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何要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

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深知民间疾苦,对元朝的腐败统治恨之入骨,也对统治阶级的奢靡享乐有着切肤之痛。所以,他建立明朝,就是要革除旧弊,建立一个他认为更公平、更强大的王朝。这种强烈的个人经历和意志,决定了他做事的方式,往往是雷厉风行,不留情面,而且非常强调“正本清源”。

然后,咱们再看看孔庙和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圣殿,儒家思想的核心当然是孔子。而孟子呢?他是孔子之后最杰出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尤其是“仁政”、“民贵君轻”等思想,对后世影响巨大。在朱元璋之前,孟子就已经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在孔庙里享有崇高的地位,是理所当然的。

那么,朱元璋为何要动孟子呢?关键就在于他对孟子思想的解读,以及他对统治的需要。

一、对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警惕与不容忍:

朱元璋最看重的,是他作为皇帝的至高无上和绝对权威。他好不容易打下了江山,怎么可能允许有人在他眼皮子底下宣扬“君不如民”的观念?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虽然在强调民生的角度看有其合理性,但在朱元璋看来,这无疑是在挑战皇权的神圣性。他觉得,君王是天命所归,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让位于百姓呢?这种思想在他心中,与他巩固统治、强化皇权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就好比一个新上任的 CEO,他好不容易把公司从破产边缘拉回来,他最希望的就是所有员工都绝对服从他的决策,绝对信任他的领导。如果这时候有人站出来说,“其实员工的意见比 CEO 的更重要”,CEO 会怎么想?朱元璋就是那个新 CEO,他不能容忍任何可能动摇他权威的思想存在。

二、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曲解与狭隘化:

孟子提倡“仁政”,认为君王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民生疾苦,才能得民心而天下太平。这个理念本身是好的,但朱元璋对“仁政”的理解,却更多地落在了“刑罚”和“严苛管理”上。他认为,要让百姓安分守己,就必须严刑峻法,赏罚分明,甚至是要用恐惧来统治。孟子所说的“仁政”,在他看来过于温和,甚至有点“姑息”的味道。

朱元璋一生都在与贪官污吏作斗争,他深知人心的复杂和现实的残酷。在他看来,光靠“仁”是不够的,还需要强有力的手段来约束和管理。孟子强调的“民之所欲,常在王侧”,这句本意是君王应该顺应民意,但朱元璋可能更倾向于解读为,百姓的欲望需要被“引导”和“控制”。

三、巩固统治,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

明朝初年,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地方势力、宗室等都是潜在的威胁。朱元璋需要一个能够绝对服从中央,并且能够有效推行他政策的思想体系。孟子的一些“民本”思想,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可能会成为地方势力挑战中央的借口。

朱元璋非常善于利用儒家思想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他需要的是一套能够强化皇权、支持他推行改革的理论。他更欣赏的是那些强调君臣之义、忠君报国,并且能够为严苛统治提供合理性的思想。孟子的某些观点,与他所需要的恰好相反。

四、个人好恶与政治手段的结合:

朱元璋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他的好恶直接影响了他的决策。他可能觉得孟子的一些言论不合他的胃口,或者不符合他心目中的理想君臣关系。同时,清理孟子,也是他一种政治手腕的体现。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解读和筛选,他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让知识分子明白,什么样的思想是符合朝廷要求的,什么样的思想是必须被批判的。

举个例子,他开始推崇《大学》、《中庸》等强调君臣之道、个人修养与治国安邦结合的思想,这些更符合他构建一个强大中央集权王朝的需要。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呢?

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不是简单地把一本书丢掉。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下令将孟子逐出孔庙配享。 这是最直接的动作。孔庙作为儒家思想的最高象征,把孟子排除在外,就等于在官方意识形态层面否定了他的地位。
对孟子的著作进行批判和禁毁。 朱元璋亲自组织或者授权官员对孟子的著作进行评判,指出其“罪状”,例如《孟子节文》。这是一种思想上的围剿,旨在削弱孟子思想的影响力。
对儒生进行思想教育。 他要求士大夫们必须以他认可的儒家思想为指导,学习孔孟之道,但重点会放在那些符合他统治理念的内容上。

总结一下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的几个核心原因:

1. 维护皇权至上: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触犯了他的底线。
2. 推崇严治思想: 他认为孟子的“仁政”过于温和,需要更严厉的手段来管理国家。
3. 强化中央集权: 担心孟子思想被误读或利用,威胁中央权威。
4. 塑造官方意识形态: 通过筛选儒家思想,确立符合自己统治理念的理论体系。
5. 个人意志与政治考量: 他的个人经历、好恶以及政治手腕共同作用的结果。

这件事充分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个铁腕君主的特点:他是一个务实的统治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甚至“改造”思想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他对儒家思想并非全盘否定,而是有所取舍,将那些有助于他巩固统治的思想发扬光大,而对那些他认为可能构成威胁的,则毫不犹豫地加以限制甚至排斥。

所以,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与其说是一种对儒家文化的破坏,不如说是一种基于其统治需求而进行的意识形态重塑。这件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方向,使得儒家思想在与皇权的关系中,更加强调“君臣之义”和“忠君”的层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先问是不是,朱元璋没有把孟子清理出孔庙。

《明史·卷五十·礼志四·吉礼四》:(洪武)五年,罢孟子配享。逾年,帝(朱元璋)曰:“孟子辨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

孟子直到宋朝才入孔庙,“邹国亚圣公”是元朝封的,明朝讨论是否继承前朝的礼制是很正常的事。


朱元璋后来整了删改《孟子》的烂活,但那是洪武二十七年的事了,跟这次(洪武五年)不挨着。

清朝康熙年间的《福建通志·游义生传》有“时太祖以《孟子》中有草芥寇仇之论,非臣子所宜言,撤亚圣配享,并命词臣删节《孟子》。义生与同官十余人谏,忤旨系狱卒,年二十七”的说法,考虑到游义生是洪武二十一年的进士,朱元璋可能在洪武二十七年前后复议过罢孟子配享,不过《明史》里没有记载。

《明史·卷一百三十九·列传第二十七·钱唐传》倒是记载了洪武五年这次罢孟子配享的时候,大臣钱唐激烈反对,说“臣为孟轲死,死有余荣”。问题是钱唐洪武三年被贬、洪武四年就死了,而议罢孟子配享是洪武五年。野史《三迁志》记载是洪武二年的时候朱元璋议罢孟子配享,与《明史》冲突。

“有谏者,以不敬论,且命金吾射之,其憎《孟子》甚矣”是上世纪20-40年代日本人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时候加进去的,清朝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总目》里是没有的。

至于“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我没查到出处,怕不是今人编造的。

user avatar

孟子是:为政容易,不得罪巨室就可以了,因为他们喜欢的,一个国家都会喜欢,一个国家喜欢,天下的人都喜欢,然后道德教化就满溢天下了。

从底层一点一点干上来的朱元璋:呵呵


说的跟巨室是儒家养活一样,元朝皇权不下省,巨室们想干啥干啥,没有约束,啥后果?

朱元璋爹妈死的时候怎么埋的?地租交了多少?


国家怎么治理,怎么判断君子小人,怎么打仗,怎么挣钱?怎么判案?……

别问,问就是修德

再问就是对我们这些贤明的人要好


所以实干家有几个喜欢儒家的?


当然实干家也有儿子

汉宣帝这么牛逼,这么不喜欢儒家,对上不争气的儿子不也得用儒家?

知乎上儒黑有一个算一个,穿越回去不用当皇帝,当个小地主用儒家能用的让儒粉都自愧不如。


朱元璋再不喜欢儒家,遇到不争气的孙子,还不是要弄几个儒家大师给他孙子?


当然这几个大师坑孙子是真坑……


智商稍微好点都知道南京力量最大,藩王最强的朱棣也才几万人,雷霆之势把朱棣弄到南京养老,然后其他的就都没戏了

偏偏大师们让他先从听话的老实的势力小的开始……

就不怕剩下的去报燕王的大腿?

搞不懂搞不懂(=_=)

大师们认为可以派使者安慰剩下的王爷,他们就不会起疑心了

不服不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朱棣(明成祖)将明朝首都从南京(应天府)迁至北京(顺天府)的决策,是基于复杂的政治、军事、地理和战略考量,而非单纯的“衣锦还乡”个人荣耀。这一迁都行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其原因及背景: 一、靖难之役后的政治局势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朱棣在1402年通过“靖难之役.............
  • 回答
    金庸先生在《侠客行》中将朱长龄和武烈塑造得如此不堪,并非偶然,而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深刻的用意。这既是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刻画,也是对某些社会现象和人性弱点的影射与批判。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一点:一、 角色设定与情节铺垫: 朱长龄: 人设“负面”开端: 从一开始,朱长龄的形象就被设定.............
  • 回答
    明宣宗朱瞻基,作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在位期间以其文治武功和亲民形象著称,史称“仁宣之治”。然而,这位以仁厚闻名的皇帝,在处理他的叔叔、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时,却采取了极为严酷的手段,将朱高煦投入沸水活活烹死。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恩怨纠葛与政治考量?兄弟阋墙,汉王野心勃勃朱高煦,是明成祖朱棣的次子,论亲.............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咱们掰扯掰扯。也先那边,想把英宗这个“烫手山芋”给明朝送回去,这心思是明的,毕竟养着一个前皇帝,吃喝拉撒都得管,还得看人脸色,而且这人身在也先地界,也确实有点碍眼。所以,他多次派使者去明朝,这本身就说明了他想促成这事儿。但是,为啥不直接让使者“顺便”就把英宗给带过去呢?这事儿啊,可.............
  • 回答
    在明朝初年,那位开创了宏大王朝的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刚刚建立起来的江山,采取了一系列颇具争议的政策,其中一项便是严厉的海禁。这并非一时兴起的决定,而是出于多方面复杂考量,旨在解决当时明朝面临的严峻挑战。要理解朱元璋为何要实行海禁,我们得把目光放回到元末明初那个动荡的时代。元朝的统治虽然结束了,.............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何为了一个蒙古人杀掉自己的功臣,这事儿得从头说起,不是一两句话就能掰扯清楚的。这背后牵扯到的,是朱元璋一路打天下时的复杂人心,以及他称帝后如何巩固权力的铁腕手段。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这个人,打小儿就是个苦出身,没爹没娘,经历过最底层的生活,这让他骨子里就有一种极深的“仇富”和“仇官”.............
  • 回答
    明朝大臣之所以一定要迎回朱祁镇,并尊其为太上皇,这一举动背后是复杂的政治考量、权力的博弈,以及对国家稳定和王朝延续的深层忧虑,绝非简单的“怀念”或“孝道”可以概括。这其中充满了现实主义的权谋和对历史进程的判断。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线拉回到“土木之变”发生后的那个特定历史节点。一、 国家的危.............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 回答
    老朱这人,你说他好不好吧,那是真不好说。但要是说他坏,那又有点简单了。这人啊,身上那股子劲儿,又狠又准,又带着点儿江湖气,还有点儿土匪的匪气,但偏偏又能把个天下搅和明白了,你说怪不怪?所以啊,后人对他,那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人吹他吹得天上地下绝无仅有,有人骂他骂得跟个土皇帝差不多,但要说为什么他能被.............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长了,得从头说起。咱老百姓管这叫“嫡长子继承制”,意思就是皇位按理说该传给儿子里头头一个生的。但您瞧,咱明朝这皇位,一开始就不太顺当。朱元璋的考量:稳定江山,防范外戚朱元璋,那是打出来的江山,比谁都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更清楚这天下乱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戎马倥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
  • 回答
    朱元璋立国之初,面临的局面可谓是百废待兴,然而,最大的挑战却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统治,以及如何处理好宗室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宗室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王朝稳定的基石,也是他个人权力的天然延伸。因此,设立宗室,并赋予其一系列特权和责任,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首先,.............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76岁的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位列“三公”,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最终却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朱元璋的多疑心理以及李善长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事件的始末:李善长:明朝的开国元勋与功臣之首李善长,字百室,是元末濠.............
  • 回答
    从秦到清,王朝更迭无数,其中不乏君王因猜忌、功高盖主而大开杀戒,尤其针对有功之臣,几乎是历史的宿命。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甚至引发政权覆灭的危机。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似乎是个异数。他大肆清洗功臣,手段残忍,动辄数千上万,但其政权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甚至.............
  • 回答
    洪秀全与朱元璋,这对都曾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选择南京作为他们政治帝国心脏的领袖,他们的命运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一度席卷半壁江山,最终却像一场绚烂的烟火,在短暂的辉煌后化为乌有;而朱元璋的明朝,则 solide 屹立数百年,塑造了中华历史的走向。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了。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交织的认知,夹杂着佩服、警惕、忌惮,以及在特定时期内出于战略考量的“容忍”乃至“利用”。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最大的对手是谁?毫无疑问,是北元。而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要说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等等一系列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这就像是给一场起义搭好了舞台。.............
  • 回答
    设想一下,当苏联最杰出的军事战略家,那位从二战战场上走出的铁血元帅——格奥尔吉·朱可夫,以及他麾下那些久经沙场的将领们,突然穿越时空,发现自己置身于1940年的法国。此时的法国,正处于命运的十字路口,纳粹德国的铁蹄即将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朱可夫元帅及其军官团,凭借着他们对现代战争的深刻理解和在无数次.............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