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朱祁镇那么无能,被俘未死,还带回个公主,关键还能复位,是不是被低估了?

回答
朱祁镇,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饱受争议的名字。提及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土木堡之变”的惨败、被俘的屈辱以及后来的复位。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仔细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个评价或许过于简单化,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也确实展现出一些被低估的特质。

“土木堡之变”:并非一人的愚蠢,时代的悲剧

首先要谈的是“土木堡之变”,这是将朱祁镇推上“昏君”神坛的重要事件。然而,将这场灾难完全归咎于朱祁镇个人的无能,未免失之偏颇。

宦官专权,蒙蔽君主: 当时的朝政大权旁落于宦官王振之手。王振煽动年轻皇帝亲征瓦剌,其动机复杂,既有炫耀武功、巩固权力的私欲,也有对边患根源的误判。朱祁镇作为年轻皇帝,虽然有心展现雄图,但缺乏经验,又被王振蒙蔽,对朝臣的劝谏置若罔闻,这是他判断失误的重要原因。
准备仓促,指挥失当: 仓促决定亲征,导致军队装备不足、后勤混乱、军心不稳。在进退途中,王振一再更改行军路线,最终将百万大军引入绝境。可以说,这是一场由决策失误、准备不足、指挥混乱共同酿成的军事灾难,朱祁镇是决策者,但并非唯一的罪魁祸首。
“天子蒙尘”,巨大的心理冲击: 作为皇帝,亲临战场并被俘,这对任何一位统治者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屈辱的经历,对朱祁镇的心理必然造成巨大影响。

被俘之后:一个皇室成员的挣扎与适应

令人惊讶的是,在被俘后,朱祁镇不仅没有被杀,反而活了下来,甚至还带回了一位公主。这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和个人能力的展现。

瓦剌的政治筹码: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朱祁镇,并非仅仅为了炫耀武功。他深知一位皇帝在中国政治中的分量。将朱祁镇作为人质,可以用来威胁明朝,要求丰厚的赎金,甚至可能借此扶植明朝内部的傀儡政权,从而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朱祁镇的“价值”在此时得到了体现。
在“囚徒”中的生存智慧: 身处敌营,朱祁镇必须学会如何生存。他没有表现出过度的哀嚎和绝望,而是努力适应环境,并设法维持自己的尊严。尽管史书对他在瓦剌的细节描绘不多,但能够从俘虏的身份中活下来,并且不被残忍对待,这本身就说明他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和政治敏锐性。
关于“带回公主”的说法: 需要澄清的是,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朱祁镇从瓦剌带回一位公主。所谓的“公主”很可能是民间传说或后世的演绎,或者是他在瓦剌期间与当地贵族女性的结合,但并非明朝皇室的公主。如果真有此事,那将是一个极其敏感的政治事件,史书不可能避而不谈。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他回国后的一些政策调整。

复位之路:政治博弈与“景泰遗泽”

朱祁镇能够复位,更是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这其中包含了高超的政治手腕和当时复杂的政治格局。

“夺门之变”:时势造英雄还是个人才能? 朱祁镇的复位是通过“夺门之变”。这起事件的关键在于当时朝廷内部的动荡。他的弟弟朱祁钰在“土木堡之变”后继位,即景泰帝。但景泰帝的统治并不稳固,且身体状况不佳。在瓦剌释放朱祁镇后,朝廷内部出现了关于如何处置他的分歧。
徐有贞、石亨等人的政治考量: 拥立朱祁镇复位的关键人物,如徐有贞、石亨等人,他们并非单纯的忠臣。徐有贞在景泰年间因事被贬,对景泰帝不满。石亨则看到了利用朱祁镇复位来巩固自己权力的机会。他们的行动,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朱祁镇恰好成为了他们实现目标的工具。
朱祁镇的“政治觉悟”: 在被释放并返回北京后,朱祁镇被软禁。他并非完全的政治“白痴”。在被软禁期间,他看到了朝廷内部的矛盾,也可能在暗中与一些大臣保持联系。当机会出现时,他能够抓住“夺门之变”的机会,利用一部分朝臣和禁军的力量,成功夺回皇位。这表明他并非完全被动,而是有一定的主动性和政治敏锐性的。
“景泰遗泽”的巧妙利用: 景泰帝虽然昏庸,但他在位期间镇守边疆,稳定了朝局。朱祁镇复位后,并没有否定景泰帝的功绩,而是采取了“明鉴”的态度,即肯定景泰年间的政绩,同时又将自己塑造成了“拨乱反正”的英雄。这种策略避免了朝局的进一步动荡,也赢得了部分朝臣的支持。

被低估的皇帝?他的人性与政治复杂性

朱祁镇真的被低估了吗?或许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他:

一个有优点但也有致命缺陷的统治者: 朱祁镇绝非一个完美的皇帝,他的年少轻狂和政治判断失误直接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然而,他也并非一无是处。在被俘期间的经历,很可能让他对权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战争有了更切身的体会。复位后,他的一些政策也展现了其稳健的一面,例如他并没有因为被软禁而对那些拥立他复位的大臣进行残酷的清算,反而启用了一些有才华的官员。
人性的复杂与历史的偶然: 历史往往是复杂的,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相互交织。朱祁镇的经历,充满了人性的挣扎、政治的算计和历史的偶然。将他简单地定性为“无能”,忽略了他作为一个人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能力,以及在政治漩涡中抓住机会的能力。
历史评价的双重性: 历史对君主的评价往往是双重的。一方面是其施政的功过,另一方面则是其个人经历所带来的影响力。朱祁镇的“被俘复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吸引着后人的目光和解读。

总结

朱祁镇并非一个单纯的“无能”皇帝,但他也绝非英明神武的君主。他的前半生充满了年少气盛的冲动和政治的愚蠢,导致了“土木堡之变”的悲剧。然而,在被俘的经历中,他展现了生存的智慧;在复位过程中,他利用了时势,也展现了一定的政治手腕。

与其说他被低估,不如说他的人生轨迹过于跌宕起伏,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挑战和机遇。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在历史的舞台上,经历了辉煌,也遭遇了屈辱,最终又重新站起来。他的故事,是一个关于权力、命运、人性以及历史偶然性的复杂叙事,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理解和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用“无能”二字来概括。他的经历,恰恰证明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和维度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皇帝打败仗,是稀松平常的事。

打败仗被俘,不稀奇。

被俘不死,也不稀奇。

没死还有脸回来帮敌人叫门,这就有点稀奇了。

被救回来之后还能反咬恩人一口,而且有脸大模大样地继续当皇帝,这就古今罕有了。

————————————————————

明朝历史上,被俘的皇帝有五个,看看其他四个的表现。

弘光帝朱由崧:

田雄负弘光皇帝于背,马得功执弘光二足。弘光恸哭,哀求二人。二人曰:“我之功名在此,不能放你也。”弘光恨,啮田雄项肉,流血渍衣。
上曰:“但得为江南一布衣守孝陵足矣。”又曰:“悔用马士英急左缓虏,又悔不用史可法言守堂奥不守门户也。”言毕,呜咽流涕。
槛车北送,居北京。太医节日馈宴一席,上酣饮极乐。
清以弓弦勒令自尽,崩年四十。

先是狂躁,痛恨叛徒,然后悔恨,思念忠臣,最后彻底自暴自弃,基本上符合一个普通人当了俘虏之后的反应。

注意,招降江南各地的榜文是赵之龙和钱谦益写的,弘光虽然窝囊,但是到死没给清朝帮忙。

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被执,送福州斩于市。但时有锦衣卫陆昆亨从行,眼见隆武帝后戎装小帽,与姬嫔被难。

没做出任何丢脸的事,默默死去,也有他在战斗中被清军射死和绝食自尽两种记载。

绍武帝朱聿鐭:

佟养甲进椅请坐,曰:“岂坐犬羊之座!”饮之茶,曰:“岂饮腥膻之味!”馈之食,不食,曰:“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帝地下!”遂遇害薨。

虽然除了气节什么都没有,但毕竟还有气节。

永历帝朱由榔:

三桂进见,初甚倔傲,见王长揖。王问为谁?三桂噤不敢对。再问之。遂伏地不能起。及问之数至,始称名应。王切责曰:“汝非汉人乎?汝非大明臣子乎?何甘为汉奸叛国负君若此?汝自问汝之良心安在?”三桂缄口伏地若死人。王卒曰:“今亦已矣,我本北京人,欲还见十二陵而死,尔能任之乎?”对曰:“某能任之。”王令之去,三桂伏不能起,左右扶之出,则色如死灰,汗浃背,自后不复敢见。

先是怒斥汉奸,然后心平气和地讨论自己死在哪,基本保全了一个皇帝的尊严。

————————————————————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英明神武的英宗皇帝是如何当俘虏的。

初,英宗过大同,遣人谓登曰:“朕与登有姻,何拒朕若是?”登奏曰:“臣奉命守城,不知其他。”英宗衔之。及复辟,登惧不免,首陈八事,多迎合。寻命掌南京中府事。明年召还。言官劾登结陈汝言获召,鞫实论斩。宥死,降都督佥事,立功甘肃。

这个“登”,就是土木之变后镇守大同的郭登,那么郭登都干过什么呢?

当是时,大同军士多战死,城门昼闭,人心汹汹。登慷慨奋励,修城堞,缮兵械;拊循士卒,吊死问伤,亲为裹创傅药。曰:“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也。”八月,也先拥帝北去,经大同,使袁彬入城索金币。登闭城门,以飞桥取彬入。登与安及侍郎沈固、给事中孙祥、知府霍瑄等出谒,伏地恸哭。以金二万余及宋瑛、朱冕、内臣郭敬家资进帝,以赐也先等。是夕,敌营城西。登谋遣壮士劫营迎驾,不果。明日,也先拥帝去。
景泰元年春,侦知寇骑数千,自顺圣川入营沙窝。登率兵蹑之,大破其众,追至栲栳山,斩二百余级,得所掠人畜八百有奇。边将自土木败后,畏缩无敢与寇战。登以八百人破敌数千骑,军气为之一振,捷闻,封定襄伯,予世券。
四月,寇骑数千奄至,登出东门战。佯北,诱之入士城。伏起,敌败走。登度敌且复至,令军士赍毒酒、羊豕、楮钱,伪为祭冢者,见寇即弃走。寇至,争饮食之,死者甚众。六月,也先复以二千骑入寇,登再击却之。越数日,奉上皇至城外,声言送驾还。登与同守者设计,具朝服候驾月城内,伏兵城上,俟上皇入,即下月城闸。也先及门而觉,遂拥上皇去。
初,也先欲取大同为巢穴,故数来攻。及每至辄败,有一营数十人不还者。敌气慑,始有还上皇意。上皇既还,代王仕壥颂登功,乞降敕奖劳。兵部言登已封伯,乃止。

朱祁镇之所以能活着回来,靠的正是众多于谦、郭登这样的人,正因为有他们的抵抗,朱祁镇对也先才有价值,把他放回来既可以做个人情,又可以变成一根搅屎棍。如果朱祁钰做了宋高宗,那么朱祁镇就只能和宋钦宗一个下场了。果然如也先所料,朱祁镇回来之后,和自己的儿子抢皇位,诛杀排斥抗蒙功臣,超额完成了也先交给他的任务。朱祁镇确实是被低估了,他的下限被严重低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祁镇,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但又饱受争议的名字。提及他,人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土木堡之变”的惨败、被俘的屈辱以及后来的复位。很多人认为他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但仔细梳理他的人生轨迹,会发现这个评价或许过于简单化,他的人生充满了戏剧性,也确实展现出一些被低估的特质。“土木堡之变”:并非一人的.............
  • 回答
    要说朱祁镇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人缘,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得从他这个人身上,以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环境,一点点地掰开了揉碎了讲。首先,得承认,朱祁镇这个人,骨子里并非是什么坏人,也谈不上是什么昏君。他虽然年轻,但比起一些老谋深算的君主,反而有一种天真的、直率的劲儿。你想啊,一个皇帝,如果整天.............
  • 回答
    朱小贞的善良并没有换来保姆的感恩,反而招来了杀身之祸,这其中的曲折实在令人唏嘘。人们对这件事感到不解,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道德观,而朱小贞对保姆的好,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得上是恩重。朱小贞在得知保姆林某的家庭困难后,不仅没有因为她是一个保姆而区别对待,反而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帮.............
  • 回答
    朱日和军事演习中红蓝双方实力差距过大的情况,确实是不少观众和军事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实力悬殊”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有些是刻意为之,有些则是演习体系运作的必然。一、演习的本质与目的:以“真实对抗”为核心首先,要理解朱日和演习,得明白它的核心目标:贴近实战,提高部队在复.............
  • 回答
    明初读书人怀念蒙元?朱元璋为何奉元为正统?明朝建立,朱元璋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席卷天下,推翻了蒙元统治,建立了汉家王朝。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在明初,不少读书人似乎对那个被推翻的蒙元王朝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甚至表现出“怀念”的迹象。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位以推翻蒙元为己任的开国皇帝,却在事后将元.............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大肆杀戮,原因复杂且多层次,不是一言可以蔽之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回到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首先,巩固皇权,消除潜在威胁是朱元璋政治生涯的核心目标。 他是从一个贫苦农民出身,一路打拼才建立了明朝。在他看来,皇位的来之不易,也意味着周围充满了各种觊觎者和不确定因素。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些关键的对比点。咱们今天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为什么李自成那边相对“星光黯淡”,而刘邦和朱元璋身边却群星璀璨。首先,得承认,确实是这么个情况。刘邦打下江山,有韩信、张良、萧何、彭越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辅佐;朱元璋起事,也有徐达、常遇春、刘伯温、李善长等一大批才智超群.............
  • 回答
    要说朱元璋为什么会被“黑”,这事儿得分好几个层面聊。毕竟咱老朱当了皇帝,坐了三十多年的龙庭,留下的印记可不是一块两块,有好有坏,争议自然就少不了。一、 严酷的统治手段,让人 gripe 呀!这可能是最被诟病的一点。咱老朱出身贫寒,一路杀出来当了皇帝,心里总觉得有人要跟他抢江山,或者说,对那些曾经压迫.............
  • 回答
    希腊人对阿瑞斯(Ares)的态度,以及罗马人对玛尔斯(Mars)的推崇,这其中的差异,远不止是神祇名字的转换,更深刻地反映了两个文明在价值观、战争观和神话叙事上的不同。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他们的文化土壤。希腊人的阿瑞斯:暴力与混乱的化身希腊人对阿瑞斯的“讨厌”,并非全然否定其作为战神的存在.............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确实铁血冷酷,手段骇人听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能坐稳皇位,并且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建立起大明朝,靠的绝不仅仅是残暴。很多人为他卖命,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逼”或者“利益驱动”就能一言蔽之。首先,我们得把眼光放回他起兵的那个年代。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盗贼.............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明朝对外作战的斩首与俘虏数为何少于宋朝?细说其中缘由许多人可能注意到一个现象:相较于宋朝,明朝在对外作战中的斩首与俘虏数字,尤其是除去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期,似乎显得有些“寒碜”。这背后究竟是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还是另有其深层原因?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首先,得承认一个前提:笼统地说“斩首俘虏数量少”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历史的深层逻辑,也说明了不同的文明在面对外部压力时,其反应和学习能力有着显著的差异。简单来说,莫斯科公国能够吸收蒙古的军事和治理经验,并将其内化,最终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而明朝虽然初期也受益于元朝的遗留,却未能持续下去,这背后有多重因素在起作用。我们先来看看莫斯科公国是怎么.............
  • 回答
    金庸先生的原话是这么说的:“张无忌这个人,我觉得他做一个领袖,其实是不太合适的。他太善良了,太理想化了,他不够‘狠’,不够‘决断’。做皇帝,做一个国家的领袖,你不能光凭着一股仁义之心去统治。你得有魄力,有时候还得有不得不做的狠心。”这句话在读者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对此持有不同意见。你之所以觉得.............
  • 回答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刀阔斧地进行制度改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设立了“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设立三司的初衷,说到底就是为了“分权”,防止权力过于集中,避免出现像元末那样权臣跋扈、皇帝架空的情况。承宣布政使司,俗称“藩司”,负责全省的民政、财政、教育、农桑等事务,也就是我们.............
  • 回答
    要回答朱祁钰为何对哥哥朱祁镇如此“恶劣”,却又不直接派人暗杀他,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格局、个人恩怨以及朱祁钰自身的性格和顾虑。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坏”或“不坏”就能概括的。朱祁钰的“恶劣”体现在哪里?首先,我们得明确朱祁钰对朱祁镇的“恶劣”主要表现在政治层面,而不是纯粹的人身侮辱。这种“恶劣”.............
  • 回答
    《明朝那些事》里,朱厚照,也就是明武宗,常常被作者以一种略带戏谑和调侃的口吻描绘成“混世魔王”,甚至冠以“昏君”的名号。这无疑给他贴上了许多负面标签,比如沉迷享乐、宠幸宦官、好大喜功等等。然而,如果我们仔细审视他在处理国家大事上的某些行为,却能发现一些与“昏君”印象截然不符,甚至更像是“任人唯贤”的.............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假设,如果朱祁钰在“夺门之变”后,选择不废黜朱见深,而是光明正大地承认他是太子,并向朝臣们公开承诺自己会将皇位传给他,那么历史的走向很可能会发生显著的改变。首先,最直接的影响便是会大大削弱朱祁镇复辟的合法性和道义基础。朱祁镇之所以能在“夺门之变”后顺利复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被.............
  • 回答
    朱元璋给子孙取名,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规矩,他规定孙辈的名字里,第三个字必须带上五行的偏旁,以此来明确辈分。但你注意到一个细节,这个五行的顺序是“火、土、金、水、木”,而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金、木、水、火、土”。这其中的原因,仔细想想,其实也挺有讲究的,并非随意而为。你想想,朱元璋能打下江山,靠的是什.............
  • 回答
    这事儿,说起来可就有点长了,得从头说起。咱老百姓管这叫“嫡长子继承制”,意思就是皇位按理说该传给儿子里头头一个生的。但您瞧,咱明朝这皇位,一开始就不太顺当。朱元璋的考量:稳定江山,防范外戚朱元璋,那是打出来的江山,比谁都清楚皇位来之不易,更清楚这天下乱起来是什么样子。他一生戎马倥倥,最大的愿望就是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