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朱元璋这么残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为他卖命?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确实铁血冷酷,手段骇人听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能坐稳皇位,并且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建立起大明朝,靠的绝不仅仅是残暴。很多人为他卖命,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逼”或者“利益驱动”就能一言蔽之。

首先,我们得把眼光放回他起兵的那个年代。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盗贼横行,社会秩序荡然无存。这是一种“无政府”的状态,也是最容易孕育出野心家和救世主的土壤。朱元璋出身贫寒,他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这一点让他比那些出身高贵的士大夫更能理解底层民众的疾苦。当他一开始拉起队伍的时候,他给很多人描绘了一个“吃饱穿暖、安居乐业”的未来,这在当时那个缺衣少食的乱世里,是一个极其强大的号召力。

他的军队,尤其是早期,吸引了大量的失地农民、失去生计的手工业者,还有一些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的普通人。这些人并非一开始就冲着“功名利禄”来的,他们更多的是在寻找一条活路,一个能让他们不再挨饿受冻的归宿。朱元璋的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最后的希望。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本人,并非那种只懂得杀戮的莽夫。他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和军事才能。他能够凝聚人心,能够制定策略,并且在战场上屡战屡胜。

想想看,在那个四分五裂的局面下,谁能带领大家打败那些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阀?谁能让他们看到统一的希望?朱元璋做到了。他并非所有人都残暴,他能够分辨和任用人才。那些跟随他的将领,比如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等,他们之所以卖命,更多的是看到了朱元璋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他们跟着他,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更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驱逐胡虏,恢复中华。这份家国情怀,在那个时代是十分普遍且强烈的。

其次,对于一些读书人,或者说有野心、有才能但不得志的人来说,朱元璋也提供了一个平台。虽然他后期对文人多有猜忌和打击,但早期,他需要人才来管理军队、治理地方。他懂得如何笼络人心,如何让他们看到跟着自己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人,他们或许也知道朱元璋的手段狠辣,但他们更看重的是,跟着朱元璋,他们能够摆脱贫困,能够实现抱负,能够在新的秩序中占据一席之地。

而且,我们不能忽视“忠君”思想在当时的影响。虽然元朝已经被推翻,但“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依然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当朱元璋坐上了皇帝的宝座,他就是那个“天命所归”的君主。对他卖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履行一种“忠诚”的义务。尤其是在他成功建立大明,并对外(比如北方的元残余势力)作战时,这种“为国捐躯”的观念会更加深入人心。

此外,朱元璋的“恩威并施”也是他能够得人心的一个重要手段。他虽然严厉,但在对待一些有功之臣时,也出手阔绰,给予高官厚禄。他知道如何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人们,让他们觉得付出是值得的。当然,他也深知“赏不尽,则劝者寡;罚不绝,则劝者疑”,所以他的赏罚制度虽然严酷,但也有其逻辑。

总而言之,朱元璋能够让这么多人为他卖命,是一个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这其中有乱世带来的生存需求,有他对底层民众的吸引力,有他本人的军事和政治才能,有对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的民族认同,也有他对人才的笼络和对“忠君”思想的利用。他的残暴固然让人畏惧,但支撑他夺取天下并建立帝国的,是更复杂的人性、社会需求和历史潮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残暴?从可考的历史记录来看。与其他封建帝王相比,朱元璋远远称不上残暴。如果把比较范围扩大到封建时代的实际统治者而不仅仅包含实现大一统的帝王,那他的残暴程度怕是连前三十都进不了。

即使按照民间传说,他也仅仅对功臣勋贵集团进行了清洗,而这种行为秦始皇刘邦杨坚杨广李治赵匡胤赵光义等帝王都做过,论诛杀功臣的数量和质量,比老朱不遑多让。如果算上刘义隆这种半壁皇上,老朱根本对不起残暴二字,更何况这还是“按照民间传说”版本被严重妖魔化的老朱。

如果把比较范围扩大到帝王将相,按照野猪皮的明史(姑且信它一次)。那论残暴二字,老朱比不过多尔衮为代表的满清贵族集团,首先以封建伦理道德来说,剃发易服就是丧尽天良倒行逆施,捕捉逃人几乎是向奴隶制倒退,对平民如此,对孙可望等勋贵也是一样卸磨杀驴,朱元璋能比这帮畜牲残暴?

以平民视角来看,朱元璋统治期间,吏治清明,生产恢复,社会秩序井然。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动荡,更没有饿殍遍地的惨像,对平民百姓来说,这是最大的仁慈,怎么能说是残暴呢?

user avatar

1

我是夸父君。

兄台,此言差矣。

在朱元璋的创业奋斗过程中,他可一点都不残暴。最起码在诛杀贪官、胡惟庸等一众文臣武将之前,朱元璋可是被大家公认为,一名有远见、有胆识、有能力的雄主。

而后世之人觉得朱元璋残暴,多是因为他对待开国文臣武将的手段,太过残忍。什么胡惟庸、李善长、蓝玉等一众开国勋臣,最终都落了个满门抄斩的结局。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杀这些一起创业打江山的文臣武将呢?结合诸多史料研究,这里给出三个原因:

第一,这些勋臣武将,自持功绩,目无王法,败坏朝纲。

纵观朱元璋治国的过程,他做的最坚决的一件事,就是严惩贪官污吏。而胡惟庸、李善长诸人,则刚好触犯了朱元璋的逆鳞,犯了贪污受贿的大罪。

而且胡惟庸等人自持开国有功,相互结党营私、抱团取暖,以此对抗朱元璋。众人以为,只要我们贪官数量足够多,踩上一条船,那朱元璋就奈何不了我们了!

但朱元璋久战沙场,面对来势汹汹的蒙古铁骑都不怕,又怎么会惧怕这些文臣武将的抱团取暖?

意识到这一点后,胡惟庸等人惶惶不可终日,便四处拉拢武将,意图谋反。走到这一步,胡惟庸等人的路就要到头了

最终东窗事发,胡惟庸等人全部被杀,涉案的3万多人也全部被处死。

第二,为儿子朱标、孙子朱允炆清理皇权道路上的阻碍。

当了许多年的皇帝,朱元璋也渐渐发现,这些开国功臣们,太难对付了!自己这个老手,心狠手辣的做法,都不一定对付得了他们,在看看自己的儿子、孙子两个——都是好好读书长大的,满肚子仁义道德,一看都不是这些开国功臣们的对手!

所以,经历胡惟庸一案之后,朱元璋就更加铁血了,贪赃枉法之徒、目无君上之徒,统统诛杀,绝不留活口!这不光是为了重振朝纲,更是为了明朝未来的江山社稷!

于是,明初四大案接连爆发,初步统计,最少就有6万多官员被诛杀。

第三,朱元璋对贪腐、徇私舞弊的官场现象,十分鄙视!力图消除一切官场的不良作风。

打小,朱元璋就经历过一件让他终身难忘的事情:

至正三年(1343年)和第二年,濠州城接连发生旱灾、蝗灾、瘟疫。在这场灾难中,朱元璋的父母、以及大哥都离世了。自此,朱元璋过上了四处漂泊的生活,为了生计,他不得不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而朱元璋父母的惨死,则与当时元朝官员的贪腐有密切联系。当时,元朝政府得知百姓受灾,便下发了赈灾粮款,但不想这些钱粮,竟然被当地官员乡绅贪污了!得不到救助的百姓们,只能面临家破人亡的惨状!而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就是被活活饿死了!

正是经历了这样的痛苦,继位之后的朱元璋才会变得那么残暴,对贪官污吏、徇私舞弊的人,非常残暴!只要敢做,都要全部诛杀,即使是自己的女婿欧阳伦,也照杀不误!

2

回到朱元璋的创业阶段,他自然不会铁血对待那一众弟兄!

徐达、常遇春、蓝玉、李文忠、汤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都是要帮朱元璋夺取天下的人才!在打江山的过程中,这些人自然要好好利用,即使有错也要轻轻划过,毕竟夺取天下的大业,才是主要目标!其他什么贪财好色、犯点小错啥的,也无伤大雅。

这时候的朱元璋,就如同大多数的明君一样,求贤若渴,任用贤才;通晓事理,明辨是非;胸怀大志,目光长远!

自然,那些明言的人,就要屁颠屁颠跑来跟着朱元璋了!像什么张士诚、徐寿辉、方国珍、郭子兴之流,比起朱元璋就要插上一截了。

我是夸父君,关注我!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起看世间百态,品悟其中真味!为你解读热点!

user avatar

“残暴”只是他的一方面,

在某些事上,他的做法可能很极端,显得有点“残暴”,

但这不代表他不是一个雄才大略,能为天下开太平的一代人杰。


需知,任何人的权力都是来自下层的拥戴,而不是上天赋予。

在创业阶段的朱元璋,比郭子兴那一批红巾豪杰更有眼光,所以他得到了红巾军普通将领的认可。

要知道,那时他上头有郭子兴、孙德崖以及后来彭早住、赵君用这一班大佬,但是他们都窝在濠州城里你争我斗,不思进取。

这时作为基层军官的朱元璋主动跳出来,带领团队招降驴牌寨,攻打滁州兵临长江,本身就是为红巾军拓展了生存空间。

跟着他走有希望,所以很多红巾军将领愿意服从他。


在事业发展阶段的朱元璋,又很有行动的魄力。他拿下太平,就把目光放在了集庆城(也就是南京)上面。但集庆城作为江南重镇,显然不是唾手可取的。

为了拿下集庆,他智斗反复无常的陈埜先,逼退蛮子海牙的水军,最后是通过血战才最终破城。

敢啃硬骨头就很了不起了,敢带着大家啃硬骨头,于险中求富贵就更加难得了。有这等魄力,谁不愿跟随他呢?


而成功之后的朱元璋,更没有忘记支持他的这些人,那些写在史书上的国公、伯侯显然不是假的。

而像徐家的魏国公,刘家的诚意伯,沐家的云南总兵一直传到明朝灭亡;还有像戚继光祖上那样的普通军官,不也是世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么?

固然,朱元璋后来为巩固权力杀了一些人,可是跟随他打天下的大部分人都受到了实惠,大家为什么不为他卖命?


这里,还有未被提及的大多数——全天下的百姓们。

他们,也就是我们的祖先,在元朝末年过得是什么日子?贪官污吏,天灾人祸,四方沸腾……说都说不完。

元军来了,杀人放火抢粮食;红巾义军来了,一样杀人放火抢粮食;甚至还有耸人听闻的吃人的苗兵……

在这样的时代里,在集庆路出现一只“神武不杀”的朱元璋大军,老百姓们会怎么想?当然是支持他削平大乱,翦灭群凶,把欺压大家一百年的胡虏赶回老家去了。

不光是普通军官,就连人民也支持朱元璋。


古人所谓“顺天应人”,朱元璋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这么做的。

对政敌“残暴”是他的一个侧面,更多的时候,他是一代明主。不能因为一个侧面否定他的全部。

user avatar

把朱元璋换成慈禧或者是蒋接屎,

那种垃圾民族败类都有那么多人卖命。

我堂堂明太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什么没有人卖命。

残暴?

你去问问死在蒙古或者女真乃至于日本人屠刀下的老百姓。

当然如果你只把官员或者士大夫当人而不把洪武朝的平民百姓当人的话。

朱元璋确实很残暴!

user avatar

朱元璋这个人怎么说呢,很复杂,大多数人只看到他残暴的一面

他大肆诛杀官员,但是只要你忠诚廉洁,对他没什么威胁,他对你好的不行,满嘴的甜言蜜语,跟了他的好多待遇也不错,只要有才就能不拘一格的提拔你,明初没被杀的功臣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这是很少见的


早期打天下的过程中

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再三聘请那些名士,他非常重视礼节,不穿好衣服是不见人的,称朱升为宗长,称刘伯温汪广洋陶安叶兑等为先生,不直接称呼名字,虚心请教,对他们敬重有加,文人一般高傲嘛,很吃这一套的

对于武将也是非常优厚

朱亮祖降而复叛,打伤常遇春,他一点不怪罪还继续重用后面封为永嘉候,所有投降的将士一视同仁,立功就赏,不会因为你投降来的将领就不让你带兵或者不给你赏赐,你今天投降,明天就能给你兵给你钱让你去立功

打败陈兆先后,他为了安抚投降的士兵选了500名将士毫不设防和他们睡在一起,胡廷瑞以龙兴降,朱元璋又亲自去龙兴城拜见胡的母亲进行安抚,对于很多俘虏的将领,他一般很少杀,都是耐心劝降,实在不降的就放了,比如元将纳哈出,在太平被俘不愿投降被他放了,后来在辽东又俘虏纳哈出不仅没杀他还封为海西候,方国珍投降明朝把自己儿子方关送去当人质,朱元璋把他儿子又送了回去,说实话在这样的糖衣炮弹面前,没有几个人顶得住,陈友谅王保保等手下大将越来越少,内讧不止叛逃不止,而他的人才却越来越多,所以他的手下,文臣武将都灿若星辰,从来不缺少人才


做了皇帝之后

你想干什么事情,只要是对的有用的,他会亲自支持你,比如周观政那么一根筋,他还配合着道歉,一方面自己做的不对认了,另一方面也是支持御史台的工作

我们都知道叶伯巨因为上諫被关进昭狱死了,但是还有很多比如韩宜可这样铁骨铮铮的諫臣毫不避讳的直言进諫不但没有被怪罪还被采纳委以重任的,韩宜可后来被明朝言官奉为榜样,可惜他们只学到了刚直的皮毛,没有学到办实事的能力,可见只要你说的有道理并且不触碰他的逆鳞,大概率不会有危险的,解缙上书为李善长喊冤不也没被杀还被夸赞有才嘛

你要是干得好,他会非常不拘一格的提拔你,一个县丞抓了一个贪污的知府,然后朱元璋把他们两职位互换了,然后告诉那个知府说,你要是想继续做知府,你也抓一个贪吏来,你想想这么不拘一格的提拔方式谁不羡慕啊

他惩罚的很多官员后面还能召回来继续任用,他说要给人改过的机会,御史台基本都是国子监刚出来的监生,也就是刚从大学里出来的毕业生,他们权利非常大,只要弹劾谁,不论多么位高权重,朱元璋都会支持他们,简直不可想象,还有很多国子监监生刚毕业被任命为知府等朝廷大员的,因为朱元璋认为,年轻人比较有魄力,年轻气盛才有做事的勇气不会相互推诿明哲保身,身上没有沾染官场那种习气反而做事更能大刀阔斧不拘一格,这在别的朝代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尽管他割韭菜似杀了那么多人,想当官的还是前赴后继。

另外说句题外话,明朝的实习制度和官员考核制度真的超级先进啊

以上说了他对待官员臣子的另一面

对待忤逆他对他有威胁的人毫不留情雷霆手段大肆诛连,对待顺着他有能力有德行的人又礼遇有加,有时意气用事手段严苛,有时又理智的像个妖孽,这才是朱元璋,一个复杂多变毁誉参半的多面人。

user avatar

为什么很多人热衷于给朱元璋打工,有多方面的原因。这篇回答只着重“人际交往模式”这个方面。

朱元璋深谙人性,他知道有人看中“架子”和“面子”,有人喜欢听甜言蜜语,有人喜欢比较随意的“家一样”的感觉。他在这三种人际交往模式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这里用三封朱元璋自己写的信,来举例。

1、恭恭敬敬,让人感觉受到尊重(对一些看中“架子”、“面子”的人)

朱元璋称朱升为“允升宗长阁下”,自己要“顿首奉书”。

至正十九年,处州未下时,朱元璋给朱升的信:

御讳顿首奉书【允升宗长阁下】去冬宗长蓍伐婺州得贞屯悔豫卦云此主公得天下之象也昔晋公子重耳得此卦而复国今伐婺州便得果然岂非天诱丹衷使愚得天下益坚诸将一心以辅佐欤何得婺州之前知也及议进兵处州蓍得复卦二爻有变占云直候十一月阳生阴消其城可得蒙教据守阅九个月矣愚欲亲往观兵值江北报急今特差人赍书诣请刻来议决大事万物迟误幸甚前八月五日巳遣人奉达左右烦访山中有精天文蓍数者邀请同来可再致意肯同宗长来佐助者必以佳宾右之惟亮詧不具

2、甜言蜜语,让人感觉得遇知己(对一些渴望知己情、友情的人)

朱元璋与田兴称兄道弟,称“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

与田兴书

元璋见弃于兄长,不下十年,地角天涯,未知云游之处,何尝暂时忘也。近闻打虎留江北,为之喜不可仰。两次诏请,而执意不我肯顾,如何见罪至此。兄长独无故人之情,更不得以勉强相屈。文臣好弄笔墨,所拟词意不能尽人心中所欲言,特自作书,略表一二,愿兄长听之。昔者龙风之僭,兄长劝我自为计。又复辛苦跋涉,参谋行军,一旦金陵下,告遇春曰:“大业已定,天下有主,从此浪游四方,安享太平之福,不复再来多事矣!”我故以为戏言,不意真绝迹也。皇天厌乱,使我灭南盗,驱北贼。无德无才,岂敢妄自尊大?天下遽推之。陈友谅有知,徒为所笑耳!三年在此,访求山林贤人,日不暇给。兄长移家南来,离京甚近,非但避我,且又拒我。昨由去使传言,令人闻之汗下。虽然人之相知,莫如兄弟。我二人者,不同父母,甚于手足。昔之忧患,与今之安乐,所处各当其时,而平生交谊,不为时势变也。世未有兄因弟贵,惟是闭门逾垣,以为得计者也。皇帝自是皇帝,元璋自是元璋。元璋不过偶然做皇帝,并非一做皇帝,便改头换面,不是元璋也。本来我有兄弟,并非做皇帝,便视兄长如臣民也。愿念弟兄之情,莫问君臣之礼。至于明朝事业,兄长能助则助之。否则听其自便,只叙弟兄之情,不谈国家之事。美不美,江中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再不过江,不是脚色。

3、随随便便,让人感觉和他是一家人(对真正的亲信)

朱元璋给亲信徐达的信,非常随意、口语话,还有“这是我家中坐着说的,未知军中便也不便”这样的口语。

说与大将军知道恁四个好生议的穏当将着那军马合往何处征进呵便去说那甘肃省也无甚么军马如可守时节就拨人守了其余那土畨西蜀的那些地方可就将军马収了那里了大将都把大江里下来省气力这是我家中坐着说的未知军中便也不便恁只拣军中便当处便行到那有骒马的地面呵连羣教头目每赶将些来临濠我看就临濠牧养别无甚么说的縁故止是就阵得的人及阵败来降的王保保头目都休留他一个也杀了止留小军儿就将去打西蜀了后就留些守西蜀便了(洪武三年四月二十日辰时)
user avatar

1355年朱元璋镇守和州时,有一次他外出办公,忽然看见一小孩在路旁啼哭,朱元璋便问他:“你因何事哭泣啊?”“我的父亲被你的部下抓去喂马,母亲被你手下某位兵士抓去做了妻子,如今我有父见不到,有母不能认,如何不伤心呢?”小孩答道。

小孩的话,让朱元璋听后,内心很震动,大家以前都没考虑过民心的重要性,以往起义军在攻破城池后,会纵容士兵劫掠百姓,他们把男丁拉去做徭役,将女性抢去做妻子。如今细细想来,这种做法导致老百姓们妻离子散、流离失所,不知道拆散了多少家庭,长远下去老百姓怎么可能支持、跟随自己打元朝?

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整顿军纪,改变老百姓对他的看法,好重新挽回民心。

但在执行的过程中,朱元璋面临着两个难题:一是和州并不是朱元璋一个人说了算,当时郭子兴虽让朱元璋“总其军”,但大家都是农民出身,为了推翻元朝统治才聚在一起的,因此平日里大家相处时并没有过分强调尊卑等级,起义军内部向来“诸将不相下”,这就使得朱元璋即使想整改军纪,手下的将领却并不一定会听他的话。

二是当时在和州纵容士兵抓捕民女的人是郭子兴的内弟张天祐,此人与朱元璋和郭子兴的关系都很密切,如果他直接和张天祐翻脸的话,会影响到内部的稳定性。

朱元璋在这种情况下,没有选择直接公开郭子兴让他总兵和州的命令,他略一思量,定下一奇计。

第二天,朱元璋便以筑城加强城防为由,把将领们喊到了会事厅集合开会。当时的人流行按照地位高低来分配座次,其中右边座位又比左边尊贵,起义军中的将领们进来时都自以为自己地位崇高,便径直朝着右边的座位坐去,朱元璋见此故意后落座找了左边的位置坐。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知道军事会议靠的是能力,而不是谁坐到了那里,谁的话就更具有说服力。会议上,将领们围绕着一个个难题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朱元璋却干脆利落地拿出了解决办法,一经比较,彼此间的差距立刻就显现了出来。

朱元璋的话听得在座的将领们是“瞠目结舌”,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这一刻他们打心底里对朱元璋是佩服不已。

按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同样是九年义务教育,为何你如此优秀呢?”

朱元璋眼见自己的话已经威慑住了众人,他便和将领们讨论分工筑城的事宜,并且他还和大家约定三日内完成。

三日期满,朱元璋便带着手下去巡视各个将领负责的区域,结果令人大失所望,诸多将领竟没一个人完成任务。

不过,这也在朱元璋的预料之内:你们平日里那么欺压老百姓,老百姓怎么可能真心帮你们做事?

朱元璋又将将领们叫到了会事厅开会,这一次,朱元璋直接坐到了主事者的位置上。等到将领们都到齐后,朱元璋拿出了郭子兴的任命文书,对大家说道:“我奉命总管诸位兵马,今筑城都未按期完成,按照规定我本应该用军法处置你们,但我于心不忍,诸位觉得我该如何做是好?”

此时,将领们才反应过来,自己当初答应的可不是什么同级将领给出的建议,而是上司给出的任务安排。其实,如果朱元璋一开始就点明身份强迫他们去做,他们未必会把朱元璋放在心上,只是朱元璋的做法是先用语言折服了他们,让他们在内心深处认同了朱元璋的话后,才主动参与到朱元璋的计划里去的,这样一来大家没有完成任务,将领们便不会有那么强烈的抵触情绪,反倒会下意识觉得是自己辜负了朱元璋的期望。

同一件事,不同的处理方式,产生的连锁反应完全不一样。这就跟管理公司一样,如果是老板直接让员工加班,员工肯定会心有不满,但如果老板先感谢员工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让公司有了今天的规模,并且许诺提高大家的薪酬待遇时,那时候大家想必也就不会这么反感了。

低情商的人做事,是优先让自己感到快乐。

高情商的人做事,是让大家能跟着快乐。

朱元璋,便是一个高情商的人。

本来延误军机是大罪,朱元璋若是按照规定处理将领们,他们必然要受到重罚,但朱元璋的目的是从根本上解决将领们纵容手下劫掠百姓财产、抢夺女性的事情,他知道如果单是以处罚的形式去迫使将领们服从,那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所以,朱元璋在处罚将领们时给了他们缓和的空间,没有直接作出处罚。

将领们听懂了朱元璋话里的意思,他们连忙俯首称罪,表示任凭朱元璋处置。铺垫了这么久,时间终于成熟了,这时候朱元璋才摆出了自己真正的意图:“我知道兄弟们从滁州打过来的时候,大家都是单身汉,家里没有妻儿子女。但如果我们攻破了城,就劫掠妇人、女子,这与盗匪有什么差别呢?现在,大家就把自己抓捕的女子都放了吧,让他们与家人团聚。就算大家想娶妻生子,也不能找有婚约或者已为人妇的女子,只有无夫未有婚约的女子你们才能够去提亲。”

这时候,将领们岂敢违背朱元璋的话,他们见朱元璋不再追究自己的问题,第二天便把自己抓来的男男女女都给放出了军营。

一时间,夫妻相认、父女相认、母子相认的场景,遍布和州城。

得民心者得天下,出身于社会底层的朱元璋能够开局一个碗,成长为大明帝国的皇帝,足以见得他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资料出处:

【1】《明史·太祖本纪·卷一》: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2】《皇朝本纪》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朱元璋的统治,确实铁血冷酷,手段骇人听闻,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他能坐稳皇位,并且在那段风雨飘摇的年代建立起大明朝,靠的绝不仅仅是残暴。很多人为他卖命,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被逼”或者“利益驱动”就能一言蔽之。首先,我们得把眼光放回他起兵的那个年代。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黄河泛滥,民不聊生,盗贼.............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能够“残暴”地坐稳江山,这背后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故事,涉及到他的个人特质、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策略以及社会心理等多个方面。将他的“残暴”与“坐稳江山”结合起来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深入探讨: 一、 时代的烙印:乱世造就“猛人”朱元璋所处的时代是元末明初,中国经历了长期的战乱和民族矛盾.............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的外公是崖山海战幸存残兵的说法,这属于民间流传的一种说法,在史料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可以证实。朱元璋身世的记载,尤其是在他早期,由于战乱和为了树立自身合法性,存在一些模糊和矛盾的地方。我们先来梳理一下朱元璋身世的官方说法和民间流传的一些版本:朱元璋身世的官方记载及史学界普遍认同的观点:朱元璋.............
  • 回答
    朱元璋对待官员的严苛,甚至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这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动辄以各种名目株连,将官员及其家属整族灭绝,其手段之残酷,让无数士人闻之色变。然而,尽管如此,却并没有出现像其他朝代那样,因为君主对待官员过于苛刻而引发大规模官僚集团的集体反叛,将皇帝逼下台的局面。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朱元璋本人.............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的画像,确实存在一种普遍的印象,就是与我们通常看到的帝王画像有所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奇形怪状”。这背后其实涉及到不少历史原因和文化考量,远非简单的“画得不好”能够概括的。要详细地说,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掰扯:一、 原始画像的失传与历史记载的“失真”首先得明确一点:今天我们看到的很多朱.............
  • 回答
    朱元璋和朱棣,这两位大明王朝的奠基者和巩固者,初时身份卑微,并非饱读诗书的士大夫,甚至称得上是“半文盲”。然而,他们却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凭借着惊人的军事才能、决断魄力以及治国理政的智慧,最终登上了九五至尊之位,并留下了深远的影响。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绝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底层摸.............
  • 回答
    要说朱元璋小时候的朋友后来都“厉害”,这其中确实有值得细细道来的缘由。这可不是什么巧合,也不是老天爷偏爱,而是历史大背景、个人机缘、以及朱元璋自身用人眼光的综合结果。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首先,得明白朱元璋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的光景。那是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各种势力.............
  • 回答
    朱元璋之所以被“吹得这么高”,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他一系列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之处、开创性的政策、以及他个人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和治理能力。这种“高”体现在多个层面:一、 草根出身的逆袭典范:这是朱元璋最被津津乐道的一点。他出生在元末农民起义的乱世中,出身贫寒,经历过赤贫、出家为僧、再次流浪乞讨的底.............
  • 回答
    朱元璋?那可真是个硬骨头,也真够绝的。要是真摊上这么个主儿当老板,又赶上跟元朝这种不死不休的架势,想要在这场混战中保住脑袋,甚至还能有点好日子过,这活儿可就真得细致到家了。不能光会打仗,更得会做人,还得有点“生意经”在里面。首先,咱们得明白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出身贫寒,一路摸爬滚打上来,尝遍了人间的疾.............
  • 回答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张士诚、徐寿辉、韩山童、朱元璋等都是声名显赫的起义领袖。你提到的“元军还没消灭怎么自己打来了?”这个问题,其实触及了元末复杂多变的政治军事格局。简单来说,这些势力虽然都起于农民起义,但随着局势发展,他们逐渐从共同的敌人——元朝,转向了互相争夺天下,成为了彼此的敌人。一、 .............
  • 回答
    要评价朱元璋,就不能仅仅把他看作一个简单的开国皇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争议和深刻的影响。他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爬上来的普通人,却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朝,这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壮举。出身卑微,逆袭人生:朱元璋的出身,是评价他绕不开的关键点。他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甚至在少年时期就经历了父母.............
  • 回答
    朱元璋这个人,真是一个绝世奇才,从社会最底层摸爬滚打到九五之尊,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其罕见的。评价他,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概括,而是要看他那波澜壮阔的一生,以及他留下的深远影响。先说说他的出身。说他是“农民出身”,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他出生在一个极端贫困的佃农家庭,生活在元朝末年那个兵荒.............
  • 回答
    石虎、朱元璋、张献忠这类历史上的权力人物,之所以没有被所谓的“正义的侍卫”一刀毙命,原因复杂且多维度,并非简单的情感抒发或道德审判所能解释的。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现代视角下对“正义”的狭隘定义,回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权力运作的现实逻辑。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古代的“侍卫”与我们现代理解的“.............
  • 回答
    “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这句话的出处和背景需要从历史语境、文本来源和学术讨论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可能的出处与历史语境1. 毛泽东的军事评论 这句话最早可能出自毛泽东对历史人物军事能力的评价。毛泽东在《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8年)等著作中,曾对历代军事领袖进行过.............
  • 回答
    在古代,能遇到朱元璋和刘邦这样的老板,那绝对是九死一生中的“生”路,更多时候是往“死”里逼。想在这两位帝王手下保命,那可得下足了功夫,还得有点石破天惊的好运气。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怎么才能在这两位“活阎王”面前,混个不被砍头的安稳日子。先说说这位“朱老四”——明太祖朱元璋:这老朱啊,年轻时候苦过.............
  • 回答
    关于“朱元璋给子孙规定名字必须用五行做偏旁”这个说法,真实性不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流传甚广但缺乏直接史料支持的说法,或者说是一种被后人过度解读和泛化的结论。要详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梳理:1. 朱元璋对子孙取名确实有严格规定,但重点在于“字辈”和“偏旁”的关联并非完全固定化为“五行.............
  • 回答
    朱元璋、陈友谅、张士诚这三位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在推翻元朝的斗争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从战略层面的影响、对元朝统治的瓦解程度、最终的胜利成果以及对历史进程的推动等多个维度来看,他们的抗元贡献确实存在明显的差异。下面我们来详细分析并进行排名:第一名:朱元璋朱元璋的抗元贡献无疑是最大的,他不仅是最终的胜.............
  • 回答
    关于明太祖朱元璋那张广为流传的“鞋拔子脸”画像,到底是明朝自己画的,还是清朝后来抹黑的,亦或是存在其他解释,这是一个颇为有趣且历史学界长期讨论的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梳理,并尽可能详细地展开。首先,我们来审视“鞋拔子脸”画像的来源和传播。我们现在所见的朱元璋画像,通常具有高额、.............
  • 回答
    (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折子,眼神锐利地扫向提问者)“告官?哈哈哈哈!好一个‘告官’!”(语气陡然变得沉重,带着一丝嘲讽)“你问我为何不去告官?且不说你生在这个时代,你可曾真正见过那官?你可曾真正懂得那‘官’字背后是什么?”(缓缓站起身,踱了两步,仿佛思绪飘回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当初我还是个贩夫走.............
  • 回答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将中国历史上四位极具影响力的君主并列,塑造了他们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明祖”朱元璋身上,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个疑问:朱元璋,这位出身贫寒、开创了一个庞大王朝的皇帝,真的能够与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这三位“祖”相提并论吗?要回答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