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为何只取云南行省、辽阳行省而不取征东行省、缅中行省?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
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后,其统治区域迅速分裂。元朝的疆域包括中国大部分地区,但其统治在南方(如江南、云南)和北方(如辽阳、东北)的控制力已明显削弱。朱元璋的军队在1368年攻占元大都(今北京)后,主要目标是收复中原地区,而非全面控制元朝的全部领土。

2. 云南的特殊性
云南在元朝时期是西南边疆的重要地区,但元朝对云南的控制力较弱。元末,云南由元朝的“征东行省”管辖,但该地区长期受地方势力(如麓川土司)控制,且交通闭塞、地形险峻,元朝的统治力量难以深入。朱元璋在1373年正式设立云南行省,是因为该地区在元末已逐渐脱离元朝控制,成为明朝的边疆要地。

3. 辽阳行省的地理位置
辽阳行省(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一带)在元朝时期是东北的重要行政区域。元朝灭亡后,辽阳地区被明朝军队控制,但明朝并未将其作为行省设立,而是作为“辽东都司”或“奴儿干都司”等军事机构管理。这可能是因为辽阳地区在明朝初期尚未完全统一,或因地理条件(如高丽、女真等势力)未被完全征服。



二、地理与军事因素
1. 云南的地理优势
云南地处西南,是连接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其战略价值极高。明朝设立云南行省,既是为了巩固西南边疆,也是为了控制南方的贸易路线(如茶马古道)。此外,云南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明朝在征服后能有效控制该地区。

2. 辽阳的地理与军事需求
辽阳行省位于东北,靠近朝鲜半岛和蒙古高原。明朝在1368年攻占元大都后,东北地区仍处于元朝残余势力(如元朝的“北元”)和蒙古势力的威胁下。明朝需要在辽阳地区建立军事据点,以防御北方的蒙古势力,但未将其设为行省,可能是因为该地区尚未完全统一,或因明朝的军事力量尚未完全覆盖东北。

3. 征东行省的争议
“征东行省”可能是对元朝在云南的“征东行省”的误称。元朝在云南设立的“征东行省”是元朝对西南边疆的管辖机构,但该地区在元末已逐渐脱离元朝控制,成为明朝的边疆。明朝在1373年设立云南行省时,可能并未将“征东行省”作为独立的行政单位,而是将其纳入云南行省的管辖范围。

4.实在“缅中行省”的问题
“缅中”通常指缅甸地区,但元朝在缅甸的统治非常薄弱。元朝在13世纪曾将缅甸纳入其版图,但元末缅甸已独立,且明朝在1380年代后才开始与缅甸接触。明朝未设立“缅中行省”,是因为:
地理障碍:缅甸位于中国西南边陲,交通不便,明朝军队难以长期驻守。
当地势力强大:缅甸的蒲甘王朝(13世纪)在元末已独立,明朝未完全征服该地区。
战略优先级:明朝更关注中原和西南边疆的控制,而非远在缅甸的边远地区。



三、行政管理与明朝的疆域划分
1. 云南行省的设立
云南在明朝初期被纳入版图后,因其战略地位被正式设立为行省。明朝在云南设立行省,是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管理,同时防止地方势力(如麓川土司)的割据。这一决策反映了明朝对边疆地区“以省代土司”的行政策略。

2. 辽阳行省的设立与管理
辽阳行省在明朝初期并未被正式设立,而是作为“辽东都司”或“奴儿干都司”等军事机构存在。这可能是因为辽阳地区在明朝初期尚未完全统一,或因明朝的行政体系尚未覆盖东北地区。辽阳的行政管理更多依赖军事驻防,而非行省制度。

3. 对“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的态度
明朝在元末并未完全收复元朝的全部领土,而是通过战争和谈判逐步整合。对于“征东行省”(元朝的西南边疆)和“缅中”(缅甸),明朝的处理方式是:
征东行省:元朝的“征东行省”在云南被明朝吸收,但未作为独立行省设立,而是纳入云南行省。
缅中:明朝未设立“缅中行省”,而是通过外交和军事手段与缅甸保持联系,但未将其纳入中国版图。



四、明朝的疆域扩张与稳定策略
1. 明朝的扩张重点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主要目标是统一中原、巩固政权,而非全面征服元朝的全部领土。云南和辽阳行省是明朝在元末收复的“核心”地区,而“征东行省”和“缅中”则属于边远地区,明朝对其控制力有限,且战略价值较低。

2. 边疆治理的策略
明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采取“以省代土司”和“军事驻防”相结合的策略。云南行省的设立是为了直接控制西南边疆,而辽阳地区则通过军事驻防(如辽东都司)维持控制。缅中地区则因地理和政治原因未被纳入明朝版图。

3. 元朝的残余势力
明朝在元末并未完全消灭元朝的残余势力(如北元、高丽、缅甸等),这些地区在明朝初期仍保持相对独立,导致明朝未将其设为行省。



五、结论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仅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版图,是基于以下原因:
1. 地理与军事因素:云南和辽阳地区在明朝初期被明朝军队控制,而“征东”和“缅中”因地理障碍、当地势力强大或战略优先级较低,未被纳入。
2. 行政管理策略:明朝采用“以省代土司”的方式管理边疆,云南行省的设立是明王朝对西南边疆的直接控制,而辽阳地区则依赖军事驻防。
3. 元朝的残余势力:元朝在云南和辽阳的统治已瓦解,而缅甸等地区则因地理和政治原因未被明朝完全征服。

综上,明朝的疆域划分是基于军事、地理、政治和行政管理的综合考量,而非单纯的历史遗留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缅种行省?指的是麓川王朝在缅甸-云南西部-暹罗北部建立的行省嘛?至于朱元璋,百度一下定边之战确立对云南缅甸诸土司的宗主权;如果说明朝,建议在看看朱棣时期缅甸的阿瓦麓川孟密这些六慰有多听话,堡宗还打过三征麓川。明朝在明缅战争前,对缅甸的控制力一直不差

user avatar

元朝缅中行省是怎么统治的?

如果元朝都能隔着麓川王朝凭空拥有缅中行省的话,

那明朝三宣六慰岂不是拥有整个缅甸?

洪武二十五年不是设了缅中宣慰司了吗?

回答者还一本正经的跟这个题主长篇大论个啥。

如果元朝拥有缅中行省,那么明朝也有。

咱们标准要一致。

明朝在缅甸地区的权威和宗主权,乃至于驿站存续时间都把元朝爆出翔。

更是几千年来唯一一个大军打过了伊洛瓦底江西岸的朝代。

咱不能每次都这套把戏,到明朝就按近现代国境线严格要求。

元朝就是走过路过就算占过。

无论以何种标准,明朝在缅甸的存在都远迈元代。

user avatar

朝鲜就算不统一,也和统一差不多了。明清两代,朝鲜对天朝都极其恭顺,天朝使臣抵达朝鲜后,朝鲜国王要向天使下跪磕头,所谓“上邦之臣为下邦之主”。缅甸就属于远在天边了,明初的时候,云南、广西、贵州也才刚刚纳入中华范畴,更远的缅甸就不用想了。事实上,终明一代,都在不断的对西南用兵,明朝在西南地区的军事行动频率不亚于蒙古方向。经过200多年的征战,明朝才完全压服西南少数民族,甚至将西南地区由不稳定地带变成了日后南明抗清的大本营。要说明朝对当代中国领土最大的贡献,就是西南了。

user avatar

虽然有点灭我大元的威风,不过征东行省这玩意怎么说呢......

它后来反而成了高丽那边各派系斗法时,大家争抢玩弄的香饽饽。

人人都想利用这个挂着元朝编制的空壳,给自己牟取政治资本。

比如高丽忠烈王与儿子王璋(忠宣王)父子失和,前者支持元成宗皇后与安西王,后者支持元武宗。

所以,元武宗成功夺位后,把常住大都(今北京)的忠烈王打发回高丽的同时,“因署行省以镇抚”。

之前,征东行省的属官,是高丽王自己保举任命的。而元朝打破这种旧制,插手任命行省高官的行动,被称作“增置行省”。

据《元史》,元武宗搞得这次变革,实际上完全出自盟友王璋的意思。

很明显,王璋是不希望父亲回国后,还有本事掀起什么风浪,遂借大元皇帝之手,以行省官监视忠烈王。

不过,忠烈王回高丽没两个月就死了。这下终于轮到王璋继承王位,他又觉得大元的行省官碍手碍脚。

仗着自己是新皇帝的功臣,王璋立马以元朝派官到征东省“非世祖旧制”为借口,让武宗取消了这一任命。

《武宗本纪》里留下了一段元武宗特别可爱的回答:

先请立者以卿言,今请罢亦以卿言。其准世祖旧制,速遣使往罢之。”

当初叫我这么干的是你,现在叫我别这么干的也是你。那咱们就按世祖皇帝的旧制来吧,废就废喽......真是宠溺呢。

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忠宣王没多久就给高丽埋了一个大坑。

因为他的从龙之功,武宗为了回报,除了高丽国王的身份外,还封了忠宣一个“沈阳王”(沈王)。

忠宣王有个比起儿子更疼爱的侄子:王嵩。

结果就是,忠宣王退休的时候,把高丽王的头衔传给了儿子忠肃王,但把沈王的位置,留给了王嵩。

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全都要,王嵩就想一鼓作气,把高丽王位也搞到手。

元英宗时,元朝兴起了一波要废征东行省,改设“三韩省”的议论。这等于是要废除高丽国,改成直辖的内地行省了。

这一时议产生的背景,就是忠肃王与王嵩争位。王嵩的党羽柳清臣、吴潜眼见元朝对于更换高丽王兴趣不大,干脆搞了这么一出。

当然,因为忠宣王身边的重臣金怡联络高丽诸臣上表反对,加上元朝集贤殿大学士王约的呼应,高丽幸免于难,躲过了亡国之祸。

约对曰:“高丽去京师四千里,地瘠民贫,夷俗杂尚,非中原比,万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旧制。”

所谓“祖宗旧制”,就是忽必烈当年诏书里写的,允许高丽保持国俗不变。

这也是高丽最好的后盾,有世祖皇帝的金字招牌当保护伞,后世皇帝再想废高丽,就得掂量掂量。

说到这里,大家多少也能感觉得到。“征东行省”虽然一直存续到北元时期,但元朝并不将其视作内地行省的同类,偶尔几次对征东行省的高强度干涉,还是高丽自己内斗所致。

连大元都如此,大明就更不可能觉得“征东行省”是什么必须要收复的土地。而且确实如王约说的,强行征服高丽带来的统治成本可能远远大过收入。

甚至于,朱元璋后来还在给高丽的诏书中,毫不客气的指出,自汉朝开始,高句丽、高丽屡次遭到中原征伐,都是你们先挑事的,可不是中国皇帝贪图你们的土地。

朕观累朝征伐高丽者。汉伐四次......魏伐二次......晋伐一次......隋伐二次......唐伐四次......辽伐四次......金伐一次......原其衅端,皆高丽自取之也,非中国帝王好吞并而欲土地者也。

当然,对征东行省的放权,也不代表元朝对高丽影响力不行。

事实上,正是因为元朝操纵高丽的形式多样(比如跟高丽王的姻亲关系),征东行省的作用才不突出,也没有废高丽国的需求。

毕竟连国王都是自己女婿兼外孙了,想要高丽的什么得不到呢?哪还需要大费周章搞行省。


至于云南嘛,实际上朱元璋一开始对那地方也没什么执念:“太祖以云南险僻,不欲用兵。”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开给盘踞云南的元梁王的归顺条件,是只要梁王愿意派人进贡,就继续赏赐印章,保证云南旧有官吏不变,还是交由梁王统治。

可以说,如果不是梁王跟朱元璋没谈拢,而是顺势借坡下驴的话。云南很可能重新恢复到南诏、大理时期的中原藩国体制,成为另一个高丽。

辽东的情况也和云南差不多。既然都选择支持北元,那大明也只能跟你们玩到底。高丽嘛,实力没那么强,又对北元没那么死忠,自然也没有急切地将其彻底消灭的必要(高丽恭愍王跟朱元璋当初关系还不错)。闹僵了大不了就少一个朝贡国,我们大明也不损失多少。

有趣的是,在灭梁王之后,朱元璋还特意让高丽使者回国宣谕。谕旨的内容大概是说,哎呀,我以前从来都没想对梁王怎么样,谁叫这小子自己太过分,总挑衅我,忍不了忍不了:

“你是故家,我所以仔细和你说,你记著者。当初云南王他若依本分,守着他那一陁地面,我也不征他。他却不守分,我这里的逃军,他招诱将去了,罪人他藏匿了,只管生边衅。因此我教征伐他,都平定了,大抵不生事呵,有甚话说?”

所以,“模棱两可”这几个字,属实是在乱世里的明哲保身的绝技。

user avatar

征东行省(高丽)由高丽王兼任丞相,自辟官属,并非元朝实土。

缅中行省短暂作为元朝领土,但只持续了3年。具体详见鄙人在地缘谷发的这篇文章——

——————————

在元代的西南边陲,曾经设立过一个特殊的行省——缅中行省。

由于段氏大理国末期被权臣高氏掌控,蒙古人对于大理的征服是较为轻松的,就连段氏都愿意与蒙古人合作,来换取作为大理总管的一定独立自主权。平定云南后,蒙古人在云南大地建立了较为粗放的管理。

然而借着大理国末期的虚弱,缅甸的蒲甘王朝也将影响力渗入云南,招纳云南境内的各土邦作为附庸。随着元朝建立并灭宋成为当时惟一的中央政权,其在云南的影响力也有所提升。


缅甸蒲甘王朝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对于元王朝在云南的经略,非常不满。虽然至元八年(1271年)元缅双方之间就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但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派出使者勘马拉史里、奇得脱因等人出使缅甸,要求缅王入贡,却被缅甸人扣留。其根本原因在于蒲甘王朝当时认为己方是能和元朝平起平坐的大国,自然不肯向元王朝朝贡。



至元十二年(1275年)或稍早,元王朝以附蒙的金齿诸部酋长之一阿禾为千额总管,引起缅甸蒲甘王朝的不满。可以推测,缅甸蒲甘王朝当时已经试图将影响力渗透到千额一带。




至元九年(1272年)三月,缅甸王那罗梯诃波帝就亲自领兵攻打金齿酋长阿必,将其擒获迫使其臣服。但阿必去世后,其子阿郭仍然投向了元王朝。由此可见,缅甸对于金齿各部有着强烈的野心。

至元十四年(1277年),缅王那罗梯诃波帝终于直接向云南发起进攻,聚集号称“众约四五万,象八百,马万匹”的大军,攻击千额总管阿禾,声称要在腾越(今云南腾冲)、永昌(今云南保山)之间立寨。



缅甸的兵力自然是被夸大的。当时蒲甘王朝已经衰弱,那罗梯诃波帝继位后便深受北部掸人侵袭之扰,而那罗梯诃波帝又骄奢淫逸,不顾财政困难,滥用民力广修佛塔,使得民不聊生,叛乱四起。因此穷兵黩武的那罗梯诃波帝拼凑起来进攻云南的这支大军,实际上只是人心不附的乌合之众。


但即便如此,缅方的兵力优势仍然是巨大的,因为面对千额总管阿禾的求救,元朝一方只来得及派遣驻扎在南甸镇压不服部族的700精锐骑兵进行驰援,援兵由大理路(治所在今大理市)蒙古千户忽都、总管信苴日(又名段实,大理段氏后裔)、总把千户脱罗脱孩率领。



由于缅军分布在河流两侧,蒙军先冲击河流北面的缅军,将其击溃,又进击河流以南,攻打缅军所设营寨。有一部缅军试图从背后迂回进攻蒙军,也被蒙军列阵击溃,可以推测蒙军采取了下马步射的方式对抗缅甸装备不佳的骑兵和象兵。

最终缅甸的营寨全部被击破,撤退过程中又被阿禾等金齿各部截杀,损失惨重。蒙军虽然大多负伤,却只有一人试图活捉大象而被大象杀死,此外没有阵亡者。

千额之战体现出缅甸“兵民不分,战不成阵”的军事体系巨大落后性,也让缅甸知道双方实力的差距。此战中蒙军士兵精锐,指挥得当,获得大捷,而缅甸军队单兵素质和指挥水平都极为低下。

同年十月,元朝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率领精兵3848人攻打缅甸,进占江头城(今缅甸蛮莫县江新),招降了附近的掸族部落35200户(约300寨),但由于天气炎热及兵力不足,并没有敢于深入缅甸边境。


至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又命纳速剌丁等人率精兵万余人征讨缅甸,招降了些许部落,但因为兵力不足,取得的战果非常有限。

至元二十年(1283年),元王朝组织水陆大军数万人,攻破江头城、太公城(今缅甸拉因公县境内)等地,建都(缅甸北部地区)王乌蒙、金齿西南夷等12个部落归顺元朝,但由于地形复杂、气候炎热与缅甸人的游击战,一直无力攻打到缅甸首都蒲甘城一带。直到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十一月,缅甸王那罗梯诃波帝才因为屡战屡败,向元朝求降。云南王也派出官员阿难答等人到缅甸都城蒲甘。



忽必烈大喜,发兵护送招缅使怯烈前往缅甸都城蒲甘准备受降。但怯烈尚未抵达,缅甸就发生了内乱。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初,蒲甘王室发生内讧,缅王庶子不速速古里囚禁(一说杀害)缅王那罗梯诃波帝,杀其嫡子三人,还杀害了云南王所派官僚阿难达等人。不久,不速速古里也在与诸兄弟争位的纷乱中被杀,蒲甘王朝陷入瓦解。

云南行省考虑到夏季炎热,请求秋天再发兵。但忽必烈坚持要夏季出兵,当时各地拥兵自立的贵族与掸族部落首领大多向元朝投降,接受宣慰司等各种官职名号,元军得以进抵蒲甘,但由于夏季炎热及缅甸人的游击战等原因,元军仍然付出了损失7000人的惨烈代价,才平定变乱。

缅中行省正是在元军攻克蒲甘城的1287年设立,行省受到云南王节制。以雪雪的斤为缅中行省左丞相,阿台董阿为参知政事,兀的迷失签行中书省事。由于缅中行省并非如征东行省(高丽)那样由高丽王兼任丞相,自辟官属,在缅中行省建立的短暂时间内,缅甸确可视作元朝领土。



但缅中行省维持的时间很短,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七月即告撤销,元廷也撤回了派驻到缅甸的官员。这是由于缅甸中部太过遥远,管理成本太高的缘故。此后缅甸蒲甘王朝显然不是元朝领土了,虽受云南行省管辖,但事实应是云南行省负责管理的一个附属国。

不过,有元一朝,元朝和缅甸的关系都较为密切,从1289—1338年的59年间,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先后15次派代表团访问元朝都城大都,元朝4次派使节访问缅甸。

元成宗大德年间,缅甸权臣、木连城(今缅甸皎施)城主阿散哥也弑杀缅王的立普哇拿阿迪提牙,立其子邹聂,操控朝政,又杀害元朝留驻缅国的信使从人一百多人,激起元朝愤怒。缅王另一个儿子窟麻剌哥撒八也逃奔元朝求援。

大德四年(1300年)十二月,元成宗令宗王阔阔、云南行省平章政事薛超兀而、芒完图鲁米石等出兵干涉,围攻木连城,直到次年二月,阔阔以下元军将校受阿散哥也贿赂,以暑热为由撤兵回国。阿散哥也等人只是入元纳贡,为弑君之事谢罪,就逃脱了惩罚。


事后,云南参知政事高庆、宣抚使察罕不花因为受阿散哥也贿赂而被元成宗诛杀,来承担责任。但既然大军撤军,收受贿赂的绝不止这二人,而元军也确因为地形险远而难以为继才可能这样做。阿散哥也弑君不受惩罚之事,显出元王朝对于遥远的缅甸蒲甘王朝已经失去了控制力,只能维持一般的朝贡关系了。


不过,元顺帝至元四年十二月(公元1339年1月),元王朝又在缅甸中部设立了邦牙宣慰司。此时元朝已经步入衰落,怎么会有这个国力呢?



原来元缅战争后,蒲甘王朝持续衰落。彬牙王朝正是当初弑杀缅王的阿散哥也所建立的,此时阿散哥也为了追求合法性,而向元王朝入贡,元朝遂册封其为邦牙宣慰司,国王即宣慰使。但由于傣族建立的麓川王国在云南西南到缅甸北部崛起,和元朝交战,隔断了彬牙王朝与元王朝的联系,至正二年六月(公元1342年7月)邦牙宣慰司也就被废除了。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元王朝虽然试图经营缅甸,但由于气候炎热、距离险远,影响力虚弱,其对缅甸的影响存在控制力薄弱,起伏性大的特点。

然而元王朝对缅甸的经营,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明王朝取代元王朝之后,平定云南,又击溃了雄踞西南的麓川王国,对于云南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强化。因此模仿元朝的制度,将缅甸阿瓦王朝册封为缅甸宣慰司,每年向宣慰司征金六百两。缅甸宣慰司遂成为云南外边政区之一。



虽然这种管理是薄弱的,甚至是否能算作疆域都争议巨大。但这种初步管理,就包含了未来将其纳入的可能性。

明代田汝成的《炎徼纪闻》就说——

太伯端委以治吴,犹不革裸发文身之习。秦汉开百粤,而武帝以闽夷叛乱,徙其民於江淮间空其地,其时固荐奔狐兔之墟也,乃今声华文物与中州等矣。武帝遣唐蒙通夜郎,闭於昆明。元始拓土,然直羁縻之而已。我朝龙兴始列郡县,而西洋海国亦皆宾贡,盖气化渐开则人文渐被,若旋风之披拂,首西北而终西南者之明验也。焉知百世之后,涢僰之地不有声华文物如闽广之交者乎?又焉知八百车里、缅甸诸夷不有列郡县置官吏之日乎?

然而明朝后期国力虚弱,缅甸宣慰司、八百宣慰司(泰国北部的兰纳王国)失去控制。由于清朝不重视东南亚经营,未能重新施加影响。但车里宣慰司却成功保住,成为当代我国的西双版纳。



就此而言,元朝的缅中行省虽然设立时间短,整个缅甸经略也控制不稳定,但其体现的东南亚经略思路被明王朝继承发展,还是有着开拓性积极意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初期对元朝领土的收复和疆域划分,涉及复杂的地理、军事、政治和经济因素。以下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军事战略、行政管理等方面详细分析为何朱元璋只设立云南行省和辽阳行省,而未将“征东行省”和“缅中行省”纳入明朝版图。 一、历史背景与元朝统治的瓦解1. 元朝的崩溃 元朝在1368年被.............
  • 回答
    老朱这人,你说他好不好吧,那是真不好说。但要是说他坏,那又有点简单了。这人啊,身上那股子劲儿,又狠又准,又带着点儿江湖气,还有点儿土匪的匪气,但偏偏又能把个天下搅和明白了,你说怪不怪?所以啊,后人对他,那真是各有各的看法,有人吹他吹得天上地下绝无仅有,有人骂他骂得跟个土皇帝差不多,但要说为什么他能被.............
  • 回答
    说起明太祖朱元璋清理孟子出孔庙这事儿,那可不是一时兴起,背后缘由深着呢。这事儿得从朱元璋本人说起,从他的出身、经历,到他建立明朝后的统治理念,再到他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层层剥茧,才能把这个事儿说透。首先,咱们得说说朱元璋这个人。他出身贫苦,做过和尚,当过乞丐,最终却坐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这本身就.............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长了,得从头说起。咱老百姓管这叫“嫡长子继承制”,意思就是皇位按理说该传给儿子里头头一个生的。但您瞧,咱明朝这皇位,一开始就不太顺当。朱元璋的考量:稳定江山,防范外戚朱元璋,那是打出来的江山,比谁都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更清楚这天下乱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戎马倥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
  • 回答
    朱元璋立国之初,面临的局面可谓是百废待兴,然而,最大的挑战却并非来自外部的敌人,而是如何巩固来之不易的统治,以及如何处理好宗室与政权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宗室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王朝稳定的基石,也是他个人权力的天然延伸。因此,设立宗室,并赋予其一系列特权和责任,是朱元璋深思熟虑的政治布局。首先,.............
  • 回答
    朱元璋在长子朱标意外去世后,选择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而不是当时拥有军事实力的燕王朱棣,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的复杂考量,而非简单的偏爱。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深入剖析朱元璋的心思以及当时的政治格局。一、 朱标的“太子形象”与朱元璋的政治遗产首先,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倾注了大量心血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令人痛心且发人深省的历史事件。76岁的李善长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位列“三公”,深受朱元璋的信任,然而最终却落得满门抄斩的悲惨结局。这背后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朱元璋的多疑心理以及李善长自身的局限性。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这个事件的始末:李善长:明朝的开国元勋与功臣之首李善长,字百室,是元末濠.............
  • 回答
    从秦到清,王朝更迭无数,其中不乏君王因猜忌、功高盖主而大开杀戒,尤其针对有功之臣,几乎是历史的宿命。这类事件往往伴随着朝野动荡、民怨沸腾,甚至引发政权覆灭的危机。然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却似乎是个异数。他大肆清洗功臣,手段残忍,动辄数千上万,但其政权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相对的稳定,甚至.............
  • 回答
    洪秀全与朱元璋,这对都曾从社会底层崛起,最终选择南京作为他们政治帝国心脏的领袖,他们的命运却走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轰轰烈烈,一度席卷半壁江山,最终却像一场绚烂的烟火,在短暂的辉煌后化为乌有;而朱元璋的明朝,则 solide 屹立数百年,塑造了中华历史的走向。这其中的差异,绝非偶然,而.............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异常喜爱”扩廓帖木儿(王保保),这个说法可能有点过了。朱元璋对王保保的态度,更多的是一种复杂交织的认知,夹杂着佩服、警惕、忌惮,以及在特定时期内出于战略考量的“容忍”乃至“利用”。要详细说清楚,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在明朝初年,朱元璋最大的对手是谁?毫无疑问,是北元。而王.............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中国农民起义史上的两个重要人物和事件,确实很有意思。要说朱元璋成功而李自成失败的原因,那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这里面牵扯到时代背景、个人能力、团队建设、战略策略以及一点点运气等等一系列因素。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我们得看看他们所处的时代大背景,这就像是给一场起义搭好了舞台。.............
  • 回答
    明初开国元勋面对朱元璋的屠刀时束手就擒,这是一个复杂且令人唏嘘的历史现象,背后交织着权力的绝对化、猜疑的种子、忠诚的考验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一、 权力的绝对化与高度集中: 朱元璋的个人权威无可挑战: 作为推翻元朝、建立大明王朝的最高领袖和实际的缔造者,.............
  • 回答
    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之所以能够摆脱秦朝、隋朝那样短命王朝的命运,其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朱元璋个人的能力和政治遗产,也有明朝初期制度设计的优越性,以及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有利因素。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层面来详细阐述。一、朱元璋个人的卓越能力与深谋远虑首先,朱元璋作为一位白手起家的开国皇帝,其个人能力无疑是明.............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涉及到明朝历史评价中一个非常核心且复杂的问题:朱元璋“移孟子出孔庙”这一事件与后世对明朝的喜爱之间的矛盾。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抽丝剥茧,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历史逻辑、政治考量以及后世解读的演变。朱元璋为何“移孟子出孔庙”?首先,我们得明白朱元璋的政治哲学和他的统治需求。朱元璋出身贫寒.............
  • 回答
    说到朱元璋杀戮,那确实是名垂史册,比“胡萝卜加大棒”这种套路要狠上几个数量级。从“胡惟庸案”到“蓝玉案”,多少开国功臣、官僚士大夫人头落地?简直是血染朝堂。在这位杀神手底下讨生活,你说是个正常人,恐怕都得提着脑袋小心翼翼,生怕哪句话说错了,哪个眼神不对,就跟自己的脑袋说拜拜了。可偏偏,在这样的背景下.............
  • 回答
    《沁园春·雪》之所以没有提及朱元璋,并不是因为毛泽东对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有什么特别的忽略或不满,更不是因为他有意回避。这背后其实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这几点来细致地分析:首先,也是最根本的一点,《沁园春·雪》的创作背景和主题决定了它不可能轻易地加入对某个具体历史人物的详述。 这首词创作于1936.............
  • 回答
    明朝自洪武年间朱元璋时期就开始与文官集团展开博弈,这股斗争贯穿了整个王朝,却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听起来颇为讽刺。要理解这个现象,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文官视为一个铁板一块的整体,也不能忽略皇权本身的局限性。这是一场复杂的、多维度博弈,充满了政治算计、制度设计和人性弱点。朱元璋时期:皇权对文官的强势压制与.............
  • 回答
    (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折子,眼神锐利地扫向提问者)“告官?哈哈哈哈!好一个‘告官’!”(语气陡然变得沉重,带着一丝嘲讽)“你问我为何不去告官?且不说你生在这个时代,你可曾真正见过那官?你可曾真正懂得那‘官’字背后是什么?”(缓缓站起身,踱了两步,仿佛思绪飘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初我还是个贩夫走.............
  • 回答
    明朝初期的骑兵,尤其是洪武、永乐年间,其强大之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复杂的演变和适应,足以与当时蒙古骑兵分庭抗礼,甚至在某些方面占据上风。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骑兵对骑兵”的简单比较,深入到战争的各个层面。首先,我们得认识到,明朝初期的蒙古骑兵,尽管经历了元朝的衰落,但其核心战斗力——那种在.............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