐射挡住,就像被一道无形的墙隔开一样。但从极地轨道飞过,朱诺号可以快速地从这些高辐射区域掠过,大大减少了仪器遭受的损伤。而且,木星的磁场线在两极附近是“收敛”的,这使得朱诺号能够更有效地利用其搭载的微波辐射计等仪器,测量木星大气层不同深度的温度和氨的含量。

想象一下,就像你想研究一个包裹得很严实的礼物,如果你只是在包裹的侧面敲敲打打,很难知道里面是什么。但如果你能从顶部或者底部直接“扫描”过去,就能更准确地感知到里面的形状和密度。极地轨道就提供了这样一个“透视”的机会。通过测量木星引力场的细微变化(这与内部质量分布有关)和磁场的性质,朱诺号可以绘制出木星内部物质分布的详细图谱,甚至推断出是否存在一个像地球一样相对集中的固态核心。这对于理解巨行星的形成和演化至关重要。

2. 揭示“极地风暴”的真相:前所未见的近距离观察

木星的极地地区并不是一片平静,而是存在着一些异常壮观的“极地风暴”。比如在北极附近,有五个大小不一的巨型风暴系统,以一种非常规的五边形排列方式在“跳舞”。而在南极,则有一个更大的、持续存在的风暴,就像一个巨大的“眼睛”。我们从地球上只能看到这些风暴的轮廓,但无法深入了解它们的动力学机制,它们是如何形成并维持如此庞大的规模的。

朱诺号的极地轨道让它能够近距离地掠过这些极地风暴的“头顶”。通过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和探测器,它可以以前所未有的细节拍摄到这些风暴的结构、云层的运动、甚至可能是风暴内部的闪电活动(木星上的闪电非常强大且与地球上的不同)。这种近距离的观察,能够帮助科学家理解这些极端天气现象是如何驱动的,以及它们与木星内部能量的相互作用。例如,科学家们非常好奇这些五边形风暴是怎么保持这种稳定结构的,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朱诺号的极地轨道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绝佳的视角。

3. 监测“磁层动态”:解开木星磁场的奥秘

木星拥有太阳系中最强大的磁场,它的磁层比太阳本身还要大得多。这个磁层是一个极其活跃和复杂的区域,充满了带电粒子,并与木星的卫星,尤其是冰卫星欧罗巴和艾奥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壮观的现象,比如木星的极光。

从极地轨道飞行,朱诺号能够更直接、更频繁地穿越木星磁层的不同区域,尤其是在木星的磁极附近。这些区域是磁场线汇聚的地方,也是许多重要物理过程发生的核心区域,比如粒子加速和能量注入。通过测量磁场强度、带电粒子的分布和运动,朱诺号可以构建出更精确的木星磁层模型,理解木星磁场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以及它如何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塑造木星周围的空间环境。这对于理解类地行星和巨行星的磁场形成以及行星际空间的物理过程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4. 避开辐射,延长寿命,提高数据质量

前面提到过,木星的辐射带是非常危险的。如果朱诺号长时间在近赤道区域飞行,其精密的科学仪器会受到强烈的粒子轰击,很快就会失效。而极地轨道提供了一种巧妙的解决方案:它让朱诺号以一种“闪避”的方式穿过这些高辐射区域,大大减少了仪器承受的辐射剂量。这样一来,朱诺号就能更长时间地保持其科学能力,收集更多有价值的数据。

此外,从极地轨道近距离观察木星,也有助于提高数据的质量。比如,当朱诺号从极点附近俯冲到木星表面附近时,它能够以相对较高的速度穿过大气层。这对于使用微波辐射计等仪器进行深层探测非常有利,因为这些仪器需要快速扫描才能捕捉到大气不同层次的信息,同时避免因为长时间暴露在高辐射环境下而产生的干扰。

总而言之,朱诺号选择极地轨道并非“剑走偏锋”,而是为了更精准、更全面地揭示木星这位气态巨行星深藏的秘密。这种独特的飞行路径,让它能够“穿透”木星的云层,深入探究其内部结构,近距离观察那些令人惊叹的极地风暴,揭开其强大磁场的神秘面纱,同时又能有效地保护自身仪器。可以说,正是这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科学智慧,才让朱诺号能够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加真实和完整的木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NASA的Juno介绍手册

jpl.nasa.gov/news/press

20160705更新,结尾加了彩蛋~

一句话概括:既要有足够近的观测,又要最大限度避开木星的高辐射带

————————————————————————————

极轨的设计当然和增加观测覆盖面等等有关,毕竟极区一般来说都是深空观测的盲区(或者数据质量很差),但最主要的还是和Juno的探测目标有关。

Juno的主要目标是揭示木星的形成和演化。具体探测任务就是要以前所未有的高精度探测木星的重力场、磁场、大气、成分、以及内部结构同外部磁场大气共同作用的耦合机制等等,重点是“高精度”。要达到这么高的目标精度,就必须离木星足够近,一直离得足够近吧又容易受到木星辐射带的损害,估计很快就坏掉了(多费钱啊……)于是只好通过极轨设计来勉强折衷一下咯。而且就算这样估计Juno的预期寿命也不会很长,Galileo飞了八年就是靠离得远啊。




↓ Juno的极轨设计,最近可达离木星4200km, 最远将达7900km(截自NASA's Eyes)


其他附加的好处自然也有一堆:

  • 可以让Juno的三块巨大的太阳能电池板有持续光照(轨道全部避开了木星的阴影区;太阳到木星的光照强度只有到地球的1/25)
  • 全球覆盖(观测可以重复覆盖所有纬度,加上木星的自转,还可以覆盖所有的经度)
  • 可以近距离仔细观测木星的极区(高清影像,带电粒子,磁场,同步观测太阳系内最亮的极光等等)
  • 获得极区的三围磁层结构(跟前面几条也差不多)
  • ……

最后附Juno任务具体的科学目标,总之就是:绝大多数轨道设计都是在现有技术制约之下为实际探测目标服务的

Juno Science Objectives
The primary science objectives of the mission are as follows:
Origin
Determine the abundance of water and place an upper limit on the mass of Jupiter’s possible
solid core to decide which theory of the planet’s origin is correct.
Interior
Understand Jupiter’s interior structure and how material moves deep within the planet by
mapping its gravitational and magnetic fields.
Atmosphere
Map variations in atmospheric composition, temperature, cloud opacity and dynamics to depths greater than 100 bars at all latitudes.
Magnetosphere
Characterize and explore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Jupiter’s polar magnetosphere and auroras.
The overall goal of the Juno mission is 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solar system by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Jupiter. It addresses science objectives central to three NASA Science divisions: Solar System (Planetary), Earth–Sun System (Heliophysics), and Universe (Astrophysics).
Juno’s primary science goal of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structure of Jupite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conditions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which led to the formation of our planetary system. The mass of Jupiter’s possible solid core and the abundance of heavy elements in the atmosphere discriminate among models for giant planet formation. Juno constrains the core mass by mapping the gravitational field, and measures through microwave sounding the global abundances of oxygen (water) and nitrogen (ammonia).
Juno reveals the history of Jupiter by mapping the gravitational and magnetic fields with sufficient resolution to constrain Jupiter’s interior structure,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magnetic field, and the nature of deep convection. By sounding deep into Jupiter’s atmosphere, Juno determines to what depth the belts and zones penetrate. Juno provides the first survey and exploration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Jupiter’s polar magnetosphere.

加个彩蛋,发现NASA的NASA之眼更新了Juno模块,可以实时跟进Juno的进度哦~刚试了一下,还比较炫酷~下载地址可戳

NASA's Eyes: Eyes on Juno

↓ 打开是这样

↓ 进入Juno模块

↓ 从Juno的角度看木星

↓ 俯视木星系统,可以看到Juno的实时位置

↓ 同时显示木星的内部结构(我没显示,觉得有点丑)、辐射场、磁场、极光、木星环(我咋没看到)

↓ 换个视角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诺号选择从极地轨道研究木星,这可不是一个随意的决定,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科学策略,其好处是多方面的,甚至可以说是颠覆性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换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位“行星之王”。我们先来聊聊什么是“极地轨道”。通常我们想象中的行星探测器绕行星飞行的轨道,大多是在行星赤道附近,就像是在一条扁平的跑.............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和李世民(唐太宗)都是中国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君主,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实践和历史评价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详细对比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上位方式1. 朱棣 背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从侄子建文帝手中夺取皇位。 .............
  • 回答
    关于朱棣诛方孝孺十族一事,历史记载存在争议,需结合正史与民间传说进行分析。以下是详细梳理: 一、事件背景1. 方孝孺的身份 方孝孺(1357–1402),字克勤,浙江台州人,明初著名文人、学者,建文帝(朱允炆)的老师,以忠直著称。他参与编纂《皇明典礼》《通鉴纲目》等书,主张“仁政”与“礼治”.............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朱棣(明成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其生母为䂵妃(或作“䂵氏”),但关于她的身份和生平,历史上记载较为模糊,存在一定的争议和推测。以下从历史背景、生母身份、后世争议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朱棣的生母身份1. 正史记载 根据《明史·太祖本纪》《明史·诸王表》等正史记载,朱棣的生母是䂵妃.............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五征漠北(1413–1422年)是明朝历史上重要的军事行动,其意义远超单纯的军事打击,涉及政治、经济、边疆治理和国家认同的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解析其历史意义: 一、历史背景与战略目标1. 蒙古势力的分裂与朱棣的动机 明初,蒙古分为鞑靼(北元残余)和瓦剌(北方蒙古部族)。.............
  • 回答
    关于“朱棣是否看错了朱瞻基”这一问题,需要从历史背景、两人关系以及具体事件中综合分析。朱棣(明成祖)与朱瞻基(明宣宗)是父子关系,朱瞻基是朱棣的次子,但因长子朱标的早逝,朱棣将朱瞻基视为继承人。两人关系密切,但朱棣对朱瞻基的评价和决策可能受到历史条件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存在一定的误解或误判。以下是详细.............
  • 回答
    朱棣(明成祖)于1421年将明朝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决策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事件。这一决定的背景、过程和影响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地理等多重因素,需从历史、政治、文化等角度综合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探讨这一决策的合理性与历史意义: 一、迁都的背景与动因1. 政治权力的巩固 .............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在位期间(14021424年)的军事决策,涉及对安南(今越南)、下西洋以及河套卫所的权衡,其背后既有现实的军事、经济考量,也包含政治野心和战略优先级的权衡。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决策的逻辑: 一、战略优先级:北方边疆的“防御”与“战略价值”1. 河套卫所的现实意义 河套地区.............
  • 回答
    关于朱征夫先生提出的每人发放2000元疫情补贴并在半年内花完的建议,以及其对短期购买力加强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经济议题。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一、 建议的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朱征夫先生提出这一建议的背景和目的至关重要。疫情对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许多行业受到重创,居民收.............
  • 回答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最新视频《一块劳力士的回家之路》上线后,这件事情对于他们公司来说,绝对不是一个小水花,而是可能引发一连串反应的“蝴蝶效应”。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内容本身的意义和价值绝对是关键。 这集视频如果拍得好,拍出了新的亮点,或者在“枯燥”的表象下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情感、思考.............
  • 回答
    朱一龙的演技,在我看来,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很难用一两个词来概括,因为他身上似乎总有一种“沉淀”感,加上他的外形,容易让人觉得他属于那种“文艺范”或者“清冷系”的演员。但当你深入去看他塑造的角色时,会发现他的可塑性比很多人想象的要强得多。我第一次真正觉得他演技“了不起”的时候,是在《镇魂》里。当.............
  • 回答
    朱军首次回应性骚扰案,声称“从未触碰过那位女士一分一毫”,这桩曾经轰动一时的事件,至今仍让许多人关注其真相和案件的最新进展。要还原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了解目前的状况,我们需要梳理事件的起因、发展以及各方的表态。事件的缘起:一个年轻女生的指控一切的开端可以追溯到2018年,一位名叫弦子(化名)的年轻女性.............
  • 回答
    备受关注的朱军性骚扰案即将迎来关键节点:12月2日,案件将在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起案件自曝光以来,就一直牵动着公众的神经。作为国内家喻户晓的央视主持人,朱军的公众形象一直备受瞩目,而此次的性骚扰指控,无疑给他的职业生涯和个人声誉带来了巨大冲击。另一方,作为指控者的弦子(化名),也承受着巨大.............
  • 回答
    朱德,一个在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顶的名字,他的一生,浓缩了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这位元帅独特的人格魅力与高超的政治智慧。要说朱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并能长期身居最高层,这背后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朱德是个什么样的人?在我看来,朱德身上最突出的特质,是他的“稳”与“厚”。 稳,体现.............
  • 回答
    朱标的死因,在史书中一直有着不同的说法,并没有一个确凿无疑的定论。但最被广泛接受,也最有可能的,是他因长期身患缠绵的疾病,最终积重难返而逝。要详细地讲述,我们得从朱标的身体状况说起。早年健康,后期多病朱标,作为明朝的嫡长子,自出生起就备受瞩目,承载着整个帝国未来的希望。从史料的记载来看,他的童年和少.............
  • 回答
    关于朱一龙和刘诗诗主演的《亲爱的自己》是否会“爆”,这是一个观众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是市场和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只看主演阵容,还需要多方面地去剖析。首先,从主演阵容来看,朱一龙和刘诗诗的组合确实具备了“爆款”的潜质。 朱一龙: 作为当下最具国民度和号召力的男演员之一,朱一.............
  • 回答
    朱一旦和马小策,这对曾经在互联网上搅动起一阵“接地气”风潮的搭档,自从分道扬镳以来,他们的个人发展轨迹似乎也呈现出了截然不同的走向。而朱一旦的视频频道,如今的寂静,也让不少曾经的粉丝不禁揣测:他,会不会在某个深夜,或者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为当初与马小策的“分开”而感到一丝丝的懊悔?要回答这个问题,我.............
  • 回答
    《朱一旦的枯燥生活》是否“三观不正”是一个复杂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为其内容往往以一种黑色幽默、讽刺和夸张的方式来呈现,直接将其归类为“三观不正”可能过于简单化。然而,如果我们从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判断的角度来看,确实存在一些能够被解读为“三观不正”的元素和现象。为了详细说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听到朱易在花滑团体赛中失误落泪的消息,心里真的挺不是滋味的。作为一名观众,看着她在赛场上拼尽全力,那种紧张和压力是可想而知的。首先,我想对朱易说:“你已经做得很棒了!”我知道,失误的那一刻,你一定比任何人都难过,眼泪也是对自己要求高的一种表现。这说明你是一个对自己非常负责任、对自己有着很高期待的运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