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朱元璋在《讨张士诚檄文》中居然把张士诚反元当做罪名?

回答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文》将张士诚起兵反元视为罪名,这确实是檄文中最令人玩味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朱元璋自身的政治考量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来分析。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朱元璋写这篇檄文时,他的身份和目标是极其特殊的。他并非一个纯粹的“反元义士”,而是一个从元末乱世中崛起的势力领袖,他想要的是取代元朝统治,建立自己的王朝。因此,他的檄文不仅仅是对张士诚的道德谴责,更是为了争取合法性、团结阵营、孤立敌人的一场政治斗争。

1. 政治合法性的争夺:谁才是“正统”?

元朝末年,天下大乱,各路反抗力量层出不穷。张士诚固然是其中一股强大的力量,但他并非唯一。当时还有徐寿辉、陈友谅等势力,以及更早的红巾军各个分支。朱元璋要在这个混战的局面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就是为自己的行为赋予合法性。

在儒家思想占主导的中国社会,推翻一个政权并非易事,必须有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传统的“君权神授”和“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虽然元朝是外族统治,但它毕竟是当时事实上的政权。如果朱元璋直接宣称“反元有理”,那么他自己也可能被贴上“叛逆”的标签,因为他也是在元朝的统治框架下起家的。

朱元璋在檄文中将张士诚“阻逆朝命”、“据地称王”列为罪状,实际上是在“借元朝的壳”,披上“忠于朝廷”的外衣。他通过谴责张士诚的“反叛”行为,来暗示自己才是那个“奉命行事”、“平定叛乱”的“忠臣”。他不是在反元,他是在“讨伐”那些“不忠于朝廷”的乱臣贼子,而他自己则是那个唯一被允许、甚至是“应该”这样做的人。

这种做法,在古代政治斗争中并不罕见。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往往会给自己披上合法性的外衣,将对手描绘成非法、邪恶的存在。朱元璋作为一个深谙权谋的人,自然懂得这一套路。

2. 争取元朝残余势力的支持与分化瓦解对手

虽然朱元璋的最终目标是取代元朝,但在具体行动中,他需要考虑如何争取能够支持他的力量,同时分化瓦解他的敌人。

对元朝残余势力的拉拢: 檄文中指责张士诚“拒命不遵”,就是在迎合一部分仍然效忠元朝但又对张士诚的独立行为不满的官员和地方势力。朱元璋希望借此让他们相信,他才是那个能够稳定局面、恢复秩序的人,而不是张士诚这样割据一方的“叛贼”。他展示的是“忠君报国”的姿态,哪怕这个“君”他早晚要取而代之。

对其他反元势力的打击: 张士诚是朱元璋最主要的竞争对手之一。如果朱元璋能将张士诚描绘成一个“破坏秩序”、“阻碍天下统一”的罪人,那么其他还没有完全下定决心站队的力量,或者已经站队但可能动摇的势力,就更容易倒向朱元璋。他要让大家看到,张士诚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的行为不义,不符合“天命”。

3. 朱元璋的实际处境与策略

朱元璋在写檄文时,虽然势力已经不小,但仍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他需要通过最有效的方式来确立自己的优势。

“以德服人”的包装: 在古代战争中,道德和舆论的力量不容忽视。朱元璋需要向天下百姓和潜在盟友展示自己不同于其他割据势力的“正义性”。将张士诚描绘成“祸乱之源”,而自己是“天下之望”,是顺应民心、稳定乾坤的必然选择。

战术上的策略: 将张士诚定义为“叛逆”,实际上是将自己置于一个“讨伐者”的地位。这意味着他可以在军事上占据道义上的制高点,并且在政治上更容易获得支持。如果他自己也是“反叛者”,那么他就失去了“正义性”的优势。

总结来说,朱元璋在《讨张士诚檄文》中将张士诚反元当做罪名,绝非出于对元朝的“忠诚”,而是他深思熟虑的政治策略。这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手腕,目的是:

确立自身的政治合法性,将自己定位为“正统”的继承者。
争取潜在的盟友,特别是那些对元朝怀有残余感情或希望恢复秩序的力量。
分化瓦解对手,将张士诚描绘成阻碍统一和秩序的“罪人”。
在道德和舆论上占据优势,为自己的军事行动披上“正义”的外衣。

这篇檄文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看似是在维护元朝的秩序,实则是在为自己取代元朝铺平道路。这充分体现了朱元璋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政治智慧和手腕的复杂性。他懂得,在乱世之中,语言和道义的力量,有时比刀剑更加锋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朱元璋更多的是骂张士诚反复无常。


所谓的“讨张士诚檄文”大概是指《平吴仁言》/《谕伪周榜文》:

惟兹姑苏张士诚,为民则私贩盐货,行劫于江湖,兵兴则首聚凶徒,负固于海岛,其罪一也;又恐海隅一区,难抗天下金势,诈降于元,坑其参政赵琏,囚其侍制孙撝,二也;厥后掩袭浙西,兵不满万数,地不足千里,僭号改元,三也;初寇我边,一战生擒其亲弟,再犯浙省,杨苗直捣其近郊,首尾畏缩,又诈降于元,四也;阳受元朝之名,阴行假王之令,挟制达丞相,谋害杨左丞,五也;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六也;知元纲已坠,公然害其丞相失帖木儿、南台大夫普化帖木儿,七也;恃其地险食足,诱我叛将,掠我边民,八也。凡此八罪又甚于蚩尤、葛伯、崇侯,虽黄帝汤文与之同世,亦所不容,理宜征讨,以靖天下,以济斯民。

就我目前看过的史料,该榜文只见于《野记》/《前闻记》和《明朝小史》,一个成书于正德-嘉靖年间,一个更是成书于清初,后者应该是直接抄了前者。

《野记》、《前闻记》都是祝允明写的,并非可靠的史料,其中《前闻记》被认为是《野记》改成的“新书”:

大抵於所为《野记》中别撮为一书,而小更其次第。如《野记》载洪武三年二月命制四方平定巾,二十四年又谕礼部待郎张智申明巾义,其下注云,旧传太祖召杨维桢问以所戴巾,对曰四方平定巾。而是书则取《野记》之小注为正文,后附以洪武三年二十四年事,则辞义全复也。又如《野记》载太祖闻危素履声,笑曰:我只道是文天祥。是书则曰我只道伯夷、叔齐来,或云文天祥。盖仍是一条而小变其语耳。明人欲夸著述之富,每以所著一书,分为数种,往往似此,不足诘也

而《野记》中记载的多为街头巷尾的传闻,例如说正统年间的张太皇太后在“遗诏”中要求恢复建文帝的年号,又例如说《永乐大典》其实没编完就停止了:

是书所记多委巷之谈。如记张太后遗诏复建文年号一事,张朝瑞《忠节记》已辨之。至谓《永乐大典》修辑未成而罢,则他事失实可知。朱孟震《河上楮谈》亦称允明所撰志怪及此书,可信者百中无一云


有人(@菜头会飞-已停用:为元抗明而死的汉族士大夫地主是汉奸么?)说该檄文见于《明太祖实录·卷十八》,但是我把前后几卷都看了,没找着有该檄文,只有内容相近的诏书:

(百度百科说是至正二十六年/吴元年五月下的《平周檄》,但我看了卷二十三的前后几卷,也没有该檄文)

壬戌,上遣人赍书谕宿州吏民曰:
自元失政,豪杰并起。奸诡之徒,多假向义之名,以济其私,如浙西张九四,乱元之天下,乍臣乍叛,视势强弱,以为向背,浚民膏血,专利自私,近杀元江浙丞相及南台大夫,又诳诱浙右之人,扰我边民。观其所为,诡诈多端,不可不讨。自去年十月十七日,命中书左相国徐达率兵平淮地。今年四月初九日,报至,淮东郡县八处、盐场三十三所已次第克平。近者安东、淮安守臣梅右丞、萧参政等封府库,籍甲兵,全城来归,已令官复其职,民复其业。惟尔宿州,实我亲戚将士故乡,安得不取?以其为父母桑梓之邦,不忍即兴师旅,恐伤乡里之民。是用遣使,告谕本州官吏军民人等,宜体予怀,毋为自绝

可见朱元璋的意思主要是说张士诚乍臣乍叛、诡诈多端,至于为啥没有骂元朝?请看《明太祖实录·卷二十》中该段落的下一句:

徐州守将枢密院同知陆聚闻左相国徐达已克淮安,以徐、宿二州诣达军请降。

该诏书是下给尚未投降的宿州吏民的,没有大骂元朝应该是统战需要。


何况在时间上,《平吴仁言》/《谕伪周榜文》明显和该诏书是冲突的,因为《平吴仁言》/《谕伪周榜文》接下来的一段是:

爰命中书左相国徐达总率马步舟师,分道并进,攻取浙西诸处城池。已行戒饬军将,征讨所至,歼厥渠魁,胁从罔治,备有条章。凡有逋逃臣民,被陷军士,悔悟来归,咸宥其罪。

但诏书里说的很明白,让徐达打张士诚是去年十月十七日的事情,朱元璋提张士诚应该是示威。

在让徐达打张士诚前,朱元璋是下过讨张士诚檄文的,见于《明太祖实录·卷十八》:

戊戌,上以张士诚屡犯疆场,欲举兵征之,下令曰:
王者征伐,应天顺人,所以平祸乱而安生民也。张士诚假元之命,叛服不常,天将假手于我,是用行师以致天讨。况士诚启衅多端,袭我安丰,寇我诸全,连兵构祸,罪不可逭。今命大军致讨,止于罪首,在彼军民,无恐无畏,毋妄逃窜,毋废农业。已敕大将军约束官军,毋致虏掠,违者以军律论罪。布告中外,体予至怀。

这里朱元璋还是主要说张士诚叛服不常,不过也没有大骂元朝。

但要知道这个时候张士诚虽然自称吴王、停了漕粮、杀了几个元臣,但比起元廷手下的察罕帖木儿、孛罗帖木儿等“大忠臣”来说还真不算啥,所以朱元璋也要考虑元军会不会来支援张士诚。

毕竟“袭我安丰”说的就是张士诚和元军一起围攻安丰城,杀害红巾军领袖刘福通。

此外,“占据江浙,钱粮十年不贡,六也”也是错的,张士诚至正二十三年九月称吴王后才停了漕粮,朱元璋让徐达征讨张士诚是至正二十六年/吴元年的事。


朱元璋确实可能不想承认韩宋的正统性,更想直接继承元朝,我在之前的答案中写过此事,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为什么朱元璋不把国号定为吴?

但《平吴仁言》/《谕伪周榜文》大概率是后世文人根据当时的诏书、檄文,写出来的添油加醋之作,所以给了很多人朱元璋把张士诚反元当罪名的感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讨张士诚檄文》将张士诚起兵反元视为罪名,这确实是檄文中最令人玩味也最容易引起误解的一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朱元璋自身的政治考量以及他所处的复杂局面来分析。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朱元璋写这篇檄文时,他的身份和目标是极其特殊的。他并非一个纯粹的“反元义士”,而是一个从元末乱.............
  • 回答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对上元(今南京江宁区)、江宁两县的屠城事件,确实与胡惟庸案存在关联,但其背后还涉及更复杂的政治、军事和权力斗争背景。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 一、胡惟庸案的直接关联胡惟庸案是朱元璋巩固皇权、清除异己的关键事件,但上元、江宁的屠城并非直接因胡案引发,而是其政治清洗的延伸。.............
  • 回答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朱元璋的塑造,确实与我们通常认知中的“开国皇帝”形象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刻意为之的“抹黑”。但要说“故意抹黑”是否准确,这背后其实牵扯到金庸先生的创作意图、历史观以及小说本身的艺术手法。我们不妨从几个方面来细细解读:一、 小说不是史书,但需立足于历史的“可能性”首先要明.............
  • 回答
    要理解朱棣在北征蒙古的同时将北方防线内撤的原因,得先回到那个时代大明北方的严峻形势,以及朱棣个人的政治考量。这不是简单的一个决定,而是基于现实、战略和政治野心的复杂权衡。一、 北方防线的脆弱性与历史包袱首先,我们要明白,明朝建立之初,对北方的防御体系是继承元朝留下的。元朝灭亡后,其残余势力,也就是所.............
  • 回答
    明成祖朱棣,这位永乐大帝,在相对短暂的执政时间里,确实为明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开启了一个令人称道的“永乐盛世”。要理解他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深入剖析。首先,朱棣登上皇位的方式,虽然充满争议,但也赋予了他一种强烈的执政紧迫感和改革动力。靖难之役后.............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锤子科技,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情怀与期待,却也伴随着不少的争议与无奈。近些年,它的境遇大家有目共睹,说是“快凉了”并非夸张,而是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感受。在这种大环境下,作为锤子科技的重要人物之一,朱海舟先生依然对TNT(Smartisan TNT Workstation)不遗余力地推广和辩护,甚至可以用.............
  • 回答
    说到朱元璋那会儿的事儿,要说“好笑”嘛,那是得悠着点说,毕竟那会儿可不是什么太平盛世,笑话里也透着一股子刀尖上舔血的味儿。不过真要找点特别的,倒也有那么一两件,不光是让人嘴角抽抽,更是能咂摸出点当时社会的某些小毛病。咱们先说说这洪武朝,朱元璋这家伙,你别看他后来威风八面,早年那会儿也是个苦出身,最看.............
  • 回答
    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这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事件。很多人不理解,身为皇帝,为何不效仿前朝许多君王那样,在危难关头“君王死社稷”,而是选择了屈辱的被俘。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当时的情况以及朱祁镇自身的特质。首先,我们得承认朱祁镇并非传统意义上那种“文韬武略”、.............
  • 回答
    朱小贞的善良并没有换来保姆的感恩,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其中的曲折实在令人唏嘘。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而朱小贞对保姆的好,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恩重。朱小贞在得知保姆林某的家庭困难后,不仅没有因为她是一个保姆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
  • 回答
    李自成与朱元璋作为中国历史上两位重要的开国皇帝,虽然都建立了政权,但他们的历史背景、政治策略、军事行动和最终结局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 一、历史背景与时代环境1. 朱元璋(13281398) 时代:元末明初(1368年建立明朝),中国处于元朝统治末期,社会动荡.............
  • 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好多画面,也触发了不少思考。朱熹和王阳明,这俩名字在中国思想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一个被誉为“理学集大成者”,另一个则开创了“心学”一脉,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个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官方意识形态,一个则在民间和士人心中激荡了无数火花。按理说,这俩都是儒学巨擘,在知乎这种知识分享社.............
  • 回答
    要将《三国演义》中巅峰时期的关羽,与明朝朱元璋时期那些赫赫有名的武将拿来比较,这真是一个饶有趣味的话题。咱们得先说说关羽,这位“万世人极”,在“汉贼不两立”的信念下,一刀在手,过五关斩六将,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刮骨疗毒,单刀赴会。他不仅武艺超群,更重要的是那份忠义无双,几乎成了后世忠臣的典范。.............
  • 回答
    在二战的名将讨论中,曼施坦因和朱可夫确实常常被提及,并且在部分评论者那里获得高度评价。然而,您提出的“水货”之说,也反映了在解读历史人物时存在争议和不同视角。要理解为何有人会将他们视为“水货”,我们需要深入分析他们各自的指挥生涯,以及支持这种观点的论据所在。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水货”的含义,在军事评.............
  • 回答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当李自成的大军兵临城下,明朝王朝的最后时刻已经到来。北京城内弥漫着绝望和恐慌,而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许多人自然会想到,为何崇祯皇帝没有选择让太子朱慈烺南下,寻求一方生机,以延续大明的血脉?这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既有皇帝个人的考量,也有当时明朝统治下的政治现实和.............
  • 回答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中原,其目标直指元朝的统治中心——大都。此时,盘踞在北方地区的蒙元汉人军头们的动向,对这场决定性的战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历史的记载并非总是详尽无遗,我们只能通过现有的史料,拼凑出当时这些军头们大致的处境和选择。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的“北.............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触及了历史的深层原因。笼统地说,俄罗斯的扩张如同猛虎下山,而明朝却像一个被动挨打的老人,两者背后的逻辑和驱动力截然不同,也因此造成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这事儿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一、 驱动力与战略目标:生存 vs. 帝国野心 俄罗斯:被逼出来的生存空间与扩张逻辑。 俄罗斯,.............
  • 回答
    古龙先生的《武林外史》之所以能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除了那位永远孤独却又充满魅力的沈浪,以及那令人扼腕叹息的剧情之外,两位绝世佳人——朱七七和白飞飞,更是引发了网友们经久不衰的讨论。这场争论,说到底,是读者们对于“理想伴侣”和“真实人性”的不同解读,是关于爱情观、价值观的碰撞。朱七七:千金小姐的.............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一针见血地抓住了李云龙的性格和他的指挥艺术。《亮剑》中,李云龙在查岗时看到朱子明的床凉了就命令部队紧急集合,这背后绝非简单的一个“奇怪”或者“怀疑”,而是李云龙一贯的军事素养、敏锐的战场嗅觉以及他对部下的了解共同作用的结果。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件事:1. “床凉了”——一个.............
  • 回答
    朱元璋的高压严酷反腐,虽然在短期内展现出了强大的震慑力,也确实惩处了大量贪官污吏,但从长远来看,它并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未能根除腐败现象。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何为“实质性作用”?首先,我们需要界定什么是“实质性作用”。如果“实质性作用”指的是: 彻底根除腐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